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角度/平直度] 請教平板平面度檢驗的高人

 關閉 [復制鏈接]
226#
xqbljc 發表于 2012-12-22 20:27:43 | 只看該作者
樓上某位在214樓首先提出“就請查一下英文版的原文吧”,我是在217樓回復“查一下英文版的原文的說辭,可真難為人啊”,以此表示“查原文”應該是多余的、是缺乏信任的,所以,樓上在221樓講出“老師既然說”查一下英文版的原文的說辭,應該就是前后順序倒置了吧(214樓明顯先于217樓)。

       不管怎樣,樓上在221樓對術語“單位間的換算因子”的英語版還是進行了翻譯,翻譯的是否準確先不講,起碼做了這方面的工作。

       樓上的翻譯相對JJF1001-2011定義來講,由原先的12個字,增加為15個字。主要不同點是將“”改做了“比例系數”,這樣的做法,應該講并不合適,其自己對此解釋為“ratio 的意思是:比,比率;比例系數”,所以就將“比例系數”,撇開兩詞中間紅色,直接合并為比例系數了,還解釋為“中國人常有簡化詞語的習慣,國家標準(實則規范)把“比例系數”和“比值”簡譯為“比”也是正確的。沒有必要在這里摳字眼”。首先沒人在這里“摳字眼”,反、正話都是一人所言,好像有那么點“虛”的成分。

       大家都知道,JJF1001-2011是“通用性”計量技術最基礎的東西,其重要性應該是不言而喻的。該規范歸口單位是:全國法制計量管理委員會;起草單位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計量司,應該講,來頭除顯示規范的重要性外,也是蠻夠大的。我在過去的貼子里曾對編寫小組成員做過簡單的介紹:他(她)們是我們國家第一代計量人士,有的已經退休,且是“奔9”高齡了,做事做人從來都是中規中矩、嚴謹無誤的。為了搞清楚JJF1001-2011關于“換算因子”定義的事情,我郵件咨詢了曾在一起參加過全國會議的“奔9”高齡的計量老前輩,他是我們國家最早從事溫度計量工作,后期主要從事計量基礎工作,也是JJF1001-1991-1998-2011三次親歷參與編寫者,他郵件回復的內容將在需要時給出部分摘錄。另外,我還查看了JJF1001-2011編寫說明、征求意見稿、意見反饋匯編及對意見反饋的處理意見。應該講,JJF1001-2011征求意見稿中,對換算因子的定義確是13個字,也就是比現在的12個字多了一個“”字,但經3個月的“公示”(征求意見),以及三次以上的討論會,及對意見反饋的處理,包括最后階段的審定,綜合考慮到母語的習慣及基礎性,考慮到翻譯及定義的科學及準確性,考慮到非期望的誤導性,加之既要積極采用國際公布的計量術語,也要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原則,所以JJF1001-2011對新增術語“單位間的換算因子”定義落腳至最后的12個字,此定義是完整且正確的,一詞一義的單一性、正確性,不容以曲解的所謂“簡化”說辭來進行“攻擊”。JJF1001-2011規范、編寫小組的團隊、長達三個月征求意見稿的“公示”,多達三次以上的討論會、長達2年多的實質性編寫工作、最后階段的審定、報批、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技術委員會組織相關院士反復審查等等,上述這些使自己對JJF1001-2011關于“換算因子”的定義正確性充滿信任感,這種信任感是某個個人意見或翻譯內容所無法具備和相比的。


227#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2-12-23 00:40: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2-12-23 00:55 編輯

回復 227# xqbljc

  請老師不要誤解學生意思,我在214樓提出請老師“查一下英文版的原文吧”,老師在217樓回復“查一下英文版的原文的說辭,可真難為人啊”,我才在221樓講“老師既然說……”,主動查了原文并主動給出我的翻譯,在時間上毫無“顛倒”之處。咱們就不要計較這些枝節問題,還是討論技術問題好嗎? 
  我認為整個論壇中可能都沒人懷疑JJF1001的權威性,我之所以常常引用這個標準中的術語,就是認為它是當前計量常用術語的權威解釋。我只是根據原文講出我的理解。“ratio 的意思是:比,比率;比例;系數”是我查英漢字典得到的。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清華大學編的《英漢技術詞典》給出的中文解釋如下:
  作為名詞解釋的原文為:①比(率、例、值)②(變換)系數,關系;作為“動詞”解釋的原文是:求出比值,除,使……成比例。
  那么老師認為ratio(比)是動詞還是名詞呢?根據老師前面的解釋,我認為老師認為是動詞,是“求出比值”和“除”的意思,因此才說km/m整體是“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我認為應該是“名詞”,因此可以解釋為比率、比例、比值、變換系數,變換系數是km/m的相除結果1000,而不是km/m這個計算式。
  我國術語專家們一開始之所以翻譯成“比值”也沒錯,我特意譯成“比例系數”是為了引起老師的特別關注,是為了說明這個“變換系數”是通過“比”的“變換”而獲得的“系數”。總之“單位間的換算因子”這個術語中核心詞是“因子”,“因子”是名詞,ratio也只能是名詞。標準最后把“比值”確定為“比”,這是根據中國文化的特點,如果講兩個值相除的關系,就一定會說“兩個值之比的式子”,而要說兩個值之比的結果,就像說“兩個值之和”指相加的結果一樣,說“兩個值之比”也就行了。作為術語的定義必須明確而簡捷,多一個字都不允許。“兩個同類量的測量單位之比”與“兩個同類量的測量單位之比值”表達了相同含義,取消“值”字的“簡化”自然在情理之中。我說“簡化”并無絲毫“攻擊”成分,老師把聳人聽聞的“帽子”戴在我頭上,帽子太大,我戴不了,呵呵。
  既然老師反對我的意見,那就請講出您的意見和為什么持有這個意見的依據吧。我覺得老師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和信息,這當然也是我所需要的,但是我并沒從中看明白老師的分析和依據到底是什么。
228#
xqbljc 發表于 2012-12-23 12:21:34 | 只看該作者
我相信樓上某位所言,包括其自己及整個論壇“可能都沒人懷疑JJF1001的權威性”,但也不得不承認,JJF1001-2011新增換算因子的定義,確實對樓上某位爭執問題的重要論據很不利,不然其也不會反復來翻譯和解釋語法了,特別是這種反復翻譯和解釋是帶有某些傾向性在里面的。這些,應該不是一句“初生牛犢不怕虎”所能搪塞過去的。希望樓上還是放棄對自己的過分自信,給JJF1001-2011編寫小組這個老前輩團隊多一點信任感的好,這不失面子。

       “km/m整體是單位間的換算因子”,這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在名詞、動詞之間兜圈子了,我們來輕松一點的,就查一下漢語詞典或辭海吧:

           比的意義:

             兩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例如:長方形的長是6,寬是4,長和寬的比是6比4,寬和長的比是4比6.
             比就是由一個前項和一個后項組成的除法算式,只不過把“÷”改成了“:”(比號)而已(見GB3102.11-93中11-4.7),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種運算,而比則表示兩個數的關系,和分數的分數線類似。

          讀、寫方法:

            6÷4用比的形式寫作6:4。“:”是比號,讀作“比”。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后面的數叫做比的后項。

          比值:

            用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得到一個數,這個數就是比值。比值可以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或整數表示。

        中國文字語言確實博大精深,詞典或辭海上述對“比”的解讀,自己就不用再給出什么評議了,大家及樓上自己去看、去悟,應該可以感受到的。

        自己在上一個貼子里,曾經談到,為JJF1001-2011對“換算因子”定義之事,郵件咨詢了編寫組團隊成員中“奔9”高齡老前輩,其也郵件給出回復,私人郵件全文拿出來確有不便,那就將某部分與定義有關的說辭摘錄如下,供樓上及大家參考吧。

       回復摘錄:

        ① 不要將“物理量”理解為物理學中的量,不要認為像化學等其它學科定義的量就不是物理量。為避免誤解,國際、國家標準及其他國家標準等通常都稱物理量為量,而盡量不稱或少稱物理量。
        ② 應使用具有專門名稱的SI導出單位,不要使用其原來的組合單位。如“壓力”、“彈性模量”的單位為Pa,而不要再用N/㎡;[直流]功率的單位為W,而不宜用V·A。
        ③ 因數或因子均為量綱一的量。如果量A正比于量B,則A、B之間的關系可用A=kB來表示。如果A、B兩個量具有不同的量綱,則導出量的k=AB-1,則這時的k稱為“系數”,不是量綱一的量;如果A、B兩個量具有相同的量綱,則導出量的k=AB-1,量綱為1,它必定是量綱一的量,這時k稱為“因數或因子”。
       .............................................................................................................................................................................

