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數據] 再看看不確定度與誤差理論的關系

[復制鏈接]
226#
csln 發表于 2016-2-2 16:45: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6-2-2 17:00 編輯
285166790 發表于 2016-2-2 16:23
深奧嗎?至少我從沒覺得有什么深奧的。


不深奧嗎?

先不說深不深奧,至少誰是測量結果,不確定度是誰的不確定度,您的觀點同葉德培先生、羅滌明先生的觀點是水火不容的,必有一方是錯的,必有一方根本不懂什么是不確定度,我極贊成njlyx先生的話:似乎也有“專家”根本就沒弄明白【“測量不確定度”究竟是什么玩意兒?】,卻“評”的頭頭是道的?

212#的問題您是不屑于問答還是不能回答?

小米說:5至10年后,小米會成世界第一智能手機公司

蘋果說:說總是容易的
227#
csln 發表于 2016-2-3 08:20: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6-2-3 08:21 編輯

要“評估”出恰當的“測量不確定度”有時是極為專業的技術活,但【“測量不確定度”是什么玩意兒?】不應該是個深奧的“技術”問題!

嚴重贊成,GUM不確定度的物理意義,說得很清楚,認得字就能理解,JJF 1059.1  4.5 根本連理解也不用,給賣菜大媽5分鐘就能說清楚,是某些“專家”把它弄深奧了
228#
285166790 發表于 2016-2-3 09:22:04 | 只看該作者
csln 發表于 2016-2-2 16:45
不深奧嗎?

先不說深不深奧,至少誰是測量結果,不確定度是誰的不確定度,您的觀點同葉德培先生、羅滌明 ...

測量工作并不是必須要靠人工讀數來完成,速度極快的動態指標,必然要用到自動化的測量方法。我有同學就是搞集成電路測試設備研發的,有些信號就是動態的,測量工作完全由計算機完成并加以判定,根本不需要人工干預。

至于計量工作本身也是分專業的,不可能說一個人什么東西拿來就會校準,就會評不確定度,但是,我們至少要搞清楚自己工作范圍內負責的項目。至于誰是測量結果的問題,先留著,等專家解讀吧。
229#
csln 發表于 2016-2-3 15:21: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6-2-3 15:23 編輯
285166790 發表于 2016-2-3 09:22
測量工作并不是必須要靠人工讀數來完成,速度極快的動態指標,必然要用到自動化的測量方法。我有同學就是 ...


由計算機完成不要人干預又怎么樣,計算機是人制造出來的吧,軟件是人編制出來的吧,沒有讓您自己去測量,只需要給出證明您的觀點的方法就可以

既然認為還在自己不能校準的不是自己專業的東西,那您說:”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只要測量系統的速度反應足夠快,那么任何”動態測量”都可以分解成若干次”靜態測量“。的底氣從何而來,莫非您也只想靠上帝來保證嗎?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是如何肯定地得出結論的

還是那句話:說總是容易的

遺憾的是,很多問題不是說說就行的
230#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6-2-3 21:30:32 | 只看該作者
  樓主主題帖的題目是《再看看不確定度與誤差理論的關系》,目的是想了解不確定度與誤差的異同和相互關系。什么是動態測量和靜態測量,動態測量與靜態測量這種測量方法的分類依據什么,對某個被測量如何進行動態測量,以及不確定度評定的難易程度等等問題均已偏離了樓主的主題。我認為還是應回到樓主的核心問題上,其他的問題可以另辟主題帖專題討論,否則樓主的問題將會永遠爭論不休,永遠無法解決“不確定度與誤差理論的關系”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
  我對不確定度與誤差的關系看法是:不確定度評定中,不確定度是測得值的,是輸出量的不確定度,而誤差是輸入量的,輸入量大小決定了輸出量,因此輸入量的誤差是造成輸出量不確定度的“因”,輸出量的不確定度是輸入量的誤差產生的“果”。簡而言之,誤差和不確定度是“因果關系”,沒有輸入量的誤差這個“因”就沒有輸出量的不確定度這個“果”,并且“因”和“果”不能相混淆,更不能畫等號。但值得注意的是,輸出量的誤差雖然也是誤差,卻不是輸出量不確定度的“因”,輸出量的誤差與輸出量的不確定度是并列關系,分別是輸出量測得值品質的量化評判參數之一。輸出量的“誤差”是評判測得值準確性的參數,輸出量的“不確定度”是評判測得值可信性的參數,誰也不是誰的“因”,誰也不是誰的“果”。
231#
史錦順 發表于 2016-2-4 10:13: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6-2-4 10:14 編輯

