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angzhaosheng 于 2015-9-28 15:05 編輯
MSA英文全稱: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翻譯過來就是“測量系統分析”,是TS16949體系要求下的五大工具(APQP、PPAP、FMEA、MSA、SPC)之一,是汽車零部件制造業質量保證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在其他領域諸如醫療器械、航空航天、船舶、軍工、科研等也有很廣泛的應用。
測量系統分析的目的就是確保測量系統是可靠的。請讀者老爺注意了,這里用“確保”(ensure)而不是“確認”(confirm),“確保”包含了“確認”和“保證”兩個方面的意思,簡而言之就是先“確認”測量系統是否可靠,如果可靠則已,不可靠就要改善,進而達到“保證”測量系統可靠的目的。
我們公司自成立以來,就伴隨著各種工具和技術的引進,MSA也是其中之一。MSA引入之初,有很多同事對這個“異形”不甚了解,因此也本能地產生過排斥的情緒,后來迫于客戶、體系和管理層的壓力,強按牛頭喝水,這才勉強播下了MSA這顆“怪異”的種子。有些同事經常會說:“我的測量設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絕對可靠,根本不用做MSA。”實際上這句話本身的出發點是好的,其潛臺詞就是——我們花了這么大價錢投入到這套測量系統中去,如果它不可靠了,那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設備了,因此,你也不用做MSA了,因為你做不做MSA,我們都只能用它。然而,正確的邏輯是:最先進≠最適合。比如我爺爺就喜歡電子手表,看起來方便,多貴的機械表或石英表他都不要,除了送人外,他自己是看不懂的,這就是典型的最先進≠最適合。
那么,到底需不需要做MSA,我們到底要從哪幾個方面去考量呢?作為制造業,我們首先要考量的因素是“客戶要求”,其次是“體系要求”,再者就是“品質要求”,但是,實際狀況和理論有出入,MSA工作并非是簡單地滿足這幾個要求,機械地進行,如果這樣的話,MSA這個強大的工具就失去了生命力,甚至會變助力為阻力,影響公司業務的整體收益。基于此,我們對MSA工作的還需要進行“必要性權衡”,即找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在品質有保障的前提下,使公司的利潤最大化。“必要性權衡”基于四個方面進行:“成本控制”、“風險規避”、“效率”、“可操作性”,這四個方面相輔相成,不是簡單的獨立。
先談談“客戶要求”。
如果業務能在與客戶談判桌面上爭取更多可能的話,MSA工作會更加順暢,很多阻礙實際上是來自于客戶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然而又解釋不清楚(因為有時候要讓客戶懂一個道理,得先讓他明白十個道理),因此只能接受。建議客戶窗口的同仁們可以在談判時帶上MSA工程師甚至MSA團隊經理,在技術溝通上把前面的工作做足,去除不必要的羈絆,為MSA更科學、更合理、成本更低地開展提供空間。因此,“客戶要求”是可以進行談判的,只要合理,只要客戶還想和我們保持合作關系的話,相信客戶一定有足夠的時間來理解我們。
再說“體系要求”。
好的質量體系就是公司的靈魂,體系中的絕大部分條款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精華,每一條的要求都是有其自身的邏輯和價值,因此,體系的要求也具有了強制性,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就是:人家都總結好了,你還摸索什么,執行就是了。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體系的要求通常都比較籠統,不會細到指導你具體怎么去開展MSA,因此,我們只談必要性,不談如何操作,僅需要以此態度對待體系要求即可。
再談“品質要求”。
