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200# 規(guī)矩灣錦苑
不要曲解了我的意思,我是說對被校器具開展檢定/校準時不需要用到測量標準的檢定規(guī)程,不是說撰寫建標報告時。對扭矩扳子進行檢定/校準的全過程,我只需要用到JJG707-2003《扭矩扳子檢定規(guī)程》,不需要用到JJG797-2013《扭矩扳子檢定儀檢定規(guī)程》。至于要用到測量標準的修正值時,我在帖子的最后也說了,應考慮修正值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此時的測量模型就不是La=Ls或L=Ls+d了,而是La=Ls+e或L=Ls+d+e了。 當然,如果不使用擬建計量標準的修正值,分析擬建計量標準給使用它開展檢定/校準活動帶來的不確定度分量時,僅僅使用擬建計量標準的最大允差帶來的分量就夠了。但此時并不是不考慮上級檢定結(jié)果的不確定度影響,而是其影響相對于擬建計量標準的最大允差的影響實在是太小而被忽略不計了,這在JJF1059中已經(jīng)說得非常明白了。
哪里規(guī)定了“分析擬建計量標準給使用它開展檢定/校準活動帶來的不確定度分量時,僅僅使用擬建計量標準的最大允差帶來的分量就夠了。”這又是您想出來的吧?這種簡易評定方法通常都是針對那些測量要求不高的場合,如:用檢定合格工作計量器具對產(chǎn)品和零部件的測量,因為《檢定證書》中沒有給出不確定度,且有的證書中只是給出了“所檢項目符合××級準確度要求”或“××級合格”的結(jié)論,故只能依據(jù)所用測量設備的最大允差來進行B類評定,隔級測量標準(指測量設備的上一級標準)的允差對測量結(jié)果來說,當然是可以忽略的。而對于計量器具的校準來說,沒聽說過有如此簡單的不確定度評定。考慮隔級計量標準的允差,只是基于誤差的傳遞性,針對的是修正值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盡管很小,但也不能遺漏。至于是否可忽略,要待各分量評出后看它所占的權(quán)重)。人們都說校準比檢定的數(shù)據(jù)處理要繁很多,聽您這么說好像比檢定還要簡單,只需算一個平均值和一個誤差,連重復性都不用算(因為給出了不確定度),不確定度只需算一次,長期有效。 至于評定使用擬建計量標準開展檢定/校準活動的不確定度時要不要用重復性實驗進行一個A類評定,還是那句話,就看被檢/被校對象輸出量的測量結(jié)果測量模型中有沒有被檢/被校對象的讀數(shù)作為輸入量,有則進行一個A類評定,無則不可進行A類評定,任何無緣無故地減少和增加分量的做法都是不允許的。
您的這個觀點我個人感覺未免太機械教條了,影響量有許多都不在輸入量中,但它們都對測量結(jié)果有影響,理應在不確定度中有所反映。而您又認為這些影響量都是輸入量的子項。機械摩擦、儀器的分辨力、靈敏度、漂移等,這些都應該屬于影響量,而不是什么子項。近日注意到285166790量友所說的JJF1059.1-2012《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中,最后一個關(guān)于“工作用玻璃液體溫度計的校準”示例,我今天又細看了一下。該示例描述了校準值、修正值和示值誤差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過程,其校準值的測量模型為: y=ts+Δts 式中:y——被校溫度計示值的校準值;ts——標準溫度計的示值;Δts——標準溫度計的修正值。 按照您上文的說法,校準值的測量模型中沒有被校對象的讀數(shù)作為輸入量,那么就不應該將被校對象的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考慮進去。但事事實上,在該示例的第3部分恰恰分析了被校對象的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s(y),并參與了合成。而且在最后的總結(jié)陳詞中說:“示值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已經(jīng)考慮,所以被校溫度計的示值誤差和被校溫度計的修正值也具有與校準值同樣的擴展不確定度。”您又該如何去解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