-
                                是發展還是倒退
                                          —— 不確定度論的公式錯誤(1)
-
                                                                                                                 史錦順
-
       測量計量學是關于量的科學。
       測量是認知量值,準確是測量的基本要求。測量的準確,依靠的是測量儀器的準確。
       計量是保證量值準確的活動。計量的基本業務是建立計量標準,用計量標準確定測量儀器的誤差,判定測量儀器的合格性,從而保證測量儀器的準確。計量的準確,依靠計量標準的準確。
       準確性的定量表達,稱準確度。準確度就是誤差范圍。
       測得值減真值是誤差元。誤差元的絕對值的一定概率(大于99%)意義上的最大可能值是誤差范圍。
       講究準確,就必須進行嚴格的計算。計算靠公式。公式的正確與否,是決定測量計量學理論正誤的關鍵。
-
       1993年國際計量委員會通過GUM,不確定度論正式出臺。不確定度理論與不確定度評定的錯誤與弊病多多。本文僅列舉不確定度論的公式的錯誤。由于這些公式的錯誤,計算必然出錯,導致大量實際工作的失誤。
       本文指出的五處公式錯誤。公式錯誤是不確定度論的致命傷。一種理論,五大基本公式是錯誤的,說明這種理論本身是錯誤的。
       一種錯誤的理論,談不上是發展,而是倒退。不確定度論是打著否定誤差理論的旗子出世的,是對誤差理論的否定,不可能是對誤差理論的發展。由于盲目地推行不確定度論,已經破壞了誤差理論的傳統。由于不確定度論錯誤嚴重,也不可能成為一種獨立的正確的理論。不確定度論的錯誤是哲學、邏輯、方法論、物理概念與數學推導的各個方面的根本性錯誤,無可救藥。有人想彌補,但誰也沒那個回天之力;有些人迷信、盲從,自己受害不說,還去影響別人。泥潭越陷越深。      
       那些鼓吹不確定度論的人們,請你們清醒一下:不確定度論的公式錯誤是嚴重的,必須嚴肅對待!
-
1 不分場合,不分測量類別,一律除以根號N
       GUM4.2.3 在引出不確定度的數學表達時,規定:A類標準不確定度等于平均值的標準偏差,即等于單值標準偏差的根號N分之一。就是標準偏差除以根號N。這是經典誤差理論的隨機誤差的計算公式。對基礎測量(常量測量與慢變化量的測量)是對的。在基礎測量中,著眼點是測量手段的性能。隨機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可以減小,把表征分散性的單值標準偏差除以根號N是對的。
       現代測量,出現大量統計測量。統計測量是對快變量的測量。統計測量的著眼點是測量對象的性能,就是對被測量統計特性的表征。表征統計量的分散性(時頻領域稱穩定性)的,必須是單值的標準偏差。就是不能除以根號N。統計測量的條件是儀器的誤差可略。隨機誤差是“方和根”合成,要求儀器的隨機誤差小于被測的隨機變化量的1/3。
       隨機變量的標準偏差,數學期望值是個常量,可以當隨機變量的表征量;而平均值的標準偏差,數學期望值是零,不能當隨機變量性質的表征量。
       GUM 4.4.3的溫度測量例子,除以根號N是錯誤的。不論是考究溫度本身的隨機變化(假定溫度計誤差可略),還是檢驗溫度計的性能(假定溫度源是水的沸點,是定值),測量的類別都是統計測量,標準偏差都不能除以根號N。GUM 測量溫度的例子,是筆混沌賬,哪類測量不清,性能歸屬不清,是個無效的測量。“導則”的例子,起指導與示范的作用。這個例子暴露了不確定度論的混淆兩類測量、一律除以根號N的錯誤。
-



補充內容 (2016-2-4 12:59):
“導致大量實際工作的失誤”是推理。沒有必要由此引起爭論。此句刪掉。
232#
csln 發表于 2016-2-4 11:46: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6-2-4 12:09 編輯

1993年國際計量委員會通過GUM,不確定度論正式出臺。不確定度理論與不確定度評定的錯誤與弊病多多。本文僅列舉不確定度論的公式的錯誤。由于這些公式的錯誤,計算必然出錯,導致大量實際工作的失誤。

不知先生說的由于這些公式的錯誤,計算必然出錯,導致大量實際工作的失誤。大量實際工作的失誤指的是什么?可有什么依據?

