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數據] 誰是“測量結果(測得值、校準結果)”、“測量誤差”...

[復制鏈接]
126#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0 13:17:03 | 只看該作者
njlyx 發表于 2015-12-10 09:02
正是“現實中還不作區分”,才時常會引起若干糾結。

當然,要完全“區分”開來并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

  新的術語“測量結果”的定義在JJF1001-2011中非常明確,說到底要包含測得值和不確定度,單獨的測得值不能算完整的測量結果。測量結果作為測量者的“產品”,不能只把產品的一個局部給顧客,除非和顧客有約定。不確定度是測量結果的一部分,測量者能夠在顧客并未允許的情況下,只關注“測量誤差”問題,只給所謂“測準”了的測得值不給不確定度嗎?
127#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0 13:32:1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5-12-10 13:33 編輯
csln 發表于 2015-12-10 13:13
您認為njlyx先生的問題你建立了測量模型,洋洋灑灑評了一大篇,比沒有建立模型的評得更好嗎?您有模型怎 ...


  建立正確的測量模型是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的必然一步,我不能絕對判定沒有建立模型的評得一定錯,但可以肯定地說建立正確的測量模型是確保不確定度評定正確性的保障,所以JJF1059.1的圖1和圖4都清清楚楚地把建立測量模型放在了第一步。該做的第一步都不做,反認為是“紙上談兵”,如何確保不確定度評定中“既不重復也不遺漏”,如何做到正確評定?我“洋洋灑灑”一大篇的評定,似乎是紙上談兵,似乎是八股文章,但要想認真做好不確定度評定工作就應該老老實實按JJF1059.1規定的“八股文”規矩,一步一步地做,一步都不可節省。
128#
csln 發表于 2015-12-10 14:56:5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5-12-10 14:58 編輯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0 13:32
  建立正確的測量模型是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的必然一步,我不能絕對判定沒有建立模型的評得一定錯,但可以 ...


您說這些沒有用,天天看拳譜,不會打拳,說起來頭頭是道,碰到具體問題就抓瞎,被人一拳打爬了,還倒在地上振振有詞賴別人:你怎么不按拳譜打
129#
tigerliu 發表于 2015-12-10 15:23:49 | 只看該作者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0 10:34
  分量的分析,一切以測量模型為出發點,以測量模型的輸入量為據。
  測量模型如果是y=t-(ts+△ts) ...

我認為1059上那個案例應該是有A類評定的,因為標準溫度計的讀數是存在的,只不過他用了一個分辨力就代替了,而實際中的讀數是多次讀數的,所以我認為應該進行A類評定,再與分辨力進行比較;其次,測量模型如果是y=t-(ts+△ts),那么是否既要評定被檢溫度計的重復性及分辨力,又要評定標準溫度計的重復性及分辨力,即進行兩次A類評定?
130#
njlyx 發表于 2015-12-10 17:02: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10 17:07 編輯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0 13:17
  新的術語“測量結果”的定義在JJF1001-2011中非常明確,說到底要包含測得值和不確定度,單獨的測得 ...


你還是仔細看過別人的發言再“評說”吧。 誰說過“不報告‘測量不確定度’”了?!—— 別人正是用“測量不確定度”來表白“測得有多準”?【“測得值”與被測量的“真值”可能相差多遠?】

131#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2-10 17:07: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2-10 17:24 編輯

