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5-8 12:05 編輯
回復 87# 都成
在學術問題上,討論必須本人愿意,誰也不能強求。你我意見不一致,“立此存照”就可以了,一個觀點反復說,沒意思。 你讓我在“不否定不確定度”的前提下說事,這是不可能的。 國家計量院的一位副院長說:“不確定度是瞎扯淡”( 1993年我女兒春節(jié)回家告訴我的);計量院的名家馬鳳鳴在全國時間頻率計量講習班(1994,北京)上說:“不確定度是國際計量委員會的委員們吃飽撐的,沒事干,給大家找麻煩”;計量院的一位名家錢鐘泰著文指出不確定度的錯誤并代表計量院向國際計量局上書(網(wǎng)上有);計量院原院長潘必卿,曾在國際會議上強烈指謫“真值不可知”的觀點,此事導致VIM3真值概念的折中表述(網(wǎng)上有介紹)。 從以上情況看,不承認“不否定不確定度”這個前提,是大有人在的。而且有幾位是名家,他們?nèi)绻床粶剩遣粫心敲磸娏业姆磳袈暤?。就拿現(xiàn)在和你討論的老史來說,你可以問問席德熊,老史一向以謹慎著稱,不考慮再三,不考慮成熟,不形成定見,是不會輕易表態(tài)的。 提起席德熊,我想起我的第一項學術活動。 1964年9月17日,年僅26歲的室主任席德熊,主持計量院無線電處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學術報告會,作學術報告的,正是本人。學術報告題目是“波導特性阻抗的新概念”。老史比席德熊大一歲,卻晚畢業(yè)一年。一參加工作,就被稱為“老史”,可見那時的無線電處,人員多么年輕。參加工作剛一年,尚未轉正,在學術報告中競斷言說:大學微波教科書中的波導特性阻抗概念是錯誤的,于是提出新的特性阻抗概念。與會者大都感到奇怪,會上提出一些異議,唯獨沒人表示贊成。和我關系不錯的方嚴同志晚上在宿舍對我說:聽你講,還有些道理;不過我就覺得,你嘻嘻哈哈的,和我一樣的人,怎能推翻教科書上的基本概念?計量院的李樂山院長知道此事后,寫信介紹我到中國科學院電子所去討論。我還為此拜訪過北大郭汝松教授、成電林為干教授、科技大學李密教授,并把打印稿請王育竹(現(xiàn)在是院士)送黃宏嘉教授審閱(后來王育竹告訴我:黃教授未表態(tài))。其中反對最強烈的是林為干教授。他在我的手寫稿本(第五稿)的背頁作了幾處推演。他向我提出幾項質疑,我當時的回答,似乎不得要領;我把問題都認真記下了,事后進行了認真思考,更堅定了自己的觀點。經(jīng)過這次考驗,以后的幾次答辯,就一路順暢了。文革起,交流暫停。 1972年初,席德熊到國防科委開計量工作會議(當時無線電與時間頻率建制在國防科委十院),把我那篇《波導特性阻抗的新概念》與我寫的一封信,通過秘書,上報給錢學森(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先生于1972年7月2日在我致他的信上,用鉛筆寫了給我的批復,轉給我七機部張履謙(后為院士)報給錢先生的他們研究所(23所)對這篇文章的討論意見。那時,正實行軍管,騎摩托的國防科委送文件的戰(zhàn)士一到,本單位軍管組得知錢學森給史錦順來信了,可當成了大事。一時在單位內(nèi)傳為佳話。軍管組長(坦克團長)認為:史錦順“主席思想學得好,敢于指出外國人的錯,敢于破舊立新”,于是把我的文章報給十院,備選“學毛著積極分子”。積極分子沒評上,文章轉到了十院科技部。就在此時,機遇到了。 當時,我國衛(wèi)星地面站工程正在攻堅階段。我國最大的雷達研究所,南京十四所八室主任林守遠(后來是我國微波學會的領軍人物)在1973年告訴我說:“我們所承擔人造衛(wèi)星地面站的研制任務,天線饋線的‘波導過渡’反射系數(shù)大,能量損失大,直接影響雷達作用距離,反復檢查設計數(shù)據(jù),是嚴格按教科書的特性阻抗計算、設計的,反復檢查,都沒錯,幾經(jīng)反復,就是產(chǎn)品不合格。找不到原因。又是國家重點任務,大家很著急。有人出差,從十院科技部得知,有人提出阻抗新概念,便帶回來。說實在的,大家對你的理論還不甚理解,但沒有別的辦法,就決定用你的新概念計算、設計、加工,試試看。加工出來,一測,哇,反射系數(shù)很小,大家十分高興,于是就正式投產(chǎn)。產(chǎn)品性能都很好。我們很佩服你。我們把新概念編進工大教材,請你看看寫得怎樣?!笔畮啄旰螅撌业耐醯涑桑巡▽匦宰杩剐赂拍顚懭胨拇笾峨姶艌隼碚撆c微波技術》一書中。 我的“波導特性阻抗新概念”被十四所微波室的專家們重視,并有幸在我國重點工程人造衛(wèi)星地面站的研制中發(fā)揮作用,這不僅肯定了我這個概念是正確的;也是我學術活動的一個里程碑。人生何為?創(chuàng)新、成就,貢獻就是快樂! - 一提席德熊,引出我這段回憶。不僅僅是老史的自我表現(xiàn),主要是告訴網(wǎng)友,老史的見解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切莫輕易認為老史錯了;那樣,有損失的是你自己。 - 我國推廣不確定度論的名家葉德培先生,在錄像講課(優(yōu)酷網(wǎng))中,尖銳地指出:在計量評定中,把被檢儀器的性能,混入檢定裝置的能力,這種作法,是錯誤的。否定當今的不確定度計量評定,就是否定了不確定度評定的絕大多數(shù),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不確定度本身。當然,葉先生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個錯誤是不確定度A類評定的致命傷。由于這個批評出自宣揚不確定度論的葉先生之口,更說明這個錯誤是鐵的事實。你既愿意和我討論,就該說明你的那些例子為什么是對的,為什么葉先生的批評不是針對你那些例子。你卻說過去要求怎樣,現(xiàn)在要求怎樣,說明你只管滿足要求,照章辦理,而不管對與錯。這不是一個學者討論學術的態(tài)度。唯規(guī)定是從,就沒必要論學術了。 - 對你第一個問題的回答:不確定度論目的是取代整個的誤差理論,可惜它本身無能、無用,什么也取代不了。 第二個問題,是我的兩類測量理論的重要結論之一。對計量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由此,計量不能除以根號N、不能剔除異常數(shù)據(jù)。此乃本人五十年研究之結晶,何止“三思”?你有不同看法,可以說明道理;只說讓我三思,我只能說:我三思了,堅信“計量是統(tǒng)計”,乃真理也。本欄目有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國家計量院出的一本大書,全部不除以根號N,這是對老史理論的旁證,說明國家計量院的作者們,早已認識到不能除以根號N。真理是可以認識的,真理終究會被認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