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6-24 09:03 編輯
回復 139# 何必
回答何必先生的問題(2) - 史錦順 - (一)關于測量結果的給出法 何必先生問 1、在推出不確定度之前的測量結果是怎么給出的呢?如何表達測量結果的隨機誤差和未定系統誤差?是不是也得像不確定度評定一樣進行誤差的合成評定或計算?- 史答 以下所述,都是誤差理論指導下的處理方式,與不確定度論無關。 測量計量的行業中,有三大場合。不同場合的處理方式不同。 1 研制場合 (1)確定物理機制,列出物理公式,給出測得值函數,進行誤差分析。把測得值函數簡化為誤差函數。給出誤差范圍指標。 (2)測量儀器的研制必須有標準。 (3)基準的研制靠分項誤差分析,分析的結果要實驗驗證,再綜合為基準的準確度。 2 計量場合 (1)計量必須有計量標準。標準的誤差范圍指標值必須小于被撿儀器誤差范圍指標值的1/3,(國際上取此值為1/4,時頻界要求此值為1/10) (2)計量的誤差(確定儀器誤差時的誤差)是所有標準的誤差范圍R(標)。合格性的判別標準是示值誤差(示值減標準值)的絕對值的最大值小于儀器的最大允許誤差減R(標)。 (3)計量憑實測結果說話,直接判別合格性,不搞任何評定。 3 測量場合 (1)根據測量任務要求,選擇準確度夠格的測量儀器,保證儀器使用條件,正確操作儀器。 (2)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值,就用做測得值的誤差范圍值。測量結果的表達形式是測得值加減誤差范圍。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值就是直接測量的誤差范圍值(冗余代換),不必搞任何評定。 (3)間接測量要根據物理公式。微分得誤差關系式。由各個直接測量的誤差范圍,計算所求間接量的誤差范圍。必須實測、實算,不搞評定。 從以上情況看,必須全面掌握誤差理論的是測量儀器與標準的研制者。這是少數精英的事。誤差理論再難,難不住搞研制的少數精英。而對廣大計量測量人員,只需掌握簡要的應知應會的知識,不要求深層次地掌握全部的誤差理論。這是現實的,也是很關鍵的。全國計量人員有二十萬,檢測人員幾十萬,進行測量的人幾千萬;方法之簡單、明白是十分重要的。 (4)對快變量的測量,必須用單值的西格瑪,不準除以根號N,即使用平均值來表征被測量。這與當今的不確定度評定本質不同。不確定度評定,測量N次,必須將西格瑪除以根號N,這就嚴重夸張指標,對宇航測量是隱患,是犯罪行為。這也是老史及一些頻率界名人(如馬鳳鳴)堅決抵制不確定度論的原因。 - (二)關于比對 何必先生問 2、在推出不確定度之前,國家層面組織的實驗室間比對,怎么來判斷某個實驗室的測量結果合不合格? - 史答 比對憑的是測量準確度,是所擁有的標準的水平。說一千道一萬,實驗室的水平與能力,靠的是標準。 比對,靠實力,就是靠標準與先進的測量儀器。(本人參加過三屆全國晶振比對。本單位的排位有兩次單項全國第一。) 不確定度評定是耍嘴皮子,不頂用。網上已介紹過憑“不確定度”參加國際比對而丟丑的實例。人家比的還是準確度(對實際值的偏離)。自己評定的不確定度,不管用。 誤差理論能處理計量測量的所有問題;用不著不確定度論。 當心啊,不確定度論害人、誤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