-
njlyx 題目:
       假定某中學第X班男女同學高矮參差共計45人,用某種測高儀(性能指標請您適當設定)測得全班的平均身高為:h0=170.05cm;身高測得值的標準偏差(貝塞爾公式估計值)為sh=10.15cm。
       請您報告一下“X班同學身高”的“測量結果”?  我想看看:在此情形下,稱為“測量不確定度”的東西會取什么值??
-
史錦順附加條件:
       用通用身高測量器測量,誤差范圍0.5cm。
-
(一)典型的不確定度評定(GUM法)
       A類評定:標準偏差 sh = 10.15cm  
                    標準不確定度 ua = s/√N = 10.15cm/6.7=10.15cm×0.15
                    ua=1.52cm
       B類評定:儀器誤差范圍0.5cm,均勻分布 ub=0.5cm/√3=0.5/1.7
                    ub=0.29cm
       合成不確定度
                    uc=√[ua^2+ub^2]
                      =1.55cm
       擴展不確定度
                    U95=3.1cm
       測量結果:
                    h = 170.05cm ± 3.1cm
-
(二)史錦順按“兩類測量”理論的表達
       1 已知條件
       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是0.5cm;
       45人身高數據的標準偏差是sh=10.15cm。
       2 測量類別判斷
       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約為量值區間半寬的1/40,符合統計測量條件
                     δ(測) << δ(物)                                                             (1)
       本測量符合統計測量條件(1),這是典型的統計測量。
       核心觀念:統計測量用單值的σ當表征量,不能除以根號N.
       3 測量結果表達
       包含概率為95%的區間半寬為20.3cm.
       測量結果:
                        h = 170cm ± 20cm
       4 測量結果的意義
       本次測量是對X班45名學生身高的統計測量。所用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是0.5cm,測量誤差可略。統計測量結果為:身高的平均值是170cm,95%概率的偏差范圍是20cm.全班學生每個人的身高以95%的概率處于150cm到190cm的區間中。
-
(三)史錦順的評論
       不確定度評定的GUM法是通用的不確定度評定方法。
       本例子說明,GUM法忘記了自己的前提。如(一)的不確定度評定及給出的結果(170.05cm ± 3.1cm),不符合統計測量的目的要求,沒有表明單個值(都是客觀存在)的分散性,是一種錯誤的評定。如此評定,錯!如此理論,沒理!3.1cm這個擴展不確定度,體現了測量與統計的混淆。完全沒有“測量不確定度”的味道(毫無“可信性”的意思,更談不上包含真值的區間)。
-
       必須指出:A類評定除以根號N,不設置條件,是原則性的錯誤。
       必須指出:在不確定度來源中,把被測對象的問題列入其中,是混淆對象與手段的原則性錯誤。這是不確定度評定混淆、結果混沌之源。
-
       njlyx先生指出的區分“量值的”還是“測量的”,這個思路很重要。像現在這樣的GUM/VIM測量不確定度,必然是混亂的、混淆的。但就不確定度論本身來說,能改嗎?難。改不了,就只好廢掉。
-

132#
njlyx 發表于 2015-12-10 17:51: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10 17:57 編輯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2-10 17:07
-
njlyx 題目:
       假定某中學第X班男女同學高矮參差共計45人,用某種測高儀(性能指標請您適當設定) ...


本人“出題”時正是想看看是否有人如此——
(一)典型的不確定度評定(GUM法)
       A類評定:標準偏差 sh = 10.15cm  
                    標準不確定度 ua = s/√N = 10.15cm/6.7=10.15cm×0.15
                    ua=1.52cm

最后只有力殺“不確定度”的史先生給端了出來。這個“ua=1.52cm”的得來看似“符合現行‘規章’”【是否有人可‘論證’它不合現行‘規章’? 本人拜學。】,但在精于測量實踐的人眼中,它就是個不知所以的扯淡“值”——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什么“情景”下,這個“ua=1.52cm”會有意義呢? 一種可能是——
     有人想知道“全中國中學生的平均身高Ha”? 這45名學生是從“全中國的所有中學生中完全‘隨機’的遴選出來的”,具有較“完全”的代表性——由這45個身高樣本“統計”出來的“標準偏差 sh = 10.15cm”非常接近“全中國中學生身高的標準偏差”,由這45個身高樣本“統計”出來的“平均身高 h0 = 170.05cm”也接近“全中國中學生的平均身高Ha”。但“ h0 = 170.05cm”與“全中國中學生的平均身高Ha”畢竟還是“可能”有差異的,這個“ua=1.52cm”是表達這個“可能”差異大小的“標準不確定度”。

133#
csln 發表于 2015-12-10 18:33: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5-12-10 18:37 編輯

1、測量不確定度當然是由于測量才對測量結果產生的不確定
2、重復性測量是基于對同一被測量對象
3、被測量的隨機性符合統計規律
這幾條是GUM法需要滿足且不止這些,njlyx先生的問題中標準差不符合任何一條,那種評定純屬娛樂,說標準偏差是有意義的,同測量不確定度沾不上邊
134#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0 20:18:38 | 只看該作者
csln 發表于 2015-12-10 14:56
您說這些沒有用,天天看拳譜,不會打拳,說起來頭頭是道,碰到具體問題就抓瞎,被人一拳打爬了,還倒在地 ...