先生曾供職的27所,也是用GUM法評定不確定度的,27所在不少領域成果裴然,先生從事的航天計量的著名計量機構航天二院203所,也是用GUM法評定不確定度,登月工程、載人飛船回收、空間站對接、北斗系統的成功與203所的計量都有關系,證實不確定度評定不但不會導致工作失誤,對準確測量是有意義的
233#
史錦順 發表于 2016-2-4 12:24:2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6-2-4 13:08 編輯
csln 發表于 2016-2-4 11:46
1993年國際計量委員會通過GUM,不確定度論正式出臺。不確定度理論與不確定度評定的錯誤與弊病多多。本文僅 ...

       我討論的是學術,有些話是邏輯推理,因而不涉及具體的工作單位。你把具體的單位,具體的工程拉進來說事,是不應該的。我不了解203所的工作情況。就是27所,我也退休十九年了,也沒資格談論。
        “導致大量實際工作的失誤”一句是推理,沒有必要由此而產生爭論,已聲明刪掉。

       奉勸先生正題討論公式的正誤。公式錯了,必然造成工作的失誤,遲早要誤事。這沒有什么可爭論的。如果連公式的正誤都不管,學術討論就沒有意義了。

234#
 樓主| 都成 發表于 2016-2-4 14:04: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6-2-4 14:07 編輯
史錦順 發表于 2016-2-4 10:13
-
                                是發展還是倒退?
                                          —— 不 ...



我查閱了葉德培老師編著的書,您可能沒有注意4.4.3后邊的注,這些數據只是用于說明問題,不必作為實際情況來解釋。意思是溫度的波動范圍實際可能很小,例如在99.90至100.11測得20個數,或在99.95至100.05測得50個數,等等。一個只是為說明問題的例子讓您揪著不放,成為打GUM自己耳光把柄,實在不該,請斟酌該注。

無標題.jpg (113.76 KB, 下載次數: 832)

無標題.jpg
235#
 樓主| 都成 發表于 2016-2-4 15:06:37 | 只看該作者
史錦順 發表于 2016-2-4 10:13
-
                                是發展還是倒退?
                                          —— 不 ...

過年了應該多說些好聽的,可是存在不同觀點,還是想說出來。
您說:“一種理論,五大基本公式是錯誤的,說明這種理論本身是錯誤的。不確定度論的錯誤是哲學、邏輯、方法論、物理概念與數學推導的各個方面的根本性錯誤,無可救藥?!?/font>
果真這樣的話,這簡直就是一個爛貨,還能稱得上理論嗎?GUM的制定程序我不懂,但國內1059和1059.1的制定程序還是了解一點的,憑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許多問題在征求意見階段就解決掉了,參與審定的專家們也不是吃素的。上邊如此不堪的評價,不管大家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GUM的推行中或還存在個別問題,例如B類評定中分布的估計如何把握,實際評定過程存在死板硬套,像寫八股文一樣簡單的評估復雜化,管理上存在濫用等。
GUM確實是對誤差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您的“誤差元”和“誤差范圍”的理論也是誤差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您的“誤差范圍”就是“不確定度”,只是用詞不同,物理意義相同。只是我沒有看到GUM存在嚴重的理論錯誤,倒是在您批判不確定度的過程中提出了幾個錯誤觀點,導致了對不確定度的錯誤批判,這里指出兩個,請您再斟酌。
1、您對基礎測量和統計測量的劃分本身并不科學,即便是這樣劃分了,計量(檢定、校準)也不屬于統計測量,這導致了您提出:必須是單值的標準偏差,就是不能除以根號N的錯誤觀點。
2、《費書》例3-7的合成方法如果您否定不了,您的“交叉系數論”就需要重新審視。
好了,快過年了,給您拜個早年,祝您新春愉快!也祝愿來論壇里的各位猴年吉祥!
236#
njlyx 發表于 2016-2-4 17:04:4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6-2-4 17:08 編輯
都成 發表于 2016-2-4 14:04
我查閱了葉德培老師編著的書,您可能沒有注意4.4.3后邊的注,這些數據只是用于說明問題,不必作為實際 ...


