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簧管式壓力表示值誤差的產生原因及調整方法
1 零點超差(“不回零”)
原因:一是彈性管的彈性后效、彈性遲滯及殘余變形量的積累;二是測壓使齒輪脫開嚙合位置;三是
快速泄壓使齒輪初始嚙合位置脫開再嚙合;四是彈性元件的材料疲勞強度低。
調整此類超差,通常的方法是取下指針和表盤,使游絲松緊適度后將表盤、指針重新安裝,指針對準
零點即可。
2 非線性誤差
非線性誤差的特征:指針指示在刻度盤上表現為前正后負超差,前負后正超差,示值出現的誤差沒
有規律性。這是由于彈性敏感元件的材料在壓力作用下不一定完全線性變化,或整個機芯有松動,裝配
不合理而產生的示值誤差。對于非線性誤差的調整方法如下:
步驟一: 檢查游絲是否處于正常狀態(游絲平整,圈距均勻) 。若不處于正常狀態,可用右手按住
扇形齒輪的尾槽部,輕輕撥動,使扇形齒輪微微離開中心齒輪,使游絲恢復原狀,并使齒輪重新配合好。
表中游絲應平、圓、勻、正,無明顯偏心,有一定彈力,無銹蝕發黑,整個游絲的圓面應與中心輪軸成垂直
狀態。在松弛、旋縮或張開時,圈間、圈距應清楚均勻,無并框、搭圈、外碰現象。撤去外力后,游絲仍有
輕微毛病,可用尖鑷鉗夾住游絲外圍尾部,采用提、按、推、撥、折等法,小心將游絲修理好。如游絲不能
恢復原狀,仍很紊亂,最好更換游絲。
步驟二: 檢查中心齒輪是否處于儀表中心位置。若不處于儀表中心位置,先把示值調節螺釘固
定在扇形齒輪調節滑道中間部位,再把中心齒輪調到儀表中心位置。
步驟三: 檢查扇形齒輪與中心齒輪,嚙合是否符合要求。在壓力表零位時,中心齒輪與扇形齒輪
嚙合時,扇形齒輪要留2~4齒。
步驟四: 調整拉桿與扇形齒輪之間的夾角。當指針停于中間刻度時,連桿與扇形齒輪構成直角為
最佳。
步驟五: 最后調整傳動比,即調整示值調節螺釘,有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前負后正超差,即指針前半部為負差,后半部為正差。調整時,先將拉桿與扇形齒輪之
間的夾角變大,使它在整個行程中都為負,然后再調整傳動比。前正后負超差,即指針前半部為正差,后
半部為負差,調整方法與此相反。
第二種情況:一點或兩點出現誤差,僅調整螺釘已達不到效果。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儀表自身元件
質量問題造成,扇形齒輪輪齒不均,或它與中心齒輪嚙合不勻引起的,也可能是表盤的分度線不等所造
成,或由于齒輪本身誤差過大和平穩性不良而造成。因此,要首先確定超差原因后才能調整,可以改變中心齒輪和扇形齒輪間的嚙合情況,將中心齒輪或扇形齒輪向前或后移動數個齒即可。若還調整不好,則應更換新的零件或在表盤上重新劃線標定該點分度值線。
第三種情況: 測量上下限不超差,中間刻度前后快慢不同,原因是機芯安裝不正,度盤偏斜,指針
軸不在彈簧管中心(或度盤孔中心) ,應重新調整機座,調整機座時要注意,中心齒輪與扇形齒輪嚙合變
化要符合要求。
第四種情況:儀表的示值誤差在整個刻度范圍內均很理想,只是有個別點不好,甚至超差。其解決
辦法是先把壓力固定在該點上(把表盤拿下來) ,再檢查這一點齒輪的嚙合情況,各部分間隙松緊的情
況,傳動軸孔是否受阻,連桿是否靈活,齒輪嚙合點是否有損傷異物等,排除污物,毛刺等。中心齒輪有
傷齒可以變動嚙合位置,扇型齒輪有傷齒則無法修理,必須更換新件。
3 線性誤差
指針的實際值表現為正差逐漸變大,但遞增是一樣的,即斜率是相同的,或負差逐漸變大,但遞減
也是一樣,這種類型的誤差可稱為周期性誤差,也就是線性誤差。對于線性誤差的調整,一般采用調整傳動比的方法解決。
當示值誤差為正時,將調整示值調節螺釘往外調;相反時往里移,調時應注意微微輕調,用螺絲刀輕輕調整,如果起始位置或極限指針起點量很小,可適當調整一下游絲的力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