  呵呵,拳術競賽當然必須按規定的套路進行,違規的一擊即便把對手擊倒,也仍然判輸。另外,不講套路的亂擊要想把對方擊敗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他使用了高于規定套路的另一套拳術,而這一套拳術并非競賽規定的套路。不按JJF1059.1規定進行的不確定度評定報告,理所當然是不合格的不確定度報告,測量模型都不寫,或有了測量模型卻置測量模型于不顧,胡亂評定,想到哪評到哪,這種不確定度評定報告不要也罷。
135#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0 21:00:34 | 只看該作者
tigerliu 發表于 2015-12-10 15:23
我認為1059上那個案例應該是有A類評定的,因為標準溫度計的讀數是存在的,只不過他用了一個分辨力就代替 ...

  JJG130規定的溫度計示值誤差檢定方法的確是要求被檢精密溫度計讀數4次取平均值,被檢普通溫度計讀數2次取平均值,因此,測量模型y=t-(ts+△ts)輸入量t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在JJF1059.1的A.3.5.3的第3款在得到t的實驗標準差0.018℃后又除以√4,得到輸入量t引入的不確定度0.009℃。只不過JJF1059.1把這個輸入量t引入的分量當成了輸入量標準溫度計示值ts引入的分量子項之一了,因為在它的測量模型中沒有輸入量t,錯將示值檢定的測量模型當成了示值誤差(JJG130的7.3.3第一句話說“示值誤差的檢定結果以修正值的形式給出”),說的是示值誤差檢定,給的測量模型是示值的檢定。進行A類評定完全是因為輸入量t的信息不足,并不是什么檢定都一定要有A類評定。更不是計量標準和被檢對象都要A類評定。
136#
njlyx 發表于 2015-12-10 22:06: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10 22:16 編輯
csln 發表于 2015-12-10 18:33
1、測量不確定度當然是由于測量才對測量結果產生的不確定
2、重復性測量是基于對同一被測量對象
3、被測量 ...


1、測量不確定度當然是由于測量才對測量結果產生的不確定
    2、重復性測量是基于對同一被測量對象
   3、被測量的隨機性符合統計規律
    .....njlyx先生的問題中標準差不符合任何一條


第(1、)條是如何就不符合了呢?

關于第(2、)條: “同一被測量對象”會有若干“量值樣本”,所謂重復性測量中,每次或是測量了其中的一個“量值樣本”; 而“同一被測量對象”的那若干“量值樣本”,即可能有“時間”上的“隨機散布”,也可能有“空間”上的“隨機散布”,“重復性測量”的相關“不確定度”分量(類似那個ua)計算式只針對“時間”上的“隨機散布”嗎? 還是對“被測量對象”的各個“量值樣本”本身的一致性有什么要求?

關于第(3、)條: 其具體含義是什么? 是【“重復性測量”所涉及的“被測量”理論上應有無窮多個“量值樣本”,“重復測量”的那有限個“量值樣本”符合“被測量總體”(無窮多“量值樣本”的集合)的統計規律】嗎?

注:本人完全同意【那個sh=10.15cm的“標準差”不應計入“測量不確定度”】。

137#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0 22:35:38 | 只看該作者
njlyx 發表于 2015-12-10 17:02
你還是仔細看過別人的發言再“評說”吧。 誰說過“不報告‘測量不確定度’”了?!—— 別人正是用“測量 ...

  用“測量不確定度”來表白“測得有多準”?【“測得值”與被測量的“真值”可能相差多遠?】,這可是老師您說的,難道您認為測量不確定度就是用來表白“測得有多準”?用來表白“測得值”與被測量的“真值”可能相差多遠?請問老師,測量不確定度的定義到底是什么?誤差用來表白什么,準確度用來表白什么?難道這個說法還不足以證明把不確定度與誤差,與準確度混為一談了嗎?
138#
csln 發表于 2015-12-10 22:37:16 | 只看該作者
njlyx 發表于 2015-12-10 22:06
【 1、測量不確定度當然是由于測量才對測量結果產生的不確定
    2、重復性測量是基于對同一被測量對象
  ...


您要是不想清楚,怎樣說都沒意思,您要是清楚的,這糾纏沒什么意思,時不時想挖個坑也沒什么意思,就算是有人掉坑里了又有什么意思,有的人就在坑里玩得不亦樂乎自己感覺很有意思,旁觀者看著其實特沒意思
139#
njlyx 發表于 2015-12-10 22:41:40 | 只看該作者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0 22:35
  用“測量不確定度”來表白“測得有多準”?【“測得值”與被測量的“真值”可能相差多遠?】,這可是 ...

