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概念] 你去細細體會過葉老師講座中不確定度與真值的關系嗎?

[復制鏈接]
126#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4-26 20:25: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4-4-26 20:27 編輯

回復 124# 都成

  設某個測量結果為y,其不確定度為U,被測量真值(注:真值的最佳估計值)為y0,那么真值(注:符合定義的真值)一定在以U為半寬,對稱中心y0的區間內,即真值存在的區間是y0±U或區間[y0-U,y0+U],而不是以某一個測量結果y為對稱中心,U為半寬的區間。平時的測量活動并不都要將被測對象送“上游測量過程”測量獲得其真值最佳估計值y0,因此區間[y0-U,y0+U]的位置(對稱中心)y0并不知曉,只需憑測量者掌握的相關信息評估出區間[y0-U,y0+U]的寬度,即半寬U即可。評判測量結果可信性品質好壞只需要知道U,并不需要知道y0。
127#
都成 發表于 2014-4-26 21:34: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26 21:49 編輯

回復 118# 規矩灣錦苑

115#我說您連概念都搞不清楚可能有點過分,看看我們以前的部分帖子吧。

您剛在126#中的表述是:有了測量結果為y及其不確定度為U,則可知道真值分散區間的半寬,但是得不到真值的分散區間,因為真值的最佳估計值y0是得不到的,因此您認為的真值存在的區間是y0±U或區間[y0Uy0U]也就得不到。真值存在的區間不是以測量結果y為對稱中心,U為半寬的區間。平時的測量活動并不都是要將被測對象送上游測量過程測量獲得其真值最佳估計值y0的,因此區間[y0Uy0U]的位置(對稱中心)y0并不知曉,只需要憑測量者掌握的相關信息評估出區間[y0Uy0U]的寬度,即半寬U即可,評判測量結果可信性品質好壞只需要知道U,并不需要知道y0按照規版您的觀點,好不容易評出個U來,卻不知道真值的分散區間,因為您不同意以測量結果y為中心,主張以y0為中心,而y0又不知道,也就是您得不到真值的分散區間。但事實是,如有了yU99,在正常情況下(圖2是個例外),就敢說被測量的真值將以99%的概率在y±U99的區間中,這個區間就是真值的分散區間。

不確定度U是測量結果y的,y±U的區間是真值的分散區間,表明的是真值的分散性。y±U的區間不是測量結果的分散區間。這就是不確定度概念的含義。


您在122#說道:“無論不確定度的陳述如何多變,其基本特性和作用是不會變的,即不確定度是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分散性)的“半寬”,是用來定量表述測量結果可疑度(或可信性、可靠性)的參數。”這非常正確,可是114#您回復113#都成

不確定度的定義已經確定了人們在評定測量不確定度時只需要評估出區間的寬度(半寬),不需要知曉區間的位置。而且大家都知道,無論誤差理論還是不確定度評定方法都認可誤差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通過測量獲得理論真值是不可能的我認可史老師規矩灣的區間是懸浮的這個評價,以理論真值為中心,不確定度為半寬的區間才是真值分散性的區間,不管它有沒有價值,但邏輯上是絕對正確的,因此這個區間的位置在理論上也是無法確定的,或者說確定這個區間是非常困難的。整段都是錯的,區間的位置不但需要知道而且能夠知道,懸浮是史老對你的否定而不是肯定,以理論真值為中心,不確定度為半寬的區間才是真值分散性的區間,與不確定度定義不符

您還接著說:既然真值的區間確定如此困難,而確定區間的位置又沒有什么實際需要和價值,因此我說任何試圖確定真值在哪個區間內的做法都是徒勞的,無用的,且與測量結果存在的區間,極易造成兩個區間相混淆的局面。我認為,我們應該放棄想方設法找到真值分散性區間位置的一切努力,把精力集中到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的研究上面來,集中到如何合理使用誤差理論和不確定度評定方法上面來。前半部分的觀點完全錯誤,真值的區間確定并不困難,確定區間的位置是有實際需要和價值的,是評定不確定度的目的和用途。你說任何試圖確定真值在哪個區間內的做法都是徒勞的,無用的這等于說評定不確定度是無用的,那你還把精力集中到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的研究上面來干什么!


您在107#說道:

同樣的道理,真值y0以很高的概率處在yUyU范圍內也是錯誤的。區間[yUyU]不能用來表達測量結果的分散性,能不能表達被測量真值的分散性呢?同樣的道理也是不允許的。這個區間的半寬雖然是U,大小與不確定度相等,但區間的位置確定為以測量結果y為對稱中心就值得商榷了。真值y0以很高的概率處在yUyU范圍內是正確的,區間[yUyU]恰恰表達被測量真值的分散性區間,區間的位置確定為以測量結果y為對稱中心不容置疑!


您在75#回復72#都成

對于第1和2條意見,本人仍不敢茍同。我的看法是:

測量結果y的變動范圍在以測量結果為對稱中心,最大誤差或允差的絕對值Δ為半寬的區間內。即yi的變動范圍是區間[yΔy+Δ],表示測量結果yi以很高的概率(如約95%)處在yΔy+Δ范圍內。請問對某個特定量的測量,有Δ嗎?

被測量可能的真值Y處在以被測量理論真值Y0為對稱中心,不確定度U為半寬的區間內。即Y的所處范圍是區間[Y0UY0+U],表示真值以很高的概率(如約95%)處在Y0UY0+U范圍內。”Y0能知道嗎?既然不知道,哪來的區間[Y0UY0+U]?有用嗎?

至于以測量結果y為對稱中心,不確定度U為半寬的區間 [yUy+U]則什么都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是:測量結果y和誤差Δ可以構造一個區間,真值Y0和不確定度U可以構造一個區間,但yU無法構造一個區間。”這是對的說錯了,錯的說成對的。區間[yUy+U]什么都不是嗎?Y0都不知道怎么和U構造一個區間?


