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3-8-20 14:59 編輯
接 2# 史錦順 文
(2)不確定度論的評定 不確定度論對檢定的不確定度評定,把被檢測量儀器的性能,賴在檢定裝置上,這是胡評。結果是對大量合格產品不能給出合格的結論。 倪書所載的歐洲評定,多算了機械效應項、分辨力等項。算的結果是擴展不確定度為0.06mm。而被檢卡尺的MEPV是0.05mm,U95大于MEPV,合格性通道的寬度(MEPV-U95)已是負值,就是說,不管游標卡尺的示值是什么,即使與標準值一樣,最大誤差元為0,仍然不能判斷為合格。所有游標卡尺都不能判合格,這當然是荒謬的。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是不確定度評定的著眼點錯位。分辨力、機械效應,都是構成游標卡尺的誤差因素,必然表現在與卡尺的示值誤差中,把這兩項拉出來估計為計量誤差,是重計,多計,是錯誤的。 計量必須靠實測,憑數據說話。而不確定度評定的基本方式是“評估”,實際是瞎編數據。 不確定度評定的錯誤,是方法論的錯誤,是根本性的錯誤。忽視個性,拿一般的情況代替對具體單臺儀器的實測,認識的路線錯了。 - 把被檢儀器的性能,錯賴在檢定裝置的頭上,并由此而評定檢定裝置的性能,這是不確定度評定在計量中應用的基本錯誤。 誤差理論分析計量誤差,簡單、正確;不確定度評定,畫蛇添足,不用不錯,用了必錯。 - (四)在測量中的作為 GUM強調,是“測量”不確定度,似乎在測量中特別重要。其實,在測量中,不確定度評定是多余的。 (1)誤差理論下的測量結果表達 現引史錦順《新概念測量計量學》的有關段落。 ------------------------------------------------------------------------ 4.3基礎測量的測量結果 基礎測量是常量測量或慢變化量的測量。 測量要用經過計量且在合格期內的測量儀器。測量的第一步是根據測量目的的要求,選用測量儀器。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是已知的。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值)要小于測量任務的要求 測量者要看儀器的說明書,檢查合格證,要正確使用測量儀器。測量者沒有條件(沒有標準)評定測量儀器的指標。如果測量儀器不準確,責任在計量部門。測量者要注意驗證儀器是否正常。 設被測量的量值為L,測得值為Mi;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標稱值)為W 1 測量N次,求平均值。平均值就是測得值 M=M(平)。 2 用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值W(標稱)當測得值的誤差范圍R。測量結果為 L = M ± R 基礎測量,以平均值為測得值,而以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為測得值的誤差范圍。 計算得到的σ,應該小于誤差范圍,否則是統計測量或測量儀器有問題。測量結果的表達可以不計入σ(平)的因素。因為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中,已包含這個因素。 - (轉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