還要跟你說多少次? 除了你,誰能在報告測量結果的時候就知道“測量誤差”具體是多少?!—— 我們只能“估計”“測量誤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測量不確定度”。就這么幾個字,別人都能看懂的,不勞駕你胡亂瞎解釋了!
140#
njlyx 發表于 2015-12-10 22:54:00 | 只看該作者
csln 發表于 2015-12-10 22:37
您要是不想清楚,怎樣說都沒意思,您要是清楚的,這糾纏沒什么意思,時不時想挖個坑也沒什么意思,就算是 ...

“挖坑”也是為辨明問題,不是看笑話。世上沒有永遠英明的人,看笑話的人難免到頭來會成了笑話。
141#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0 23:40:37 | 只看該作者
njlyx 發表于 2015-12-10 22:41
還要跟你說多少次? 除了你,誰能在報告測量結果的時候就知道“測量誤差”具體是多少?!—— 我們只能“ ...

  呵呵,老師說了半天無非是堅持【我們只能“估計”“測量誤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測量不確定度”】的觀點,難道這還不算把測量不確定度與測量誤差混為一談嗎?
  我沒有必要更多的解釋,老師也不必急,技術討論就是需要慢慢講道理擺事實,我相信只要老師您把“測量誤差”和“測量不確定度”兩個術語定義擺在一起稍加比較,您就一定會發現不確定度不是測量誤差,不確定度連誤差的某個種類或某個部分都不是,不確定度也不是什么誤差范圍(的半寬),一切真相也就自然大白于天下。
142#
njlyx 發表于 2015-12-10 23:50: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10 23:57 編輯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0 23:40
  呵呵,老師說了半天無非是堅持【我們只能“估計”“測量誤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測量不確定度” ...


你、我“交流”不是一兩次了,在“測量不確定度”問題上沒有共識,謝絕您的教導與解讀。

除了您栽贓,沒有任何人把“測量不確定度”與“測量誤差”混為一談!
143#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1 00:17:56 | 只看該作者
njlyx 發表于 2015-12-10 23:50
你、我“交流”不是一兩次了,在“測量不確定度”問題上沒有共識,謝絕您的教導與解讀。

除了您栽贓,沒 ...

  只要老師您希望沒有任何人把“測量不確定度”與“測量誤差”混為一談,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就是一致的。但【我們只能“估計”“測量誤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測量不確定度”】這句話是您139樓說的原話,并非我的“栽贓”。我認為這句話就非常明確地在說“測量誤差它就是測量不確定度”,如果老師的這句話我理解錯了,還能理解成什么含義,請不吝賜教。
144#
njlyx 發表于 2015-12-11 08:05: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11 08:06 編輯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1 00:17
  只要老師您希望沒有任何人把“測量不確定度”與“測量誤差”混為一談,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就是一致的。 ...


我們只能“估計”“測量誤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測量不確定度”】是我說的;“測量誤差它就是測量不確定度”是你認為的。兩者有什么區別,已經有人向你解釋了N遍,也許沒人有“能力”能給你解釋明白?  你、我對“測量不確定度”的理解大相近庭,就此問題對您做任何解釋都毫無意義。只需明確:別人說的是什么,你“認為”的是什么, 兩者有什么關聯?壇友自有分辨。
145#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2-11 08:19: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2-11 08:30 編輯
njlyx 發表于 2015-12-10 17:51
本人“出題”時正是想看看是否有人如此——
【(一)典型的不確定度評定(GUM法)
       A類評定:標準 ...

-
       njlyx提出一個測量學生身高的例子,我按不確定度的評定辦法,評定一番,給出的結果顯然違背常識。這就表明了不確定度評定的某些弊病。有人不大服氣。一則說老史沒遵守不確定度評定的規矩;再則說連個模型都沒有,不夠評定的資格;三則說題目本身是陷阱,是故意“挖坑”,意思是無端陷害不確定度理論。
       這第三條,乃是科學研究中的“特例法”,就是舉出明顯的反例來,說明某種理論的弊病。因為,一種理論正確,此理論的各項必須全正確;而要否定一種理論,只要說明該理論的一條錯誤就夠了。Njlyx的例子,在說明“統計問題不能除以根號N”這一點上,簡單、明確,恰恰打中不確定度評定中不分“測量”與“統計”一律除以根號N的錯誤。倘因此而使一些網友正視不確定度評定的這個錯誤的話,則njlyx普及科學知識有功:挖坑是埋葬不確定度論的錯誤,可以避免一些人因“把錯誤當真理”而步入歧途,或者掉進“一律除以根號N”的陷阱。
      至于另外的兩條,老史就不解釋了,老史的“評定”是按常規辦事的,對比后邊的兩個例子,即可證實。
      后邊講的兩個例子,是著名的樣板。前一個是GUM自身的例子;后一個是國家計量院總工程師施昌彥的樣板評定,載于宣講GUM的書中。
      所引兩篇文章,是幾年前寫的。主要說明:1 不確定度評定錯把對象的問題當測量手段處理,不當地除以根號N,錯誤是嚴重的、普遍的,不是僅在njlyx的特例中才有。2 老史的處理方式,與這兩個例子是相同的,不是老史的故意歪曲。

