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9-2 18:55 編輯
-
零售商品與包裝商品的允差不同
-
史錦順
-
《零售商品稱重計量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與國家工商總局2004年4月)規定,商家出售的零售糧食,25kg,允許短缺量為:偏差-100g;而在《定量包裝商品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2005)第75號令)中規定,25kg的袋裝糧食,允許短缺量為:相對偏差-1%,即允許偏差量為-250g.
國家規定的糧食交易的重量允差,零售與定量包裝兩種情況差異較大,筆者從誤差理論來說明一番。
-
(一)糧食零售
零售糧食25kg,按《零售商品稱重計量監督管理辦法》規定,允許偏差為-100g。而如何選用秤,有明確規定:《零售商品稱重計量監督管理辦法》第三條 零售商品經銷者銷售商品時,必須使用合格的計量器具,其最大允許誤差應當優于或等于所銷售商品的負偏差”。
下邊是筆者的理解與解釋。
-
糧食零售,是現場測量,以秤的測得值為糧食重量的量值。測得值是計價量,是決算的根據。測得值的誤差范圍,取決于所用秤的誤差范圍。
選用25kg測量點上誤差范圍小于等于100g的秤來稱量就可以了。沒有所謂的1/3原則。不確定度理論對這個最基本的測量場合,沒用。書呆子可以背書,照搬照套不確定度,但既不符合國家具體明確的規定,事實上也沒有人用。胡說而已。
-
誤差理論根據
測量儀器測得值的誤差元為:
r(重) = M(測) – Z (1)
R(重) =|r(重)|max =|M(測) - Z|max (2)
由秤的準確度指標:
R(重)≤100g
必有
|M(測) - Z|max≤100克
零售的測得值M(測)為25kg,是固定值。解絕對值不等式有兩種情況:
情況1
當Z > M(測)時
Z – M(測) ≤ 100克
Z ≤ M(測) + 100克 (3)
這表示商家給買者的糧食多些,但不多于100克。-
情況2
當Z < M(測) 時
M(測) – Z ≤ 100克
Z ≥ M(測)-100克 (4)
商家給買者的糧食可能少些,但實際重量大于等于M(測)-100克,即短缺量不超過100g。
-
由上,選用誤差范圍R(W) / (允差絕對值)≤1的秤來稱糧食,即符合保證消費者利益的國家規定,也是符合誤差理論的,是方便、易行的。
-
(二)定量包裝商品
1 文件
《定量包裝商品計量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2005)第75號令
附表3:允許短缺量
質量定量包裝商品的標注凈含量 (Qn)
g |
允許短缺量(T) *
g |
|
Qn的百分比 |
g |
0~50 |
9 |
—— |
50~100 |
—— |
4.5 |
100~200 |
4.5 |
—— |
200~300 |
—— |
9 |
300~500 |
3 |
—— |
500~1000 |
—— |
15 |
1000~10000 |
1.5 |
—— |
10000~15000 |
—— |
150 |
15000~50000 |
1 |
—— |
|
2 舉例
以人們常常購買的袋裝面粉為例
重量標稱值 25kg
國家質檢總局75號令規定(上表最后一行)
允許短缺量T=25kg×(-1%)=-250g
-
同零售的允差-100g比較,允差放寬2.5倍
-
3 理解
零售要求高,是因為現場測量,糧食多少,可以手動加減,使秤的示值恰好為要求值。測得值等于要求值等于決算值。測得值與決算值一樣,不存在測得值與決算值之差。
袋裝糧食(大米、面粉等),袋上的標稱值是決算值。與買賣雙方利益相關的糧食的實際值與決算值(標稱值)的差,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糧食加工廠生產線上的包裝的控制偏差,即秤的測得值與袋上的標稱值之差,第二是糧食的測得值與糧食的實際值之差。
設裝袋的標稱值為B,實際重量為Z(真值),秤的測得值為M,電子機械控制能力為T(控),則
T(控) = |B-M| (5)
當B > M
M = B –T(控) (6)
當M > B
M = B + T(控) (7)
秤的誤差范圍為R(測),于是有:
M–R(測) ≤ Z ≤ M + R(測) (8)
將(6)代入(8)有
B–T(控)–R(測) ≤ Z ≤ B–T(控) + R(測) (9)
將(7)代入(8)有
B +T(控)–R(測) ≤ Z ≤ B + T(控) + R(測) (10)
綜合(9)(10),有公式:
B–T(控)–R(測) ≤ Z ≤ B + T(控) + R(測) (11)
-
袋裝糧食的重量偏差,等于控制能力與測量誤差之和。
25kg的袋裝糧食,在生產線上,秤的測量誤差范圍R(測)為100g,裝袋的控制能力T(控)為150g,則標稱值的最大偏差T為±250g,即袋裝糧食的實際重量,不會少于24.75kg(負偏差不超過250g),符合國家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