      通常情況下,應該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本人念的“經”,水平差了些,外來和尚念的“經”,應該會有某種程度的效果嗎?
      
      時間關系,樓上“即可做換算因子又可做測量單位”說辭中明顯的錯誤,下個帖子再回復吧。      
229#
xqbljc 發表于 2012-12-23 16:36:09 | 只看該作者
對227樓的一點補充:

       227樓的論述原文“也是JJF1001-1991-1998-2011三次親歷參與編寫者”,
       補充為“也是JJF1001-1982-1991-1998-2011四次親歷參與編寫者”。

        對個人從事計量工作期間經歷過的歷史事實查證欠缺,表示歉意。
230#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2-12-23 20:38: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29# xqbljc

  我認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初生牛犢還是老當益壯的對錯,都應該擺事實講道理,不存在面子的事,這和是否維護國家標準的權威性及是否“對老前輩團隊是否多一點信任感”毫無牽連。現在討論的不是JJF1001的術語定義對錯,定義當然是對的,現在討論的是對術語和定義如何理解。
  定義是對術語的解釋,我們對定義中“ratio(比)”的理解分歧無法得到統一,還可以回到術語的名稱。“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是conversion factor between units翻譯而來,此術語是個詞組,核心是“換算因子(conversion factor )”。
  conversion factor 由conversion 和factor 兩個單詞組成,conversion 是名詞,作factor 的定語,組合一起仍是名詞性詞組。factor 的中文意思是①系數、因數[子]、率、指數[標];②倍數、乘數、商;③因[要]素、主因及代理人[商]等。顯然在本術語中factor的含義只能是系數、因子、率、倍數、乘數等。
  中文“換算因子”中,同樣“換算”是“因子”的定語,“因子”是名詞而不是動詞。《辭海》中只有“因數”而無“因子”一詞,《現代漢語詞典》在“因數”詞條中說因數“也叫因子”。“因數”是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因子”也只能是名稱。
  “比”是動詞,是“相除”的意思,因此老師引用《辭海》的解釋是“兩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沒有錯。但用動詞解釋名稱是不恰當的。“比值”是名詞,是兩數相除的結果,定義中的“比”可認為是“比值”的簡稱。
  每個詞都有自己的詞性,特別是一個類似于“ratio(比)”這種既可當名詞又可當動詞使用的英語單詞,“不在名詞、動詞之間兜圈子”搞清楚其詞性,就不能準確翻譯。詞性不清,對術語的解釋自然也就會稀里糊涂。術語“單位間的換算因子(conversion factor between units)”的核心詞是“因子(factor)”,用來定義“因子(factor)”使用的“比(ratio)”只能是名詞屬性。factor的含義翻譯成系數、因子、率、倍數、乘數,因此“比(ratio)”只能翻譯成比的結果“比值”,也就是系數、倍數、乘數。其實只要認真思考“兩個數相除叫系數、因子、倍數”和“兩個數相除的結果叫系數、因子、倍數”,哪個更有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兩個同類量的計量單位相互換算時的系數、倍數叫“換算因子”,km/m是量A的計量單位km與量B的計量單位m求“換算因子”的計算式,可以稱之為“比”的過程,但比的過程和算式不是換算因子,比的結果1000才是km換算成m時的換算因子。換算因子1000表示km和m之間的“比值”或“倍數”、“系數”,表示1km=1000m。“單位間的換算因子”強調的是名詞屬性的“因子”,并不是強調動詞屬性的“換算”,因此定義中使用的“比”不能理解為兩個量相比(相除)的過程,而應理解為兩個量相比(相除)的結果“比值”。
231#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2-12-23 22:58:34 | 只看該作者
  我對229樓老師給出的“JJF1001-1982-1991-1998-2011四次親歷參與編寫者”給他的3條“回復擇錄”的理解:
  ① 不要將“物理量”理解為物理學中的量,不要認為像化學等其它學科定義的量就不是物理量。為避免誤解,國際、國家標準及其他國家標準等通常都稱物理量為量,而盡量不稱或少稱物理量。
  老專家說的太對了!無論物理量、化學量、幾何量,“為了避免誤解”都應盡量統稱為“量”,“而盡量不稱或少稱物理量”。水平儀分度值表示的也應該稱為“量”吧,請問老師水平儀分度值這個量是什么量,這個量的計量單位mm/m是什么量的計量單位?
  ② 應使用具有專門名稱的SI導出單位,不要使用其原來的組合單位。如“壓力”、“彈性模量”的單位為Pa,而不要再用N/㎡;[直流]功率的單位為W,而不宜用V·A。
  老專家說的非常棒!國際計量大會給角度的SI導出單位m/m賦予了專有名詞rsd,當然就不要使用原來的導出單位m/m了,如果還用原來的m/m,給個專有名詞也就沒價值了。但是老專家并沒有否認導出單位的客觀存在,沒有否認m/m是SI導出單位,只不過要我們不要使用它。但“不宜用”不等于“禁止用”。就像一個孩子上學了、工作了,有了法定姓名自然而然必須使用法定的姓名了,但是其乳名并不是一筆抹殺沒有了,禁止使用了,在特殊的時候可能偶爾還要用一下。同樣角度計量單位有了法定名稱rad,原始的的SI導出單位m/m就不應該使用了,但也并不截然反對在極其特殊的時候(例如水平儀的分度值)偶爾用一下。同樣N/㎡、V·A等SI導出單位在極特殊的時候也會偶爾用一下。
  ③ 因數或因子均為量綱一的量。如果量A正比于量B,則A、B之間的關系可用A=kB來表示。如果A、B兩個量具有不同的量綱,則導出量的k=AB-1,則這時的k稱為“系數”,不是量綱一的量;如果A、B兩個量具有相同的量綱,則導出量的k=AB-1,量綱為1,它必定是量綱一的量,這時k稱為“因數或因子”。
  老專家就是說到點子上了!。
  如果量A正比于量B,則A、B之間的關系可用A=kB來表示。如果A、B兩個量分別有不同的量綱,則導出量k=AB-1,……。例如量A=am為距離(單位m),量B=bs為時間,導出量就是速度k=AB-1=A/B=(am)/(bs)=k(m/s)。此時,速度不是量綱為一的量。
  “如果A、B兩個量均有相同的量綱,則導出量的k=AB-1,量綱為1,它必定是量綱一的量”是非常正確的,因為A、B兩個量量綱相同,相除后全部約掉,指數全部為零,所以量綱為1,必定是量綱為一的量。弧長量A=am與半徑量B=bm具有相同的量綱,則導出量k=AB-1=A/B=(a/b)(m/m)=k(m/m)=k,計量單位m/m分子分母相約,量綱符號指數為零,所以角度量“必定是量綱一的量”。作為一個量,其大小用數k表示,其計量單位就是m/m,或者作為量綱為一的量計量單位可以不寫而變成1,直接寫成k。
  綜上所述,老專家在這里講的意思是,“量A正比于量B時量綱不相同就只能得到SI導出量和導出單位,而得不到量綱為一的量”。只有“A、B兩個量具有相同的量綱”才能導出而且“必定是量綱為一的量
  老專家兩次提到“系數”、“因數”或“因子”,一次是說“k稱為‘系數’”,另一次說“k稱為‘因數或因子’”。“單位間的換算因子”定義的前提條件是參與換算的兩個量必是“同類量”,即“具有相同量綱”的量,因此,我們自己就可以推論出量綱不相同的兩個量不存在“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所以老專家說只有在“A、B兩個量具有相同的量綱”時相互換算,“k稱為‘因數或因子’”。也就是說,若仍然把量A=am與量B=bm看作為兩個獨立的量,量A換算為量B時,k稱為換算“因數或因子”,而并沒有說量A除以量B的式子或過程叫換算因子,k是量A除以量B的結果,也就是“比值”,k不是除式或比例式A/B
232#
xqbljc 發表于 2012-12-25 08:27:58 | 只看該作者
與“計量”定義相關的文獻資料。

