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概念] 你去細細體會過葉老師講座中不確定度與真值的關系嗎?

[復制鏈接]
76#
都成 發表于 2014-3-11 10:28: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5# 規矩灣錦苑

沒有Y0哪來的區間[Y0UY0+U]

有了測量結果y及其不確定度U就會得到區間[yUy+U],反而什么都不是?yU無法構造一個區間,哪構成什么?這是什么邏輯?真是無語了,版主都能有這樣的理解,可憐的不確定度啊!

77#
Enalex 發表于 2014-3-11 11:00: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2# 都成


    這個解釋史老師已進行了詳細的批駁,一致的結論是:不確定邏輯混亂,結論荒誕。
如果有專家不相信,應該走走群眾路線,到廣大計量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做個調查,看看如此解釋的不確定目前是個什么狀態和感覺。呵呵
7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3-11 11:44:2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6# 都成

  測量結果的范圍必然是以最大誤差或允差為半寬限定的區間,真值的可能值范圍必然是以不確定度為半寬限定的區間,在區間半寬這一點上我們應該是沒有異議吧。我們的異議是區間的中心應該是什么。
  如果存在這么一個區間,區間的位置以測量結果y為對稱中心,區間的寬度不以測量結果的誤差范圍Δ為半寬,卻恰恰相反以真值存在區間的半寬U為半寬;或者存在這么一個區間,區間的寬度以真值存在的范圍半寬為半寬,區間的位置不以理論真值為對稱中心卻恰恰相反,去以一個測量結果為對稱中心,我們將作何感想?
  讓我們以人作比喻仔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把活動范圍的半徑大小(U)確定后不變,張三(Y0)的活動范圍不是以自己為中心,U為半徑的區間,卻是以李四(y)為中心,U為半徑的區間,這樣的區間構成還是張三(真值)的活動范圍嗎?把這樣構成的一個區間硬說成是張三的活動范圍合乎邏輯嗎?
  不確定度評定的是真值Y0的存在區間寬度,真值Y0的存在區間一定是以自己為中心,以評估出來的活動范圍半徑U為半徑的區間,換句話說就是真值的可能值Y一定會存在于以真值Y0為中心,以U為半寬的區間內。真值的“活動范圍”半徑是得到了(U),但真值的活動范圍的中心只能是以真值自己(Y0)為中心,不可能以“別人”(測量結果y)為中心,因此我說區間[y-U,y+U]什么都不是,這個區間以自己的活動半徑為半徑,活動范圍的中心不以自己為中心卻以他人為中心,這個區間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虛構區間,這也是我認為2樓的圖2如果作為誤差分析時把U改為誤差Δ就是完全正確的,但作為解讀不確定度的含義就必須把Y0和y交換位置的原因。這個圖也是使人產生隨機誤差與不確定度混淆不清的根源所在。
79#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3-11 12:02: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7# Enalex

  老兄所言有一定道理,一個觀念的正確與否需要聽聽專家和群眾的評價,一個新概念和新理論的產生初期,大多數情況下會被人所接受,所喜愛。但也不能否認有的正確新鮮事物存在不能被接受的情況,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科學的普及宣傳和時間的推移,才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在地心說根深蒂固的年代提出日心說,在“上帝主宰世界”理論的年代提出“生物進化論”等等,人類都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因此,評判一個新概念、新觀念、新理論是否符合科學,是否有價值尚有待時間的考驗和實踐的檢驗,允許各種觀點和看法的充分表達就是正確探討問題的正確方法。
80#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3-12 11:01: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3-12 11:34 編輯

回復 72# 都成

                                      讀帖有感

                                                   ——評葉德培先生的見解

-

                                                      史錦順

-

都成先生發帖說:它與葉德培先生剛交流過,并轉達了對我們討論的話題的答復。我雖然未曾見過葉先生(稱先生,是我在北大讀書時養成的習慣,對男女教師都稱先生。中國晚清以前,向教知識者尊稱“先生”,向科舉時推薦自已做官的人尊稱“老師”,因此北大稱先生合古禮。文革時北大已改。齋變成樓;先生變為老師。我女兒1982年考入北大,就只知道稱老師了),但久讀葉先生的大作《測量不確定度》一書,特別是其中附的GUM,經常看,又幾次聽過她的錄像講課,大名久仰。且知她1963年畢業于清華;我1963年畢業于隔壁的北大。她工作在國防最高計量單位;我曾十年工作在國家計量院,大體對應;后來我在一個“宇航外測設備”研制單位,與她所屬的著名的航天研究院則基本同行。近二十年來,她推行不確定度,已地位顯赫,名噪當代。我雖地位低下,卻斗膽向八大國際組織挑戰,至于是功是過,要等歷史來評判;但我自負勇敢,在學術上鍥而不舍,專挑美國人的錯兒,力爭中國人在學術上的話語權。本欄目有拙文《駁不確定度論一百六十篇集》。請先生知道此事,并不吝賜教,我將洗耳恭聽。