-----------------------
-
                              不確定度評定是一筆混沌賬
                                          —— 例1《GUM》溫度測量評定
-
                                                                                                                              史錦順
-
       一 混沌之源
       1 被測量是什么
       被測量(liáng)的量(liàng),稱為被測量(liàng)。經典測量的被測量是常量,只有唯一的值,即真值。統計測量的被測量是變量,設測量時間極短,是即時采樣,每一時刻的采樣值,各不一樣。即時采樣難以做到,于是定義采樣量值,取某時段(例如秒或毫秒)的平均值。統計測量的采樣量值各不一樣。對系統變化要測量變化率;隨機變化就測量其分散度(頻率測量特稱穩定度)
       不確定度論怎樣看待被測量呢?GUM說可以是常量,也可以是統計變量。這就把截然不同的對象,混淆起來。這是第一個混沌之源。
       2 A類評定
       A類評定是不確定度全部評定的核心。因為B類評定是引用人家的材料,只有A類評定是本家特產。說來也好笑,大名曰A類,原來就是用測量儀器測量被測量,且僅此而已,并無任何條件。倘此條管用,豈不極其簡單易辦,何其大塊人心!何必去送檢,何必跑計量院。哈哈,真省事。
       不行啊,老兄。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那么便宜的事。
       A類評定,用儀器測量被測量,算西格瑪,這樣就把被測量的變化與儀器的隨機誤差攪在一起了。這是第二個混沌之源。
-
       二 混沌的主要形式
       不確定度的中國式宣貫中,有構成不確定度的人、機、料、法、環一說,查不到國際文件根據,算是國人的發揮吧。我不贊成此說,但覺得這個概括簡單、形象、上口,不管其本來目的如何,客觀上描述了不確定度的大雜燴面目。面目一露,揭示其本質就容易了。
       在正確使用儀器的情況下,所謂人(目光正視等)、法(方法當然不能錯)、環(例如溫度影響)這三項都應該包括在儀器的指標中。本來測量儀器的性能僅僅取決于“機”,就是測量儀器;現在把“料”(被測量)加進來,是不應該的。
       把測量儀器性能(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穩定性)與被測量的變化混在一起,是不確定度的混沌狀態的基本形式。

       三 不確定度的實質
       不確定度論把不確定度定義為“分散性”,分散性到底是啥,讓人說不清、道不明、參不透。領教不確定度論快二十年了,終于悟得如下一條名實大體符合的一條定義:
       不確定度是由測量儀器誤差與被測量的變化以及環境影響等共同構成的測得值對期望值的偏離程度。
       再次說明,這個定義是我下的。恰當不恰當?拆臺還是補臺?請讀者品評。我要說的是:不確定度的實質是混沌帳。

       四 混沌導致的問題
       我們舉個例子,說明:一律除以根號N ,嚴重低估被測量的變化。
       GUM在給出不確定度的數量定義時,說的十分明白,西格瑪除以根號N叫A類不確定度(見葉書42頁)。本來,變量本身的分散性是西格瑪,被根號N除的結果就不是分散性了,而是一個縮小了根號N倍的值,此值太小了,用來表達被測量的變化性能,是極大的歪曲。
       GUM有個測量溫度的例子(見葉書47頁,GUM2008版仍是同樣的數)。測得值如下(單位攝氏度):
-
               96.90/98.18/98.25/98.61/99.03/99.49/99.56/
               99.74/99.89/100.07/100.33/100.42/100.68/100.95/
               101.11/101.20/101.57/101.84/102.36/102.72
-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
        {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o     o   o        o     o                             }
          -----------------------------------------------------------------------------------------------------------------------------------------

