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數據] 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您怎么看?

   關閉 [復制鏈接]
51#
chuxp 發表于 2014-4-30 16:59:46 | 只看該作者
我想說的是,不確定度理論被嚴重的濫用了。目前,不確定度理論應該說并不完善,卻被不恰當的廣泛推廣應用,各地各級計量機構每年出具的巨量證書的數據后面,都附加了不確定度數據,這個數據究竟有什么用?怎么用?目前缺少技術規范。關于不確定度的評定,大量的情況是套用模板,互相抄襲,一個檢測項目多年來評定的不確定度結果不變,永遠有效。
52#
chuxp 發表于 2014-4-30 17:10:37 | 只看該作者
參加這里問題討論的網友,應該說都是頂尖高手了!但對于不確定度理論本身,還存在較大的爭議,最要命的是:爭議點還都集中在一些關鍵的、核心的、基礎性的乃至定義方面的焦點問題上,這個確實十分奇怪!集中體現出了不確定度理論的缺陷。
    一個理論,讓大家去應用,基本定義起碼應該說的清楚明確一些吧?30、50個字說不清楚,可以300、500字去定義,甚至用更大的篇幅,說清楚了就那么困難嗎?還是不能自圓其說,這很讓人懷疑。
53#
chuxp 發表于 2014-4-30 17:26:35 | 只看該作者
我不認可“并行說”,我覺得不確定度理論是為了補充誤差理論。就是不確定度理論認為誤差理論不完善,根據誤差理論,你得到誤差了,這還不算完。因為不確定度理論說:”對不起,你得到的這個”誤差“,本身還有誤差,我來分析一下你的這個誤差可能以95%的概率處在一個多大的區間里,然后把這個區間叫”擴展不確定度“。
54#
星空漫步 發表于 2014-4-30 19:10:25 | 只看該作者
chuxp講得太好了!
我個人雖然覺得沒必要把不確定度理論一棒子打死,但現在實在是濫用得太厲害,如果有關部門不能制止這種泛濫,還不如把他一棒子打死算了,所以我支持史老!事實上,當局就跟瞎子一樣,在鼓勵并任由不確定度的廣泛濫用。
55#
 樓主| 都成 發表于 2014-4-30 20:45: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4# 星空漫步

支持您和chuxp的不確定度濫用的觀點。
這種濫用不在于不確定度理論本身,而在于政府管理者,例如對于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的建標考核,建標單位就無需進行測量不確定度評定,因為檢定有規程的約束,標準的配置必須符合規程的要求,制修訂檢定規程都要求提交測量不確定度評定報告,以表明按規程進行的標準配置是符合要求的,要建標單位評也是全國一樣,抄抄而已,白浪費紙墨。對于那些沒有規定標準配置的校準工作,則通常要建標單位進行不確定度評定,以表明是否滿足要求,或將不確定度提供給需要的客戶。
56#
 樓主| 都成 發表于 2014-4-30 21:11: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30 21:15 編輯

回復 50# chuxp

歡迎回到這里!
不管是不確定度理論還是誤差理論,對一個特定量的測量我們只能得到它的量值及其不確定度或史老說的誤差范圍,任何人是得不到它的誤差的,根據誤差的定義,真值不知道當然就得不到誤差。這一點必須清楚。
舉例中鋼塊為砝碼,會得到電子秤的示值誤差,這個示值誤差并不準,還存在“誤差”,這個“誤差”取決于砝碼準確度。鋼塊為錘子時,會得到錘子的質量,這個質量并不準,也就是可能不是錘子的真值,而存在誤差,其不準取決于電子秤。這兩種情況的不準都可以用不確定度或史老的誤差范圍來定量描述。
57#
 樓主| 都成 發表于 2014-4-30 21:22: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30 21:26 編輯

回復 52# chuxp

不確定度的定義應該是一貫的,本來好好的,有些奇談怪論是強加,確有些人即不理解不確定度的概念,也不懂GUM之前的誤差理論,導致思維混亂,請注意甄別。
58#
 樓主| 都成 發表于 2014-4-30 21:41:0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3# chuxp