-

(一)

葉先生在錄像講課中指出 ;“用被檢測量儀器來考核檢定裝置是錯誤的”。我高度贊賞這個判斷。我曾在一個帖中贊揚此論斷說:“勇敢質疑,振聾發聵;鏗鏘議論,擲地有聲”。我為什么這樣佩服呢?因為此話出自一個長期宣傳不確定度的專家之口,就更顯得難能可貴,更加有說服力。這可是對不確定度論的致命一擊。因為不確定度的理論要體現在不確定度評定上,而推行不確定度以來,用得最多的不確定度評定,就是對檢定裝置的評定。中外都是如此。我收集到的中外不確定度評定樣板,80%以上是檢定裝置的評定。葉先生對這項評定的抨擊,我認為是對不確定度論的否定

-

也許葉先生說:“我是贊成不確定度的”。我明白,先生的主體主張是擁護不確定度論,并努力宣傳推廣之。但是,請先生注意,您的只占講課內容萬分之幾的一個判斷(我相信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對不確定度論,卻是致命的一擊。先生不要后悔,你講的是事實,是真知灼見。我認為歷史將證明,您的這一個判斷,價值連城,將彪炳史冊,勝過您宣揚不確定度論的千言萬語。

我這樣說是有些背景的。我1956年考入北大物理系。那時的北大物理系,大師云集。原來,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物理系整體并入北大,因此當時的北大物理系是北大、清華、燕京三家物理系合并的。而大部分著名教授來自清華。那時學術氣氛很高,幾乎每星期都有學術報告。當時學術活動中有個共識:要建立一種理論,必須條條正確;而要推翻一種理論,只有一條即可。根據這項學術界的規則,先生的那一條判斷,就足可以推翻不確定度論。您的那條判斷,我后來概括為“混淆對象與手段”,我經常以贊揚的口吻引用先生的那句話。先生所指出的錯誤,不是哪些人做得不對,而是不確定度評定A類評定B類評定方式的必然結果,是不確定度評定的致命傷。先生既有這一條判斷,就基本識破了不確定度論的偽科學本質。據我的了解,不確定度論,在基層計量人員中,有很大的反感情緒,他們覺得“評不確定度實在瞎費工夫,沒一點用。”本網網友說:“不確定度在動搖計量的基礎”,我很贊成這個說法。我望先生迅速認清形勢,我們一起來向不確定度論宣戰。

-

(二)

VIM3的重要動向是向誤差理論靠攏。首先是一改“GUM堅決否定真值可知”的基本觀念,而幾處講真值。奇怪的是葉先生為主要起草人(且排名第一)的國家計量規范《JJF1001-2011》中,竟在不確定度定義的注2中,篡改原文的“真值”。我曾說過:好大膽。你該知道,這是不識時務。

VIM3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說,不確定度可以理解為“包含真值區間的半寬”。這就對了,這樣人們才能理解不確定度到底是什么。而原來的所謂“可信性”,沒法理解;“分散性”又太局限。只講“分散性”而不講“偏離性”,實在是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不行的。

但是,問題又來了,不確定度沒有構成它的“單元”,包含真值從哪里說起?沒有邏輯嗎。

如果說不確定度就是誤差范圍(極限誤差、最大允許誤差、準確度、準確度等級),那誤差范圍概念本來就是誤差理論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用法,還要你不確定度干什么?不是找麻煩嗎?