1、《新制度量衡》 吳承洛 工業標準與度量衡第三卷第四期(1936.10.30)
2、《“計量”定義討論資料匯集》國家計量總局計量管理處(1981.6.10)
3、 JJG1001-82《常用計量名詞術語及定義》(試行)國家計量總局(1982)
4、《常用計量名詞術語及定義解釋》1982版 國家計量局計量法規處(1984.8)
5、《計量法制管理》(內部材料) 國家計量局計量法規處(1984.11)
6、《計量法制管理講義》 國家計量局計量法規處編 中國計量出版社(1986.5)
7、《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1985年9月6日)
8、《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文件資料匯編》計量出版社(1985.12)
9、《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名詞》第一版 于渤 楊孝仁 劉知敏譯 魯紹曾校 中國計量出版社(1985.3)
10、《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名詞》第二版 于渤 楊孝仁 劉知敏譯 魯紹曾校 中國計量出版社(1986.10)
11、 JJG1001-91《通用計量名詞及定義》國家技術監督局(1991)
12、《通用計量名詞及定義解釋》1991版 國家技術監督局計量司(1993)
13、 JJF1001-1998《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草案(征求意見稿)(1997.4)
14、 JJF1001-1998《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草案(征求意見稿修改稿)(1997.9)
15、《JJF1001-1998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草案(報審稿)(1998.1)
16、 JJF1001-1998《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1998.9)
17、《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解釋》1998版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計量司組編 中國計量出版社(2001.2)
233#
xqbljc 發表于 2012-12-25 14:18:28 | 只看該作者
不管是真是假,231樓既然能夠認可JJF1001-2011關于”換算因子的“定義當然是對的”,就沒必要以“對術語和定義如何理解”為名,在什么英語單詞、名詞、動詞、詞組、核心詞、簡稱等再繞來繞去了,這不,又把自己給“繞”進去了。

         232樓中,某位對JJF1001-2011編寫小組老前輩團隊成員給出的“回復擇錄”有著極高的評價,“老專家說的太對了!.....老專家說的非常棒!.....老專家就是說到點子上了!”。應該講,評價使我們總算有了那么一點共識。但樓上某位在極高評價的同時,又把自己不恰當或稱錯誤的論點塞了進去,態度顯然缺乏端正嗎。

        ① “老專家說的太對了!”......。JJF1001-2011新增“單位間的換算因子”的定義,那就是:兩個同類量的測量單位之比,例:km/m=1000, 即1km= 1000m。由此定義可知,km/m與1000均可做換算因子看待,同理:mm/m=1/1000,mm/m與1/1000也均可做換算因子看待。明明在談換算因子無疑,但樓上某位即刻話題一轉,瞬間提出了“mm/m是什么量的計量單位”的疑問,用心不言而喻,繼續在換算因子與計量單位間做混淆小伎倆,不可能得逞吧。

        ② “老專家說的非常棒!”.....。對老前輩提及的“不要使用”做“不宜用”的解讀,并在大號“法定姓名”與“乳名”間做文字游戲,對導出過程中的東西如“m/m、N/㎡、V·A”等,得出什么“特殊的時候”也“偶爾”用一下的說辭。樓上某位實在太不“講究”了,如此“強詞奪理”、“偶爾”的辯解,難道不就是對正確使用量和單位這一標準化工作的公然違背嗎?!這里我們不給以上說辭拔高至“對抗”法律來指責,起碼樓上某位也不應該“心安理得”那樣“踏實”吧!

        ③ “老專家就是說到點子上了!”......。此部分樓上在“A、B兩個量”間的論述繞來繞去,可就真不是簡單的不恰當了,而是把明顯的錯誤東西“繞”或塞進去了。“導出量AB-1=A/B=(a/b)(m/m)=k(m/m)=k”,“計量單位m/m分子分母相約”(暫且這里假定m/m是計量單位),“直接寫成k”,明顯就是把詞頭k單獨給以使用,幸好還沒有直接寫出1k=1000這樣的式子,但已經違反了詞頭正確使用規則,聯想到樓上在203樓談及的“詞頭就是兩個“同類量”的計量單位之比”,還有過去帖子里提及的mm/mm錯誤(不得在分子分母中同時使用詞頭),以及我將在下個帖子里談及的樓上對詞頭的錯誤使用,實在讓人看不出,經常高談闊論量和單位正確使用,包括對詞頭正確使用的某位人士,為了掩蓋自己錯誤的論點,不惜錯誤的使用詞頭來給以繞來繞去,,這些,除其自己糊涂外,大家應該會看的很清楚的。
234#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2-12-25 21:23: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2-12-25 22:20 編輯