-
       GUM就上列數據給出結果:σ=1.49℃;除以根號20,得標準不確定度u=0.33℃
       溫度測得值的平均值是100.14℃,變化范圍是96.90℃到102.72℃。下半寬為3.24℃;上半寬是2.58℃。 如此大的變化是溫度計問題嗎?顯然不像,最普通的水銀溫度計,誤差也在0.2℃以下。從其0.01℃的分辨力來看,大概是優于普通溫度計的電子溫度計。數據的變化,應該是被測量的變化。溫度變化范圍是5.82℃,這是實實在在的溫度變化區間。
       這個問題,顯眼是變量測量,是統計測量問題。用統計理論處理此問題,求到σ,就是溫度分散特性;Δ= 3σ= 4.5℃是極限偏差。由此給出指標±Δ,即±4.5℃;實測數據20個,都在所給區間內,符合邏輯。
       請看GUM的處理。σ除以根號20,得不確定度u=0.33℃,此為標準不確定度;按GUM常例,k取2,于是得擴展不確定度U=0.66℃. 即數據包含區間的半寬是0.66℃. 區間高端是100.80℃;區間低端是99.48℃。對照實際數據,高端排除7個數,低端排除5個數。
       一共才20個數據,不確定度論算出的區間,竟只包含8個數據,而排除12個數據。什么置信區間?什么包含區間?置信不可信,包含區間不包含。不確定度真不是東西!難怪計量院的一位副院長說它是“瞎扯淡”,馬鳳鳴說它是“吃飽撐的”,而一位網友說它是“洋垃圾”。
-------------------
-
                         不確定度評定是一筆混沌賬
                                      —— 例2 溫度測量評定樣板
-
                                                                                                                       史錦順
-
       評論對象:國家計量技術法規統一宣貫教材《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征指南》
       有下劃線的是原文摘抄,無下劃線的是史錦順的評論。
       問題的提出  現有標稱溫度示值被調控到400℃的工業容器,測量人員選用帶K型熱電偶的數字式溫度計來測量該容器內部某處的實際溫度。
       從制造廠說明書查知數字溫度計的分辨力為0.1℃。準確度為±0.6℃。K型熱電偶每年校準一次,今年的校準證書表明其不確定度為2.0℃(置信水準為99%),在400℃時的修正值為0.5℃。當恒溫容器的指示器表明調控到示值400℃時,穩定半小時后從數字溫度計上重復測得10個顯示值di,如下(單位℃):
               401.0;400.1;400.9;399.4;398.8;400.0;401.0;402.0;399.9;399.0
       修正后的測量結果為  t=400.2℃+0.5℃=400.7℃

       分析的主要點
       平均值400.42℃
       算殘差  殘差的平方和  按貝塞爾公式算單值的標準偏差
                σ(d)= 1.03 ℃
       平均值的標準偏差為σ(d)除以根號N,(N=10)得
                σ(d平)= 0.33℃
       主要不確定度來源及計算(單位℃)

        來源                      類型        原不確定度          得標準不確定度
      測量重復性s(d平)    A             0.33                      0.33
      儀表準確度mpe           B             0.6                        0.35
      熱電偶校準                 B             2.0                        0.78
      u(均方合成)                                                            0.92
      測量不確定度U=2u=1.8℃
      測量結果    t=400.7℃   U=1.8℃