-

(三)

VIM3 國際規范已有重大改變的1913年,先生還在影響廣泛的刊物上,發表那些老生常談的連篇文章,我認為這是“不識時務”,連國際規范VIM3都不得不提真值。說“以不確定度為半寬的區間包含真值”的兩個國際規范(VIM2008版與VIM2012版)之后。還堅守“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的說教,既無理,又不符合不確定度評定的實際。不確定度評定必須用“誤差范圍”,不可能與真值無關。

-

(四)

有人說先生的的圖畫錯了,我曾辯解說,先生宣傳的是GUM,圖沒錯。按GUM,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真值點當然要畫得遠遠的。都成傳達先生的話說,真值離得遠是那5%的情況。這就怪了,講解基本原理不畫95%的正常情況,而畫5%的非正常情況,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覺得不像先生的原意。不是都成聽錯了,就是他假傳圣旨。如果我冤枉了都成,葉先生真的既主張“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又贊成不“確定度區間中包含真值”,那就太不講邏輯了,在我心目中,就不像一個專家應有的認識了。

-

(五)

二十年了,推行不確定度論,很不得人心。前有馬鳳鳴、錢鐘泰那樣的名家的抵制;葉德培先生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不確定度評定的要害問題。史錦順則窮追猛打,竟寫了一百四十篇批駁不確定度論的文章,盡管有重復,也有爭議,但總有十幾條是打中要害的,是正確的。據我所知,基層計量人員也有強烈的反對意見。網上也有些類似的呼聲。

紙包不住火;不確定度論是秋后的螞蚱,折騰不了多久了。

國家質檢已兩次通知共簡化26個項目的不確定度評定(本網網友問:簡化了,可以不評嗎?質檢總局網上回答:可以)。尚在宣傳不確定度論的葉先生,勸告您一句,在國際性的誤差理論派與不確定度論派的大辯論中,您可要把握準自己的大方向啊!

-

81#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3-12 14:54:06 | 只看該作者
修改80# 史錦順
        文中“1913年”應為2013年。“國家質檢”應為國家質檢總局
82#
wjyiscool 發表于 2014-3-16 23:01: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1# chuxp

贊一個。我是一名企業計量工作者,從1997年學習測量不確定度知識,并在建標和校準中應用,從無知到自認明白,再糊涂,再學習,再糊涂,越學得多感覺越糊涂,2003年以后基本放棄了,做個旁觀者,覺得好輕松。說句實在話,十幾年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對本區域很大一部分計量標準一直堅持簡化考核,遠多于質檢總局公布的,無用的東西,何必勞命傷財吶。
83#
JIXIANYU 發表于 2014-3-25 07:06:21 | 只看該作者
計量作為企業基礎工作,這個不確定理論確實不接地氣,不知國際上這兩種理論現在發展狀態如何?

不怕爭論,國外論壇和國際學術會議上,還有哪位大神有兩種理論討論的最新消息……
84#
lhy118 發表于 2014-3-25 15:50:51 | 只看該作者
近日,在學習倪肓才老師所著的《實用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第4版)中,有下面的一段話,是不是說明了上面規版主所主張的“測量不確定度是表示真值的一個區間”的理論的不妥呢?

         
85#
 樓主| 劉彥剛 發表于 2014-3-26 05:27:29 | 只看該作者
希望崔工的見解,大家也看一下。

總覺得,會有一天大家都徹底放下,方向一致的!

...
JIXIANYU 發表于 2014-3-6 19:56



    這是那本書的序哦!很想知道!

    我認真地看了該序,沒有看出她說的該橋梁是什么?我倒覺得最大允許誤差是誤差理論與不確定度之間的橋梁。
86#
285166790 發表于 2014-4-15 22:15:0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規矩灣錦苑


   從測量不確定的定義來看,并為提及與真值有什么直接關聯,從應用實例來看,也不能保證真值一定在這個區間中,比如說:測量標準雖然經過了檢定校準,但并不能保證在每次測量中都是狀況百分之百良好的,我們也不能保證每次的測量方法都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不確定度只是表明了測量結果的分散性而已 ,至于測量結果,你測出來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與真值無必然的關聯。
87#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4-15 23:41: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6# 285166790