如果說“客戶要求”、“體系要求”是表,那么“品質要求”就是里,表里如一固然是最理想的狀態,然而,問題就在于實際狀況中,MSA工作不是獨立的,是嵌入到各個環節中和各個管理模塊中去的,常識告訴我們,短期內,品質與利潤是矛盾的。而實際上從長遠來看,品質與利潤卻又是統一的,品質可以打造品牌,品牌可以創造利潤,因此,真正高瞻遠矚的企業是視品質為企業的生命,鼠目寸光只會讓企業陷入永無止盡的欺騙漩渦,欺騙客戶,欺騙社會,用十個謊言圓當初撒下的一個小小的謊。從這一點來看,MSA工作需要大團隊的理解和支持,否則,單相思地去滿足“品質要求”會非常困難,處處受阻,舉步維艱。經過近三年的MSA工作的推行,目前我們企業的MSA工作還算順暢,無論發自內心與否,絕大部分同仁還是非常支持MSA工作的,最少現在很少因做不做MSA有過很大的爭議,但是,要把MSA做得更系統更完善,路還很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使MSA能更好地服務于品質。
以上三點是為了說明MSA工作的必要性。一旦我們要開展MSA工作,其過程也不是機械、僵化地進行,為此,我們提出了“必要性權衡”這個觀點。很多公司尤其是國內的一些中小型企業,對MSA的理解非常膚淺,運用起來也非驢非馬,不僅技術上理解不透,管理上也機械僵化,甚至很多人一提到MSA就想到GRR,把MSA等同于GRR暴露了他們對MSA的理解極度的片面和膚淺。
“必要性權衡”是在認同了MSA一定要做的前提下進行的操進一步的考量。
第一點權衡:成本控制。
商業化的企業一定是要盈利的,這個大家都非常清楚。然而,潛在的成本風險就像幽靈一樣,無處不在,一不小心,就會給公司帶來經濟上的損失,而且很多時候人們還意識不到倒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而且在固有的盈利模式下,通常覺察不到利潤還有再提升的空間。
這個說得很模糊,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
就比如某零件A拉力測試,當初客戶堅持要做,根據調查發現,一個A大概RMB 120元左右,因為是破壞性測試,根據GRR的取樣數量,需要90個A,即約10,800元RMB。然而,GRR抽樣不一定是10個(或組),考慮自信度的問題:10個樣品的自信度為90%,5個樣品的自信度為80%,綜合其他因素考量(設備參數設置、儀器本身計量性能、操作員的熟練性、夾具的合理性等),認為可以承受得起這10%的自信度削減,卻可以省下5,400元RMB,孰輕孰重,衡量時就需要慎重。
基于焊接拉力樣品極度不一致的特點,上述5,400元RMB也是白白浪費掉的,因為嵌套GRR的結果顯示不合格,問題倒底出在哪里?后來經過不斷調查研究發現,夾具的上下部分不同軸,導致部件不是直向被拉脫的,而是斜向被撕裂的,經過設備工程師調整后,嵌套GRR還是不合格,再次排查原因,初步估計測量系統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已經不大(最有可能的問題點夾具已經改善好了),最后考慮到是樣品不一致程度太大的緣故,經過人為調試不同設備關鍵參數的生產條件下的制造出的零件A進行拉力實驗發現,拉脫力沒有規律可言,和設備關鍵參數并不成正比,最后迫不得已,選擇了假設檢驗的辦法,假設檢驗就又可以減少樣品的數量直到零,后來把單因子定在了不同時間段上面,因此,可以直接獲取首件檢查的數據進行分析,而此時的分析樣品成本降至零,其結果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就是成本考量的一個典型的案例。
第二點權衡:風險規避
風險規避通常會發生在測量系統分析不可靠時改善決策。比如說,有些量具本身的分辨力(Discrimination)不夠,導致測量系統的有效解析度(NDC: Number of Distinct Categories)不足,即測量系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分辨出實際過程的變異,那么理論上,這個時候是需要改善的,然而改善成本出人意料的高,比如2萬倍的成本(原量具10元,更換后量具20萬元),而且拉線數量很多,量具數量也很龐大,比如要替換1,000套,成本就是2個億,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風險到底能否接受了,如果能接受,那么就不會去替換量具,如果接受不了,仍舊不想替換量具時,就要考慮一旦發生品質事故后,品牌形象會不會受損?退貨賠款會花多少錢?會不會失去客戶和市場?不良產品會不會給社會帶來危害?等等,如果權衡利弊之后,這個風險我們吃得起,那就保持量具不變,但需要后工段其他手段進行監控產品特性,從側面控制該特性的相關參數,也是一種權宜之計。
