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3-12 11:34 編輯
回復 72# 都成
讀帖有感 ——評葉德培先生的見解 - 史錦順 - 都成先生發帖說:它與葉德培先生剛交流過,并轉達了對我們討論的話題的答復。我雖然未曾見過葉先生(稱先生,是我在北大讀書時養成的習慣,對男女教師都稱先生。中國晚清以前,向教知識者尊稱“先生”,向科舉時推薦自已做官的人尊稱“老師”,因此北大稱先生合古禮。文革時北大已改。齋變成樓;先生變為老師。我女兒1982年考入北大,就只知道稱老師了),但久讀葉先生的大作《測量不確定度》一書,特別是其中附的GUM,經常看,又幾次聽過她的錄像講課,大名久仰。且知她1963年畢業于清華;我1963年畢業于隔壁的北大。她工作在國防最高計量單位;我曾十年工作在國家計量院,大體對應;后來我在一個“宇航外測設備”研制單位,與她所屬的著名的航天研究院則基本同行。近二十年來,她推行不確定度,已地位顯赫,名噪當代。我雖地位低下,卻斗膽向八大國際組織挑戰,至于是功是過,要等歷史來評判;但我自負勇敢,在學術上鍥而不舍,專挑美國人的錯兒,力爭中國人在學術上的話語權。本欄目有拙文《駁不確定度論一百六十篇集》。請先生知道此事,并不吝賜教,我將洗耳恭聽。 - (一) 葉先生在錄像講課中指出 ;“用被檢測量儀器來考核檢定裝置是錯誤的”。我高度贊賞這個判斷。我曾在一個帖中贊揚此論斷說:“勇敢質疑,振聾發聵;鏗鏘議論,擲地有聲”。我為什么這樣佩服呢?因為此話出自一個長期宣傳不確定度的專家之口,就更顯得難能可貴,更加有說服力。這可是對不確定度論的致命一擊。因為不確定度的理論要體現在不確定度評定上,而推行不確定度以來,用得最多的不確定度評定,就是對檢定裝置的評定。中外都是如此。我收集到的中外不確定度評定樣板,80%以上是檢定裝置的評定。葉先生對這項評定的抨擊,我認為是對不確定度論的否定。 - 也許葉先生說:“我是贊成不確定度的”。我明白,先生的主體主張是擁護不確定度論,并努力宣傳推廣之。但是,請先生注意,您的只占講課內容萬分之幾的一個判斷(我相信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對不確定度論,卻是致命的一擊。先生不要后悔,你講的是事實,是真知灼見。我認為歷史將證明,您的這一個判斷,價值連城,將彪炳史冊,勝過您宣揚不確定度論的千言萬語。 我這樣說是有些背景的。我1956年考入北大物理系。那時的北大物理系,大師云集。原來,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物理系整體并入北大,因此當時的北大物理系是北大、清華、燕京三家物理系合并的。而大部分著名教授來自清華。那時學術氣氛很高,幾乎每星期都有學術報告。當時學術活動中有個共識:要建立一種理論,必須條條正確;而要推翻一種理論,只有一條即可。根據這項學術界的規則,先生的那一條判斷,就足可以推翻不確定度論。您的那條判斷,我后來概括為“混淆對象與手段”,我經常以贊揚的口吻引用先生的那句話。先生所指出的錯誤,不是哪些人做得不對,而是不確定度評定A類評定B類評定方式的必然結果,是不確定度評定的致命傷。先生既有這一條判斷,就基本識破了不確定度論的偽科學本質。據我的了解,不確定度論,在基層計量人員中,有很大的反感情緒,他們覺得“評不確定度實在瞎費工夫,沒一點用。”本網網友說:“不確定度在動搖計量的基礎”,我很贊成這個說法。我望先生迅速認清形勢,我們一起來向不確定度論宣戰。 - (二) VIM3的重要動向是向誤差理論靠攏。首先是一改“GUM堅決否定真值可知”的基本觀念,而幾處講真值。奇怪的是葉先生為主要起草人(且排名第一)的國家計量規范《JJF1001-2011》中,竟在不確定度定義的注2中,篡改原文的“真值”。我曾說過:好大膽。你該知道,這是不識時務。 VIM3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說,不確定度可以理解為“包含真值區間的半寬”。這就對了,這樣人們才能理解不確定度到底是什么。而原來的所謂“可信性”,沒法理解;“分散性”又太局限。只講“分散性”而不講“偏離性”,實在是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不行的。 但是,問題又來了,不確定度沒有構成它的“單元”,包含真值從哪里說起?沒有邏輯嗎。 如果說不確定度就是誤差范圍(極限誤差、最大允許誤差、準確度、準確度等級),那誤差范圍概念本來就是誤差理論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用法,還要你不確定度干什么?不是找麻煩嗎? - (三) 在VIM3 國際規范已有重大改變的1913年,先生還在影響廣泛的刊物上,發表那些老生常談的連篇文章,我認為這是“不識時務”,連國際規范VIM3都不得不提真值。說“以不確定度為半寬的區間包含真值”的兩個國際規范(VIM2008版與VIM2012版)之后。還堅守“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的說教,既無理,又不符合不確定度評定的實際。不確定度評定必須用“誤差范圍”,不可能與真值無關。 - (四) 有人說先生的的圖畫錯了,我曾辯解說,先生宣傳的是GUM,圖沒錯。按GUM,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真值點當然要畫得遠遠的。都成傳達先生的話說,真值離得遠是那5%的情況。這就怪了,講解基本原理不畫95%的正常情況,而畫5%的非正常情況,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覺得不像先生的原意。不是都成聽錯了,就是他假傳圣旨。如果我冤枉了都成,葉先生真的既主張“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又贊成不“確定度區間中包含真值”,那就太不講邏輯了,在我心目中,就不像一個專家應有的認識了。 - (五) 二十年了,推行不確定度論,很不得人心。前有馬鳳鳴、錢鐘泰那樣的名家的抵制;葉德培先生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不確定度評定的要害問題。史錦順則窮追猛打,竟寫了一百四十篇批駁不確定度論的文章,盡管有重復,也有爭議,但總有十幾條是打中要害的,是正確的。據我所知,基層計量人員也有強烈的反對意見。網上也有些類似的呼聲。 紙包不住火;不確定度論是秋后的螞蚱,折騰不了多久了。 國家質檢已兩次通知共簡化26個項目的不確定度評定(本網網友問:簡化了,可以不評嗎?質檢總局網上回答:可以)。尚在宣傳不確定度論的葉先生,勸告您一句,在國際性的誤差理論派與不確定度論派的大辯論中,您可要把握準自己的大方向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