  測量不確定度分量的定義與真值直接關聯。其定義是“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值分散性的參數”。其中“所用到的信息”就是有關構成測量方案的“人機料法環”全部信息。按JJF1001-2011的“量的真值”定義注3,其中“真”字是多余的而可被省略,“被測量值”就是指“被測量真值”,被測量真值的“分散性”就是估計的被測量真值有可能在于多寬的區間內。1999的JJF1059還特別指出,不確定度是“與測量結果相聯系的參數”,也就是說用這個參數與測量結果相聯系,表征測量結果的一個特性參數。其實說白了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參數就是定量表述測量結果可信性的參數,因此最早的不確定度定義的注還專門指出不確定度是測量結果的“可疑度”。所以不確定度不是“測量結果的分散性”,而是被測量真值最佳估計值的分散性,只不過這個“真值的分散性”被用來作為評判測量結果的可信性的參數而已。
  你說的“至于測量結果,你測出來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與真值無必然的關聯”,我完全贊成。測量結果是客觀的,測出來多少就是多少,容不得評估其分散性,如果要評估測量結果的分散性,那么這個分散性就是“誤差范圍”的寬度,而不是測量不確定度的大小。
88#
tietou 發表于 2014-4-22 15:36: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chuxp


    這也有問題,請問探索性的測量能預知真值嗎?
89#
tietou 發表于 2014-4-22 15:4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劉彥剛


    被測件的重量,個人認為其實就是被測量。不知對否?
90#
tietou 發表于 2014-4-22 15:58:1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9# 史錦順


   “ 葉先生現在寫文章仍然說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個人認為不確定度的確與真值無關,它與測量結果相關,是測量結果的可信度,而測量結果也沒有必然與真值相關的。
91#
 樓主| 劉彥剛 發表于 2014-4-22 16:46: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劉彥剛 于 2014-4-22 16:49 編輯
回復  劉彥剛


    被測件的重量,個人認為其實就是被測量。不知對否?
tietou 發表于 2014-4-22 15:44



    我向葉老師請教了該問題,有幸得到了葉老師的回復:葉德培老師(JJF1059.1—2012和JJF1001—2011主要起草人)就該問題給了我回復:

給劉彥剛同志的回復:

你的電子郵件收到,以下是我個人的認識,共同探討之。
1)真值就是量的定義值。GUM中把“被測量的真值”(或量的真值)與“被測量的值”(或量值)視為等同。通過測量得到的作為結果賦予被測量的值稱為被測量的最佳估計值。被測量的最佳估計值是存在不確定度的。
2)測量不確定度反映了對被測量值的認識不足,它是表征賦予被測量的量值分散性的參數,不確定度不能表明被測量的最佳估計值接近真值的程度。
3)如果,在不確定度評定之前對已認識的系統影響進行了修正,并且在不確定度評定時充分考慮了修正引入的不確定度,或者對系統影響未作修正而把它作為不確定度分量進行了考慮,并評定了被測量的定義引入的不確定度,那么,由不確定度得到的包含區間應該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通常實際測量時要求被測量是很好定義的,所用的儀器是經過校準并具有溯源性的,對示值誤差進行了修正,以已修正的結果作為被測量的估計值。這種情況下,由分析和評定得到的擴展不確定度乘以包含因子獲得的包含區間應該包含了被測量的真值。
4如果由于對系統影響量及影響的大小缺乏認識,既沒有修正也沒有在不確定度分量中加以考慮,那么可能評定的不確定度很小,存在較大的系統誤差,有可能真值落在包含區間之外。這種情況是我們應該盡可能避免的。
5)在GUM中只有術語“統計包含區間”(GUM C.2.30)定義為“用置信的水平(level of confidence)表示的區間它至少包括了總體的某一指定部分。在該定義中沒有提到真值。在GUM的補充件1中,術語“包含區間”定義為“基于有用信息,具有一定概率的量值所包含的區間”。在新版VIM中術語“包含區間”定義為“基于可獲得的信息以宣稱的概率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集合的區間”。我想這些變化是國際同行們反復討論的結果,代表了當前的共同認識。人的認識在深化,術語的概念及其定義在發展。

老師在給我回復時,還將該回復轉抄給國家計量司技術法規處陳紅處長和中國計量科學院段宇寧
副院落長兼總工程師。

92#
 樓主| 劉彥剛 發表于 2014-4-22 16:48:08 | 只看該作者
我寫給葉老師的感謝信和受到啟發后的新認識:

