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3-9-24 09:16 編輯
測量計量這門學科與技術,存在三種場合:1研制;2計量;3 應用。任何一種量具、任何一種測量儀器、任何一種計量標準,都存在這三個場合,或者說是三個過程。第一是出世立身,是建造、賦值,成為一個功能實體;第二是經過國家計量部門的檢驗,取得合格證。這是社會公證。有了合格證,就有了可信性。我認為,所謂可信不可信,是人類社會的事,不是客觀事物的性質。客觀事物都是客觀存在,只有人對它認識程度的問題,沒有可信不可信的問題。測量儀器在人類的交易活動中,起仲裁的作用,人們關心它的示值是否可信,表面上是對物的懷疑,而其本質是對人的懷疑。誰都明白,造假的是人,而不是物。計量機構,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公證機關。第三,應用,就是被用戶選去干事。測量儀器是測量工具,用作測量;計量標準是檢定或校準的工具,即計量 工作的工具。計量標準用于計量工作。量具是較簡單的測量儀器。 工廠生產了量具,米尺、卡尺,都是在廠里定標的。經過計量,取得合格證,才能應用。量具的特點是較簡單,但它在三大過程中的規律與任何復雜儀器沒有區別。 復雜到銫原子頻標、激光比長儀;簡單到一把卡尺、一只溫度計,都必須經過計量,才能被信任,被應用。原子頻標不經過計量而去傳遞量值是不合法的;同樣,一臺電子秤沒經過計量,就用于賣糧食、賣肉、賣菜,也是不符合計量法的,是違法的。貿易市場的管理人員有義務監督商販按時檢定案秤與臺秤;買主也應知道,任何秤,稱出的重量,只在秤是“合格的”這個條件下,才是可信的。 從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以來,我國的交易,在量值方面,就有了法律的保證。因為通常計量這件事由市場管理人員負責,一般顧客也就不必擔這個心。一個成熟的、正常運轉的社會,人們分工負責,各盡其職。計量過的測量儀器的可信性,是一切交易的前提,這是由計量機構與管理機構來負責的。 - 由上所述,我認為,關于測量儀器的可信性的問題,人類社會早已有解決的辦法,那就是所有測量儀器(示教儀器除外)都必須經過計量。 經過計量(中國是檢定,一些國家稱校準),測量儀器就是可信的,就可以在生產、交易的活動中去應用。 儀器是否失準,人們自然很關心。失準可能是人為的(如在市場上),也可能是自然的(非人為的,如生產線上),但人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計量。計量是嚴肅的事,定期進行。而旁證是可以隨時進行的。不同的測量儀器,有不同的旁證方法。其中重要的一條,是重視異常數據。一個有經驗的測量工作者,會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現問題或問題的苗頭。這些是要不斷地提高的“本事”,有些經驗,也值得總結,供后來者學習。任何有用的知識,都是人類的財富;任何貢獻知識與經驗的人,都值得人們的尊重。 但是,不確定度論的提出,不是人類認識發展的正常情況。不確定度論否定誤差理論,否定的正是人類知識的精華。否定正確的東西,必將是自身的被否定。本文不能談得太多,只論及“可信性”。上面已說,取得可信性,只能靠計量。 - 說不確定度是可信性,進行不確定度評定,就是取得可信性。這種說教是實際情況嗎?說點心里話、實在話,搞了這么多年的不確定度評定,到底有什么用呢?如果不是應付檢查的話,誰會干那些走形式的事? - 若說不確定度評定是客觀的需求,是取得“可信性”的手段,那我看最需要進行不確定度評定的是現在市場上最廣泛使用的電子案秤。而在生產中最需要評定不確定度的就是游標卡尺。事實上,不確定度評定的最大弊病是“一般信息”代替“具體性能”,“口頭評估”代替“單件實測”。說空話,解決不了具體量具的可信性問題。 在某些場合,簡化(或省略)不確定度評定,還不一定說明是對不確定度論的否定;但至少是認識到:“不確定度評定并非不可缺”。可信性的問題,不能按復雜儀器與簡單儀器來區分,而重點應看到哪里“可信性”問題最嚴重。既然在“可信性”最嚴重的場合,都可以簡化(實際是省略)不確定度評定,那必然的邏輯就是:在一切場合,都可以簡化、省略不確定度評定。 老史退休前的五年(93-97),正是不確定度興起的年代。對不確定度評定,采取了堅決抵制的態度。不確定度的A類評定,規定一律除以根號N。宇航測量設備的頻率分散性考核,規定測量100次,按不確定度評定,性能必定虛夸10倍。就這個問題來說,老史當年否定不確定度評定,就是堅持了真理,就是對事業負責。16年過去了,老史堅持駁斥不確定度論,就是堅持真理。要繼續戰斗。不確定度論迷惑了世界上眾多的學者,一些網友不贊成我的觀點,我表示可以理解;但必須實事求是,一定要認真想一想。認識的提高,歸根結底要靠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