先不著急談“并行說”,到時時候搞清楚誰和誰并行再說,要不這樣您先說說誰和誰并行。
您說:“我覺得不確定度理論是為了補充誤差理論。就是不確定度理論認為誤差理論不完善,根據誤差理論,你得到誤差了,這還不算完。因為不確定度理論說:”對不起,你得到的這個”誤差“,本身還有誤差,我來分析一下你的這個誤差可能以95%的概率處在一個多大的區間里,然后把這個區間叫”擴展不確定度“。 ”這好像有問題,請你務必回答“根據誤差理論,你得到誤差了”這里的誤差是一測量特定量的誤差還是校準儀器的誤差。
59#
njlyx 發表于 2014-4-30 21:42: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4-30 21:44 編輯

回復 53# chuxp


      關于一個測量結果,你原來在給出“測得值”的同時能給出的“誤差”是什么呢? 其實是史先生多文明確的“誤差范圍”(測量誤差的可能誤差限,也有概率的,只是原先沒有強調而已),而不可能是一個具體的“誤差”值! “測量不確定度”就是這個“誤差范圍”,換個更‘恰當的’名稱而已(主要的長進是強調了概率,不再100%保證誤差在此范圍內),不是誤差的誤差!  原來說用臺秤稱500g食鹽的‘誤差’是5g,恐怕沒有人會說這“500g食鹽”肯定少5g或多5g吧?--- 當時的一般理解是“保證這‘500g食鹽’的實際分量不少于495g,也不會多于505g ”。 換成“測量不確定度”表述,說“用臺秤稱500g食鹽的‘測量不確定度’是5g”=“有xxX%的把握保證這‘500g食鹽’的實際分量不少于495g,也不會多于505g ”。  如此而已!

     當前的濫象誠如先生所言......“定義”朦朧、濫評、只評不檢、.....
60#
 樓主| 都成 發表于 2014-4-30 22:42: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9# njlyx

分析的正確而到位,也請53#評價一下
61#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5-2 10:22: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5-2 10:53 編輯

回復 46# 都成

                 計量中的不確定度評定是錯誤的

                             ——致都成(2)

-

                                                                                                                                    史錦順

-

史錦順認為:現行的計量中的不確定度評定是錯誤的。

不確定度評定,所用模型與基本公式如下。

不確定度計量評定的數學模型是

            EX= XB                                                                                  1

基本方法是泰勒展開

           EX(0)+ ΔEX = X(0) + ΔX(分辨)+ ΔX(重復)+ ΔX(其他)[B(0) +ΔB()]

其中

          EX(0) = X(0)  B(0)

故有計量中不確定度的基本公式為

          ΔEX =ΔX(分辨)+ ΔX(重復)+ ΔX(其他) ΔB()                  2

X是被測量,B是標準量,EX是差值,加(0)表示無誤差時的量。

ΔEX 是要評定的不確定度(元),ΔX(分辨)表示被檢儀器分辨力因素,ΔX(重復)表示“用測量儀器測量計量標準”時讀數的重復性,ΔX(其他)是被檢儀器其他因素的影響;ΔB()是標準的誤差。

依據(1)(2)式進行不確定度評定,是當前計量不確定度評定的常規。中國的評定如此,歐洲的評定也是如此。其本質就是GUM的泰勒展開法。

史錦順著文稱這種不確定度評定是錯誤的。并引葉德培先生的話說,“評定檢定裝置的檢定能力,而加進被檢測量儀器的性能是錯誤的”。這牽涉都成書中的不確定度評定的正確性問題。史錦順為此提出問題:校準的不確定度評定與檢定裝置的不確定度評定有沒有區別。于是都成發帖說:

葉老嚴厲批評評定檢定裝置的檢定能力而加進被檢儀器性能的做法,我也舉雙手贊同,評裝置的能力就應該只管裝置,甚至連人員、環境等影響都不要管,否則就不叫裝置的能力。如果評的是用裝置檢校某儀器所得結果的不確定度,則要考慮被檢儀器性能,甚至要考了(量)人員、環境等影響,因為被檢儀器性能有時會影響測量結果,如其分辨力、重復性等,同樣校準數字電壓表10V點,3位半、4位半、5位半、6位半等,其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是不同的,但是檢定裝置的檢定能力是相同的。我在書中引用的例子,由于評的多是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因此要考慮被校對象的計量性能。評的角度不同,要考慮的內容會有所不同,我想這一點葉老也會同意的。您也不會反對

另一帖:

史問:校準的不確定度評定與檢定裝置的不確定度評定有區別嗎?