【史評】
       此項評定樣板,有類似的例(見GUM4.4.3)。這里更詳細。此例評定,嚴格地按不確定度評定規則辦事,表現出不確定度評定的本來面目,比較全面地體現了不確定度論的弊病。如是,老史的評論就來勁了:我評的是不確定度論本身!
       1表達混沌
       計量與測量,對象是量。量分兩種:常量與變量。于是測量也就有兩類:常量測量與變量測量。
       物理量的變化量遠小測量儀器誤差范圍的情況是常量測量,即經典測量,其理論被稱作誤差論。
       測量儀器誤差范圍遠小于物理量變化量的情況是變量測量,又稱統計測量,要用統計理論。例如,當今頻率界的頻率穩定度測量就是統計測量。兩類測量交叉,產生一種特殊測量,那就是物理常數測量。用當時世界上最準確的測量儀器去測量宇宙間最穩定的量值,區分不開物理量的變化與測量儀器的誤差,只能二者混在一起。非當代最高水平的測量,即一般的精密測量,必須清楚自己是兩類中的哪一類,不得混沌地表達。因為兩類測量該用的σ,相差根號N倍!
       當今,時頻測量計量界,無論測量與計量,分清這兩類,人們已形成習慣。或者選擇誤差滿足要求即誤差可忽略的頻率測量儀器,去測量信號源的頻率值及其變化量;或者選誤差范圍可略的頻率標準,被待考核的頻率計測量,以考查頻率計的指標,產生的偏差與變化量都算頻率計的。如果有人用10的-6次方的頻率計去測量10的-6次方級的晶振,那將被認為是不懂測量,因為這樣給出的表征量,無法確定該歸屬哪一方。頻率測量易精確,時頻界常取10比1;電子測量難精確,電子計量界一般取3比1.
      回到本例,這是一筆混沌帳。表征量是恒溫容器的,還是測量儀器的,說不清。不知測量目的是什么,是容器的溫度控制水平還是考查測量儀器誤差?都不像。不明確測量目的,不根據需要選擇符合要求的測量儀器,拉過來就測,測了就評,也不管評的結果干什么用。這是不確定度論的弊病之一。本例體現了這一點。
       2 概率錯位
       統計理論是一門科學。它處理的對象是隨機事件或隨機變量。量值的隨機偏差,或者是測量的隨機誤差,應當用統計理論處理,但系統誤差是不能用統計方法處理的。對系統誤差找分布,求概率,特別是按處理隨機誤差的方式處理,是不對的,概率錯位了。系統誤差代表標準與測量儀器的水平,減小系統誤差是計量測量研究的主要任務。不確定度論忽視系統誤差,錯誤地處理系統誤差,是它的又一個弊病。
       3 錯取標準偏差
       表征隨機變量的分散程度的量是σ,即單值的標準偏差;而不是平均值的標準偏差σ(平)。統計測量的前提是測量儀器的誤差可略,測得值的每一個都是實際值,按貝塞爾公式算出的σ,是單值的標準偏差,正是它,是量值分散性的表征量。不確定度理論取平均值的標準偏差作為表征量(即有除以根號N的操作),這是個帶根本性的錯誤。也許有人說,國際組織,而且是八大國際組織有權作決定,就得用平均值的標準偏差做表征量。應知,權大不過理,人們一旦明白,還是認理的。著名的阿侖方差就是單值的表征量。經典測量理論可以用σ(平),因為隨機誤差可以減小而且應當減小。統計測量中,偏差是量的客觀屬性,人為地縮小對客觀量的表征,是錯誤的。不確定度定義是“分散性”,卻將分散性人為地低估根號N倍,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4 不要準確度
       不確定度論從否定真值出發,否定誤差,否定準確度。目的是用不確定度一統測量計量領域,可惜不確定度沒那個本事,表達不了該表達的事。此例中一個重要的指標,即溫度控制的準確度,不確定度論沒法說,本例也就不說。不確定度理論不包含標稱值的事,因此該容器在這里標多少是沒關系的。此評定居然不用400攝氏度這個量!
       本人1958年在北大半導體廠勞動一個月,用恒溫爐燒制熱敏電阻,最關鍵的是爐溫控制的準確度。在不確定度論的表達中,竟無控溫準確度這一項,要它作甚!



146#
csln 發表于 2015-12-11 08:50: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5-12-11 09:00 編輯

GUM就上列數據給出結果:σ=1.49℃;除以根號20,得標準不確定度u=0.33℃
       溫度測得值的平均值是100.14℃,變化范圍是96.90℃到102.72℃。下半寬為3.24℃;上半寬是2.58℃。 如此大的變化是溫度計問題嗎?顯然不像,最普通的水銀溫度計,誤差也在0.2℃以下。從其0.01℃的分辨力來看,大概是優于普通溫度計的電子溫度計。數據的變化,應該是被測量的變化。溫度變化范圍是5.82℃,這是實實在在的溫度變化區間。
       這個問題,顯眼是變量測量,是統計測量問題。用統計理論處理此問題,求到σ,就是溫度分散特性;Δ= 3σ= 4.5℃是極限偏差。由此給出指標±Δ,即±4.5℃;實測數據20個,都在所給區間內,符合邏輯。


如何就能肯定是“統計測量呢”,標準電池標稱1.018V,就這一個數,連分辨力都沒有,準確度很高,有些數字表分辨力很高,照樣分散性很大,分辨力高不代表分散性小,紅外輻射數字溫度計分辨力比水銀溫度計高,準確度、穩定度比水銀溫度計差遠了,您怎么知道這個例子的溫度計不是這類數字溫度計呢
      