回復 234# xqbljc

  并不是要繞來繞去,我最反對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但是當對術語定義含義不清楚時,就必須從搞清楚它的各項來龍去脈入手,英語原文、術語詞性、組成術語詞組的每個單詞的作用、漢語習慣等等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都不清楚,如何能夠搞清楚術語的含義?
  ①根據老師的回復,看來要搞清楚什么叫“因子”,除了查《辭海》,講中國人習慣把詞語簡化的習俗外,還有必要再往更基礎的東西“繞”一下,復習一下小學的“因數”和初中的“因式”了。前面我說過《辭海》中只有“因數”而無“因子”,《現代漢語詞典》說因數“也稱為因子”,《辭海》又講“因數亦稱約數,有時亦指乘法中的乘數或被除數”。再來看小學數學,小學數學說“因數”是指“一個數所擁有的約數(本身和1除外)”,即指一個數可以寫成兩個數相乘時,則相乘的兩個數都是這個數的因數。初中數學的“因式分解”是“把一個多項式化為幾個整式的積”,那么每個整式都是該多項式的因式。廣義來說“因數”和“因式”均可稱為“因子”。
  若k=A/B,就是A=k·B,無論《辭海》還是初等數學都說因子指的是k或B,并不是A/B。術語“單位間的換算因子”中的兩個同類量如果是A和B,排除B剩下的就是k,所以k是因子。km/m就是km÷m,這不是換算因子,而是求換算因子Q的計算式。老專家說的k就是Q,所以他才非常明確地回復您“k=AB-1,……這時k稱為‘因數或因子’”,因子k是通過AB-1算式計算得到的,因此換算因子1000是通過計算式km/m得到的,這足以說明所謂“km/m與1000均可做換算因子看待”是概念模糊的錯誤觀點。
  ②SI導出單位仍具有合法性,是SI單位制計量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只不過其中有20多個SI導出單位給了專有名詞。我們要盡可能使用這些專有名詞,但老專家提到“不要使用”并不是“禁止使用”這些SI導出單位。如果絕對禁止使用有專有名詞的SI導出單位,您也勿需過多的話,直接回答水平儀的分度值計量單位mm/m是什么量值的計量單位,水平儀分度值使用計量單位mm/m是否“公然違背”或者“對抗”了標準化工作即可。
  ③請問老師,術語“單位間的換算因子”的定義是不是指“兩個同類量”的相互換算?這并不是“繞來繞去”。換算是A、B兩個量之間的換算,脫離了“A、B兩個量”,去奢談換算因子還有意義嗎?詞頭k不能單獨使用,誰又說詞頭可以單獨使用了呢?提醒老師,老專家說的k并不是“詞頭”,而是“因子”,如果老師的確容易把“因子”k與“詞頭”k搞混,把因子k改成任何一個字母就是了。比如改成Q,寫成AB-1=A/B=(a/b)(m/m)=Q(m/m)=Q,那么Q就是換算因子,避免了因子與詞頭的混淆。
  看來老師非常反對“直接寫出1k=1000這樣的式子”。但作為詞頭k,k的確是1000的意思。我認為詞頭k和1000之間可否畫等號是次要問題,如果有人寫“1k=1000這樣的式子”,我認為至少他還是明白詞頭k的含義就是1000。
  “不得在分子分母中同時使用詞頭”這個規定不可違反,作為計量單位mm/mm的寫法肯定是錯的。可是如果兩個同類量的計量單位均為mm,它們相除時,寫成mm/mm從而約掉是妥當的。即便一個量的單位為m,另一個量的單位為mm,兩個量相除時也應統一單位,把m換算成mm,寫成1000mm/mm=1000。這樣的寫法并不違反規定,而是計算過程所必須。水平儀分度值計量單位mm/m是角度單位,分子表示的是弧長單位,分母表示的是半徑單位,在與橋板跨距(單位mm)相乘時,必須換算為同一個計量單位mm,設分度值為0.01mm/m,橋板跨距100mm,則必須寫成(0.01mm/1000mm)×100mm=10^-5mm/mm×100mm=10^-3mm=1μm。1μm就是橋板與水平儀組合后的分度值計量單位,水平儀上每一格代表的高度值就是1μm。mm/m化成mm/mm純屬計算中的需要,并不是說就這樣寫成計量單位了,抓這個把柄是沒必要的。
  老師反對“詞頭就是兩個‘同類量’的計量單位之比”的說法,但是我的這個說法是有前提條件的,請老師把我的話看完整了。下面我再重復一遍:
  當A、B兩個同類量,一個有詞頭,另一個沒詞頭(為“一貫單位”),則“詞頭就是兩個‘同類量’的計量單位之比”,因此詞頭也就是它們的換算因子。例如把量1.5km換算成單位m的量,k代表的10的3次方,所以換算因子是1000,即1.5km=1.5×1000=1500m。
  當A、B兩個同類量均帶有詞頭時,則詞頭代表的10的冪(次方)之差就是“兩個‘同類量’的計量單位之比”,也就是它們的換算因子。例如把量1.5km換算成cm,k代表10的3次方,c代表10的-2次方,3-(-2)=5,所以換算因子是10^5=100000,即1.5km=1.5×100000=150000cm。
235#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2-12-26 16:49: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2-12-26 17:06 編輯

  一個數6,可以寫成兩個數的積6=2×3,則數2和數3稱為數6的因數或因子。另一個數15=3×5,同樣3和5是數15的因數或因子。那么數3就是數6和數15的公約數或公因子。2=6÷3,6÷3是因為已知數6可以被3整除而求其另一個因子的計算過程,計算過程6÷3不是因子,計算結果數2才是因子。
  如果把6和3比作為兩個同類量的單位,問單位6是單位3的多少倍,即6換算成3,它們的換算因子是多少?則6÷3=2,我們就可以回答換算因子是2,單位6等于2個單位3。
  同樣,量1km和量1m是兩個同類量的計量單位,問這兩個量“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是多少?則1km/m就是1km÷1m=1000,我們就可以回答km和m這兩個量的計量單位“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是1000,1個km等于1000個m,即1km=1000m。如果我們回答這兩個量的計量單位“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是1km/m,1km是1km除以1m個m(1km/m個m),而不回答是1000,這還算回答問題嗎?所以1km/m這個計算過程和它們的計算結果1000并不等價“均可做換算因子看待”都是“單位間的換算因子”。
236#
xqbljc 發表于 2012-12-26 22:52:03 | 只看該作者
前面對JJF1001-2011給以了“定義當然是對的”的諸多褒獎結論,后面竟然說出“當對術語定義含義不清楚時”的話語,應該聽信樓上某位哪句話呢?既然“含義不清楚”,如何得出“定義當然是對的”結論呢?還是那句自己一直非常不愿意說的話:太不靠譜了!

        ⑴ 樓上非要到小學或初中數學課本“繞”一下,那就“繞”吧,“繞”的結果,“繞”出什么“廣義來說“因數”和“因式”均可稱為“因子””,那么這三個“因”,兩兩排列組合后那對是同類量?其測量單位又是什么呢?這不是什么“更基礎”的復習,應該就是知識面的倒退吧。
           按樓上某位的說辭,JJF1001-2011舉例中給出的km/m如果“不是換算因子”,那它明明就是“兩個同類量的測量單位之比”嗎,“兩個同類量的測量單位之比”不是換算因子,還能是什么,樓上直接講出JJF1001-2011定義錯誤不就得了。不敢直講于是就“繞”,樓上確實太不講究吧。什么“求換算因子Q的計算式”,JJF1001-2011舉例中沒有Qm/m這樣的寫法啊。“老專家說的k就是Q”,老前輩給自己的郵件中沒有“k就是Q”的說辭啊?我看過郵件回復的全文,莫非樓上也看過?如果““km/m與1000均可做換算因子看待”是概念模糊的錯誤觀點”,那JJF1001-2011給出的km/m=1000的換算因子舉例就是錯誤的了?這需要樓上某位盡快給JJF1001指出,使他們盡快給以糾正。

       ⑵ 這里無需多講,所謂“水平儀分度值使用計量單位mm/m”的說辭,肯定違背了量和單位正確使用的標準化工作,我將在今后的帖子里來具體談及此錯誤。

       ⑶ 質疑樓上某位,“導出量AB-1=A/B=(a/b)(m/m)=k(m/m)=k”,“計量單位m/m分子分母相約”(暫且這里假定m/m是計量單位),“直接寫成k”這樣的說辭,是不是詞頭“k”單獨使用了呢?如果“k”不是詞頭,何來的km/m=1000呢?不是我反對“直接寫出1k=1000這樣的式子”而是這樣的寫法與量和單位及詞頭的正確使用,明顯公然違背,經常高談闊論詞頭如何正確使用的人連詞頭不得單獨使用的規則都不懂,讓人笑話的。
           樓上某位關于“如果兩個同類量的計量單位均為mm”的說辭,更加不講究了,竟然連“同種量”與“同類量”都分不清了,還要做混淆嗎?