你我的觀點還有許多都在以前的帖子中,您可以瀏覽,感興趣的網友可以去瀏覽。

12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4-26 23:22: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5# 都成

  我說“不確定度與誤差兩者共同把測量結果當作一種產品,相互補充共同評判這個產品的質量。”是因為它們判定測量結果這個產品的質量參數不同,一個是可信性,另一個是準確性。“誤差”的定義真實含義是測量結果偏離被測量真值的程度,偏離真值的遠近就是評判測量結果準確性高低的量化指標,這是誤差理論數百年來形成的規則,是勿容置疑的。拿一個被測樣品去世界上最好的實驗室檢測,也只能給出結果及其不確定度,不會給誤差,這也是事實。我們可以憑給出的不確定度評判該測量結果可信性的大小,決定該測量結果是否可用于符合性判定,其但只要給出了測量結果,有判定了該測量結果可信,就可以用這個測量結果與被測參數的允差相比較以判定其符合性了,不一定非要知道測量結果的誤差。當測量報告未給出不確定度而至給出了所用測量設備的準確度等級或示值允差,也就是給出了測量設備的準確性(即“誤差”范圍),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準確性大致估計出測量結果的準確性,用測量結果的另一個質量指標“準確性”來判定測量結果是否可用,再根據測量結果是否在被測參數的允差范圍內判定被測參數的符合性。
  用誤差理論描述和評判測量結果的準確性的例子應該是隨處可見。例如,使用允差±0.03mm的卡尺在實驗室環境條件下測量外徑40mm的軸,“允差”是誤差的允許值,是卡尺準確性的指標,用這個指標可以大致判定其測量結果的誤差最大值在0.03mm左右,也就是說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大致不超過0.03mm。
  因為上述直徑測量的例子允差并不嚴,準確性要求一般,其風險性也并不大,屬于“日常的普通準確性要求的測量過程”,也就沒有必要再做不確定度評定,可以作為“用誤差理論就夠了”的例子使用。
  “對于復雜的,高風險的測量過程和測量結果必須首先用測量不確定度評判其可信性,在可信性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才能用誤差進一步評判其準確性,最后再用測量結果與被測參數的計量要求(即允差)相比較,確定被測參數是否合格”的簡單的例子,同樣可用直徑測量的例子。假設:某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產品,一旦產生誤判將造成極大的質量或安全風險,要求直徑40.12mm的上偏差0.005mm,下偏差-0.003mm。某檢測實驗室簽發的檢驗報告給出的檢驗結果為40.122mm,給出的不確定度U=0.005mm。那么:
  首先必須用不確定度評判這個測量結果是否可用(用可信性定量判定是否值得相信)。直徑的控制限(本例為公差)T=0.008mm,報告的U=0.005mm,盡管測量結果40.122mm在圖紙要求的40.12mm上偏差0.005mm,下偏差-0.003mm范圍內,尺寸誤差滿足要求。但,使用不確定度U,用U/T=0.005÷0.008>1/3,或用Mcp=T/(2U)=0.008/0.010<1.5可判定該測量結果不可信,這就告訴我們這個測量結果千萬不能用于被測直徑是否合格的判斷,測量結果的可信性不合格,這個測量結果“產品”也就不合格,必須宣布該“產品”為“廢品”,要求檢測實驗室更換方法重新測量。
  如果實驗室更換測量方法后,測量結果不變,不確定度為U=0.002mm,則U/T=0.002÷0.008<1/3,或Mcp=T/(2U)=0.008/0.004>1.5,判定此測量結果可信。然后就可以考慮測量結果的準確性了。測量結果與其名義值之差為“偏差”,偏差與修正值同號與誤差反號,即尺寸偏差為+0.002mm,誤差為-0.002mm,尺寸偏差在允許偏差-0.003至+0.005之間,此時可用該測量結果與被測參數的計量要求相比較,判定被測直徑合格。
129#
都成 發表于 2014-4-28 13:49:3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28 13:51 編輯

回復 128# 規矩灣錦苑

  您說:“用誤差理論描述和評判測量結果的準確性的例子應該是隨處可見。例如,使用允差±0.03mm的卡尺在實驗室環境條件下測量外徑40mm的軸,允差是誤差的允許值,是卡尺準確性的指標,用這個指標可以大致判定其測量結果的誤差最大值在0.03mm左右,也就是說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大致不超過0.03mm。”這個例子沒舉好,其實質不是“您聲稱的準確性”,而是可疑性,是史老所說的“誤差范圍”,是當今的“不確定度”。測量結果只有“不確定度”或史老所說的“誤差范圍”,您獨創一個上游測量過程,再整出一個“所謂的準確性”。我理解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實際上也是指“不確定度”或史老所說的“誤差范圍”。對同一個測量來說,評定“誤差范圍”與評定“不確定度”同等麻煩或簡單,千萬不要以為誤差理論就簡單。

  您后邊舉了一個重要測量的例子,先是不確定度大不能用;減小了不確定度后可以做合格判定。你搞那么復雜干什么?將偏差、修正值、誤差的概念都用上了,累不累。這就是一個簡單而典型的已知測量結果y及其不確定度U進行合格判定的例子,嚴判:y+U小于40.12+0.005y-U大于40.12-0.003合格。松判:y小于40.12+0.005y大于40.12-0.003合格。何須誤差進一步評判其準確性

  125#請您做的舉例都不令人滿意。

130#
星空漫步 發表于 2014-4-28 14:48:04 | 只看該作者
T=0.008mm時,U=0.005mm確實大了。

雖然測量結果滿足“y+U小于40.12+0.005,y-U大于40.12-0.003”,依然完全可以判定合格,但:
若U=0.005,則“y+U小于40.12+0.005“可改寫成”y小于40.12“;而“y-U大于40.12-0.003”可改寫成Y大于40.122",“y小于40.12并大于40.122”顯然不合理。所以說對T=0.008來說,U=0.005顯然是太大了。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31#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4-28 14:59: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7# 都成