請看GUM的處理。σ除以根號20,得不確定度u=0.33℃,此為標準不確定度;按GUM常例,k取2,于是得擴展不確定度U=0.66℃. 即數據包含區間的半寬是0.66℃. 區間高端是100.80℃;區間低端是99.48℃。對照實際數據,高端排除7個數,低端排除5個數。
       一共才20個數據,不確定度論算出的區間,竟只包含8個數據,而排除12個數據。什么置信區間?什么包含區間?置信不可信,包含區間不包含。不確定度真不是東西!難怪計量院的一位副院長說它是“瞎扯淡”,馬鳳鳴說它是“吃飽撐的”,而一位網友說它是“洋垃圾”。


您怎么可以用平均值標準差的數據是去排除單次測量列的數據,3σ排除異常數據怎么能用性質不同的數排除呢,這個問題好象有量友給您指出過,以您深厚誤差理論功底心里肯定門清

正態分布單次測量標準差要收斂才算數的,njlyx先生的那么散布可能收斂嗎?不能收斂怎么可以那樣評
147#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11 09:11:22 | 只看該作者
njlyx 發表于 2015-12-11 08:05
【我們只能“估計”“測量誤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測量不確定度”】是我說的;“測量誤 ...

  老師您說:【“我們只能估計測量誤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測量不確定度”是我說的;“測量誤差它就是測量不確定度”是你認為的】。您說的和我認為的,兩者沒什么關聯,兩者的含義有什么區別,的確也用不著解釋,人人都可以識別。
  但您又說:【除了您栽贓,沒有任何人把“測量不確定度”與“測量誤差”混為一談】。請恕本人無能,既然“沒有任何人把測量不確定度與測量誤差混為一談”,但又有人說“只能估計測量誤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測量不確定度”,我總覺得這兩句話矛盾,估計的“測量誤差可能最大值”到底是不是“測量不確定度”,令人難以理解。
148#
csln 發表于 2015-12-11 09:13:53 | 只看該作者
此項評定樣板,有類似的例(見GUM4.4.3)。這里更詳細。此例評定,嚴格地按不確定度評定規則辦事,表現出不確定度評定的本來面目,比較全面地體現了不確定度論的弊病。如是,老史的評論就來勁了:我評的是不確定度論本身!

怎么一點也看不出有什么弊病啊,若這個爐子的溫度只要控制在(400±5)℃內就滿足要求了,這個測量和評定都妥妥的
149#
csln 發表于 2015-12-11 09:16:47 | 只看該作者
例如,當今頻率界的頻率穩定度測量就是統計測量。

誰說的,感覺不是啊,如今鍶原子光鐘都能到負18次方了,用什么才能保證是“統計測量”呢
150#
csln 發表于 2015-12-11 09:21: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5-12-11 09:25 編輯

如果有人用10的-6次方的頻率計去測量10的-6次方級的晶振,那將被認為是不懂測量,因為這樣給出的表征量,無法確定該歸屬哪一方。頻率測量易精確,時頻界常取10比1;電子測量難精確,電子計量界一般取3比1.

怎么就不懂測量了,若用的晶振準確度10^4就夠用了,就用10^-6頻率計測了,怎么了,管他屬于哪一方,費那功夫沒用

計量只是測量的一小小小部分,把什么測量都用計量的眼光看會不客觀的,需要多準就想法去測多準才是科學態度,沒有必要非要用地空導彈打小鳥的

補充內容 (2015-12-11 18:47):
10^4應為10^-4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16 11: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h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公和我在厨房好爽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免费高清视频| 色综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日韩中文字幕网| 国产免费看插插插视频| 久久久久久影院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 七次郎在线视频精品视频| 美女让男人捅爽| 小说区乱图片区| 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播放| 欧美黑人粗硬大在线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日韩免费观看一级毛片看看| 国产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两个人看的www视频免费完整版| 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久久影视色香综合网| 亚洲福利视频网站| 窝窝午夜看片国产精品人体宴| 最新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 国产乱码卡一卡2卡三卡四| 中文字幕yellow在线资源| 穿透明白衬衫喷奶水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免费精品国产|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视频你懂得| 成年福利片120秒体验区| 免费h黄肉动漫在线观看| 3d性欧美动漫精品xxxx|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网址| 国产一级一级一级国产片| xxxxx日韩| 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中的精品一区的| sihu永久在线播放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