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3-10-5 11:33 編輯
回復 79# 規矩灣錦苑
我詳細講兩個公式的推導過程,是表明兩個公式各自都可以由一個基本公式推出來。這個基本公式就是誤差范圍的定義式(6.1)式。 在計量場合推導的結果是(6.5)式M=Z±R;而在測量場合推導的結果是(6.9)式 Z=M±R (此后把Z換成L,是適應一般習慣。真值是個太專業的詞,而真值本身就是實際值、客觀值,Z換寫L成更適于表達一般的測量。討論理論問題,就應該原原本本的寫做Z). (6.5)式M=Z±R與(6.9)式Z=M±R, 這兩個公式等效嗎?不!這是在不同場合的有不同物理意義的兩個公式! - (6.5)式M=Z±R,表示的是計量中的以真值為中心的測得值區間,形式為 [Z-R,Z+R]。 (6.9)式Z=M±R,表示的是測量中的以測得值為中心的真值區間,形式為[M-R,M+R]。 計量中的測得值區間是 [Z-R,Z+R],測量中的真值區間是[M-R,M+R]。認識計量與測的區間的異同,必須要弄清楚二者的區別。每個區別是由測量與計量的不同目的、不同條件、不同結果而形成的。 計量的目的是判別被檢測量儀器的合格性。條件是必須有計量標準,也就是有真值(在計量時,標準的標稱值就當做真值,至于此標準的誤差,是計量誤差,計量誤差必須小到可忽略的程度)。(6.5)式的真值是標準的真值,是已知量。誤差范圍R(R是被檢儀器的誤差范圍的指標值、它是被檢儀器在各個測量點上的測量誤差元的最大可能值。每次測量的誤差元是變化的,但誤差范圍是一個值,表明該臺測量測量儀器的性能。同一臺儀器的誤差范圍是一個值,是實測結果,此值稱誤差范圍的實驗值,只有誤差范圍的實驗值小于等于誤差范圍指標值,才算合格。同一型號的測量儀器有相同的誤差范圍指標值,這樣才方便于使用(包括選用、交易等) 計量的目的是判斷測量儀器的合格性。計量合格了,測量者就可以放心地用。合格了,表明什么呢?就是表明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準確度)是真實的、有效的。那就是在儀器量程內,測得值與被測量的真值的差的絕對值不大于測量儀器的指標值。這一點的科學表達,就是有了測得值M, 則被測量的真值一定在M=Z±R的范圍中。寫成區間的形式就是[Z-R,Z+R],一個計量點,真值Z只有一個,而測得值隨被檢的各臺測量儀器而不同,按測量減真值的誤差,不能超過R。 計量確認了(6.5)式M=Z±R,就是確認了誤差范圍R,R是測量儀器的特性,測量儀器在應用中,就要體現這個特性,有了測得值M,就一定知道真值Z所在的范圍Z=M±R,寫成區間形式就是[M-R,M+R]。這個區間是測量的區間,其中一定包含被測量的真值。 綜上所述,用計量過的測量儀器,測量被測量,就知道了被測量的誤差范圍。用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的指標值(儀器所標的準確度),當做測得值的誤差范圍,是冗余代換,合理而簡單。測得值為M,儀器準確度指標是R,測量結果就是L= M±R,L是被測量的實際值,就是理論研究中的真值。 兩個區間的嚴格寫法是: 計量區間 M ∈ [Z-R,Z+R] 測量區間 Z ∈ [M-R,M+R] 規矩灣先生竟把我講的兩個區間,硬說成是一個區間,并以此為基礎說事,這是篡改,是不應該的。你一時不懂,該仔細想一想。我認為你不至于那么不開竅! (轉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