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2-5 08:35 編輯
- 先生說:“ 對于基本概念應按國家標準為準,這樣才能達到統一與準確的要求。” 通常,這樣說、這樣要求是對的。這里邊有個前提,那就是有關規定是正確的。如果認為“規定”有問題呢?那就要看有關“規定”本身的性質。
- 第一,憲法與法律的制定者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由國家主席簽署并公布。中國國民必須遵守。
第二,政治上的重大問題,如國際上敵友的劃分,國內的重大政治、經濟政策,人民群眾應該遵守。 第三,自然科學的學術問題,要由科學界的學術討論與科學實踐來解決。試圖用行政命令的辦法,推行一種學說,否定另一種學說,違反科學的發展規律,是科學發展的羈絆。 計量的問題,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學,有學術問題,也有行政的問題。但計量理論畢竟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行政的規定是以學術是非為基礎的。計量的學術問題應該按自然科學的學術討論來看待與處理。 JJF是國家計量規范。我認為,“規范”是規矩和示范。它的特點是: 1 計量規范是由幾個人起草的,標明了他們的名字。既寫上起草人的名字,就表明僅代表那幾個人的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大約表明:責任人大體就是他們。 2 計量規范由國家質檢總局計量司組織編寫、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但卻并不說明批準者是誰,責任者是誰,而僅僅注明起草單位和歸口單位。解釋人并不是計量司也不是質檢總局,而是不同的JJF有不同的解釋人。JJF1001的解釋人是全國法制計量技術委員會。那也僅僅是“解釋權”;并沒說是“執法權”。
文件號JJF1001-1998 起草單位 中國計量測試學會計量名詞專業委員會 歸口單位 全國法制計量技術委員會 文件號 JJF1001-2011 起草單位 國家質檢總局計量司 歸口單位 全國法制計量管理計量技術委員會 - 我認為,學術討論,有其自身的特點,就是只對科學學術的正誤負責。 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是,國際上推行的不確定度理論,有多種多樣的嚴重錯誤,而我國的國家規范《JJF1001》《JJF1059》都照抄了。一些老計量工作者,如國家計量院的馬鳳鳴、錢忠泰等名家,早就強烈反對不確定度理論。本網的史錦順則寫了大量抨擊不確定度論的文章,得到幾位網友的支持。雖然,反對不確定度論的人,當前還是少數,但他們的文章有理有據,影響在逐步擴大。烏云遮不住太陽,真理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應該努力去辨別是非;而強調服從,強調統一,不利于理論的發展。從長遠來說,統一是必要的;但“統一”,一定要統一于正確,這才是規范的宗旨;如果要求統一于錯誤,那就是失敗的規范,錯誤的規范。它本身的存在權就可疑了,它還有約束力嗎? - 關于誤差的定義,歷來是“測得值減真值”,這是很準確的、很科學的。而《JJF1001-2011》盲從于《VIM3》,把誤差定義更改為:“測得值減參考值”,這是非常錯誤的。因此,參加討論的網友用原來的誤差定義,是符合科學道理的,是正確的。而新的誤差定義是錯誤的,先生為強調統一而要求人們用錯誤的定義,是不當的。在“統一”與“科學”之間,應該選擇后者。崔偉群的帖子,正在討論這個問題,也是對誤差的新定義提出質疑;我將在對崔文的回帖中詳細說明新誤差定義的弊病。有不當之處,請先生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