那個“4.4.3”的“溫度測量例子”,問題還是有一點的——

1.   “例”中的計算只關注“被測溫度的平均值”,計算其“測量不確定度”。如果實際應用要求就如此,那不管被測溫度本身是否有“散布”,如此“關注”都無可厚非。....... 只是,若被測溫度本身有很明顯的“散布”,而且“散布”范圍明顯大過“測溫系統的可能測量誤差范圍”,那計算“被測溫度的平均值”的“測量不確定度”時,被√n除的那個“單值的測量不確定度”如例所取便基本沒有實用意義了!【對于“數學家”而言,總是有意義的:他說“被測溫度”在這n次“測量取樣”之外還會永遠如此“散布”,這n次“測量取樣”值的“散布”能很好的代表這“被測溫度”總體的“散布”,如此,當然ok!】;  若被測溫度本身并沒有很明顯的“散布”,n次測得值的“散布”主要由“測溫系統的測量誤差”引起,那如例所取大致才有實用意義——但這【被測溫度本身的“散布”可以忽略不計!】似乎應該事先說明,事后作注“只是用于說明問題”恐難消除誤解;

2.  即便在【被測溫度本身的“散布”可以忽略不計!】前提下,如此簡單的除以√n計算“被測溫度的平均值”的“測量不確定度”,算出的結果與實際“合理值”也是有顯著差異的!——各次“測得值”之間的“相關性”實用上是不可忽視的;

3. 如果是作為對“測溫系統”的檢定或校準,僅僅關注“溫度的平均值”及其“測量不確定度”顯然是不夠的; 若是針對未知“溫度”的常規測量,僅僅關注“被測溫度的平均值”及其“測量不確定度”通常也是不夠的,除非有充分依據表明被測溫度真的是個近似不變的“常量”?


任何“東西”都難免有些“問題”,“問題”與可能的“后果”也不是100%的必然對應。目前的“測量不確定度”應用,“普及”范圍不過頂著“xxxx師”以上的“專業人士”,總會融匯貫通,不會眼看著跑偏了,還死抱著“公式”不放,因而不會有線性預期的災難性“后果”發生。但面對問題“加注”辯解應該不如從善如流、及時修正。
237#
yeses 發表于 2016-2-4 18:54:33 | 只看該作者
實在忍耐不住,剛才也翻閱了那個“4.4.3”。

我的看法是,不確定度在這里并沒有發明創造,只是做了個對傳統誤差理論的繼承而已,傳統理論中的precision評定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如果以根號N來否定不確定度,實際是連傳統誤差理論中正確的部分甚至概率論也一同掀翻了。
238#
史錦順 發表于 2016-2-4 19:00: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6-2-4 19:45 編輯

-
                              是發展還是倒退?
                                         ——不確定度論的公式錯誤(2)
-
                                                                                                              史錦順
-
2 不確定度的合成中,一律取“方和根”的歧途
2.1 繞彎的路
       不確定度實際就是誤差范圍。不確定度合成就是誤差合成。
       隨機誤差合成取“方和根”,是對的,沒有爭議。本文所論,主要指系統誤差的合成
。
       誤差合成有兩條路線。一是范圍合成,一是標準偏差合成。經典誤差理論的誤差合成是范圍合成。分項誤差范圍對函數誤差范圍的貢獻率,各種系統誤差都是1,而隨機誤差范圍的貢獻率大于0.99,近似為1。直接進行范圍合成,合理又方便。錢鐘泰指出,不同分布的標準偏差的貢獻率不同,用標準偏差合成是不合理的。本人認為:范圍合成同標準偏差合成相比,在合理性上至少相當。而范圍合成簡單易行,不存在那麻煩人的、有些甚至行不通的五關。范圍合成好!
       不確定度論的誤差合成是標準偏差合成。這就要進行誤差范圍與標準偏差之間的往返折算。是條麻煩的路,一條彎路。
-
2.2  五大難關
       取“方和根”合成法,要過五道關。
       第一關  不確定度論要求知道各類誤差的分布函數。這是很難的。

