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5-14 15:26 編輯
回復 139# njlyx
謝謝!
自提出“不確定度”的概念到逐步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方法,在國際上是有一個過程的,幾個標志性時間和成果是: 1980年的INC-1(1980)《實驗不確定度表述(Expression ofExperimental Uncertainties)》---1993年以這7個組織的名義由ISO出版發(fā)行的《測量不確定度表示指南》(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簡稱GUM) 第一版,1995年稍適修改后重印發(fā)行。---2008年對1995版GUM修訂的基礎上以8個國際組織的名義于聯(lián)合發(fā)布ISO/IEC Guide98-3-2008《測量不確定度表示指南》。 我國緊跟國際形勢, JJF1027—1991《測量誤差及數據處理》、JJF 1059—1999《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和JJF 1059.1—2012就是緊跟的結果,不跟行嗎?光咋呼誤差理論多么完美,完美還讓不確定度取代了(部分),世界的計量專家都傻了,就你中國的幾個聰明,看看你們用的所謂的“誤差理論”,其實頂多是用了幾個與誤差有關的概念。
在不確定度理論的發(fā)展中,對不確定度的定義也做了一些調整,只是想表達的清晰一些。尤其是劉彥剛發(fā)的“你去細細體會過葉老師講座中不確定度與真值的關系嗎?”這一貼,不體會則以,有的人只會背書,結果造成理解的混亂和荒謬。在此再重復就不確定度曾經使用過的4個定義作一簡單理解:1、表征被測量的真值所處范圍的評定:有了測得值和不確定度就知道真值所處的范圍。 2、由測量結果給出的被測量估計值的可能誤差的度量:有了測得值和可能誤差,根據誤差=測得值-真值,就會知道真值所處的范圍。 3、表征合理地賦予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與測量結果相聯(lián)系的參數:被測量之值即為真值,有了測得值和不確定度,就得到真值的分散區(qū)間(即所處的區(qū)間)。 4、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負參數:被測量量值即為真值,有了測得值和不確定度,就得到真值的分散區(qū)間(即所處的區(qū)間)。 四個定義大都表明:有了測得值和不確定度,就得到真值會在哪里。也就是說由于測量誤差或不確定度的存在,我們測量可能得不到被測量的真值,但是我們會根據評估的不確定度和獲得的測得值,知道被測量的真值在一個什么樣的區(qū)間里。 不確定度評定是否被濫用,是否給你添了麻煩,那不是不確定度理論的錯,那是管理者的“智慧”,是他們吃飽了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