都成答:“有區別。檢定裝置的不確定度評定只包括裝置本身,1992版的考核規范就要求只評裝置本身。您說的校準的不確定度評定應該是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這里應該包括人員、環境、被校對象等的影響因素,20012008版的考核規范這樣要(求)之。現在您覺得有區別嗎

-

都成既贊成葉先生的批評,又說他書中所引的評定“多是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因此要考慮被校對象的計量性能。”其實凡是帶“校準”二字的不確定度評定,并不是賦予大致“與誤差范圍相當”的那個屬于被測量性能的不確定度,因為并不包含最關鍵的測得值與標準值的差Δ。其包含內容是:計量標準的誤差范圍、分辨力、重復性、溫度影響、機械不良等等,而這些構成的絕不是整個的被檢儀器的測量不確定度,因為缺最最根本的Δ(測得值減標準值的絕對值).因而不是“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而是校準過程的不確定度。

在誤差理論中,概念極其清楚,Δ就是被檢儀器的實際性能,ΔMEPV,就是合格。

不確定度的計量評定中,評出的U95是用作判別標準式的,通常的要求是U95MPEV/3,此時U95可略。如果U95大,則合格性按下式判斷:

          ΔMPEV – U95                                                                                     3

請注意,我和你共識的“不確定度相當誤差范圍”是指測量的情況,即測得值的不確定度,它相當于測得值的誤差范圍,或測量儀器的不確定度相當于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而誤差理論與不確定度論對計量的誤差分析是決然不同的。誤差分析認為計量的誤差范圍(確定測量儀器誤差范圍時的誤差范圍)是所用標準的誤差范圍(包括附件影響,而其他影響必須可略),數值就是R(B),即標準的誤差范圍。因而要求標準的誤差范圍與被檢儀器的誤差范圍之比必須小于1/3,才有資格計量。而不確定度論的校準評定,要求U95小于MPEV1/3,U95中包含被檢儀器的性能,這正是葉先生批評的那種錯誤,也是我所概括的“混淆對象和手段”的錯誤。請問,都成先生,你書中所引的不確定度評定的例子,2007版第四章的大標題就是“應用Excel進行校準測量不確定度評定實例”,既然有“校準”二字,所評的U95不都是可以用來與MPEV相比較的嗎?那就是,若小于MPEV/3, U95略去;否則就要按(3)式判別。請先生注意,這對我的行業時頻計量,可是要命的事,如果承認這一套,任何數字式頻率計就沒法檢定,或者說都不合格,這顯眼是荒謬的。要知道,數字式頻率計的低頻段,誤差范圍等于分辨力,讓它小于自己的1/3, 可能嗎?老史堅決反對不確定度論,有些人感到奇怪;其實,老史也是被逼出來的,如果承認不確定度論,就等于否定了時頻計量的一切,就沒法進行實際工作!

-

【都成說】“檢定裝置的不確定度評定只包括裝置本身,1992版的考核規范就要求只評裝置本身”

【史評】1992版的考核規范(我未見過,相信先生的引述),是對的。1993年才正式推行不確定度論。1992年計量界還執行著誤差理論指導下的正確作法:評定檢定裝置就是評定檢定裝置本身。正確。可惜,這個版本后來被新版本代替了。

-

【都成說】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與檢定裝置的不確定度評定,“有區別”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這里應該包括人員、環境、被校對象等的影響因素,20012008版的考核規范這樣要(求)之。現在您覺得有區別嗎

【史評】推行不確定度論后的《JJF 1033-2008 計量標準考核規范》,名稱是“計量標準”考核,其評定內容卻包括有被檢儀器性能。這正是葉先生批評的錯誤作法。而且非常明顯,把“計量標準考核”當標題。而把“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當內容,這就說明,國家規范就是把二者視為等同,實際工作包括都成書中的校準評定的例子,也都是如此,還哪有區別?評定用的模型,都是公式(2),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是1992版的規范,可惜,早被不確定度論的思潮給否定了!用它來說明“區別”,歷史錯位了。

現行的有效本的國家規范,說明:二者就是一回事,葉先生的批評針對的就包括你書中那大量的校準評定的例子。你說:包括被檢儀器性能的評法,是國家要求。是的,沒錯。學術討論追求的是真理,是科學。沒有禁區,越是國家級標準的是非,越是國際級的標準的是非,就更值得探討、辨別,因為它們影響大。有人說,混亂是執行者理解的問題;我認為,不對。不能怪任何執行者,錯誤是不確定度論本身的錯,責任在國際規范與國家規范。如此不成熟、如此錯誤百出的不確定度理論與不確定度評定,競大力推行,是國際計量委員會的歷史性的嚴重錯誤。

