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 - MSA操作指導書
1.目的
規定測量系統分析和評價方法,以及明確測量系統的接收準則,從而確保測量數據的有效性
2.范圍
2.1 檢測設備每次校準之后
2.2 APQP試生產控制計劃中規定使用的檢測設備并且需最近一次MSA評價半年以上者。
3. 定義
3.1 MSA:測量系統分析
3.2 EV:重復性—設備變差
3.3 AV:再現性—評價人變差
3.4 R&R:重復性與再現性
3.5 PV:零件變差
3.6 TV:總變差
4.職責
由品管科負責完成
5.內容
5.1 計量型測量系統分析(均值和極差法)
5.1.1 本公司計量型檢測設備見《計量器具一覽表》
5.1.2 計量型測量系統分析方法采用均值和極差法
5.1.3 具體操作步驟
5.1.3.1 檢測設備的選定
由品管科按《檢測和測量設備周期檢定計劃表》及試生產控制計劃來選定。其最小讀數需為公差范圍的1/10
5.1.3.2 評價人的選定
由品管科從日常操作該檢測設備的人員中挑選2~3人進行測量。另外,品管科負責MSA研究的人員進行記錄和計算評價。
5.1.3.3 測量參數的選定
由品管科選定,并填寫在《量具重復性與再現性報告》的表格中。
5.1.3.4 被測零件的選定
由品管科研究人員和評價人一起選取具有代表整個生產過程的10個零件(有時,每天取一個,連續10天);然后由研究人員按1到10給零件編號,在測量時評價人不能看到這些編號,可測量2~3次。
5.1.3.5 讓評價人A以隨機的順序測量10個零件,由研究人員計入附件一的第一行;再讓評價人B和C測量這10個零件并互相不看對方的數據,由研究人員記錄于附件一的第六行和第十一行。
5.1.3.6 使用不同的隨機測量順序重復上述操作達成,把數據填入第二、七和十二行。如果需試驗三次,則重復上述操作,記錄于第三、八和十三行中。
5.1.3.7 如果評價人在不同的班次,可以使用一個替換的方法。讓評價人A測量10個零件,并將讀數記錄于第一行;然后讓評價人A按不同的順序重新測量,由研究人員將結果記錄于第二行和第三行,評價人B和C也同樣做.
5.1.4 量具重復性和再現性數據表(附件一)的計算按照附件一的格式計數出相應數據,然后將R、XDIFF及RP數值入附件二中。
5.1.5 計算EV、AV和R&R研究人員按附件二的公式計算出EV、AV和R&R的百分比數值。
5.1.6 R&R的接受準則
5.1.6.1 R&R<10%,測量系統可接受5.1.6.2 10%< R&R<30%,要根據該檢測設備的重要性和其成本以及維修費用,同時考慮有無顧客抱怨等情況,綜合起來決定是否對該測量系統進行改進。
5.1.6.3 R&R>30%,該測量系統要改進。
5.1.7 若需對測量系統采取改進措施時,一定要先分析EV和AV值,找出真正 原因后方可采取措施。改進后的測量系統還需作MSA,直到可接受.
5.1.8 若測量數據的變差很小,且集中于規格中心值,但R&R很大時,可用公 差T代替附件二計數公式中的TV。
5.1.9 附件一中第五、十、十五行的所有數值都不能大于十九行的R數值。若 有數據值大于R時,需重新測量,直到滿足該條件。
5.2 計數型測量系統分析(小樣法)
5.2.1 本公司的計數型檢測設備見《儀器一覽表》
5.2.2 計數型測量系統分析的方法本公司采用小樣法
5.2.3 具體操作步驟
5.2.3.1 檢測設備的選定
由品管科按《檢驗和測量設備周期檢定計劃表》及試生產控制計劃中的規定來選定
5.2.3.2 評價人的選定
由品管科從日常操作該檢測設備的人員中挑選二名進行測量,由品管科的研究人員進行記錄及評價
5.2.3.3 被測零件的選定
先用計量型檢測設備測量20個零件,并確保這20個零件由有4~6個不合格,由研究人員編號。一定要注意這4~6個不合格零件的編號不能讓評價人知道
5.2.3.4 由二名評價人隨機對零件進行測量,研究人員將結果記錄于附件三 5.2.3.5 接受準則及評價
如果所有的測量結果(每一個零件四次)一致則接受該檢測設備。否則應改進或重新評價該檢測設備;若不能改進該檢測設備則不能被接受并且應找到一個可接受的替代測量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