       第二關  變系統誤差為隨機誤差。說“開闊視野,系統誤差都是隨機的,都有分布”。那就是設想用不同廠家生產的不同原理的、不同型號的多臺測量儀器測量同一量。這種設想是天馬行空式的主觀臆想,根本就不存在。人間的實際測量,是用同一套測量儀器重復測量同一量,系統誤差在重復測量中是恒值,不是隨機的?!跋到y誤差也是隨機誤差”的論調,是背離實際情況的。
       第三關  要求各分項間不相關。怎樣判別系統誤差間的相關性,沒有計算公式?,F在,教科書與規范上給出的公式,僅能判斷隨機誤差間的相關性,而對系統誤差,靈敏度為零。不能用。因此,不確定度論推行以來的所有評定,都有“假設不相關”之類的話,這是掩耳盜鈴。
       第四關  進行標準偏差與誤差范圍間的往返折算。而折算系數,很難確定。
       第五關  計算自由度。很難。JJF鑒于不好算,已聲明簡化(就是不計算)。
-
       而經典誤差理論與《史氏測量計量學說》,上述五項都不要求。因而就沒有這五關。
       經典誤差理論,不理會誤差的分布。JJG1027-91《測量誤差及數據處理技術規范》(計量規范的代號后來改成JJF),序言中明確寫道:“本規范所述處理方法與誤差的分布無關”。
       形成“五關”的這五項要求,都是畫蛇添足,本來就不該有。
       直接進行范圍合成,這五關就不存在了。
-
2.3  掩耳盜鈴的“假設不相關”
       “方和根法”的條件是各分項之間互不相關。于是為了進行“方和根法”的計算,必須“假設不相關”。到底相關還是不相關,不知道。知道就不必假設了。絕大多數的不確定度評定,都有“假設不相關”這句話。這是測量計量界的一項丑聞。測量計量必須實事求是,怎容得掩耳盜鈴的假設?
-
2.4  相關性的誤導
       二量平方和的展開式,有交叉項。對大量(N個,N應取20,不能小于10,頻率穩定度測量取100個差值)重復測量的統計求和中,隨機誤差的交叉項平均值(∑/N)為零或可以忽略,則二量和的平方等于二量各自平方的和。其條件是隨機,可正可負,大量。滿足交叉項之和可略條件的二量,稱為不相關。
       在系統誤差合成的情況下,不能由二量“不相關”來判斷交叉項的平均值可略。所謂的“相關性判別”,是不當的。
       李永新、崔偉群二位學者都證明,二系統誤差的交叉系數是+1或-1。(他們的原來說法是相關系數是+1或-1)。
       不能說不管什么情況,二系統誤差總是強相關。但二系統誤差的交叉差系數是+1或-1是客觀事實。任何理論都不能違反客觀事實。而“相關系數”一詞用在系統誤差的合成上,含義有歧解,極易形成誤導。我主張用“交叉系數”一詞來表征,就可避免誤解。李永新先生表態說:不贊成交叉系數的提法。請李先生認真想一想,我相信您會做出正確的選擇。最近通過讀錢鐘泰文,方知通常稱為“交叉矩”。交叉系數就是交叉矩與分項誤差范圍的比值。
-
2.5  一律取“方和根”是錯誤的
       由上,不管系統誤差間是否相關,只要他們進行合成,交叉系數的絕對值就是1,而不存在為零或可忽略的可能。因此,兩項系統誤差合成,必須取“絕度和”而不能取“方和根”。因此,不確定度論的一律取“方和根”是錯誤的。
-





補充內容 (2016-2-4 20:49):
倒數第二行的“絕度和”應為“絕對和”。
239#
njlyx 發表于 2016-2-4 20:21:42 | 只看該作者
yeses 發表于 2016-2-4 18:54
實在忍耐不住,剛才也翻閱了那個“4.4.3”。

我的看法是,不確定度在這里并沒有發明創造,只是做了個對傳 ...

“傳統理論中的precision評定”時,是在假定“被測量”為“常量”的前提下,只考慮“測量誤差”影響的情況,...
240#
njlyx 發表于 2016-2-4 21:03:5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6-2-4 21:06 編輯
史錦順 發表于 2016-2-4 19:00
-
                              是發展還是倒退?
                                         ——不確定 ...


