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6-20 16:43 編輯
回復 60# 規矩灣錦苑
同規矩灣先生辯論(3) - 史錦順 - 理論辯論,說明道理,是必要的。而舉出具體例子,就便于理解。直尺測物長的例子,通俗、簡單、直觀。好,我們就此PK. 我把問題再設計得實際些(也接近原題目)。條件:一個工人加工一根鋼桿,圖紙標度10cm。檢驗員用鋼尺測量,測得值是9cm. 辯論內容:怎樣評價這次測量。 - [規矩灣]
“一把直尺去測量一個物品的長度,這個物品的長度標稱值是10cm,直尺測量值是9cm,這里的約定真值就是9cm。誤差就應該是10cm減去9cm,為1cm”,這可以作為不確定度應用的一個典型案例。
[史評]
9cm是測得值,沒必要用“約定真值”的大話,真值不能約定。測得值不是估計的,而是用測量工具測量出來的,它接近實際值(與實際值偏差不超過0.1mm),忽略0.1mm的直尺誤差,他就是實際值。1cm是測量得知的“物長的稱說值與物長實際值的偏差的絕對值”,這不是誤差的概念,是尺寸偏差,不是誤差。
-
[規矩灣]
當人們遇到這種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10cm的標稱值誤差1cm可能嗎?” 這就是人們第一次提出了“可信性”(或可靠性)的問題,即懷疑測量結果9cm是假象。但因為給出的檢測報告并沒有給出測量結果9mm的不確定度,測量結果的可信性不得不由測量結果的使用者評估。
[史評]
懷疑是可以的。驗一下測量工具的合格證就可以了。
-
[規矩灣]
為了評估測量結果9cm的不確定度,必須知道有關獲得9mm測量結果的測量過程所有相關信息,其中環境和人員因素假設可以忽略,就不得不第二次提出“可信性”問題,就提出“所用的鋼直尺有問題嗎?”,懷疑鋼直尺有較大問題。
于是人們不得不去查鋼直尺的檢定規程,該鋼直尺的檢定合格證或報告。規程給出的鋼直尺允差為±0.1mm,檢定報告給出的結論是“合格”,檢定結果不確定度U=0.02mm。由于U=0.02mm是鋼直尺示值允差±0.1mm的1/5,小于1/3,說明檢定結果是可信的,即人們可判定該鋼直尺示值誤差不超過0.1mm是可信的。
接下來就可以用鋼直尺的計量特性去評估測量結果9cm的不確定度了。半寬0.1mm,取k=√3,u=0.0577mm,若擴展不確定度計算時取包含因子k=2,則U=0.12mm。不確定度0.12mm與測量結果9mm 的誤差1cm相比遠遠小于1/3,這就證明了測量結果9cm和誤差1cm是非常可信的,可以用于該被測尺寸的判定,也就是說長度標稱10cm的尺寸測量結果是9cm,誤差為1cm是可信的、真實的,該判不合格的人們可以大膽判定其不合格或報廢。
[史評]
這是不確定度論信奉者的一大段廢話,完全沒有必要。有直尺合格證,就可肯定物長偏差-1cm(應以要求值為標準)是可信的。 下一步要看圖紙的要求,如果是[0,-12](圖紙上可省略mm),則工件合格。如果-1cm的偏差超出允許偏差的范圍,則不合格。 人類社會是個有分工的整體,各負其責,社會就正常運行。計量的設置,就是讓人們有可信賴的測量儀器。經過檢定的、有合格證的測量儀器,就要相信它的誤差范圍指標是真實的、是可信的。亂懷疑什么? 不可忽視的問題是視差問題。本例的直尺,本身有個誤差范圍,較?。ㄒ话阒背哌_不到);而視差不可忽略。因此說測得值的誤差范圍是0.2mm或0.3mm,還差不多,可依個人眼力而定。通常,用直尺測量,測得值誤差范圍可優于0.5 mm;用游標卡尺誤差范圍優于0.05 mm;用千分尺誤差范圍優于0.005 mm;用數顯卡尺與數顯千分尺,沒有視差,誤差范圍更小些。用直尺測量,一上來就忽略視差,是錯誤的。該考慮的不考慮,不是該考慮的胡論一陣。不確定度論蒙人,不實用。 - 按不確定度論,如規矩灣的前面所論,復雜,麻煩,沒法實現,純粹是紙上談兵,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檢驗員這樣干工作。 - 按誤差理論,根據需要,正確選擇測量工具,工具必須已經計量。工具的誤差范圍,加上視差的誤差范圍,就是測得值的誤差范圍。多么簡單而明確! -
說明:小字是電子系統的問題。奇怪,都出現在規矩灣的引文中。我放大不了,抱歉。從前我發三百多帖,沒有這個問題,最近出現小字,真討厭,請管理員處理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