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6-28 10:11 編輯
回復 239# 規矩灣錦苑
規矩灣的最新論述,說:
“我反對“不確定度有時是一個大家所認為的測量誤差范圍,不過用不確定度來表述更科學”這句話,這句話仍然是在混淆不確定度和誤差范圍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誤差范圍限定的是測量結果的分散性,不確定度限定的是被測量真值的分散性,對象不同如何畫等號?“壓根兒就不認為真值可以測得,誤差可求,還談什么誤差理論的發展,分明是重打爐灶另開張”的提法非常到位,點明了不確定度與誤差及誤差范圍永遠不可能混為一談”。 - 我表態:總體上稱贊。再談些具體看法。 1 現在確實有人在用“不確定度”表示“誤差范圍”,這種作法是不對的。 2 誤差范圍有明確的定義,由實測決定,是客觀的。可求、可檢驗,能溯源。能證實也能證偽,是科學的、實用的概念。測量計量工作,必不可少。 不確定度,定義多變,意義含混;人為評估,主觀性很大。不能檢驗,不能溯源。不能證偽,因而不是科學概念。 說“不確定度”比“誤差范圍”更科學,毫無道理,是顛倒黑白。不確定度的提出,造成許多人認識上的錯位;更造成很多實際工作的錯誤。這是人們必須面對的事實,是回避不了的。 3 說:不確定度限定的是被測量真值的分散性,這是符合VIM3 的主定義的李慎安先生的解釋的。 第一,這個認識表明,規矩灣的思路已開始脫離那云里霧里的“可信性”,走向了務實的道路。把兩個概念的對象區分開,思路是對的,結果不夠準確。第二,說“誤差范圍限定的是測量結果的分散性”不全面。誤差范圍既包含測得值的分散性(隨機誤差),更包括測得值的偏離性(系統誤差)。說誤差范圍表明準確性,就完全了。 第三,說“不確定度限定的是被測量真值的分散性”,這是符合VIM3 的主定義的李慎安先生的解釋的。 我把測量分成兩類:基礎測量(常量測量與慢變化量測量);講究的是測量的誤差,經典的誤差理論就是處理這類問題。統計測量(快變量測量),條件是測量誤差遠小于被測量的變化,阿侖方差理論就是專門處理這類問題。 如果不確定度理論就是研究被測量的分散性,那就是極好的、確實需要的理論,那它就不搶誤差理論的地盤了(經典誤差理論只研究常量測量,慢變化量也當常量處理);倘如此,老史就歡呼、擁護了。 實際情況不是這樣。不確定度理論是包打天下,既要處理誤差理論不能處理的統計測量(快變量測量)問題,又要取代誤差理論去處理基礎測量問題。 把兩類測量混淆,于是,不確定度理論便一片混亂。不確定度理論的錯誤,不確定度評定的弊病,大都來源于此。 我反復講解我的兩個學術主張:(1)誤差是泛指概念,具體應用要分為誤差元與誤差范圍。(2)測量有兩個領域,一個是常量測量,一個是統計測量,這是性質不同的兩類測量。兩類測量的劃分,對測量計量的理論與實踐都十分重要。其實,在時頻界,早就這樣做,我不過起個名而已。對我這兩個主張,先生都表示過反對或說沒必要。而如今先生的表達,恰恰體現了兩類測量的劃分。哈哈! 所引用的星空漫步的一句話:“壓根兒就不認為真值可以測得,誤差可求,還談什么誤差理論的發展,分明是重打爐灶另開張”我也十分贊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