       ⑷ 樓上關于“詞頭也就是它們的換算因子”的說辭,明顯就是詞頭應該可以單獨使用錯誤的翻版,不需要再給以駁斥了,大家應該會比自己看的更清楚。
237#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2-12-27 01:15:2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37# xqbljc

  “定義當然是對的”是說標準給出的這個定義勿容質疑,“當對術語定義含義不清楚時”這是指使用定義的人自己理解模糊或者當存在兩種以上理解而發生糾紛時。老師對這種簡單得說給小學生聽都明白的說法怎么也會產生誤解,真不知道老師是有意裝不理解來考我,還是真的不明白。
  對于 ⑴ 還用多講嗎?“倒退”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向老師說明什么是“因子”。數學中講的是“數”自然沒有計量單位。三個數A、B、C,若存在關系A=B×C,則B和C就是A的因子。當A和B為兩個同類量各自的計量單位時,根據“A=B×C,則數B和數C就是A的因子”,兩個量各自計量單位A和B的“單位間的換算因子”就只能是C。換算因子C獲得的方法是C=A/B,也就是說單位A和單位B相互換算的“換算因子”是C,C由兩個參與換算的計量單位A和B相除(比)得到。我用小學生的數學“因子”舉例子說明兩個同類量計量單位間的換算因子,老師非要找出小學數學中因子的計量單位豈不是怪事。勿需多講,老師只回答兩個同類量的計量單位一個是km,另一個是m,把單位km換算成單位m時,“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是km/m還是1000就行了。如果老師仍然認為是km/m,那就請老師回答km/m是計算“因子”的計算式,還是就是“因子”,計算式也可以稱為“因子”嗎?
  關于k與Q的問題,更無需多言。老專家在講“因子”時使用了k,可是老師你把這個“因子”k當成了“詞頭”k,為了防止搞混淆,告訴老師把老專家說的k更改為任意字母,并給你舉了個例子,比如說更改為Q,此時“老專家說的k就是Q”,這樣你就再也不會搞混了。老專家當然沒有說k就是Q,Q明明是我給你舉的例子,老師卻發出“老前輩給自己的郵件中沒有‘k就是Q’的說辭啊?”的疑問,真令人啼笑皆非。
  對于[2],老師不正面回答水平儀分度值0.01mm/m指的是什么量,計量單位mm/m指的是什么計量單位,并且說將在今后的帖子里來具體談及此錯誤,那學生只有再耐心等待些時日了。
  對于[3],“如果兩個同類量的計量單位均為mm”的說辭,怎么就不講究了,是誰竟然連“同種量”與“同類量”都分不清了?弧長和半徑是“同種量”還是“同類量”?難道弧長和半徑變成了“同種量”?弧長和半徑的計量單位有沒有可能均為mm?是我還是老師在“做混淆”?
  我已經多次說過了,字母k可以代表許許多多的含義,如果老師實在是無法區分“量”k、“因子”k和“詞頭”k的區別,那就把“因子”k改為Q,把“量”k改為W吧,k就專門用來表示10^3詞頭。或者老師愿意改成任意一個其它的字母都行。比如量k改成W,寫成導出量AB-1=A/B=(a/b)(m/m)=W(m/m)=W,從而避免與詞頭的混淆。
  關于[4],請老師把我235樓帖子的最后兩個自然段引用全了,單獨引用只言片語來提出反對意見是沒有說服力的。老師只是反對我的觀點,那么請講出問答觀點的錯誤理由。為了方便閱讀,再次引用我的觀點如下:
  當A、B兩個同類量,一個有詞頭,另一個沒詞頭(為“一貫單位”),則“詞頭就是兩個‘同類量’的計量單位之比”,因此詞頭也就是它們的換算因子。例如把以km為計量單位的量1.5km換算成以計量單位m的量,k代表10的3次方,所以兩個計量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是1000,即1.5km=1.5×1000=1500m。
  當A、B兩個同類量均帶有詞頭時,則詞頭代表的10的冪(次方)之差就是“兩個‘同類量’計量單位間的“換算因子”。例如把以計量單位km的量1.5km換算成以計量單位cm的量,k代表10的3次方,c代表10的-2次方,3-(-2)=5,所以換算因子是10^5=100000,即1.5km=1.5×100000=150000cm。
238#
xqbljc 發表于 2012-12-27 20:34:35 | 只看該作者
樓上某位對JJF1001-2011給新增“換算因子”定義只能說“定義當然是對的”、“定義勿容質疑”,但定義實質上是對“計量單位mm/m"說辭的否定,這樣,樓上某位無可奈何且內心酸楚楚的感受應該還是好理解的。但“擰”性難糾,又不甘心閉嘴,承認或默認錯誤,就以不存在的“當對術語定義含義不清楚時”為理由,繼續給以“繞”或“混淆”,解鈴還須系鈴人,這樣的處境,他人即使有那么一點“同情”,也確實“愛莫能助”的。

        ① 樓上某位發出“km/m是計算“因子”的計算式,還是就是“因子””的疑問,我不想去回答,JJF1001-2011定義講的非常清楚,“兩個同類量的測量單位之比”嗎!定義確切、清晰、完整、一詞一意,沒有可做多種解釋的任何漏洞可鉆。,樓上某位““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是km/m還是1000”的疑問,讓人真是搞不懂,JJF1001-2011定義下面的舉例講的還不夠清楚嗎?km/m=1000講的是何等明白、清楚,莫非,樓上就那麼不愿意看一眼JJF1001-2011定義及所舉的例子嗎?所以,對如此重要的基礎性規范不要有傾向性的反感,學習一下,有利于糾正自己根深蒂固的錯誤論點及論據。

        (下面跳過②來談,請諒解未按順序)

        ③ 樓上某位“是誰竟然連“同種量”與“同類量”都分不清了”的說辭,讓人真是不屑于回答。樓上過去的帖子,經常出現mm/mm這樣的寫法,拋開此種寫法違背了分母中不得使用詞頭的規則不講,由樓上自己來講分子mm與分母mm到底應該是“同種量”還是“同類量”吧?不會把樓上自己“繞”糊涂了吧?!至于誰在做“混淆”,留待大家去結論的好。
            樓上某位“把“因子”k改為Q,把“量”k改為W吧”的說辭,還是在“繞”,在這里“繞”不解決任何問題,你完全可以“理直氣壯”直接面對JJF1001-2011編寫小組,讓他們對“換算因子”定義中的舉例,也就是km/m=1000均改為:Qm/m=1000或wm/m=1000,個人感覺:樓上會“一改成名”的!

        ④ 就不談了吧,沒有任何新意的文字羅列。

        掉過頭來對樓上下列說辭談一下個人意見:
        樓上的說辭全文復制+粘貼如下:
       “ [2],老師不正面回答水平儀分度值0.01mm/m指的是什么量,計量單位mm/m指的是什么計量單位,并且說將在今后的帖子里來具體談及此錯誤,那學生只有再耐心等待些時日了。”
        個人意見:
        把mm/m公開做為計量單位來使用,樓上應該是“首創”,也就是“獨一份”(極個別非正式出版的參考資料也有這樣的說辭)。自己一直沒去在“正面回答”,確實是處于對樓上某位版主的“愛護”有加,所以一直希望樓上某位,從自己許多帖子僅從側面來談及這件事,能夠有所受教,自我放棄mm/m是角度計量單位的論點及論據。大家或許記得我在186樓給樓上某位的告誡:某些看似“空子”,實則“套子”,鉆進去,很難“全身而退”,個人不希望誠心誠意的告誡被某位忽略。現在樓上應該講已經“入套”很深了,如果愿意被解“套”,還可以放棄mm/m是角度計量單位的論點及論據,我將繼續不從“正面回答”,因為mm/m做為角度的計量單位來使用,從理論上非常容易否定,希樓上某位三思,這對樓上絕對是“利大于弊”。

        不想陪樓上某位繼續“繞”了,耽誤了大家的時間,也耽誤了自己的寶貴時間。
239#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2-12-28 01:18: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39# xqbljc