尊敬的葉老師:
    您好!
    能得到您的回復我真的很感動!這可是國內權威的,也是官方的回復哦!作為我這樣一個基層的,最普通的檢定員,尊敬的陳處長會將我的請教信轉給您,尊敬的段院長也給了我回復。而且您不僅很鄭重地給了回復!特此來信致以深深的謝意!
    我們所本習慣在春節長假后上班,工作不那么忙時辦辦學習班,給檢定人員充充電。本安排我帶同事們一起學習JJF1059.1,當時我沒敢受命。因為自己都對這些問題存在疑慮。之后如所里安排,我就敢接受了,因為這些疑慮有了解答。
    下面只是我認真拜讀了您給學生的回復,又進行了認真思考后的認識,特向尊敬的老師的匯報。
    這下真的能理解“包含區間”定義為基于可獲得的信息以宣稱的概率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集合的區間”了。本來GUM給出的定義也正是這樣:表征合理地賦予被測量之值[即真值(學生注)]的分散性與測量結果相聯系的參數。從它不難看出,該區間是真值存在的區間。隨著不確定度理論的發展,人們認識的提高。意識該區間不僅是真值的區間,也是測量結果分布的區間。也許是矯枉過正吧,待認識到是測量結果分布的區間后,又有些忘記它本來也是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當再看到包含區間”定義為基于可獲得的信息以宣稱的概率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集合的區間”時,反而懷疑它,不相信它。學生覺得可以用右圖來說明,該兩區間的關系:



    正常情況下,系統誤差被修正,d應為零,這也是人們的主觀愿望。當然,難免有未知的系統誤差,d不一定為零。但正常情況下,d應該很小。

    如果要說新版VIM包含區間”定義有欠妥的話,應該說它還不夠全面。最好能說是基于可獲得的信息以宣稱的概率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集合的區間,也是測量結果分布的區間”。
93#
chuxp 發表于 2014-4-22 17:3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3# 劉彥剛
........正常情況下,系統誤差被修正,d應為零,這也是人們的主觀愿望。當然,難免有未知的系統誤差,d不一定為零。但正常情況下,d應該很小。..........

在實際測量中,恐怕跟U比,d不會太小吧!假設d是某儀器的誤差檢定結果,顯然d表明其偏離約定真值的程度。如果d小于最大允許誤差,則儀器合格。請注意:JJF1094-2002《測量儀器特性評定》中,明確規定U應小于允許誤差的1/3。如果不滿足,則應更換設備、改變方法、增加測量次數等,來減小U.
94#
chuxp 發表于 2014-4-22 17:36:51 | 只看該作者
也就是說,劉彥剛網友最后的那個圖,表明的是一種不合適的測量方法所得到的結果。一般要求U不超過d的三分之一。
95#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4-23 09:32: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4-23 09:42 編輯

回復 95# chuxp


-   

很欣賞先生帖中表達的觀點。所講兩點有理有據。正確。

-

(一)說“在正常情況下,系統誤差被修正”或者說:“正常情況下,d(系統誤差)應該很小”。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是不確定度論的致命傷,是不確定度理論與不確定度評定錯誤的基本根源之一。

任何理論,都必須針對自己適用領域的客觀需求。不適應需求的理論,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理論,就是沒用的理論。

什么是測量計量的正常情況?正常情況是:系統誤差是主要的,而隨機誤差較小。可以數數我們知道的測量儀器,其誤差范圍,都是以系統誤差為主的。

說正常情況是系統誤差被修正,這是完全不符合實際的學生式的空想。測量中的修正,是極少極少的;測量儀器給出的指標是誤差范圍,測量者的絕大多數是不知道測量儀器誤差范圍中的系統誤差的符號與大小的,是沒法修正的。

筆者在國家計量院從事電子測量計量7年,時頻測量計量3年。此后在一個以研制宇航測量設備為主要方向的研究所,又干時頻與電子測量計量的實際工作25年,從來沒進行過一次修正。我能以“嚴謹”被稱道于工號指標性能主管單位國防科委測通所,主要靠3條:不剔除異常數據;不除以根號N;不搞修正。嚴要求是出優秀成果的條件之一。本所研制的測量設備多次受獎。

我在計量院時,電子處有個共識:修正易出錯,不修正比修正保險。要求高,就要選用高檔儀器。

筆者知道,砝碼與量塊,有用修正值的可能,計量中是可以用修正值的。注意:條件是單值。而測量儀器給出的可能測得值數(量程除以分辨力),從數千到數十億(例如頻率合成器),通常是不可能修正的。總之,能修正的情況是極少的,而實際做修正的就更少。

由以上情況與認識,我對說“在正常情況下,系統誤差被消除”的說法,十分反感,認為這不符合測量計量的實際情況。

-

(二)系統誤差修正之后怎樣怎樣,是不確定度論的基本說法,不是那個人的觀點。GUM在引入不確定度概念時,就是指σ除以根號N就是不確定度,而這僅僅是隨機誤差。可見,不確定度論根本不考慮系統誤差,因此它也就不適應以系統誤差為主的測量計量領域。不確定度論沒用。