我國國家質檢總局,聽取各方面的呼聲,通知簡化26項計量不確定度評定,我十分擁護!希望加快這一進程。老史再次強調:這是正確的方向,是全國二十萬計量工作者的福音。

-

更詳細的分析請見《討論 不確定度評定基本公式錯誤》一文。(本網有。又載《論誤差理論與不確定度四十篇集》p79。)

-

62#
njlyx 發表于 2014-5-2 11:1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1# 史錦順


    贊同史先生對   【 檢定合格性判別式   | Δ | ≤ MPEV - U95       (3) 】的批判!
    如果其中的U95包含“被檢測量儀器的重復性、分辨力、溫度影響、機械不良等”,那定是一個搗糨糊的‘判別式’!
1. 此處若要用到“不確定度”,只能是“檢定系統的‘不確定度’”U(檢),它與被檢測儀器的重復性、分辨力等無關! 即,可能合適的判別式應為【 | Δ | ≤ MPEV - U(檢)  】。 對于卡尺等儀器的檢定,U(檢)就取決于所用標準,即U(檢)=U(標)。在正常的檢定條件下,也并不存在“第二部分、環境如溫度對標準的影響”——因為正常的檢定條件顯然應該符合相關‘標準’所要求的應用條件,有關影響應該已經包含在U(標)中。
2.  換成U(檢)=U(標),也不能用U95,應該用與MPEV對應的、99.73%下的U(標),也就是史先生所指R(標)。
3.  對于被檢定儀器而言, 可能合適的‘合格’判別式“ | Δ | ≤ MPEV - U(檢) ” 也是一個苛刻的要求!—— 把檢定系統自身的不足怪罪于被檢定儀器,會冤死被檢定儀器! 對被檢定儀器較公允的‘合格’判別式或應為: | Δ | ≤√[ MPEV ^2+U(檢)^2 ] 。當U(檢)【通常就應是R(標)】不大于MPEV /3時,就簡化為 | Δ | ≤ MPEV。
63#
 樓主| 都成 發表于 2014-5-2 12:07: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5-2 12:10 編輯

回復 47# 史錦順

本帖早已寫好,本想大家過一個輕松的五一,既然大家有熱情,就發了。

史老,不著急,慢慢來,問題又不是要一貼一天就可以解決問題。

我們的共識非常重要,這是我們討論的基礎,沒有這個共識討論再多都是沒有用的。

我也同意把不確定度理解為誤差范圍并把不確定度當做準確度(accuracy)用不確定度就是準確度的一種定量表述之一,可有的人不信而百般辯解,說不確定度只表示可疑性或叫可信性,請問對同一個電阻用國家基準測量的不確定度小,而用一般工作計量器具測量的不確定度大,請問誰測的準?當然國家基準了,理由是什么?它測得的不確定度小啊!這不就是不確定度大小是測量準確度的定量描述嗎!對于測量,除了不確定度和您說的誤差范圍恐怕沒有別的指標來描述測量的準確度了。您說:“可見我們的這個認識是沒錯的。”就是沒錯!

史老是長輩,晚輩有時話說的重也請您原諒,畢竟也不是什么個人恩怨,觀點都曬在那里,終究自有評論和定論,有時話說的重只是為了引起對方的重視,說重話是有很大風險的,要是自己錯了會很慘。記得很久前您就邀請我辯論,我沒有接受,原因是那時剛來論壇,作為新手論壇上的觀點好多都不了解,尤其是您發表了那么多文章和帖子,也需要拜讀,說實在的到現在也沒看全。不過差不多了,咱們就在這里慢慢聊,也歡迎網友參與進來,批評我們錯誤的觀點,正確的也請頂一下。每貼的話題個數請盡量少一些,與誤差理論和不確定度無關的話題盡量不談,免得網友看著累。

先回答您關于計量是否為統計測量的問題:

我們已經辯論過,這兒再重復一下。您的這種兩類測量的劃分本來并無太大實際意義,當然也無妨。您對統計測量的定義是:Δ() <<Δ()-----統計測量(變量測量),我的理解是這大致相當于動態測量,您說計量是統計測量,理由Δ()是儀器的允差,Δ() <<儀器的允差。這里不能用允差,而是用實際誤差,儀器的實際誤差是被測量,且其在計量時的變化是微小的,遠小于測量它的標準的誤差范圍,它符合Δ(物)<<Δ(測)----基礎測量(常量測量)。在這個意義上我說您偷換了概念,將實際誤差換成了允差。計量檢定或校準不符合您關于統計測量的定義。拿量塊、標準電阻等量具的校準來理解會更容易,您說是不是?

