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dq 于 2014-11-24 20:11 編輯
針對樓主提出的“ 直線度計算問題 ”,應該講其談到的“根據JJF 1097-2003 平尺校準規范中的數據計算直線度時用了兩種方法”的文字描述,在平尺規范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大家應該仔細看一下JJF 1097-2003 。其在6.4.2 平尺工作面直線度校準實例中,清楚的談到在數據計算直線度時只是使用了“按最小條件準則數據處理”,而對于所謂的“兩端點連線法”則一個字都沒有涉及,也根本無需涉及所謂“仲裁”的事情。大家都清楚:JJG 1097-1983 平尺規程中確實涉及到了“按最小條件準則”以及“兩端點連線規定”進行的數據處理”,并對“按最小條件準則數據處理”的判斷準則:[峰(谷)-谷(峰)-峰(谷)]給出了較為詳盡的文字描述,包括描點作圖,以及平行包容線的位置確定,以及旋轉點的確立,旋轉量的計算等,應該講都描述的非常細致、清楚。但這一切在JJF 1097-2003 中都被省略了,當然如此“省略”可能會給某些初接觸該項檢測工作的量友造成某種程度的困惑,但從直線度檢測包括檢測后期的數據處理(評定),相對平面度檢測來講,還是比較簡單的事情,所以“省略”是可以被理解及接受的。盡管JJF 1097-2003 平尺規范中沒有一個字涉及到“兩端點連線法”,但2樓量友談及的“兩種方法都可以”,應該講,還是正確的,畢竟“兩端點連線規定”在直線度檢測中經常性的要被用到,該“近似”評定方法也是國家標準允許采用的,且生產過程中使用該“近似”評定方法,從生產角度考慮,該方法只會產生“誤廢”,而不會產生“誤收”,實際上是控制產品質量更嚴了。
樓主談到的“最小條件法得到6.7μm,兩端點連線法得到8.8μm。為什么結果會不一樣呢?”的疑問,應該講還是對直線度檢測的某些基礎知識、基本定義不甚熟悉、了解所致。所謂的直線度簡單講就是:被測實際線對其理想直線的變動量。上述簡單文字描述中,所謂“實際線”應該是被測量的量,而所謂“理想直線”則是評定被測實際線的直線度的評定基準;話后面的所謂“變動量”應該就是“被測量的量”相對于其“評定基準”的“偏離程度”。該“變動量”也好,“偏離程度”也罷,實際上就是“被測實際線”的直線度,該所謂的“直線度”大小,由于“被測實際線”的位置是客觀存在的就在那里,故其“直線度”大小,應該完全與“評定基準”的位置相關,也就是“評定基準”位置與“被測實際線”是相接觸的最小平行包容,還是與“被測實際線”相離、相割以及是否符合“最小條件”準則相關。大家都清楚:所謂確定“評定基準”位置的“最小條件”,實際上就是相接觸包容“被測實際線”的一組平行包容線,且這一組平行包容線間的最大距離為最?。〝祵W中的極大值的極小值問題)。而另一類近似“評定基準”的位置則是硬性規定兩端點連線通過“被測實際線”的起點及末點(兩點一線),由此可見兩端點連線做為“評定基準”得到的直線度一般應該大于符合“最小條件”準則評定得到的直線度(非最?。?,這就是不同“評定基準”位置,評定得到的直線度是不同的,當然當“被測實際線”處于單凸或單凹時(非馬鞍形),“最小條件”與“兩端點連線”分別評定得到的直線度從數值上來講,是完全相同的,但各自的“評定基準”位置以及相關準則、規定依然是完全不同的。
樓主提出問題的帖子中,給出了兩個折線圖,應該講,這兩個折線圖在JJF 1097-2003中都不存在,應該是來自某些參考資料吧?!首先這兩個 折線圖,均不是根據測量原始數據畫出的,其中藍線折線圖是使用“最小條件”準則評定所得“被測實際線”的直線度(最?。t線折線圖是使用“兩端點連線”評定,并將“兩端點連線”(評定基準)向下平移了3.2μm所得到“被測實際線”的直線度(非最小)。對于這兩個圖形的做法及序號問題暫且不談,起碼兩種方法的評定過程及原理都沒有交待清楚,這是非常不應該的。畢竟其無法起到數形結合直觀易懂的目的。
本文在開頭已經講明:樓主提出的問題是對直線度檢測的某些基礎知識、基本定義不甚熟悉、了解所致??赡鼙救说慕忉寙铝诵?,請樓主及大家能夠諒解。真正做到會檢測且懂檢測。把檢測的基礎知識、原理、術語定義真正搞清楚,使之為我們的檢測工作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