第三點權衡:效率
當MSA工作嚴重影響到生產效率時,就要重新思考MSA的管理是否合理。單純的MSA分析工作是非常簡單的,但要綜合考慮生產效率時,就需要有很好的統籌管理,獲取計劃部門給出的生產計劃,獲取設備部門的設備安裝、調試、保養計劃,獲取生產部的5S安排節點等等,都是MSA統籌工作很好的切入點。總之,影響到了效率,MSA管理工作一定不到位,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安排,才能呈現最佳的協作狀態。
第四點權衡:可操作性
選擇MSA分析方法時,可操作性往往左右著我們的選擇。就拿我們公司某測量系統來說,樣品之間的一致性太差,嚴重影響了我們對測量系統可靠性的判斷,因此,通常會選擇破壞型的測量系統分析方法,但破壞型的測量系統分析方法往往又比不上方差分析法(ANOVA),然而,總歸是有替代的方法可用,聊勝于無吧。
通常我們選擇MSA方法的優先級是:交叉方差分析(across ANOVA)>嵌套方差分析(nest ANOVA)>均值極差法(X-bar R)、風險探測法、信號探測法>極差法(Range)、假設檢驗(Hypothesis test)、相關性分析、其他替代的方法,知道優先級之后,還要考慮可操作性,如果無法進行,只能降級選擇,千萬不能機械地套用條條框框,這樣的MSA還不如沒有,有的話,也只是在浪費時間,起不到實際的作用。有人說:“隨便搞一個方法,有報告就行,反正客戶也看不懂,把審核過了再說。”從某種程度上,我們無法輕易去評價這種說法的正確性,但經過本人與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一旦客戶較起真來,還真有懂的,不一定是很專業的,但最起碼的一些原理都清楚,尤其是一些從事過MSA工作的SQE。因此,MSA工作不能抱僥幸的心態,一定要理解透徹整個測量過程,做出正確的選擇,讓MSA工作發揮出應有的熱,才不至于白費工夫。
花了較大的篇幅澄清了一下MSA工作的必要性和實際工作中的權衡,其根本目的就是:既滿足客戶、體系、和品質的要求,又盡量使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因為是第一次在廠刊探討MSA工作,故此,并未涉及到具體的技術細節,而是從MSA工作的管理層面進行鋪陳,實際上這些東西比具體的技術更加重要,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管理層面的探討趨向于“道”,技術層面的探討趨向于“器”,道法自然,駕馭著“器”,因此說,MSA的管理工作對于MSA價值體現更加關鍵。當然了,技術層面也不容忽視,技術發展一旦到了一定的高峰,會發生質變,可以左右局勢。就像二戰的美國率先掌握了原子彈技術,這對整個二戰戰后格局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使得美國領先世界幾十年,直至今日,今后就不好說了,畢竟“道”不同,結局也一定會不同。毛澤東對艾森豪威爾進行戰略藐視時說:“原子彈就是紙老虎”,相信今天的中國人對這句話一定有深刻的體會,這就是“道”的力量。
借題發揮一下,旨在說明本文的用意和目的,期望公司所有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層,能夠正確地看待MSA工作,重新審視MSA工作的重要意義,這可不是紙老虎,駕馭得好,會變成真老虎,其他部門對MSA的支持那更是如虎添翼。
MSA這顆種子需要肥沃的土壤,在公司這塊豐饒的土地上,它已經生根、發芽、結果,但果實還有些苦澀,可能需要嫁接,可能需要再吸收一些復合肥,可能需要勤澆水,可能需要人工授粉……相信在這片陽光遍灑的土地上,MSA工作日新月異,一定能結出甘醇如醴的果實,摘下它,慶功宴上,人人得以品嘗,永遠銘記這難以忘卻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