-

96#
jujiangliu 發表于 2014-4-23 10:14: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規矩灣錦苑


    看了規矩版主的回復,似明白了一些,但還是有幾個疑問:
1、不確定度是從測量值中 ...
lhy118 發表于 2014-3-3 22:24



   具有同感。
97#
tietou 發表于 2014-4-23 10:39:45 | 只看該作者
讀了前面幾位專家的觀點,很有啟發。我認為在計量領域的常規測量中,在滿足規定的條件下的測量,其測量結果可以認為是被測量的真值(即所謂的實際值、約定真值),因此,由測量結果的U構成的區間±U,是結果的區間,也就是被測量真值的區間。
    在未知領域的探索性測量中,不確定度構成的區間±U,恐怕只能說是測量結果可能值的區間了。
    這樣的認知不知對否?
9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4-23 22:11:08 | 只看該作者
  針對92樓劉彥剛量友貼出的葉老師的五點看法,我有下述相同和不同觀點,現提出來供量友們討論時評頭論足和參考:
  1.真值就是量的定義值。“被測量的真值”、“量的真值”、“被測量的值”或“量值”在GUM中視為等同。通過測量得到的結果是被測量的最佳估計值,它存在著不確定度。
  2.測量不確定度反映了對被測量值的(可靠性)認識不足(注:不是反映對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認識不足),它表征賦予被測量的量值(注:即真值)分散性的參數,用于表明測量結果的可信性,不能被用來表明測量結果接近真值的程度。定量表征測量結果接近真值程度的參數稱為“誤差”。
  3.我認為,由不確定度得到的包含區間肯定是包含被測量的真值的區間,與測量結果的修正不修正關系不大。通常實際測量時被測量的定義是明確的,所用測量設備是經過校準并具有溯源性的,對示值誤差進行了修正,以已修正的結果作為被測量的最終測量結果。但這并不等于說真值已知,或不確定度的區間位置已知,我們知道的仍然只是真值存在區間的寬度。
  4.修正后與修正前的測量結果不確定度相比只是增加了修正值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修正值的準確性比測量設備的準確性高得多,對測量結果不確定度的影響很小,因此系統誤差修正與否對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影響也就非常小。但對于誤差而言,如果由于對系統影響量既沒修正,就會存在較大的系統誤差,真值落在包含區間之外可能性會增大。
  5.在GUM中只有術語“統計包含區間”,定義為“用置信的水平表示的區間,它至少包括了總體的某一指定部分”。在該定義中沒有提到真值,術語“包含區間”定義為“基于有用信息,具有一定概率的量值所包含的區間”。在新版VIM中術語“包含區間”定義為“基于可獲得的信息以宣稱的概率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集合的區間”。這些變化是國際計量界同行們反復討論的結果,代表了當前的共同認識。人的認識在深化,術語的概念及其定義在發展是必然的,特別是對于一個新生的術語而言更是如此。
99#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4-24 09:48: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4-24 10:02 編輯


                                                      
讀帖有感(2

                                                         ——不確定度屬于誰

-

                                                                                                   史錦順

-

在本樓的討論中,看到一位權威的老師和一位好學的學生的互動。學生好學而虔誠,老師認真又耐心。作為一個讀者,我看到此情此景很高興。我高興的是,兩代人對學術問題都很認真。

我談點看法,表明我也認真。我認為:對人,要寬容;對學術問題一定要嚴格,不能有絲毫馬虎。而看出問題不說,就是不負責任。我該負責任,我要說。

-

今天的話題是:不確定度是什么的分散性?

