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國家測繪局公布的珠峰高程測量結果為8844.43米,精度(標準偏差)為±0.21米。現有二種說法:
1、該結果的誤差是隨機誤差,因為精度是對隨機誤差的評價。
2、該結果的誤差是系統誤差,因為測量結果是唯一的且真值也是唯一的,根據誤差的概念定義該誤差只是一個未知的唯一的恒定的常數,是常數規律的誤差,不是隨機規律的誤差。
請發表你的看法。
補充內容 (2016-6-20 08:46):
其實,任何一個日常生活的測量案例(如:量個身高、稱個體重等)都會面臨這些邏輯麻煩。發布這道題目的目的就是提醒測量理論界不要脫離實際搞空假理論。以后再有學者講誤差類別理論就可以拿這道題去雷他:如果他說1對,就用2去否他;如果他說2對,就用1去否它;如果他說兼而有之,則1、2均可否他;如果他說“類別相互轉化”就拿“遵循隨機分布和不遵循隨機分布如何轉化、隨機規律和確定規律如何轉化、精密度和正確度如何轉化?”去否他。
補充內容 (2016-6-20 17:44):
說法1是嚴格根據現有測量理論中精度的發散性定義給出的結論,說法2是嚴格根據現有測量理論中誤差的定義給出的結論。顯然它們互相矛盾,所以問題的答案是現有誤差分類理論存在邏輯缺陷。
補充內容 (2016-6-23 10:37):
有一種很牽強的觀點,其意思是:“逐字逐句分析說法2中的理據雖然找不到問題,但這個唯一的未知的常數誤差是來自于一個曾經離散的測量序列,是一個離散序列平差的結果;而且,未來重復進行測量獲得多個珠峰高程時,結果序列也會離散。所以,還是說法1正確。”考慮到測量界這種思維方式具有代表性,這里特別做個提醒:這樣把“曾經”和“未來”都牽扯進來討論當前的“邏輯”,會導致任何誤差都是所謂隨機誤差的結論。就如同說“因為人未來肯定是要死的所以任何人都是死人”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