  非常感謝都成量友127樓的回復,這說明都成量友對我的帖子逐一閱讀和分析了,是誠心誠意幫助我厘清真值與不確定度的關系。我把我的觀點做以下解釋:
  1在126我說“有了測量結果為y及其不確定度為U,則可知道真值分散區間的半寬,但是得不到真值的分散區間”這是客觀事實,不確定度評定的就是這個“半寬”,不要求也沒絲毫的責任去估計那個分散“區間”在哪里。只要有了這個半寬U就能夠判定測量結果y的可信性了。y是被評估對象,不同的測量人員和測量方法對同一個被測對象的測量結果y是千變萬化的,我們不能用千變萬化之中的測量結果之一來作為被測對象的真值存在區間的對稱中心。
  2在“無論不確定度的陳述如何多變,不確定度都是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分散性)的半寬”,這個半寬就是“用來定量表述測量結果可疑度(或可信性、可靠性)的參數。”我們取得了一致意見。我在114樓說我認可史老師“規矩灣的區間是懸浮的”這個評價,理由是區間半寬通過不確定度評定雖已獲得,約定真值(或參考值}y0則必須由量值溯源鏈中的“上游”測量過程測得,因此區間的對稱中心并不知道,這個半寬U在數軸上的位置就不定,只有知道了y0,位置才能確定。所以未知y0前只知區間的半寬,區間的位置或對稱中心“是懸浮的”。上游測量過程的測量結果獲得是麻煩的,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而只要知道半寬U用于測量結果的可信性評價足矣,所以我說“既然真值的區間確定如此困難,而確定區間的位置又沒有什么實際需要和價值”,“任何試圖確定真值在哪個‘區間內’的做法都是徒勞的,無用的,且與測量結果存在的區間,極易造成‘兩個區間’相混淆的局面”。我們不應把精力用在確定這個區間的位置上,而“應該放棄想方設法找到真值分散性區間位置的一切努力,把精力集中到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的研究上面來,集中到如何合理使用誤差理論和不確定度評定方法上面來。”都成兄如果認為這個區間的確“有實際需要和價值,是評定不確定度的目的和用途”,可把需要、價值、目的和用途直言相告。
  恕我打個不十分恰當的比喻:測量結果和真值好比是馬和牛,Y是馬,最大測量誤差Δ是馬廄存在區間半寬,Y0好比是牛,不確定度U是牛棚存在區間半寬,我們一定要說存在一個區間,其半寬是牛棚存在區間半寬U,其位置(對稱中心)卻是馬廄的位置,也就是存在一個區間[y-U,y+U]嗎?更何況這個區間為什么在以牛棚大小定半寬,以馬廄位置定位的區間怎么就變成了牛(真值)的存在區間了呢?理由在哪里呢?
  3關于75樓回復72樓的帖子解釋。任何測量和測量結果都存在著誤差,誤差理論這個最為基本的定理大家都根深蒂固,沒有誤差的測量在這個世界上壓根不存在。因此哪怕是某個特定量的測量也不會例外,同樣有測量誤差Δ。假設這個Δ是最大測量誤差,任何一個測量結果yi 就會以很高的概率(如約95%)處在y-Δ到y+Δ范圍內。理論真值無法測得,但人們可以通過測量獲得“約定真值”,當已知約定真值y0和理論真值存在的區間半寬U時,那么理論真值就在以約定真值為對稱中心,以U為半寬的區間內。所以我說“以測量結果y為對稱中心,不確定度U為半寬的區間 [y-U,y+U]什么都不是”,既不是測量結果的存在區間,也不是真值存在的區間。區間[Y0-U,Y0+U]是真值的存在區間,是客觀存在的,通過努力和花費是可獲得的,只不過構造[Y0-U,Y0+U]這個區間沒價值,也沒必要。還是那句話,只要評估出這個區間的半寬U足矣,不要花冤枉錢和冤枉時間去尋找區間[Y0-U,Y0+U]做無謂的勞動付出。
  再次感謝你的認真和熱情,如果你認為我的觀點還有什么錯誤,還有什么需要我答復的請不必介意,直接指出就是,我也會和老兄一樣認真閱讀和分析,熱情參加我們共同感興趣的主題帖討論。
132#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4-28 15:46: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9# 都成

  史老所說的“誤差范圍”是測量設備的誤差允許值限定的范圍,離不開“誤差”這個概念。但“不確定度”與”誤差“是并列的兩姊妹,誤差范圍不是不確定度,不確定度也不是誤差范圍。誤差和誤差范圍與不確定度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包括在另一個概念之中,成為另一個概念的一部分。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如果要量化評判只能用“誤差”和“誤差范圍”不能用“不確定度”,同樣測量結果的“可信性”量化評判也只能用“不確定度”不能用“誤差”和“誤差范圍”。誤差理論發展了數百年才趨于完善,當然是不簡單的。
  我在125樓后邊舉了一個測量例子,是應老兄之約而杜撰的一個例子,目的是想說明關鍵的、復雜的、高風險的測量“可信性”是使用測量結果的第一步,它比“準確性”更重要。只有通過不確定度判定了該測量結果可以用于這個高風險的測量項目后,才能使用該測量結果判定被測對象的符合性。因此當不確定度過大,可信性就太差,這個測量結果就不能用于這個被測參數合格與否的判定,就必須“報廢”這個測量結果“產品”,要求測量者重新更換“生產工藝”生產出合格的測量結果“產品”;當測量者減小了不確定度后可以做合格判定,這就是我搞得那么復雜的原因。這只是例子說明而已,實際操作并沒有說得那么復雜,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測量結果能否被用于高風險的工程測量項目,首先必須考慮其不確定度,而不是誤差或誤差范圍。
  對于我說的例子,老兄認為:嚴判:y+U小于40.12+0.005,y-U大于40.12-0.003合格。松判:y小于40.12+0.005,y大于40.12-0.003合格,不須用“誤差”進一步評判其“準確性”。我認為是錯用了不確定度,把不確定度當成了誤差。不確定度只用于測量結果是否可信的判據,不能用于被測參數是否合格的判據,用于被測參數合格與否的判據是誤差。
  直徑40.12mm的被測參數計量要求是上偏差0.005mm,下偏差-0.003mm。檢驗報告給出的檢驗結果為40.122mm,不確定度U=0.005mm。那么測量結果偏離直徑名義值40.12的“偏差”(誤差的反號)是+0.002mm,在計量要求的上下偏差限定范圍內,如果不考慮測量結果的可信性,被測參數必判為合格。對于高風險的測量這樣的合格判定就會出大事,就有可能造成機毀人亡或重大經濟損失的大事。因為控制限T=0.008mm,報告的U=0.005mm,U/T=0.005÷0.008>1/3,或Mcp=T/(2U)=0.008/0.010<1.5已經告訴我們這個測量結果用于本被測參數符合性判定是不可信的,告訴我們必須廢棄這個測量結果,另外要求測量者更換方法重新測量。所以,130樓也是說到點子上了的,測量結果“小于40.12并大于40.122顯然不合理。所以說對T=0.008來說,U=0.005顯然是太大了,太不值得令人相信了,必須把這個測量結果報廢,千萬不能用于被測參數的符合性判定,這就是不確定度的應用場合。
  另外,老兄認為我舉的例子不合適,你也可以舉出一例我們大家共同討論,不過所舉的例子一定是高風險的測量,對于一般風險的常規測量我和你一樣認為可信性無關緊要,用誤差直接判斷被測參數的符合性足矣。
133#
都成 發表于 2014-4-28 17:08:1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28 17:09 編輯

回復 131# 規矩灣錦苑

  我曾在58#聲明不再回帖,可還是覺得問題嚴重,還需要說道一下,本人比較直,有些言辭不一定中聽,望規版及網友擔待。

  我費心作了梳理一點也沒有改變您的觀點,本來像您這樣的版主級人物,應該是點到即可的。本來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劉彥剛讓大家體會一下卻出了大事,回帖超過130貼還沒罷休,大有越來越糊涂的感覺,高興的是在本論壇中最反對和痛批不確定度的史老卻很清醒,說明什么,說明他老人家對不確定度的概念是真正理解的,而我們有些網友概念背的爛熟,可一點都沒理解,看帖就知道了。哎!!