  我已經說過多次,符號mm/m有兩種含義。當用來表示一個量時,整體是一個計量單位,且是SI量制一貫導出單位m/m的十進分數單位。當用來表示兩個同類量關系時,是以mm為計量單位的量與以m為計量單位的另一個量換算時“單位間的換算因子”的計算式,mm/m的計算結果0.001就是該兩個同類量換算時的換算因子。“換算因子”定義“當然是對的”、“勿容質疑”,但換算因子是換算因子,計量單位是計量單位,換算因子的定義怎么就實質上對計量單位否定了呢?把天都混淆成地了,還說別人混淆,別人繞,沒有這樣做的吧。
  對于1,既然無法回答“km/m是計算‘因子’的計算式,還是就是‘因子’?”,回答6÷3是“因子”的計算式,還是“因子”也行。或者回答2是6的因子,還是6÷3是6的因子也可以。定義示例km/m=1000的確表達非常明白、清楚,那就是:兩個同類量的計量單位若分別是km和m,“單位間的換算因子”就是這兩個單位km和m相除的結果1000,即單位km換算成單位m,換算因子是1000。“因子”1000怎么會如你所說變成了“除式”km/m?
  對于3,是老師認為k只能表達詞頭10^3而不能表示其它,既然如此,為了使老師避免混淆,量和因子就不用k了,詞頭用k,因子用Q,量用W。令人不解的是老師居然產生“也就是km/m=1000均改為:Qm/m=1000或wm/m=1000”的推理。k是詞頭,當然km/m=1000。Q是“因子”,因子是兩個計量單位間的換算系數,不是詞頭1000。W是“量”,量本身就是數與計量單位的積,也不是詞頭1000。何來Qm/m或wm/m的寫法,又何來Qm/m=1000或Wm/m=1000的推理?老師還是把這簡單到無法再簡單的符號含義看清楚、繞清楚吧。
  對于4,老師可以認為沒有意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兩個同類量進行計量單位換算時有沒有效果,就讓事實去說話吧。例如求1Mm換算成1mm換算因子是多大,詞頭M和m的10的冪數分別是6和-3,換算因子必為6-(-3)=9,即10^9,1Mm=1×10^9mm。如果按老師說法換算因子是Mm/mm,豈不是1Mm=1(Mm/mm)mm了,這有意思嗎?
  對于2,“水平儀分度值0.01mm/m是什么量,mm/m是什么計量單位”這個問題,老師不愿意正面回答,因為按老師的邏輯的確是也無法正面回答,我可以理解。既然老師說“從理論上非常容易否定”水平儀分度值的計量單位mm/m是角度計量單位,甚至非常容易否定mm/m是計量單位,吾等小字輩仍將翹首以盼老師的理論否定過程。
  不然咱們就換個提問方法也行,請問老師:水平儀是不是角度測量儀?水平儀分度值該不該有計量單位?如果水平儀分度值該有計量單位,那么應該是什么計量單位?這種問題應該是吾等小字輩學習平直度測量向老師提出的最基本的問題了吧,我想老師不會連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也不正面回答吧。
240#
xqbljc 發表于 2012-12-31 13:29: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12-12-31 13:50 編輯

今天應該是2012年的最后一天,那就首先預祝大家元旦快樂!

      樓上總算“繞”過了這一年,但錯誤的東西盡管暫且“繞”過了2012年,在新的2013年還是要“現形”的(在2012年僅是放其一碼的自我下臺階嗎)。

      實質上,樓上某位已經心虛且部分放棄mm/m是什么角度單位的說辭了,“符號mm/m有兩種含義”,盡管這里“符號”的說辭很模糊,但“兩種含義”還是很清晰的,一個“mm/m”可以有“兩種含義”,樓上在繼續著以往的“不靠譜”。但終歸是在安排“后事”或“后路”了。大家都知道mm/m=1/1000,所以,按照JJF1001-2011對“換算因子”的定義,mm/m(1/1000)應該也只能是“換算因子”,這才“當然是對的”、“勿容質疑”的。

     1. ““除式”km/m”,只是樓上換個說辭的“調面子”,km與m難道不是定義中的“兩個同類量的測量單位”嗎?!比號是“:”,但“/”號與比號是相同的啊!所以樓上無論如何是“繞”不過去的。這樣態度不端、學風不正,只會使論壇中廣大量友更加看清樓上某位“不講究”的真實面目,樓上應該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3. 詞頭的符號、數量大家都清楚,樓上不要在詞頭符號、量的符號等之間“繞來繞去搞混淆,免得把樓上自己也“繞”進去,不是已經多次出現“不經意間”了嗎,何必呢?樓上一句“不是詞頭1000”的說辭,表明其又將“詞頭符號”(k)與“所表示的因數”(10^3)搞混淆了,真難為樓上了,本意是將他人“繞”糊涂,結果自己竟然暈了,得不償失吧?!

     4. 什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里談不到這些。“Mm/mm”的說辭,本身就違背了正確使用詞頭的規則,分子、分母中是不允許同時使用詞頭的,經常高談闊論正確使用詞頭的樓上某位連這些都不懂,讓人笑話啊!為避免“Mm/mm”這樣極其明顯錯誤的使用,直接寫成“Gm/m”不就得了,“Gm/m不就是定義中的換算因子嗎?!再一次告誡樓上某位,在如何正確使用詞頭的規則上,能夠稍微“講究些”。

     2. “水平儀分度值0.01mm/m是什么量,mm/m是什么計量單位”這個問題,并不是我“不愿意正面回答”,我已經在239樓講的非常清楚了,而且我在本論壇講過的話從來都是“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的,僅就這一點來說,樓上某位與自己沒有什么可比性的,這應該就是做人的差距,相信樓上某位會有所感受,且大家也會看的很清楚的!

     無需多講什么,再一次將239樓自己的 “個人意見”復制粘貼如下,勿謂言之不預也:
(注: 不“正面回答”是有條件也是有底線的,這個“條件”就是樓上“自我放棄”某些錯誤的論點及論據,“底線”就是論壇中廣大量友不為其誤導,這是仁至義盡的高姿態。)

      個人意見

      把mm/m公開做為計量單位來使用,樓上應該是“首創”,也就是“獨一份”(極個別非正式出版的參考資料也有這樣的說辭)。自己一直沒去在“正面回答”,確實是處于對樓上某位版主的“愛護”有加,所以一直希望樓上某位,從自己許多帖子僅從側面來談及這件事,能夠有所受教,自我放棄mm/m是角度計量單位的論點及論據。大家或許記得我在186樓給樓上某位的告誡:某些看似“空子”,實則“套子”,鉆進去,很難“全身而退”,個人不希望誠心誠意的告誡被某位忽略。現在樓上應該講已經“入套”很深了,如果愿意被解“套”,還可以放棄mm/m是角度計量單位的論點及論據,我將繼續不從“正面回答”,因為mm/m做為角度的計量單位來使用,從理論上非常容易否定,希樓上某位三思,這對樓上絕對是“利大于弊”。
241#
kongshuqin 發表于 2012-12-31 16:12:59 | 只看該作者
各位高人在此議論紛紛,大家受益非淺,但也著實搞腦子,有點暈啦。本人不才,但看法是量綱和單位不是一個感念,相同量量綱肯定一樣,相同量綱就不一定是同一量。具體還是要從最根本的國際基本單位來導出。
242#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2-12-31 16:14: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2-12-31 19:13 編輯