下面再回答您的幾個問題:

1、關于檢定和校準的區別網上可以搜到很多,這里不管了。

2、關于儀器的檢定點通常由檢定規程規定,而校準點通常由用戶根據需要提出,包括功能、量程和測量點,使用點不可能正好在校準點上,通常在其附近,需要時可以采用該點的修正值。有了校準結果和不確定度,使用者可以判定是否滿足測量需要。

3、國外有些是區分檢定和校準的,通常檢定的對象相對于我們計量法中規定的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其它屬于校準。我們現在很亂,還沒理順,這不是我等的責任。不論是檢定還是校準,是否修正取決于使用者,以及測量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論。我的手表通過對時發現快了5分鐘,我去參加會議或約會按照我的表就得早到5分鐘;老太太上集買菜,聽說某個賣菜的秤不準,1斤能少給1兩,老太太對賣菜的說:“買一斤一兩。”接過菜,給了賣菜的一斤的錢,說:“可以嗎?”賣菜的會意地點了點頭。生活中我們都可以用到修正值,您說修正值有沒有用?

4、檢定是法制管理的要求,除了要做示值誤差的校準并做出符合性評定外,還要檢查其他法制要求是否符合,因此檢定是更加嚴格的。校準是一種靈活的量值溯源方式,是客戶根據需要的自愿行為,就連校準間隔都是自己定,這并不是“給錢就干,不管后果”,相反,你校準者不但要告訴我結果,還要告訴我結果的質量。

如果客戶有要求,有了允差、實際值和不確定度,校準當然可以替客戶做合格判定,這取決于客戶的要求。修正值給不給都無所謂,有了實際值用戶可以自己算。

應該這樣說:檢定是為了證實測量儀器合格;合格了,才可以應用。一旦不合格,就該修理,修理后仍不合格,就必須禁用。校準是為了證實測量儀器是否滿足測量的要求,滿足了就可以用。沒錯,現代的質量管理,決不能湊合。中國的計量很多都在湊合,自己使用的儀器不懂得去哪兒溯源,不懂得根據測量的需要,哪些參數該溯源哪些測量點,一味地按檢定規程檢吧,合格了就行。

5、幾個問題的回答

當前通行的計量中的不確定度評定有幾種?答:主要是檢定或校準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一種。

“校準結果”是什么?答:實際值或示值誤差及其不確定度。

校準結果干什么用?答:做儀器合格判定或進行測量時引入修正值等。

評定檢定裝置的檢定能力得到的不確定度,與評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有什么不同嗎,先生書中的所評定的不確定度是哪一種?答:前者可以不包括人員、環境、被測對象等的影響,后者則通常要考慮,如果有些可以忽略不計那就不用考慮。我書中評的的是后一種。

64#
 樓主| 都成 發表于 2014-5-2 16:39: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5-2 16:40 編輯

回復 61# 史錦順

       我建議在這里圍繞本帖的主題“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來討論,無關的話題可到別處。

  我在1#寫道:“不確定度理論是橫空出世無中生有呢?還是某部分誤差理論的發展和細化?如果是前者,我們不接受,那可以痛批痛批再痛批!我們繼續用那“完美”的誤差理論。如果是后者,那就要好好考慮考慮了,為什么提出和使用不確定度這個概念?它代替了誤差理論中的哪些內容?這兩者在評估和計算上是否同等的麻煩?為什么有七八個國際組織一起來推行這個不確定度理論?他們召集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計量工作者,花了這么多年的時間(1963提出),難道是為了難為大家嗎?我們的理解是否有問題?我們的政府管理機構是否讓我們用到了不需要用的地方?”