李永新、崔偉群二位學者都證明,二系統誤差的交叉系數是+1或-1。(他們的原來說法是相關系數是+1或-1)。
       不能說不管什么情況,二系統誤差總是強相關。但二系統誤差的交叉差系數是+1或-1是客觀事實。任何理論都不能違反客觀事實。而“相關系數”一詞用在系統誤差的合成上,含義有歧解,極易形成誤導。我主張用“交叉系數”一詞來表征,就可避免誤解。李永新先生表態說:不贊成交叉系數的提法。請李先生認真想一想,我相信您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

關于此問題,我曾跟帖回應您,解釋“兩個相關系數”的關系,并且表明:即使是對應“均方值”合成的那個“相關系數”,兩個“系統誤差”之間的“相關系數”也未必一定為+1或-1,除非這兩個“系統誤差”都是恒定不變的量——實際通常不是這樣的!   只是您未予理睬,便無進一步交流。

考慮兩個“隨機量”X、Y相加為:  Z=X+Y

如果要求“合成”量Z的“均方值”    G(Z)=(z1^2+z2^2+.....+zn^2)/n ——
   在已知X的“均方值”    G(X)=(x1^2+x2^2+.....+xn^2)/n以及Y的“均方值”    G(Y)=(y1^2+y2^2+.....+yn^2)/n的情況下,就用您所說的那個“交叉系數”【姑且標記為rb】;

若要求“合成”量Z的“均方差值”  D(Z)={(z1-aZ)^2+(z2-aZ)^2+.....+(zn-aZ)^2)}/n ,其中aZ=(z1+z2+.....+zn)/n——
   在已知X的“均方差值”   【 D(X)={(x1-aX)^2+(x2-aX)^2+.....+(xn-aX)^2)}/n ,其中aX=(x1+x2+.....+xn)/n】以及Y的“均方差值” 【 D(Y)={(x1-aY)^2+(y2-aY)^2+.....+(yn-aY)^2)}/n ,其中aY=(y1+y2+.....+yn)/n】的情況下,就應用那個皮爾蓀“相關系數”【姑且標記為ra】。

而您稱為“交叉系數”的那個rb在數學上就是序列{x1,x2,....,xn}與{y1,y2,....,yn}之間的“線性相關系數”,這是有人已經命名、研究過的東西,故而本人不贊成再命新名。

241#
njlyx 發表于 2016-2-4 21:26:40 | 只看該作者
史錦順 發表于 2016-2-4 19:00
-
                              是發展還是倒退?
                                         ——不確定 ...

不考慮“相關性”,是不可能有效完成“合成”的!——無論叫它“誤差(范圍)”,還是稱它“不確定度”!

說傳統“誤差(范圍)合成”不考慮“相關性”是不確切的,它只是做了比較實用的“簡化”考慮;
242#
yeses 發表于 2016-2-5 00:31:16 | 只看該作者
njlyx 發表于 2016-2-4 20:21
“傳統理論中的precision評定”時,是在假定“被測量”為“常量”的前提下,只考慮“測量誤差”影響的情 ...

1、這里并不涉及什么真值隨機變化的問題,您干嗎要老糾纏溫度在隨機變化?您又憑什么斷定這20個數是因為(或部分因為)溫度的隨機變化?

2、人家這里僅僅介紹對統計原理的理解,只是給出了20個觀測值,也沒有說這20個數就一定是一根溫度計在不同時間測量出來的,也許是20個溫度計同時同點測量出來的,也許是測量的某種平靜液體的溫度而不是流動氣體的溫度。。。

3、這里也沒有說那個統計值就是總不確定度,只是介紹隨機影響導致的不確定度分項的統計原理而已。

4、測量結果是對測量實施時刻真值的響應,真值將來的變化(規律的或隨機的)通常都不是不確定度需要考慮的事情。別把問題搞復雜了,把討論的焦點根號N問題都轉移了,不確定度真沒有那么復雜。




243#
285166790 發表于 2016-2-5 08:27:13 | 只看該作者
說來說去都是些老問題,總的看來也就史老一人反對,其他人總體還是支持不確定度的。
244#
njlyx 發表于 2016-2-5 09:01: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6-2-5 09:05 編輯
yeses 發表于 2016-2-5 00:31
1、這里并不涉及什么真值隨機變化的問題,您干嗎要老糾纏溫度在隨機變化?您又憑什么斷定這20個數是因為 ...


“焦點根號N”的“合理性”與那些“也許”密切相關!...在那么多“也許”下也能評估“不確定度”嗎? 合理“評估”的前提是要將那些“也許”交代清楚。

“不確定度”的概念本來是不復雜,但現有的“定義”是非常寬泛的,不同行當很有可能用出自己的“特色”; 現行的許多“模板”都包含了被測量本身隨機“散布”的影響,本例別人也是從那數據“散布”的量級合理推斷有“被測量本身隨機“散布”的影響”——憑什么?您不妨翻翻史先生最初的質疑;既然為例,便因將有重要關聯的“也許”交代清楚。
245#
csln 發表于 2016-2-5 09:11: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6-2-5 09:22 編輯
史錦順 發表于 2016-2-4 12:24
我討論的是學術,有些話是邏輯推理,因而不涉及具體的工作單位。你把具體的單位,具體的工程拉進來 ...