葉德培先生說:“通過測量得到的作為結果賦予被測量的值稱為被測量的最佳估計值。被測量的最佳估計值是存在不確定度的”。“測量不確定度反映了對被測量值的認識不足,它是表征賦予被測量的量值分散性的參數”。

葉先生的話,有兩點說明不確定度是屬于測得值的,而不是屬于被測量的真值的。1 測得值存在不確定度;就等于說不確定度是測得值的;2 “是表征賦予被測量的量值分散性的參數”,請注意,這里有“賦予”二字,只有測得值才是賦予的,真值是客觀存在,沒法賦予。兩次說“賦予”,賦予的是測得值。

國家質檢總局的李慎安先生曾解釋說:不確定度定義中的量值就是真值,因此不確定度是真值的分散性。

我認為,不確定度論的炮制者,故意含混其詞,把話說得模棱兩可。我國的兩位權威葉先生與李先生就各有不同理解。

我理解葉先生的意思就是不確定度是測得值的;而劉彥剛卻理解為不確定度是被測量的真值的。

我就沒法理解李慎安的說法。一塊黃金,重量的真值是確定的,有什么分散性?測量儀器有誤差,測得值才有分散性。我贊成葉先生的說法,認為李先生的說法不對。

在得到葉先生的答復的情況下,劉彥剛還是從葉先生的說法滑到李先生的說法上去,可見,不確定度,真難理解。

我的看法是:不確定度就是不確定的東西;大家理解的不同,來自不確定度論本身的混亂與錯誤。在不確定度的框架下,說也說不清,辯也辯不明。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跳出不確定度的陷阱,一切都很明白:原來不確定度論是謊花,是莠草,是偽科學。

-

100#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4-24 13:49:30 | 只看該作者
  和史老師的感受一樣,對參與本主題帖討論的史老師和各位老師、各位同行量友的認真耐心討論氛圍感到很高興,對待學術問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認真探討精神非常值得我學習。下面談一下我對史老師樓上看法的不同意見,敬請大家評頭論足,指出我的意見中的錯誤。
  我認為,李慎安老師說:“不確定度定義中的量值就是真值,因此不確定度是真值的分散性”;葉德培老師說:“通過測量得到的作為結果賦予被測量的值稱為被測量的最佳估計值。被測量的最佳估計值是存在不確定度的”,“測量不確定度反映了對被測量值的認識不足,它是表征賦予被測量的量值分散性的參數”,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正確的。理由如下:
  真值就是量的定義值,“被測量的真值”、“量的真值”、“被測量的值”或“量值”在GUM中視為等同。這不僅僅是葉老師所說,JJF1001-2011的3.21條定義也如是說。JJF1001把“與量的定義一致的量值”定義為“量的真值”,其注3還明確指出,量的真值“其中‘真’字被認為是多余的”。其意思就是指被測量的量值就是“真值”。
  JJF1001-2011的5.2條定義了“測得的量值”是“代表測量結果的量值”,其注4指出“測量結果”、“被測量的值的估計”、“被測量的估計值”與“測得的量值”同義。
  如果明確了真值的定義和量的真值之“真”字可以省略,“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的估計值”同義,那么不確定度的定義也就非常明確了。不確定度是“表征賦予被測量量值分散性”的參數,“賦予”是“給”的意思,“被測量量值”是被測量“真值”(省略了“真”字),不確定度定義就可以解讀為給真值評估的分散性參數,而不是賦予測量結果的分散性。因為,眾所周知賦予測量結果的分散性被稱為“誤差”的范圍。
  但人們用這個被測量真值的分散性作為評價測量結果可信性的定量參數,所以,不確定度也是測量結果可信性的量化值。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的估計值同義,測量值給出的測量結果都是自認為最佳的估計值,因此不確定度是被測量最佳估計值質量好壞的一個評價參數。
  所以葉老師說“被測量的最佳估計值存在不確定度”與“測量不確定度……是表征賦予被測量的量值(注:真值)分散性的參數”,即李慎安老師單刀直入點出的“不確定度是真值的分散性”這兩句話并無矛盾。在這方面來說,不確定度論本身并不混亂,其定義也是確定的,清晰的,說清楚了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3 1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浪蹄子嗯嗯水挺多啊| 猫咪免费人成在线网站| 日本videoshd高清黑人|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8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手机看片福利日韩国产| 欧美国产小视频| 国产精品100页| 国产内射999视频一区| 久久精品视频99精品视频150|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 日韩一级片免费| 国产伦子系列麻豆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综合狠狠| 花季视传媒app下载| 成年男人的天堂| 免费观看毛片视频| freee×xx性欧美|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最新| 国产美女牲交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黄在线观看网站|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老师网站| 一本大道香焦在线视频| 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黄瓜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 再深点灬舒服了灬太大| fc2成年免费共享视频18|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香蕉 | 情欲小说app下载| 先锋影音av资源网| 4hc88四虎www在线影院短视频| 最新中文字幕av专区| 国产-第1页-浮力影院| k频道国产欧美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