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2-23 18:13 編輯
回復 20# 劉彥剛
先生提出的問題與回答,從表面的層次看,是有道理的,是自圓其說的。但一旦聯系實際,就不是那么回事,倒是會上多數人認為的兩種不確定度一樣符合實際。我并不是贊成那些人的說法,而是說:那些人的說法符合不確定度評定的實際情況。這里面反映一個本質問題:不確定度評定到底該不該評,GUM的評定法及現有的評定對不對。 本人已評過三個國家級樣板(施昌彥:溫度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葉德培:晶振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葉德培:計數式頻率計不確定度評定),三個國際級樣板(GUM:溫度測量不確定度評定;歐洲合格性組織:游標卡尺校準不確定度評定;歐洲合格性組織:數字多用表不確定度評定)。對這六項,都詳細地分析了進行不確定度評定的種種弊病。而上升到理論的一般性的對不確定度評定的弊病的分析,另寫了34篇文章。也就是說,老史針對不確定度評定的批評文章一共是40篇。此外,還寫了批駁不確定度理論的文章百余篇。文章都較短,但每篇都揭露或分析不確定度論的一個錯誤或弊病,彈無虛發。在寫了一百四十多篇文章之后,老史斷定:不確定度評定的基本公式是錯誤的?;竟藉e了,也就是評定的方法錯了,因此,不確定度評定,不評不錯,評了必錯。 先生提到,表達結果的大小關系,那是誤差理論體系內的事。用準確度1%的電壓表測量電壓,測得值的誤差范圍是1%. 這個1%是測得值的誤差。而在計量場合,檢定這個電壓表,要用比此電壓表指標高三倍以上,即誤差范圍小到1/3以下的電壓標準。設標準的誤差范圍是0.2%,則檢定的誤差是0.2%,也就是說測量“電壓表誤差”時的誤差是0.2%. 由上,在誤差理論中,測量時的“量值的誤差”與檢定時“測量誤差的誤差”,是明顯不同的兩個量,二者的比例為三倍以上。如果有誰說二者一樣,別人會笑話他,知識太差,還沒入門。 但是,討論不確定度的表示問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首先,什么是不確定度,在概念上就極不確定。一會兒說是“可信性”(GUM),一會兒說是“分散性”(主定義),一會兒又說是“包含真值的區間的半寬”(VIM3),概念的意義都不確定。至于不確定度評定,GUM法的根本就是泰勒展開,即拆分測得值函數,又稱建立測量模型。第一,測量儀器的測得值函數是個整體,它的簡化表征——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是個整體,在計量與測量中是不能拆分的。拆則必錯,可能重計,也可能錯計,即把測量儀器的性能賴在檢定裝置的檢定能力上。 不確定度評定的基本方法錯了,不確定度評定的基本公式錯了,因此,一切不確定度評定皆錯。 不確定度評定錯誤的表現之一是測得值的不確定度(記為A)與測得值的誤差的不確定度評定結果(記為B)一樣。本來的邏輯應是A是B的三倍以上,現在的不確定度評定的實際情況是二者基本一樣,而更準確地說,是大小顛倒,B反而比A略大些。因為評定A時的模型是M=X,評定就是將右端的X作泰勒展開,取諸項的方和根;而評B時的模型是E=X-B(標),評定就是將右端X-B(標)作泰勒展開,取諸項的方和根。因為各項是平方后相加,再開方,因此B總是比A略大些,因為B(標)的誤差很小,于是就有B近似等于A。所以我說會上大多數人的說法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但我不說他們說的是對的,因為在我看來,在不確定度論的大框架下,沒有任何正確的東西。 歐洲人搞的“游標卡尺校準不確定度評定”,就說明不確定度評定是錯誤的。本來極其簡單,用游標卡尺測量一級量塊(原文如此),卡尺示值與量塊標稱值之差,就是卡尺的視在誤差,采樣六點(規程規定),各視在誤差的最大值,小于等于0.05mm(150mm,1/20分度卡尺標準),卡尺就是合格。計量的誤差就是量塊的誤差,此案例用一級量塊,誤差范圍為0.8微米,可略。也就是說,用一級量塊來檢定游標卡尺,不需要任何評定。歐洲人搞的評定,泰勒展開X有4項;重復性、分辨力、溫度影響、卡尺機械不良;再加一項量塊的誤差。最后的評定結果是U95=0.06mm. 注意此值大于卡尺標準的最大允許誤差0.05mm,合格性的門寬是最大允許誤差減U95,這里已成負值,合格性的大門已被堵死。就是說,全中國全世界的游標卡尺沒有一把是合格的——這種評定,你說荒唐不荒唐! 至于游標卡尺的測量時的示值不確定度,因為模型是M=X,右端泰勒展開,還是上邊4項(比計量時少一項標準誤差),因標準誤差可略(0.8微米),因此各項方和根仍是0.06mm. 以上游標卡尺的例子,說明:量值的不確定度與量值誤差的不確定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會上多數人的說法是符合不確定度評定的實際的。但是,不確定度評定本身是錯誤的,在不確定度的大框架下,沒有正確可言。 正確的認識是什么?就是:認清不確定度評定本身是錯誤的。 正確的作法是什么?就是:按誤差理論辦事;廢除不確定度評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