  您在本帖只是綜述了您以前的觀點,也就是說我依然不贊成,也沒有必要一一再回。

  您“風馬牛不相及”的舉例有創意,可對于不確定度來說卻恰恰是“風馬牛相及”,就是將牛栓到了馬棚里,在里邊打轉轉!

  回答您第2個問題,例如將一個未知電阻分別用工作計量器具、計量標準和國家基準測量,各自能獲得什么呢?答案是:測量結果。這個結果包括什么呢?答案是:量值y及其不確定度UU代表了什么?不同大小的U又代表了什么?不給你U顯然是不行的。我們進行測量是想知道這個電阻的阻值(真值),可是由于測量誤差的存在(誤差不滅),就是國家基準也測量不到,可是,有了yU,我們就會知道電阻的真值至少以很高概率在y±U這個區間里,我心里也就踏實了。這就是評定不確定度的目的和用途,夠簡單直言吧。

134#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4-28 23:30: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3# 都成

  我歷來喜歡和坦誠直率的人交朋友和討論問題,因此我對史老師也包括都成兄抱有尊敬和崇拜的情感,在我沒有被說服之前我會堅持我的觀點,也請都成兄對我的執著和直率多多擔待,我認為我們討論技術問題需要這樣的一點精神。請史老師和都成兄恕我直言,我認為史老師對誤差理論的掌握是無與倫比的和無懈可擊的,但對不確定度的概念理解是有失偏頗的。
  我用馬廄和牛棚比喻為測量結果的區間和真值存在的區間可能并不完全恰當,但如果把一組測量結果比喻為一群馬,每一匹馬都在馬廄中,牛棚中卻只有一頭牛(一個真值),那么用馬廄的位置和牛棚的大小確定區間來確定那頭牛所在區間的確是不合適的。不確定度評定的只是牛棚的大小(半寬),并不涉及牛棚的位置。牛棚的位置應該通過比本測量結果更精準的“上游”測量過程測得,這個測得值稱為“真值的最佳估計值”,判定了真值(牛)的最佳估計位置y0,那個理論上的真值(牛)必在以此位置為中心,已知牛棚大小(半寬U)的區間內。
  將一個未知電阻分別用工作計量器具、計量標準和國家基準測量,各自能獲得什么呢?答案是:測量結果。這個結果包括什么呢?答案是:量值y及其不確定度U,對于真值而言由于測量誤差的存在(誤差不滅),就是國家基準也測量不到。在這點上我們一點分歧都沒有。
  那么不同大小的U(U1、U2、U3)又代表了什么?只能代表分別用工作計量器具、計量標準和國家基準測量那個電阻的測量結果y1、y2、y3“可信性”或“可靠性”。國家基準測得的測量結果y3不確定度U3最小最值得相信,工作計量器具測得的測量結果y1不確定度U1最大,可信性最差。至于被測電阻的真值y是多大,計量標準測得的值y2相對于計量器具的測得值y1就是真值y0,它們的差就是計量器具測得值的誤差;同樣計量基準的測得值y3相對于計量標準的測得值y2來說也是真值y0,兩者之差就是計量標準的測得值的誤差。我們不能說電阻的真值y0在yi±U這個區間里,但可以說對于測量結果y1來說,被測量真值以很高概率在以y2為對稱中心U1為半寬的區間內。因為y2相對于y1是真值的估計值,U1是相對于y1來說的真值存在區間的半寬,所以y1的理論真值在y2±U1這個區間里。話又說回來,的確我們沒必要這么麻煩,我們并不需要知道真值的存在區間,只需要知道區間的半寬用來評判測量結果的可信性就足夠了。
135#
都成 發表于 2014-4-29 09:28: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29 09:34 編輯

回復 132# 規矩灣錦苑

      您說“不確定度只用于測量結果是否可信的判據,不能用于被測參數是否合格的判據,用于被測參數合格與否的判據是誤差。荒謬!!恰恰相反,有了不確定度才能做合格判定,看看GB/T18779.1-2002《產品幾何量技術規范(GPS )工件與測量設備的測量檢驗  第1部分按規范檢驗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規則》和CNAS-GL02《能力驗證統計處理和結果評價指南》吧。您那個零件,只有一個允許尺寸,有測量結果及其不確定度,能得到誤差嗎?您懂什么是誤差嗎?得不到誤差,哪來的“用于被測參數合格與否的判據是誤差。 ”

請您舉的例子我舉不出來,才讓您舉。

我的觀點都已盡數表達,再說就是啰嗦了,我還有別的事要做,本話題先到這里。

136#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4-29 10:37: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4-29 10:52 編輯

回復 134# 規矩灣錦苑

(一)

規矩灣先生說老史不理解不確定度(原話是偏頗),老史一半承認,一半不承認。

老史理解的不確定度,是為了取代誤差理論的,這一點與都成一致;老史不理解規矩灣的兩個指標說。事實上全世界沒有一臺儀器一臺標準同時給出兩個指標,此點規矩灣承認過,但卻不顧事實,堅持兩個指標說。

老史理解的不確定度論,從理論到評定,都搞錯了,除了“區間半寬”的說法(不是內容,只是形式),去掉真值的“真”字的主張這兩點是可取的之外,沒有任何可取的地方。我的這個認識,和規矩灣、都成的見解都是截然不同的。我明白,你們二人之爭是擁護不確定度論大前提下的小爭;而我,一個不確定度論否定者,要徹底否定不確定度論,和你們二人之爭,才是大爭。大論戰剛剛開幕,望二位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我。老史為什么要引火燒身呢?因為要先鍛煉一下。我很自信,我要找的辯論對手,是在我國推行不確定度論的葉德培先生、劉智敏先生、施昌彥先生等。我知道,自己不過是山民野夫,他們可能勢利眼,瞧不起我;但也有另一種可能,他們本來就對不確定度沒有信心,不敢為不確定度爭地位。況且不確定度論也不是他們提出的。例行公事,照本宣科而已,管他是是非非。有人可能說:那些著名專家,不會聽任你史錦順對不確定度論的攻擊。然而事實是,老史在網上公開抨擊不確定度論整整十年了,卻聽不到這些名家的一句反駁。他們一點都不知到嗎?不可能。