那就討論公式,這是阿侖方差的基本公式,從這個論壇中資料可以看到,推行阿侖方差時,先生撰文質疑阿侖方差,認為其不符合貝賽爾公式,提出自偏差概念,這么多年過去了,除了您自己還有誰用過自偏差公式呢,現在又以阿侖方差作為指責不確定度的武器,阿侖方差是由于頻率標準噪聲調制引起傳統方差不收斂引入的,同統計測量沒有關系,阿侖方差是測量M個數,M-1組數,每組2個數,公式中的2就是平均值標準差的中根號N

平均值標準差除根號N沒有問題,與所謂“基礎測量”、“統計測量”沒有關系,阿侖方差公式本身就可以證明

給您拜年了,祝您健康長壽,吉祥如意!
246#
285166790 發表于 2016-2-5 10:25:36 | 只看該作者
很多問題都是自己杜撰出來的,什么一律方和根,一律假設不相關,JJF1059.1是這樣規定的嗎?
247#
yeses 發表于 2016-2-5 10:54: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yeses 于 2016-2-5 11:11 編輯
njlyx 發表于 2016-2-5 09:01
“焦點根號N”的“合理性”與那些“也許”密切相關!...在那么多“也許”下也能評估“不確定度”嗎? 合 ...


退一步說,就算20個溫度值的離散全部都是由于您所說的真值隨機變化導致的,溫度計沒有任何誤差。也就是說,實際溫度由一個平均溫度和一個隨機變化的溫度疊加而成,需要測量平均溫度值?,F在僅以這有限的20個數值的平均值作為平均溫度的最終測量結果,這個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不同樣也是要涉及這個根號N的原理過程嗎?這不還是同一回事情嗎?

當前的那個不確定度定義也的確很不清晰,特別容易讓人誤解出不確定度跟誤差沒有關系。
248#
njlyx 發表于 2016-2-5 13:05: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6-2-5 13:07 編輯
yeses 發表于 2016-2-5 10:54
退一步說,就算20個溫度值的離散全部都是由于您所說的真值隨機變化導致的,溫度計沒有任何誤差。也就是說 ...


現在僅以這有限的20個數值的平均值作為平均溫度的最終測量結果,這個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不同樣也是要涉及這個根號N的原理過程嗎?】--- 這就是單純“統計學家”(“數學家”)的邏輯,再加上“認定”這“20個數值”都是那“被測溫度總體”的“獨立樣本”,在“數學”上便無可挑剔了.....對此我已在前面的貼中有所表述(236#樓之1.)。只是這通常沒有實用意義!
249#
yeses 發表于 2016-2-5 13:58:19 | 只看該作者
njlyx 發表于 2016-2-5 13:05
【現在僅以這有限的20個數值的平均值作為平均溫度的最終測量結果,這個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不同樣也是 ...

評價溫度中的隨機變化成分在20次測量條件下的對平均溫度測量結果的真實性的影響程度,這算不算一種實用意義?這和實用意義----評價隨機性影響的測量誤差在20次測量條件下的對平均溫度測量結果的真實性的影響程度有無不同?
250#
njlyx 發表于 2016-2-5 14:16:10 | 只看該作者
yeses 發表于 2016-2-5 13:58
評價溫度中的隨機變化成分在20次測量條件下的對平均溫度測量結果的真實性的影響程度,這算不算一種實用意 ...

不用再展開了。仁者見仁,各自理解,有人“買單”就有實用意義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19 1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夜夜|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 下载一个黄色录像| 老子影院午夜伦手机不卡无|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仙踪林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91抖音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va在线播放|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99re最新这里只有精品| 波多野结衣av无码| 在线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app| 日产精品一二三四区国产| 最新猫咪www免费人成| 国产大片b站免费观看直播|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高h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爱恋电影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91精品不卡在线| 中文字幕丰满乱码|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学长在下面撞我写着作业l|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2018天天射|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男人的天堂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67194线路1(点击进入)|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mv电影|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下| 三级理论在线播放大全| 波多野结衣被躁| 国产毛多水多高潮高清|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