  讀了史老的本帖,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我們共識的“不確定度相當于誤差范圍”中的“誤差范圍”有兩個:“測得值的誤差范圍”和“計量的誤差范圍”,“測得值的誤差范圍”是共識,“計量的誤差范圍”則不共識。這恰恰反映了您將誤差概念弄的太復雜了:將誤差分為:“誤差元”、“測得值的誤差范圍”和“計量的誤差范圍”。我之愚見:不確定度理論產生后,誤差還是誤差的概念:測量結果減真值(參考值),不需要“誤差元”;計量是特殊的測量,“計量的誤差范圍”與“測得值的誤差范圍”等同,采用“不確定度”的概念取代之。從而解決了概念上的混亂不清。

要求U95小于MPEV的1/3,而U95中是否包含被檢儀器的性能,這不是不確定度理論的錯,這是JJF1094的要求,是檢定規程的要求,是考核規范的要求,不包括就是您的觀點,也是過去規程的要求。現在要求包括,您應該去與這些要求包括的規范叫板。不確定度濫用也不是不確定度的錯,從最簡單的直接測量到復雜的間接測量,都可以評定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至于需要否?給不給?那是另一回事,要看情況。我以前已表達過,有些建標考核,根本不需要建標單位進行不確定度分析,尤其是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的建標,規程制修訂時早就替你考慮和評定好了,你只要按規程的要求去做就是了。我也同意簡化考核的目錄也還遠不止這些。

  頻率不是我的專長,這種誤差范圍等于分辨力的情況并不多見,多數與之不同,懂的網友可研究一下。老拿這個說事好像也不妥。

  “【史評】推行不確定度論后的《JJF 1033-2008
計量標準考核規范》,名稱是“計量標準”考核,其評定內容卻包括有被檢儀器性能。??”這同樣不是不確定度論的錯。包不包括被檢儀器性能那是考核規范制定者的要求,包不包括都可以評出不確定度來,史老為什么接受不包括的不確定度而反對包括的不確定度。

  您說“有人說,混亂是執行者理解的問題;我認為,不對。不能怪任何執行者,錯誤是不確定度論本身的錯,責任在國際規范與國家規范。如此不成熟、如此錯誤百出的不確定度理論與不確定度評定,競大力推行,是國際計量委員會的歷史性的嚴重錯誤。”我說:大錯特錯!就怪任何執行者,上至質檢總局下至普通測量者。如果是不確定度論本身的錯,你們是非不明,抱著好好的誤差理論不用,來用不確定度,光中國的不確定度培訓燒了多少錢啊!能建幾個希望小學,能資助多少殘疾朋友,罪過!如果不是不確定度論本身的錯,你們連這點從誤差理論發展過來的一點東西都不能接受,七八個國際組織來推行,你們還不重視,還不好好學習,好好理解應用,用到該他該用的地方,同樣更加罪過!

  大家醒醒吧,不確定度理論就是原來誤差理論的一部分,為了解決原來誤差概念混亂的問題,用“不確定度”代替“誤差范圍”、“極限誤差”等概念,梳理了從來源到標準差到合成到擴展到報告等等,將它單獨拿出來,使之更加完善規范。不確定度理論并不什么新鮮玩意,它就是要取代誤差理論中的隨機誤差和未定系統誤差部分,這些是誤差理論的核心,也是難點。有了不確定度理論,誤差理論應該縮水重寫。

  誤差理論根據測量的方法、使用的設備、環境、人員等,將測量結果的誤差范圍(極限誤差)算出,以定量表示測量結果的質量。同樣,不確定度理論也是根據測量的方法、使用的設備、環境、人員等,將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通常是擴展不確定度,說明包含概率或k值)算出,以定量表示測量結果的質量。這兩者的目的是一致的。現在的《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教科書里還同時存在這兩種理論,至少我看到的費業泰老師主編的《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第5版是這樣,這也可以說是“并行”,但是國家推行不確定度理論,就是要取代前者。

   
65#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5-2 19:26:55 | 只看該作者
  “不確定度理論產生后,誤差還是誤差的概念:測量結果減真值(參考值),不需要‘誤差元’;計量是特殊的測量,‘計量的誤差范圍’與‘測得值的誤差范圍’等同”,都成兄的這個觀點我很贊成,這樣的理解正是計量科技發展到現今階段國內外計量界的共識,這解決了概念上的混亂不清。
  但,與都成兄的不同之點是“計量的誤差范圍”與“測得值的誤差范圍”采用“不確定度”的概念取代之。“計量的誤差范圍”與“測得值的誤差范圍”都是最大誤差限定的范圍,或人們對被測對象測量結果或對所用測量設備提出的最大允許誤差限定的范圍,是定量評判它們的準確性的參數,因此它們是“等同”的。但,不確定度并不是測量結果或測量設備的誤差范圍,而是被測量“真值所在區間”的“半寬”,是用來評判測量結果可信性的參數,因此不能用“不確定度”的概念取代之。
  如果真的要想代替“誤差范圍”的術語只能是“最大誤差”、“最大誤差允許值”、“示值允差”、“極限誤差”等相近的術語,而不能用與其本質上完全不同的術語“不確定度”。如果真的用不確定度可以代替誤差范圍,那可真的是制造了一個“概念上的混亂不清”了。另外,國家推行不確定度理論,確確實實并不是要取代誤差理論,仍然是讓兩者各自發揮各自的重要作用。
66#
njlyx 發表于 2014-5-2 20:5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5# 規矩灣錦苑