-

劉彥剛的一封請教信,質檢總局的陳紅處長轉給了葉德培與現任計量院總工程師,我很欣賞 陳紅處長這種負責的工作作風;老史最近三年報給質檢總局的材料有:2011年致陳紅處長的信(載《抨擊不確定度一百六十論集》中)及抨擊不確定度論的文集約二十萬字;2012年致陳紅處長的信及文集,約三十萬字(以上為電子文稿);2013年致國家質檢總局支樹平局長、計量司韓毅司長的信,《新概念測量計量學(精粹本)》,《駁不確定度百論集》及其擇要四十條(網上登過),打印本,計約四十萬字。我沒有劉彥剛那么幸運,發問即得復信,我三年三次報告,競沒得到回音。(去年,我在總局網上問:我有意見上報,該寄電子稿還是打印本?回話是:請寄打印本。)我一心為我國計量事業出點力;三次寄材料,表示盡心與赤誠;競得不到回音;但我并不理解為是質檢總局不理采,我估計是轉給專家們后,沒有一致意見,錯也不是,對也不是,不好答復。咳,我的意見與看法,還是在網上討論吧,這最易實現;效果多大,走著瞧吧。

-

(二)

規矩灣先生說:

“我們并不需要知道真值的存在區間,只需要知道區間的半寬用來評判測量結果的可信性就足夠了”。

看到這句話,想起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名噪一時的一位大人物的一句話:“運動就是一切,目的是沒有的”。此人此語,都已被批倒批臭,早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我十分驚詫,規矩灣先生竟說出類似的話來。

-

測量就是要知道真值存在的區間,計量就是要保證真值在測量儀器廠家承諾的那個區間內。如果得到測得值,還不知道真值在哪里,即不知道真值是否在以測得值為中心的、以誤差范圍為半寬的區間內,測量還有何用?還測量干什么?不知真值在哪里,測得值還有什么“可信性”!

VIM第一版(1984年)就說不確定度是包含真值的區間;1993年,GUM說不確定度是可信性,VIM2也跟著說是可信性、分散性;無奈混不下去,到VIM3 2008版起,又說不確定度是包含真值的區間的半寬。可惜,規矩灣只記住“可信性”,卻忘了“包含真值”這個要點。你說“并不需要知道真值存在的區間”,這既不符合誤差理論,也不符合不確定度論。更不符合測量計量的實際需要。不對!

-

-

137#
njlyx 發表于 2014-4-29 10:51: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8# 史錦順


    史先生好! 這個論壇與計量測控的論壇有關聯嗎? 我提到計量測控網址的發言都被“審”掉了?
138#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4-29 11:13: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0# njlyx

    我個人歡迎你來,你是網上活躍分子,我知道你是因為我的介紹,才來到本網的,本網討論人多。熱氣高。我相信管理者會歡迎你,辦網的人總是希望自己網興旺的。來此網就說這里的話,不必提及其他。我只是一個發言者,不知網絡管理的事。你可以放心發帖子,這里的管理者很好地執行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里很好。
139#
都成 發表于 2014-4-29 13:43: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29 13:49 編輯

回復 138# 史錦順

史老辛苦了!您給了他們那么多,他們太沒禮貌了,竟然不回復您。

這樣咱們離開這兒,去我那兒聊聊(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您怎么看http://www.bkd208.com/thread-171974-1-1.html),咱們抹了桌子另上菜。您是長者,您先來,我們已經有些共識,如“擴展不確定度”類同于您說的“誤差范圍”,以“擴展不確定度”或“誤差范圍”確定的區間為真值所處的區間等。先不要完全否定誤差理論或不確定度理論,我們就先從概念上,再從處理和獲得的方法上,再到它們的應用上,看看各自的優缺點,看看是不是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一次帖子不一定涉及的問題很多。

   
140#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4-29 15:28: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8# 史錦順

  感謝史老師不棄和回復,我對史老師對計量事業的執著和熱愛崇拜有佳,史老師也是我學習的楷模,因此我也非常愿意向史老師討教,與史老師一起探討共同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史老師136樓提到的兩個問題我的觀點如下:
  1我始終認為說“不確定度是為了取代誤差理論”證據太缺,當前的國內外正式標準都沒有說不確定度要取消誤差理論。如果有確鑿證據證明不確定度的誕生就是要取代誤差理論的,恐怕世界上沒有一個計量工作者贊成。之所以老師堅持認為不確定度就是為了取代誤差理論的,我認為關鍵的原因還是把不確定度與誤差或誤差范圍相混淆了。我所了解的葉德培、劉智敏、肖明耀、施昌彥等老師的確是是不確定度的積極推動者,但同時也是我國誤差理論的帶頭人,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不確定度和誤差理論并不存在著你死我活的對立。
  2我所說“我們并不需要知道真值的存在區間,只需要知道區間的半寬用來評判測量結果的可信性就足夠了”,這是不確定度評定的目的和結果。不確定度評定的確并不需要知道真值的存在區間,只需評估出真值存在區間的半寬,這個半寬就是不確定度U。
  史老師所說“測量就是要知道真值存在的區間”,更確切一點說,人們從事測量的目的就是要知道被測量“真值”,這也是實實在在的人們研究被測對象的需要。但是,誤差理論誕生已經數百年,眾所周知的基礎是誤差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通過測量得到的測量結果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誤差”,得到符合定義的被測量真值是完全不可能的,這個結論并不是不確定度下的,而是誤差理論早就確定了的結論,因此誤差理論才提出來一個“約定真值”或“參考值”的概念,把測量結果與約定真值的差稱為測量誤差。
  既然因誤差的不可消滅測量結果只能無限趨近于真值而不能達到真值(這也是大家在誤差理論中戲稱的“測不準原理”),那么作為測量結果這個測量者的“產品”質量高低如何評判呢?
  測量結果“測不準”,就必然有個“準確性”的問題,同時還有一個讓人相信到什么程度的問題。誤差理論對測量結果這個“產品”的質量提出的量化評價指標就是測量結果偏離被測量真值(實際為偏離約定真值)的大小,即用“誤差”或“誤差范圍”解決了測量結果“準確性”定量評價的問題,并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程度。但對測量結果這個產品的“可信性”質量問題卻無能為力,這給不確定度誕生提供了溫床。不確定度的誕生目的就是解決誤差理論無法解決的測量結果可信性定量評價的問題。因此我說不確定度和誤差(或誤差范圍)是一對親姐妹,她們相互補充從不同的側面共同來解決測量結果的質量評價問題。
  1993年,GUM說不確定度是可信性或可疑度,這是點到了不確定度誕生要解決的問題,或誕生的目的。
  VIM2也跟著說是可信性、分散性,則是不確定度誕生后的第一次成長(完善),既點明目的又指出了不確定度的本質;
  到VIM3 2008版第二次完善,又說不確定度是包含真值的區間的半寬,則是直接指出了不確定度大小如何度量的方法。既然不確定度是真值的分散性,那么度量不確定度大小的值就是真值分散性區間的半寬。而且定義還特別指出它是一個“非負參數”(寬度永遠不為負),指出這個參數被用于定量評價測量結果的可信性大小(注:此處一定要與置信概率加以區分,置信概率不是不確定度)。
 所以我認為我不僅記住了“可信性”,也沒有忘記“包含真值”這個要點。我說“并不需要知道真值存在的區間”,是因為只需要知道真值存在的區間寬度,而這個區間的位置對評價測量結果的可信性而言不僅是并不重要,說到底是一點作用都沒有,完全不值得人們煞費苦心去尋找。這就是按測量計量的實際需要來開展計量工作,我們沒必要去做尋找真值區間位置這樣的無謂勞動。
141#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4-29 15:44: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2# 都成

