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θ角非常小,∴tanθi≈θi(小角度測量原理); 又∵跨距L為常數,為方便推導,在提取公因式后,暫放在一邊; ∴∑tanθi (i=1~i)=∑θi (i=1~i) 此∑θi (i=1~i)就是JJG117-2005《平板》規程中的公式(8)的∑ai(i=1~i)的“初始階段”摸樣。 同理:則被測截面末點至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投影(高度),也就是n點到起始點(i=1~n)各點的高度差累積值: ∑tanθi (i=1~n)=∑θi (i=1~n) 此∑θi (i=1~n)就是JJG117-2005《平板》規程中的公式(8)的∑ai(i=1~n)的“初始階段”摸樣。 JJG117-2005《平板》規程中的公式(8)中兩個求和(∑),通過前面的分析、論述和推導,應該講已經基本上說清楚了,它們分別是初始階段的∑θi(i=1~i)和∑θi(i=1~n)。我們再來看前面用文字描述方式畫出的直線度曲線圖,被測截面上任一點i點到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投影(或稱各點高度差累積值),其與兩端點連線相交于i′點,則被測截面上i點到i′點的縱坐標投影,就應該是被測截面上任一點(i點)到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的偏差,在直線度曲線圖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此偏差為: δi=(i點到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投影)-(i′點到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投影) 直線度曲線圖的末點我們暫且用n′表示: ∵△Oii′∽△Onn′,∴△對應邊成比例 故:線段ii′:∑i(i=1~n)=i:n 即:線段ii′=i/n∑θi(i=1~n) (i′點到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投影) ∴直線度測量中唯一性的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就是:被測截面任一點(i點)對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偏差,寫成公式如下: δi=[∑θi(i=1~i)]-[i/n∑θi(i=1~n)] 注:上述公式中的i/n∑θi(i=1~n)在許多參考資料中被稱為“坐標轉移量”。 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中的“傾斜角”,經與換算系數1000(μm),儀器分度值τ及跨距L給以線值換算后,即可寫為ai(μm),也就是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的“后期階段”,被寫成與JJG117-2005《平板》規程中的公式(8)完全一模一樣了: δi=[∑ai(i=1~i)]-[i/n∑ai(i=1~n)]
(μm)
(后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