      您的那個所謂“不確定度”是個迷離懵懂的東西---物理含義不明、無可核查、....,是明白人用以鞭撻“不確定度”的極好例證---以您做到版主的功力,尚能從其“定義”悟出如此結果,可見欽定的不確定度“定義”是何等的朦朧?!
67#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5-2 21:19: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6# njlyx

  首先必須聲明一點,版主并不是技術權威,特別當版主并不是他所管理的板塊的版主時,在該板塊發表的帖子更不能認為是“權威發布”。在技術討論中,版主和所有的量友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每個人的觀點只能代表個人的觀點,大家在同一個平臺上以平等的地位無所不談,相互交流,相互探討,相互幫助,相互學習,以求得共同進步。
  老兄認為我的那個所謂“不確定度”是個迷離懵懂的東西---物理含義不明,認為欽定的不確定度“定義”是何等的朦朧,這都是正常的個人觀點,無可非議。同樣我的觀點也是如此,也純屬是個人的觀點。我認為現行不確定度的定義本質是明確的,目的也是明確的,當然之所以還有許多人并不理解它,雖然宣傳不到位,一個新概念被人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些也是一個方面的原因,但也說明了還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有人將我的觀點作為鞭撻“不確定度”的極好例證,我認為很正常,我也很榮幸,這樣我們可以更深入地討論不確定度定義的實質,了解不確定度應用的真正場合,糾正對不確定度定義的錯誤解讀和濫用。
68#
njlyx 發表于 2014-5-3 14:04: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5-3 14:12 編輯

關于“測量不確定度”,幾十年前那個‘樸素’定義還是比較‘清晰’的, 那就是我等凡人理解的、與被測量‘真值’相關的、說明‘測得值’與‘真值’差異(也就是測量誤差)可能大小的那個東西! 都成先生似基本認同? 若如是,史先生或也認同?(就是說明‘包含概率’的‘測量誤差范圍(半寬)’)......只是在應用中一是發現傳統表述方案的某些‘稱謂’在轉換表述時有些‘別扭’,如“系統誤差”、“隨機誤差”.... ; 二來發現對同一對象,張三、李四、王二可能‘評估’出有明顯差異的‘測量不確定度’值,盡管推行者使盡解數(至少在中國管理者似如此賣力了?),這與有人幻想的“‘測量不確定度’是個客觀指標”有出入! 于是,便改善‘定義’--- 虛幻、再虛幻...... 形成了一個許多人有事干(上峰要求干)、都不會干錯(因為沒有人能評判對錯)的‘大好’局面!(‘天下大亂’或近‘天下大治’---是好局?)
69#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5-3 23:49:59 | 只看該作者
  自從誤差理論誕生數百年來,與被測量‘真值’相關的、說明‘測得值’與‘真值’差異(也就是測量誤差)可能大小的那個東西能夠被公認的,正是“誤差”或“誤差范圍”,而絕不是“不確定度”。誤差概念誕生之初就是指測得值與真值的差,測得值是通過測量得到的實際值,真值和測得值一樣都是客觀存在的,即便理論真值得不到,所用的約定真值也是客觀的,因此兩個客觀制定差仍然是客觀的。不確定度則是人們通過所掌握的的信息評估出來的,因此它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的,每個人的評估結果并不見得完全相同,有人幻想的“‘測量不確定度’是個客觀指標”只能是個不能實現的幻想。但不確定度評定的主觀性并不能否定不確定度評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這可以用跳水、體操、花樣滑冰等運動項目水平高低憑裁判員的評分決定如出一轍,測量結果的可信性高低也是憑評估者的主觀“評分”。只不過“評分”必須按規定的打分規則,大家的打分就會八九不離十,如果打分太離譜必然就走不出比賽賽場。
70#
njlyx 發表于 2014-5-4 08:29:2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9# 規矩灣錦苑


     若承認‘測量不確定度’的主觀性,在推廣應用之前配套相應的客觀‘核查’體系才是‘規范’的正道。 前提是這難免主觀性的‘測量不確定度’是可以客觀‘核查’的。

     我等凡人理解的‘測量不確定度’可以通過‘上級’給出的更精確的‘測得值’,考察相應的“誤差”而判定那‘測量不確定度’是否不靠譜---譬如,能判定前述李四的那個‘測量不確定度’很可能是扯淡的,不可信用!