  我認為,我們可以用反證法。
  如果真的是:“擴展不確定度”類同于您說的“誤差范圍”,以“擴展不確定度”或“誤差范圍”確定的區間為真值所處的區間。
  這就意味著“擴展不確定度”與“誤差范圍”都可以用來確定真值所處的區間,都可以用來定量描述測量結果的同一個質量指標“可信性”,它們的作用等同。那么放著誕生數百年的現成和成熟的概念和方法不用而另起爐灶,不確定度也就真的該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可以休矣。
142#
njlyx 發表于 2014-4-29 15:49: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4-29 15:51 編輯

回復 141# 史錦順

      我上午說的幾句看不到了? 回復對應的樓號有點亂?
143#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4-29 20:16: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2# 都成

   

     一般性的問題,我已有一百四十多篇短文,再讓我先說,我一時不知從哪里說起。先生如果對我的哪一段有不同看法,都可以指出來單獨討論,而最直接的是我在你發起討論的欄目中《我為什么反對不確定度》的那十條。我說得夠多了,這次我就不先說了。我對我在網上發的任何一篇文章負責。討論的帖子,可能是隨時想的,不做保證。我現在思考的問題是:1 校準的不確定度評定與檢定裝置的不確定度評定有沒有區別;2 不確定度評定的一套辦法,在儀器研制場合能用嗎?在計量場合正確嗎?在測量場合,必要嗎?根據我35年的工作實踐,以及退休后,17年對誤差理論與不確定度論的研究,基本觀點是:1項中二者沒有區別,因此現行不確定度評定是不對的;2項中三個場合,看法都是否定的,也就是說,不確定度沒用。如果把誤差范圍就叫做不確定度,那就都可用了。但換名等于實際上取締不確定度,就是它名存實亡了。不過,我一向謹慎,待成定論,再寫成文章發出。恕我不能隨時響應你的動議。

-

144#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4-29 21:53: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6# 史錦順

  我先試著回答一下史老師143樓提出的兩個問題,對與不對,僅供史老師研究中參考。
  1校準的不確定度評定與檢定裝置的不確定度評定有沒有區別
  測量不確定度是測量和測量結果的計量特性,是針對測量結果的可信性提出的一個量化評價參數,并不是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校準是一種特殊的測量,其被測對象是測量設備的示值或示值誤差,使用的測量設備是計量標準及其主要配套設備,因此校準過程和校準結果存在著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的問題。
  檢定裝置是一種特殊的測量設備,是用于校準被校測量設備示值或示值誤差的測量設備,因為測量設備沒有不確定度這個計量特性,因此測量設備不存在測量不確定度,當然作為特殊測量設備的檢定裝置也就不存在不確定度,不存在評定檢定裝置的測量不確定度問題。
  當前一些標準提出了“檢定裝置的測量不確定度”和“儀器的測量不確定度”術語,字面上看似乎檢定裝置有不確定度,其實只要認真仔細研究一下其定義就清楚了,原來定義是“由所用的測量儀器或測量系統(或檢定裝置)引起的測量不確定度的分量”,那么是給誰引起的不確定度分量呢,是給使用它實施測量(包括校準/檢定)所得的測量結果引起的不確定度分量,這個不確定度分量是屬于測量結果的而不是屬于所用測量設備或檢定裝置的。
  2 不確定度評定的一套辦法,在儀器研制場合能用嗎?在計量場合正確嗎?在測量場合,必要嗎?
  儀器研制場合的研究對象是儀器,不是測量結果,既然儀器不存在不確定度特性,那么儀器研制場合也不存在不確定度評定。但因為儀器的計量特性是給測量結果引起不確定度分量的一個因素,那么為了滿足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預定設計目標必然有一部分不確定度要分配到擬設計的測量設備計量特性引起的一個分量上,這個分量是擬設計的儀器計量特性所引起,就應該轉換到儀器的最大誤差允許值設計要求上。
  放下計量屬于測量還是測量屬于計量不討論,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要出具測量結果和檢定/校準結果,只要是測量結果或檢定/校準結果就必然存在著測量不確定度這個特性,因此,無論測量場合還是計量場合,評定其測量不確定度就非常有必要了。
  誤差范圍對于測量結果而言是測量結果的誤差最大值與最小值限定的范圍,對于所用測量設備而言是測量設備的最大允許誤差限定的范圍,評價的參數是“準確性”,不確定度則是用來評價測量結果的可疑度(或可信性、可靠性),兩者概念上有根本性區別,“如果把誤差范圍就叫做不確定度”就意味著犯了兩個概念的混淆的毛病,它們誰也代替不了誰,誰也消滅不了誰。
145#
njlyx 發表于 2014-4-30 09:56:5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4-30 10:07 編輯

‘測量不確定度’是‘測量’活動完成者(人或機構)對相關測量結果之計量品質【---‘測得值’與‘真值’的可能接近程度】的一個承諾性指標,本質上是反應完成者的‘認識’局限,擺脫不了主觀屬性。
   ‘測量不確定度’原始或只直接針對‘測量結果’,‘測量’活動完成者‘完成’的是對某量的具體測量,獲得一個‘測得值’,他要向‘測量’的委托者或者‘測得值’的使用者承諾:此‘測得值’有XX%的把握落在‘真值’上下±U的范圍內。這便是‘測量不確定度’U的本意。
    廣義而言,測量儀器設備的研制、生產也是‘測量’活動,因此,將‘測量不確定度’移植到表達測量儀器設備的計量特性也是順理成章的事,而所謂測量儀器設備的‘測量不確定度’是指【該測量儀器設備的完成者(研制、生產者)向用戶承諾:在量程范圍內,用本儀器設備獲得的‘測得值’有XX%的把握落在‘真值’上下±U的范圍內。】

