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規矩灣
-
(一) 計量規范摘抄
國家計量規范《JJF 1099-2003 表面粗糙度比較樣塊校準規范》
-
4.1 表面粗糙度參數Ra值
樣塊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用輪廓算術平均偏差Ra參數來評定。樣塊Ra的系列標稱值列于附錄A。樣塊校準所得的Ra(平均)值對其標稱值的偏差不應超過+12%至-17%的范圍(具體數值范圍參見附錄B)。
-
附錄B Ra平均值范圍Ra標稱值 Ra平均值范圍
25. 20.8 ~ 28.0
12.5 10.4 ~ 14.0
6.3 5.2 ~ 7.1
3.2 2.66 ~ 3.58
1.6 1.33 ~ 1.79
0.8 0.66 ~ 0.90
0.4 0.33 ~ 0.45
0.2 0.166 ~ 0.224
0.1 0.083 ~ 0.112
0.05 0.042 ~ 0.056
0.025 0.021 ~ 0.028
-
5.2 測量標準器及其他設備
5.2.1 鋼直尺或卡尺。
5.2.2 相對示值誤差不超過士5%的觸針式表面粗糙度測量儀。
-
6.2.1 校準方法:用觸針式儀器進行測量
依次在樣塊均勻分布的10個位置上進行測量,將測得的Ra值取平均值,作為校準結果。
-
(二)誤差理論的對象
“誤差”實際是“識差”,就是認識之差。客觀的量值是Z,人用儀器測量,測得值是M,誤差理論是解決M與Z的關系的有關問題。
基本的測量就是用測量儀器測量被測量。典型的測量儀器為:輸入被測量Z,輸出測得值M。測量儀器性能指標為:誤差范圍:R,R是非負的量。誤差范圍的褒稱是準確度。
計量是用計量標準實測儀器的誤差范圍R,當
R(實驗) ≤ R(標稱)
則儀器合格。
測量者用計量合格的測量儀器進行測量,誤差理論(很簡單的推導)告訴測量者:被測量的真值在測量結果中(測量結果是以測得值為中心的區間)。測量結果為:
Z=M±R
以上這些,就是誤差理論的精髓。再具體些,誤差理論的對象是:
1 在儀器研制中,給出測得值函數,分析誤差因素,合成誤差范圍,給出儀器的誤差范圍的指標值(準確度)。
2 計量中,標準選用,數據采集與處理,合格性判別。
3 測量中,選用測量儀器,處理測得的數據,給出測得值;在滿足要求使用條件、正確操作的前提下,用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值當做測量的誤差范圍,給出測量結果。
-
由于誤差量的特點:1 只論絕對值,不計正負號,2 誤差量的上限性(只論絕對值的最大值),因此,誤差理論本質是關于誤差范圍的理論。
測量儀器研制、計量、測量,誤差性能都是一個指標,就是非負的誤差范圍R。
-
(三)回答質疑
1如(一)中引述的國家計量規范,表面粗糙度比較樣塊的指標是:“Ra(平均)值對其標稱值的偏差不應超過+12%至-17%的范圍”,這里寫的很明確,是“偏差”而不是測量誤差,不是測量理論必須處理的問題。因此老史認為,可以不回答這個問題。這個不對稱的寫法,是引導判斷者向哪方面傾斜的問題,不是測量問題,而是標稱值的寫法問題,是另一種需要,不是測量理論該解決的問題。機加工中,零件尺寸的標注,軸尺寸偏差全負,孔尺寸偏差全正,那是軸與孔滑動配合的需要,不屬于誤差理論。誤差理論不處理、也管不著標稱值的問題。同樣表面粗糙度樣塊的+12%至-17%的偏差范圍,是要求值的寫法問題,不是測量誤差問題。屬于測量范疇的觸針式表面粗糙度測量儀,相對示值誤差不超過士5%,就是對稱的指標了,5%就是誤差范圍。
-
2 國家規范《JJF1094-2002 測量儀器特性評定》合格性判別,只講絕對值,對不對稱的指標,根本就不理睬。
-
3 標稱值、要求值寫成對稱的還是寫成不對稱的,拋開導向問題外,客觀上是一樣的。
甲 不對稱的標度法 Ra標稱值25 Ra平均值范圍為20.8 ~ 28.0
乙 對稱的標度法 Ra標稱值24.4 Ra平均值范圍為20.8 ~ 28.0
甲乙兩種標度,要求的Ra平均值范圍是一樣的。即寫成25(+3.0,-4.2)與寫成24.4(+3.6,-3.6)的實際值完全一樣。(各量單位:微米)
-
4 研制給出的是測得值區間,計量公證的也是測得值區間;而用戶使用的是真值的區間。對稱區間的給出法,兩個區間半寬相同,應用方便。如果給出不對稱區間,測得值區間[Z-a,Z+b]而真值區間成為[M-b,M+a],使用者與計量者間,有上下限的轉換,量值的轉換、負號的轉換,極易出錯。測量(不僅僅是計量)是千千萬萬人的事,一定要簡明;為避免出錯,區間只能表達為對稱的,只能是誤差范圍一個值。世界上任何測量儀器(有給出測得值、使用戶得到測量結果的功能)必須給出單一的誤差范圍值(誤差元絕對值的最大可能值)。全世界沒有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