    您的那個我們理解不了的‘測量不確定度’如何‘核查’呢? 難道要像體操比賽評分,找若干人來評估(多少人合適?),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平均分做標準值? 若如此,那距離標準值多少才是不靠譜的呢?... 此事若無對策,你憑什么說別人‘評估’的不合適呢? 說不出來,那只好讓李四逍遙,被加工師傅敲腦袋。
71#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5-4 12:3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0# njlyx

  可以通過溯源鏈的“上游”(而不一定是“上級”)測量過程給出的更精確的“測得值”,考察相應各測量結果的“誤差”,確定哪個測量結果更接近于真值,更準確,這是直截了當一目了然的,是誤差理論早已鐵板釘釘的原理,勿容置疑。
  但這只是判定了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而絕非對測量結果可信性的判定,絕不能用測量結果的誤差大小判定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大小。如果可以用誤差大小判定不確定度大小,不確定度的誕生就的確是純屬添亂,的確該被扼殺在搖籃中了。
  我們并未懷疑別人“評估”的不合適,而是站在相信他們自己給出的不確定度的立場上判斷誰的測量結果不合格。當然,你或者我們也有權懷疑李四的那‘測量不確定度很可能是扯淡的,就像懷疑體操裁判的打分是否不合理一樣。但懷疑終歸是懷疑,我們說李四扯淡必須有證據,我們可以依照JJF1059.1去檢查他的不確定度分量評估是否遺漏了重大因素,但如果李四的確使用了比張三更先進的測量設備,環境控制得更嚴格,不確定度評估過程也規范,那唯一遭淘汰的只能是張三的測量結果,張三要敲“法官”腦袋法理上就站不住腳,就不能埋怨法官“讓李四逍遙”,唯一辦法只能改進自己的現用測量方法重新測量。
72#
njlyx 發表于 2014-5-4 14:29: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5-4 14:30 編輯

回復 71# 規矩灣錦苑


       這里面沒有張三什么事,他已表明自己承諾的“不確定度”并不適合這項“檢測”工作! 要敲你腦袋的是“零件”的加工者和公司老板,好好的合格零件硬是被你忽悠成‘不合格’了,還“理直氣壯”?!
73#
 樓主| 都成 發表于 2014-5-4 15:00:36 | 只看該作者
這里歡迎談論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不歡迎張三、李四那無聊的假設。謝謝!
74#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5-4 15:13: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2# njlyx

  如果要敲測量過程管理者腦袋的是“零件”的加工者,因為加工者不懂測量過程控制,情有可原,所應該做的工作主要還是宣傳。如果是公司老板,認為好好的合格零件硬是被管理人員忽悠成‘不合格’了,老板有權挽回他的“經濟損失”,強制要求把明顯不符合1/3原則和測量能力指數判斷為不合格的測量結果用于產品合格與否的評判工作中,測量過程管理人員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執行“上方命令”,并書面記錄備案存檔,由此產生的一切風險由老板承擔。因為對于測量過程的管理人員來說對此事已經盡職盡責,實在沒有必要也沒有權力在老板面前“理直氣壯”。
75#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5-4 15:18: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3# 都成

  張三、李四那無聊的假設,只不過是為了討論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假設的例子,大家也不必介意。如果認為此例不妥,也沒有關系,可以舉出比較合適的例子,提供給大家共同探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3 00: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xxxx少妇| √天堂资源地址在线官网| 鸭王3完整版免费完整版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特级毛片aaaa级毛片免费| 好日子在线观看视频大全免费| 啊v在线免费观看| 三极片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老阿姨|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婷婷|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国精产品wnw2544a|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中文| 国产精品先锋资源站先锋影院| 亚洲中文无码a∨在线观看| 日本色图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爽爽爽爽爽爽爽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 女律师的堕落高清hd| 伊人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 苏玥马强百文择| 成人免费黄网站| 做zm被逮判几年| 4hu四虎永久地址|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网址|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视频网站|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香蕉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被滋润的艳妇疯狂呻吟白洁老七|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亚洲白色白色永久观看|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