  “符號mm/m有兩種含義”,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這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符號mm/m可表達一個量的計量單位,這個計量單位用于角度值就是角度計量單位,其專有名詞是毫弧度(mrad),用于斜度值就是斜度計量單位毫米每米。
  符號mm/m也可以表達兩個同類量之間換算因子的計算式,可以計算出以毫米為計量單位的量A換算成以米為計量單位的量B的換算因子k有多大。k=mm/m=1mm÷1m=0.001,表示mm/m的計算結果0.001是兩個同類量的單位mm和m之間的換算因子,即1mm=0.001m或A=k·B=0.001B。
  對于1,km與m就是定義中的“兩個同類量的測量單位”,這一點都沒錯,我也多次進行了強調。但請注意定義那句話的語法關系,如果說兩個測量單位“”,這個“比”必動詞,就是你說的相除的意思,應該寫成A:B或者A/B。遺憾的是漢語說兩個單位,這個“之”是“的”,A與B的比,“比”絕對不是動詞而是名詞了,是比(相除)的結果,是比值的簡稱,是名詞“因子”,而不是計算因子的過程。是誰“不講究”,有意混淆名詞和動詞,大家有目共睹。再強調一下:k=A/B,因子是名詞,指的是計算結果k,而不是計算過程A/B。
  對于3,我再重復最后一次,老師在234樓和237樓的確是把老專家的符號k的含義沒搞清楚,老專家說的k是“因子”,你說的是“詞頭”1000,但有時候符號k也可以代表“量”,因為老師混淆了,所以才會導致237樓的錯誤理解,因此我才建議避免使用同一個符號k,建議老師“詞頭”用k,“因子”用Q,“量”用W。
  對于4,老師又把一個計量單位和兩個計量單位混淆了。請老師一定要看清楚,前提是計算“兩個”同類量單位間的換算因子,Mm和mm分別是兩個量的計量單位,計算Mm和mm這兩個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時是不是應該計算“兩個同類量的測量單位之比”啊?Mm和mm兩個單位相除的寫法是不是Mm/mm啊?老師把一個計量單位Gm/m兩個計量單位相除Mm/mm都混為一談了。再不然就是把兩個單位Gm和m相除與兩個單位Mm和mm相除混為一談了,雖然換算因子大小相同,但是我說的是Mm和mm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沒有說Gm和m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是不是該“告誡”“稍微講究些”的是老師自己啊?
  對于2,老師這叫什么“底線”啊?自古以來為人師表“百問不厭,誨人不倦”眾所周知。我們分歧的焦點是我認為水平儀分度值的mm/m是角度計量單位,老師認為水平儀分度值的mm/m什么單位都不是,僅此而已。就算學生的論點是錯誤的,也不至于觸及了老師的“底線”避而不答吧?既然“從理論上非常容易否定”,這個非常容易的理論學生也是翹首以盼良久至今未睹尊顏,老師既然有底線保護,那就只有深表遺憾了,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見吧。我申明在討論技術問題時我沒任何底線,我不怕鉆“套子”,也無所謂是否能“全身而退”。我相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放之四海而皆準,大家都可以用實踐檢驗雙方論點的真偽對錯。
  新的一年即將過去,我相信這個主題的討論絕不僅僅是“繞”,在“繞”中誕生了240多個帖子,雖然表面上看我和xqbljc老師發表的帖子占據了大多數,但是我相信有許多量友關心著這個主題,以不同形式參與著這個主題的討論。大家不分年齡,不分地位,不分資歷在同一個平臺上共同研討計量工作,共同學習,共同提高,不計利弊,不計是否丟面子,不計是否被鉆空子、打棍子,不計是否有臺階下,暢所欲言,百花齊放,無疑這是計量論壇的一個好景象。在新的一年腳步聲越來越近的時刻,祝xqbljc老師和各位量友們元旦快樂,事想竟成,新年騰飛!
243#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2-12-31 20:24:1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2-12-31 20:46 編輯

  實在不敢貪天之功為己有, 把mm/m公開做為計量單位來使用,不是我“首創”,也不是我的“獨一份”,早在水平儀發明時就被發明者和制造商作為水平儀分度值的計量單位使用了。何況某老師自己也還是承認了“極個別非正式出版的參考資料也有這樣的說辭”,足以說明不是我的“首創”,也不是我“獨一份”。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放之四海而皆準,一個真理如果不能正面回答和解釋現實中的問題和現象,它就絕對不是真理。老師用“m/m什么計量單位都不是”的理論無法正面回答水平儀測量的是不是角度值,水平儀的分度值代表什么量,分度值符號mm/m是什么,當然更不能回答mm/m是什么計量單位,甚至連水平儀有沒有分度值,水平儀的分度值是啥這些最簡單的問題都無法正面回答,連角度單位rad是SI導出單位m/m的專有名詞這個最客觀的既定事實都不敢面對和承認。
  水平儀是小角度測量儀,測量的是角度值,其分度值的符號mm/m必是角度值的計量單位。mm/m是SI導出單位m/m的十進分數單位。由弧長除以半徑可輕松得到角度的SI導出單位m/m,國際計量大會給m/m賦予了專有名詞rad,翻譯成數學等式就是1rad=1m/m,因此可輕松得到1mm/m=1mrad。
  1rad=1m/m=1這個連等式完全可以分開寫成1rad=1m/m,1rad=1,1m/m=1三個等式。分開后,1rad=1m/m表示國際計量大會賦予了m/m專有名詞rad。1rad=1,1m/m=1表示rad和m/m都是“量綱為一的量”的計量單位。如果如老師所說1rad=1m/m=1不可拆解,1rad=1m/m,1rad=1,1m/m=1三個等式獨立不成立,那么1rad==1m/m=1還能成立嗎?
  對于這些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用“m/m什么計量單位都不是”的理論去解釋,要么不敢面對,要么無法正面解釋,要么解釋得矛盾重重,還能夠說“m/m什么計量單位都不是”的理論是正確的嗎?“理論上非常容易否定”的“水平儀分度值的mm/m是角度單位”,雖然“非常容易”否定,可是至今難產的理論否定看來并不像說的那樣容易。
244#
xqbljc 發表于 2012-12-31 22:38: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12-12-31 22:49 編輯

JJF100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是我們國家第一部關于計量術語及定義的法規性基礎技術規范,該規范對全國的計量工作,尤其是在國家計量技術法規的制定工作中對計量術語的統一和規范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JJF1001-2011規范共收錄了215條詞條,相對于JJF1001-1998的158條,考慮到刪減了某些不常用的詞條,實際新增>57條,“換算因子”的定義就是新增加的詞條之一。大家知道,JJF1001-2011規范的選詞和定名原則除了科學、“專有”外,很重要的就是“單一性”,指名詞是單一的、專用的,也就是“一詞一義”原則。上述論述,明顯與樓上某位一個“換算因子”(mm/m)的定義有“兩種含義”的說辭大相徑庭,樓上在“一詞一義”=“兩種含義”說辭上還“繞”的過去嗎?!自己不需要多講什么了,樓上曲解“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口無遮攔的亂講一氣,既是對論壇廣大量友的誤導,也是對JJF1001-2011規范變相的否認或攻擊,真不知其打算把論壇的量友,包括其自己帶到什么地方去?這樣的所謂版主僅是個不稱職的輕描淡寫所能搪塞過去的嗎?!