    當然,‘承諾’的指標是要經得起考驗的!  對于測量儀器設備的‘測量不確定度’指標,應當在‘檢定’時予以‘考核’(可惜未行); 而對于測量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指標,實用中應該是基于相關資質對‘完成者’信任---沒有責任者的‘測量不確定度’指標是沒什么價值的,產生糾紛時才會用更‘高級’的方法重新測量,由此考核原測量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指標是否靠譜?---結論用于解決糾紛,原‘測得值’在應用中一般會被‘高級’方法重新測量的‘測得值’替代。
146#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4-30 23:46:44 | 只看該作者
  斗膽對145樓的帖子作如下修改,以提供給njlyx量友和大家討論參考:
  ‘測量不確定度’是‘測量’活動完成者(人或機構)對相關測量結果之計量品質【---‘測得值’與‘真值’的可能接近程度】的一個承諾性指標,本質上是反應完成者的‘認識’局限,擺脫不了主觀屬性。這句話說得非常在理。
    ‘測量不確定度’原始或只直接針對‘測量結果’,‘測量’活動完成者‘完成’的是對某量的具體測量,獲得一個‘測得值’,他應該向‘測量’的委托者或者‘測得值’的使用者承諾,這也是非常正確的。但承諾的內容有兩個,一個是測量結果偏離被測量真值的程度,這就是準確性,測量結果的準確性用測量誤差或誤差范圍定量表述,另一個是測量結果在使用時能夠承受多大的可疑度,這就是測量結果的可信性或可靠性。‘測量不確定度’U的本質是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的半寬,本意就是表達測量結果的可疑度。
  測量活動必須是兩個量的比較,將一個未知量與一個已知量相比較以確定未知量大小的活動,因此測量儀器設備的研制、生產不是測量活動,評價測量設備的研制、生產活動及其產品質量是否達到設計目標的活動才是測量活動。表達測量儀器設備的計量特性的參數可用于誤差、最大誤差、誤差允許值、誤差范圍等,但不能用不確定度。如果一定要說測量設備的不確定度那就是指使用該測量設備將會給測量結果引入多大的不確定度分量,因此所謂測量儀器設備的‘測量不確定度’和允許誤差是指【該測量儀器設備的完成者(研制、生產者)向用戶承諾:在量程范圍內,用本測量設備獲得的‘測得值’可信性為U,準確性即允許誤差為Δ,被測量真值有XX%的把握落在‘測量結果’±Δ的范圍內。】
   當然,‘承諾’的指標是要經得起考驗的!  對于測量儀器設備的‘允許誤差’指標,應當在‘檢定’時予以‘考核’(可惜未行); 而對于測量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指標,實用中應該是基于相關信息對‘完成者’信任度,當測量者是對測量設備的檢定/校準執行者,出具的測量結果是檢定/校準結果,信息來源指檢定/校準活動的信息,給出的可信性承諾就是使用計量標準開展該項檢定/校準活動的可信性,當測量者是用測量設備對產品檢驗/測試執行者,出具的測量結果是檢驗/測試結果,信息來源指檢驗/測試活動的信息,給出的可信性承諾就是使用測量設備開展該項檢驗/測試活動的可信性。產生糾紛時之所以用更‘高級’的方法重新測量,由此考核原測量結果的誤差到底多大,就是因為更‘高級’的方法“準確性”和“可信性”更佳,“準確性”和“可信性”更佳的測量結果仲裁較差測量結果,用于解決糾紛,因此,原‘測得值’在應用中一般會被‘高級’方法重新測量的‘測得值’替代。
147#
njlyx 發表于 2014-5-1 10:40: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5-1 10:59 編輯

回復 146# 規矩灣錦苑


       恕不能接受先生的對本人145#的更改!您的“不確定度”與本人所理解的大相徑庭!

     ‘測量’活動完成者應該向‘測量’委托者或者‘測得值’使用者承諾的內容只有一個,那就是‘測得值’可能偏離被測量‘真值’的程度,用現在的‘指標’表示就是“測量不確定度’,物理含義就是約定概率下的測量誤差范圍(半寬),其中的‘約定概率’表達的就是完成者對‘測量誤差范圍’有多大把握? 除此之外,完成者要向‘測量’委托者或者‘測得值’使用者提供的可能是相關的技術資質與信譽證明,以說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
14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5-1 18:31: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7# njlyx

  呵呵,沒關系,不同觀點充分表達是論壇平臺的優勢,我的觀點也衷心歡迎您評頭論足。我所謂的更改實際上是我對您145樓觀點的相同點和分歧點的表述,只提出來供您、我以及量友們討論時考慮的觀點之一罷了。
  和任何產品的生產者向顧客承諾產品質量一樣, ‘測量’活動完成者,即測量結果這個產品的生產者同樣應該向‘測量’委托者或者‘測得值’使用者(顧客)承諾其產品的質量,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觀點完全一致。不一致的地方是,您認為測量結果這個產品的質量只有一個質量指標,“承諾的內容只有一個,那就是‘測得值’可能偏離被測量‘真值’的程度”;我認為測量結果的質量有兩個指標,第一個指標與您說的完全一致,“那就是‘測得值’可能偏離被測量‘真值’的程度”,這就是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其量化指標就是“誤差”的定義所說的“被測量測量結果減去其參考值(約定真值、真值)”。第二個指標就是測量結果的可信性(或可靠性、可疑度),其量化評判指標就是“不確定度”。
  舉一個例子,測量同一件工件,圖紙要求123±0.11。張三檢測報告為123.10mm,U=0.01,李四檢測報告為123.130mm,U=0.005,送溯源鏈的“上游”測量,測量結果為123.109,那么張三和李四測量結果的“誤差”各為-0.009mm和+0.021mm。依據測量結果,張三判為合格,李四判為不合格,兩人得出完全相反的判定,您認為誰對?理由是什么?
  按誤差理論張三的測量結果誤差比李四的小,準確性好,123.11在合格范圍內,判為合格是正確的。按不確定度評定的理論,李四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比張三的小,可信性高,但123.130超出合格范圍,此時應優先采用李四的檢測報告,被測件判為不合格。
  遇到這種測量結果質量的兩個參數發生矛盾時怎么辦?此時應把測量結果的可信性擺在第一位,把準確性擺在第二位。被測量允差控制限T=(+0.11)-(-0.11)=0.02mm,用不確定度U結合1/3原則來驗證兩個測量結果的可信性是否合格,則:U1/T=0.01/0.02>1/3,測量結果的可信性不合格,不能被采信;U2/T=0.005/0.02<1/3,測量結果的可信性合格,應該被采信。由此得出盡管張三的測量結果準確性好,誤差的絕對值僅為0.009,123.11也在合格范圍內,但因為測量結果(或測量方法)不可信就必須否決。李四的測量誤差是張三的兩倍以上,測量結果123.130也超出了圖紙允差,但因其可信性合格就必須以李四的檢測報告為依據判定該被測件為廢品。理由是張三的測量結果質量不合格(注:不是被測件質量不合格),李四的測量結果質量合格(注:不是被測件質量合格)。
149#
njlyx 發表于 2014-5-1 20:44: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5-1 21:08 編輯

