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家用醫療器械走進市民家,成為市民居家必備的好幫手。那么,這些家用醫療器械靠譜嗎?為此,市市場監管局醫療器械處的專家肯定地說,這些產品對市民自我監測疾病有一定幫助,但這類產品本身存在一定的檢測誤差,再加之由于市民的操作不當,會加大測量數據的誤差。 電子耳溫計是被誤用最多的家用醫療器械之一。電子耳溫機的測溫原理是通過測量耳膜溫度來替代體溫,而在測量時,電子探頭是碰不到耳膜的,只能測到耳道這個類似“黑箱”地方的溫度。電子耳溫計測量的誤差最高達到了15%。江東曾有一個案例,孩子發燒,父母覺得耳溫計衛生又安全,測了一下,只有38.5攝氏度,不是高燒,就雙雙放心上班。未到單位,接到家中老人急電,說是孩子抽搐了。孩子送醫后,醫生所測體溫為40.5攝氏度。父母當即從家中拿來耳溫計,現場測量比對,發現與醫院的水銀體溫計竟然有2攝氏度的溫差。 此外,電子家用血壓計和血糖儀也得小心。特別是血糖儀的誤差最高在20%左右。江東曾有一位老太用自備血糖儀監測血糖,發現血糖值很高,就自行多打了一劑胰島素,結果造成低血糖,暈倒在家中,幸好兒女回家發現得及時,才撿回一條命。此外,電子血壓計有的誤差在15%左右。 是這些產品不合格嗎?不是。專家說,大型醫療設備在小型化、操作簡易化的過程中,原有的測量精度會受到一定影響。國家法律允許存在一定范圍內的測量誤差。這些家用醫療器械往往是電子類的產品,對保存及使用的環境與操作手法要求較高。 就拿電子耳溫計來說,它對環境中的溫度和濕度要求較高。換句話說,家中保存電子耳溫計的環境不好,直接影響它的測量精確度。還有沒有受過醫學專業培訓的市民在拿它來測耳溫時,操作肯定沒有專業的護士來得精準,可能測到的并不是耳膜溫度。 那家用醫療器械備著能有什么用處? 專家說,可以作為市民自我定期監測發現疾病異動的一個設備,一旦發現檢測數據波動較大,直接上醫院。但有個前提,買了這些家用醫療器械后,首先要校正它,可以拿這個設備與醫院的檢測數據做一段時間的比對,發現兩者差值有多大,這個差值若比較恒定,在使用時可自行修正數據。同時,依照產品說明書,提升正確的操作能力。第三,盡量把家用醫療器械存放在干燥、濕度相對低及溫度適宜的環境中,減少環境對其精確度的影響
論壇提示:請在使用前確認自己用的醫療儀器是否合格,無法判斷可以到當地計量部門送檢。
溫度類的醫療儀器,可以測量手心,一般溫度在35℃,或者腋下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