      樓上某位關于對于1、對于3、對于4的說辭,已經不需要給以駁斥了,其“繞”及故意混淆的意圖特別明顯,當然其料理“后事”或“退路”的實質也顯露無遺,大家應該可以看清楚的。

      自己僅對樓上某位“對于2”的說辭講上那么幾句:自古以來為人師表“百問不厭,誨人不倦”,但是樓上某位為了掩蓋自己起初并不大的一個小錯誤,不惜“毀人不倦”,你“入套”太深,態度不端、學風不正,否則,貴司起草規程換人報告,不會不考慮你這個公司計量管理頭目吧?還是無知+淺薄的緣故嗎?!什么“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見”,這不可能吧!一個在論壇釋放了大量歪理的人,在其沒有自我放棄錯誤論點和論據的情況下,怎么可以由其“全身而退”呢!我的“個人意見”非常清楚,所謂“正面回答”,應該就在2013年元旦休息結束,這就是講,時間有限,忍讓也是有限的,何去何從,樓上某位自行選擇吧。

      請樓上某位看清楚我在個人意見中的“注”,并將此“注”再次復制粘貼如下:
      (注: 不“正面回答”是有條件也是有底線的,這個“條件”就是樓上“自我放棄”某些錯誤的論點及論據,“底線”就是論壇中廣大量友不為其誤導,這是仁至義盡的高姿態。)

      
245#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3-1-1 01:41: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45# xqbljc

  呵呵,簡簡單單的問題都不敢正面面對也叫真理,無法正面回答又不想爽快承認,找許許多多的借口也還是改變不了無法回答的現實。欲讓別人放棄觀點,首先要拿出事實和理論證明自己是對的,去說服別人,不是一個所謂的“底線”和幾頂大帽子就可以壓服別人的。
  術語定義當然是唯一的,一詞一意,可是我說過“換算因子”有兩種含義嗎?我說的是符號mm/m可以表達兩種含義。第一種含義表示一個計量單位,當表示角度單位時1mm/m=1mrad。第二種含義是表示求mm和m兩個計量單位間的換算因子的計算式,它們相除的結果是換算因子0.001,表示1mm換算成1m時要乘以換算因子0.001。老師認為mm/m只能有一個含義,唯一含義是“換算因子”,按你的意思水平儀的分度值0.01mm/m豈不變成了一個數字乘以一個換算因子,自己不覺得這種解釋可笑嗎?“單位間的換算因子”是指兩個同類量的不同計量單位間的換算,請問老師,水平儀的分度值本來表達一個量,怎么就變成了兩個量的換算因子了,水平儀分度值又是哪兩個同類量的換算因子?
  老師完全不必“忍讓”,我說過,論壇上大家都可以有話直說,既沒有人限制,更沒有第二個人像老師那樣打別人棍子,自己不愿意回答沒必要用“忍讓”搪塞。至于起草規程換人,我說過這是非常正確的,也是我極力鼓吹的。但不論是何原因,均與本主題的技術討論毫無關系,沒必要借此人身攻擊。如果曲服于某個名人的觀點壓力,毫無原則地向錯誤的理論低頭,放棄正確的觀點,那才是真正的“無知+淺薄”,真正的“態度不端、學風不正”。我的態度始終如一,為人之道要光明磊落,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凡是我錯了的我都坦率承認,凡是我對的我一定會堅持,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大過年很喜慶的日子,本來不想說,為了論壇這片凈土,我還是再次誠心誠意勸老師,討論問題沒必要帶情緒,沒必要說些與技術無關的諷刺挖苦和謾罵詞語,要像上帝和量友們所希望的那樣,沒必要搞人身攻擊,不要玷污了量友們的眼球。
246#
上帝 發表于 2013-1-1 08:09:55 | 只看該作者
各位老師,2013年都到了,還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247#
xqbljc 發表于 2013-1-1 08:53:15 | 只看該作者
-----------------------今天該主題的第三個過新年帖子---------------------------

     今天是新年,是2013年的第一天,由其樓上某位繼續“繞”吧,我們放下一切,快快樂樂的過新年了!
24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3-1-1 18:00:05 | 只看該作者
  新的一年已經到來,在新的一年里,的的確確應該“放下一切”,特別是放下那些諷刺謾罵雜音。俗話說不打不相識,我將把樓上老師對我幾個月的挖苦謾罵語言就此化為友誼的添加劑,讓我們在新的一年里攜起手來共建團結、和諧、奮進的計量家園。祝愿量友們新年快樂,也祝愿xqbljc老師新年快樂!
  我認為本主題討論至今也可以結束了,自173樓以后主要討論的問題如下,就留給感興趣的量友們來思考吧:
  1水平儀有分度值嗎?水平儀分度值0.01mm/m是什么量值?水平儀分度值有計量單位嗎?如果有計量單位,計量單位是什么?
  2新版JJF1001新增術語“單位間的換算因子”定義是“兩個同類量的測量單位之比”,并給出了示例“km/m=1000,即1km=1000m”。示例中的“兩個同類量的測量單位”分別指的是哪兩個單位?“之比”和“相比”含義相同嗎?“換算因子”是指“比”的結果1000,還是指“比”的過程km/m?
249#
xqbljc 發表于 2013-1-2 09:16:02 | 只看該作者
過年的話從樓上某位的嘴里出來,也就變味了。什么“不打不相識”、“友誼添加劑”等,這叫什么人呢???
      樓上某位“討論至今也可以結束了”的說辭,純屬一廂情愿,錯誤的論點、論據不給以自我放棄,就想不讓別人說話嗎?太霸道了吧!理論上否認莫須有的mm/m是角度計量單位的說辭,不僅是讓大家看清楚樓上某位“無知+淺薄”的本來面目,更重要的是“漂白”某位對論壇的抹黑,讓大家不為這樣一個所謂“兢兢業業”為論壇量友們服務的版主繼續誤導。元旦放假結束后,本人會“正面回答”這些的,這就是說話算話,樓上某位不懂這些的。
250#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3-1-2 20:31:13 | 只看該作者
  沒有人不允許老師不說話吧?至少我多次說過對老師的“非常容易”的理論翹首以盼良久了吧?老師既不愿意正面回答,又遲遲不愿意把“非常容易”的理論拿出來,既然“非常容易”就爽爽快快地說啊,不談實質問題,卻不間斷地諷刺挖苦和謾罵了幾個月了,還不結束,難道老師還想繼續諷刺挖苦加謾罵一年嗎?老師自己可以看看你從去年最后一天到今年第一天第二天我們兩個人的帖子,你的哪一個帖子不充滿火藥味,你認為這樣繼續討論下去有意義嗎?即便是我不計較老師的諷刺和謾罵,繼續忍耐你一年的謾罵,恐怕量友們也不愿意看這樣的帖子吧?
  如果老師的確想“元旦放假結束后,‘正面回答’”,我當然是求之不得,我相信大家都是歡迎的,我也還是那四個字,翹首以盼。大家觀點可以不同,各自陳述各自的觀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技術上更是非常必要的,論壇的特點是技術上的觀點無論對錯,大家都可以充分發表,誰也無權強迫別人一定要接受自己的觀點,要相信大家的識別能力,對錯自有實踐來檢驗,對錯自有公論。
  我希望技術討論就是技術討論,沒必要在新的一年里繼續使用諷刺挖苦和謾罵的低級語言。我已經對老師幾個月來的諷刺謾罵忍耐過去了,老師不讓我把這些諷刺謾罵之語當成“不打不相識”、“友誼添加劑”看待,難道希望我也對罵?說句實在話,我們都老大不小了,尊重別人也是自重,就是孩童也沒有這樣沒完沒了地使用這些低級語言吧,我誠心誠意希望老師的諷刺挖苦和謾罵的語言就此打住,希望新的一年我們有個好的開端。也希望在平直度檢測方面卓有成就的,我的老師在語言文明方面也給我們做個表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3 15: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护士的小嫩嫩好紧好爽在线播放 | qvod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69式啪啪动图|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 怡红院视频在线| 国产女主播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人人干人人干人人干|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 a色毛片免费视频| 男人桶女人叽叽| 日本强好片久久久久久AAA| 在线成人播放毛片| 又大又黄又粗又爽视频|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gaytv.me| 欧美韩国日本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色天天桴色| 国产FREEXXXX性麻豆|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老司机亚洲精品| 污视频免费网站| 好吊妞在线成人免费|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 国产三级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国产视频手机在线|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视频在线| 两个人www免费高清视频| 蜜桃成熟之蜜桃仙子|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观看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超清高清欧美videos|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一二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yuojizz| 无码办公室丝袜OL中文字幕|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