回復 148# 規矩灣錦苑
舉一個例子,測量同一件工件,圖紙要求123±0.11。張三檢測報告為123.10mm,U=0.01,李四檢測報告為123.130mm,U=0.005,送溯源鏈的“上游”測量,測量結果為123.109,那么張三和李四測量結果的“誤差”各為-0.009mm和+0.021mm。依據測量結果,張三判為合格,李四判為不合格,兩人得出完全相反的判定,您認為誰對?理由是什么?
  按誤差理論張三的測量結果誤差比李四的小,準確性好,123.11在合格范圍內,判為合格是正確的。按不確定度評定的理論,李四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比張三的小,可信性高,但123.130超出合格范圍,此時應優先采用李四的檢測報告,被測件判為不合格。
  遇到這種測量結果質量的兩個參數發生矛盾時怎么辦?此時應把測量結果的可信性擺在第一位,把準確性擺在第二位。被測量允差控制限T=(+0.11)-(-0.11)=0.02mm,用不確定度U結合1/3原則來驗證兩個測量結果的可信性是否合格,則:U1/T=0.01/0.02>1/3,測量結果的可信性不合格,不能被采信;U2/T=0.005/0.02<1/3,測量結果的可信性合格,應該被采信。由此得出盡管張三的測量結果準確性好,誤差的絕對值僅為0.009,123.11也在合格范圍內,但因為測量結果(或測量方法)不可信就必須否決。李四的測量誤差是張三的兩倍以上,測量結果123.130也超出了圖紙允差,但因其可信性合格就必須以李四的檢測報告為依據判定該被測件為廢品。理由是張三的測量結果質量不合格(注:不是被測件質量不合格),李四的測量結果質量合格(注:不是被測件質量合格)
】---這是原帖文復制,方便下文對照

張三U=0.01(不妨記為‘U張’)、李四U=0.005(不妨記為‘U李’)的承諾概率是多少? 是不是95.4%?

送溯源鏈的“上游”測量測量結果123.109的不確定度是多少?---自己不承諾不確定度,是沒有‘資格’評判別人的測量結果質量的!按一般規范,此“上游”的“測量不確定度”‘U上’應該不大于‘U李/3‘,不妨設‘U上=0.001’,承諾概率也假定為95.4%?

----在此前提下,“上游”測量可對張三、李四的測量結果做出'評判': 1.  張三和李四測量結果的“誤差”各為-0.009mm、+0.021mm,這些“誤差”的‘不確定度’是U上=0.001;張三的測量結果比李四的‘準確’。  2.  張三的的“誤差”‘-0.009mm±0.001’在其承諾的正常誤差區間內【U張=0.01】,李四的的“誤差”‘+0.021mm±0.001’大大超出其承諾的正常誤差區間【U李=0.005】,因此,‘U張’是靠譜的、‘U李’是不靠譜的----張三是真專家,李四很可能是個騙子! 3. 前述1.和2. 僅僅是本‘上游’的核查結論,并不意味著‘絕對’正確,但本‘上游’是有‘資質’的。

由于工件圖紙要求123±0.11,張三檢測聲稱U=0.01、李四檢測聲稱U=0.005,在沒有提請“上游”核查之前,請張三、李四檢測都是合適的【(+0.11)-(-0.11)=0.22mm】,只要他們有相關‘資質’!只是若“上游”核查結果如前,那么李四的‘資質’可能‘比較水’?【也不排除是偶然失手?】,若請了他檢測,雇主便是倒霉了!---- ‘U張’、‘U李’及‘U上’都只是相關“完成者”承諾的指標,沒有一個萬能的上帝向我們保證他們一定是可靠的----其中難免有失誤、還可能有招搖撞騙者!

如果已經“上游”‘核查’得到如是結果,還認為“李四的測量結果質量合格”,那可以說是無稽之談!!  之前有此認識是正常的,誰不會上當受騙呢?
150#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5-1 21:23: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9# njlyx

  1.不確定度U就是擴展不確定度,承諾的U除了涉及承諾包含因子k以外,并不涉及承諾概率和其它任何問題。我們可以假設張三、李四以及溯源鏈的“上游”測量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均為擴展不確定度U,包含因子k=2。兩個人的測量結果分別與“上游測量結果”相減得到各自的測量誤差,因為0.009mm<0.021mm,所以張三的測量結果比李四的‘準確’,這里根本不涉及不確定度的大小。
  2.不知老兄的“誤差”‘+0.021mm±0.001’,即將“測量誤差”與上游“不確定度”相加的做法來自哪里?用自己的測量結果誤差與上游不確定度相加再與自己的測量結果不確定度相減大于零的評判規則又來自何方?可否不吝賜教。順便將我所知的用不確定度U判定測量結果是否可信的評判標準簡述如下。最為簡易的評判標準有兩個:一個是U/T≤1/3(校準/檢定為≤1/6或≤1/8),另一個是Mcp=T/(2U)≥1.5。用這兩個方法評判的結果均為張三的測量結果應該判定為不合格“產品”,宣布不得使用在本測量項目的符合性評判中。
  “沒有一個萬能的上帝向我們保證他們一定是可靠的”,我很贊成,因此任何測量結果都不會絕對“可信”或絕對“可靠”,我們在使用測量結果判定被測對象的符合性前首要的任務就是評判該測量結果用于本測量參數的計量要求(允差)是不是可信的。同樣的一個測量結果用于某測量項目是可信的,用于另一個測量項目可能存在著無法忍受的不可信,反過來用于一個測量項目是根本不可信的,但用于另一個測量項目很可能可信性完全符合要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3 1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yellow视频免费看|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182tv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mv视频7| 国产国语在线播放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男人和女人做免费做爽爽视频| 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美女被吸乳羞羞动漫| 天堂在线www资源在线下载| 国产内射999视频一区| 三浦惠理子在线播放| 波多野つ上司出差被中在线出| 国产真实乱在线更新|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 桃子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91啦视频在线| 婷婷激情五月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色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 浪荡欲乱之合集|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综合久久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一区| 西西人体444rt高清大胆|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网|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专区精品系列| 欧美老人巨大xxxx做受视频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