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角度/平直度] 平板平面度計算方法

[復制鏈接]
101#
xqbljc 發表于 2011-11-15 23:07: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7# 規矩灣錦苑


    1.布線布點的方式分為兩種,細分則分為三種,這些東西的探討應該講意義不大,沒有什么明確的對錯之分,大家也不會去感興趣,那么我放棄此問題的探討好了。
    2.直接、間接、組合所謂的三種測量方法的劃分探討的意義應該也不大,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法不同應屬正常,但測量基準是統一還是變化的由測量方法決定的說法應該是毫無道理的,但拍著腦袋瓜想問題顯然是不懂或不尊重測量原理客觀現實的,所以讓人無法接受。錯誤的東西總不能重復的次數多了就成為正確的東西,把道理和理由講清楚嗎!
    3.樓上講“評定基準分為“最小區域”、“最小二乘”、“對角線”、“三遠點”四種理想平面是標準的規定”,我可以接受,但講僅僅有這四個評定基準,就是教條式的生搬硬套了,實際生產及測量中廣泛采用的模擬理想平面只是測量基準的說法是毫無道理的,只要談到理想平面或理想直線應該只能按評定基準來理解,從未聽說過理想平面或理想直線是測量基準的,樓上敢說敢創的精神應該是缺乏平直度測量原理和基礎知識的表現。至于所談到的“模擬理想平面與規定的評定基準相重疊”的講法,我只能表示驚訝,確實不知道該如何來理解了。
    4.關于比喻的解釋,懇求樓上不要再繼續比喻下去了,在對測量原理不清楚及基礎知識不了解的情況下,比喻是不會得體且正確的,什么布兵、打仗、海拔、海平面、餐飲、吃飯、加上過去的什么爬山、山峰、海底、平路等等,別說感到比喻的形象如何,明明就是聽天書嗎!
    5.網格布線布點方式可以采用自準直儀小角度測量儀器,盡管確有一定困難的說法,我敢講樓上肯定沒有這樣做過。為了在測量全過程中,測量基準(主光軸)不得發生改變,儀器只能放在被測平面的外面,儀器光軸通過反射面的中心這一困難調整先不講,有可能光路要多次進行改變,增加反射鏡或五角棱鏡進行改變都是非常非常困難,甚至無法實現的,這里還有考慮自準直儀的測量范圍名義上一般規定可達6米,實際上當反射鏡相距3米,在光軸略微偏離反射中心的情況下,成像質量將會相當模糊,加之五角棱鏡的轉向誤差就有2〃,所以我實在無法想象樓上是如何使用自準直儀以網格布線布點方式來進行測量的?!所以才多次建議樓上實際操作體驗一下,僅僅紙上談兵要出笑話的。
    6.網格布線布點方式在縱橫方向采用不等跨距測量,測量基準很可能由于種種原因發生了改變,這種認識和看法與樓上測量基準只是一個點的說法差距太大,所以不期望樓上在此重要問題上談出什么有意義的見解來。
    7.“網格布點方式的的測量基準是a1點”,這種說法我在過去的帖子里已經多次解釋說明了,“節距法”是使用小角度儀器進行的相對于測量基準變化的傾角測量,一個點與線或面均不可能構成夾角,所以從這一最基本的知識就可以認定平直度測量中,測量的基準就不能可能是點,而只能是線或面。“對角線布點方式的測量基準是兩條對角線的交點”,樓上這一說法應該是更加“新穎”的自創了,對于思路已經混亂的樓上,我已經不知該如何去解釋了,也不知說什么好了,只能告誡樓上,不懂裝懂,受罪的只能是自己。
   8.“水平儀+橋板“組合的”A儀器“的分度值的計量單位確是μm”,首先所謂的A儀器不存在,我們面對的仍然是水平儀,其次小角度測量儀器由于橋板的加入,分度值由弧度“進化”為μm,肯定就是癡人說夢。“角度計量單位mm/m”,如果樓上繼續把約定擱置的問題用來偷梁換柱,那我們可以繼續開展這一問題的探討,而不必時時、處處把私貨塞進來,這不光明正大。
   9.關于網格布線布點方式在縱橫方向采用等跨距實質解釋及比喻,應該講與“選擇一把300mm卡尺測量長度,用另一把150mm的卡尺測量寬度”的說法,毫無可比之處,因為樓上并沒有意識到采用不等跨距的測量會改變測量基準的實質,所以與樓上談討這些計量技術問題是困難非常非常大的。
     馬上就要到發帖需要審核的時間了,結束這個匆匆忙忙的帖子好了。
102#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1-11-16 13:30: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6 14:13 編輯

  老師一再強調平直度測量的是“小角度”而不是“高度差”。我認為,測量的的小角度還是高度差可能是造成我們分歧的主要原因。高度差可以簡化為兩點的距離,因此讀取第二個點的讀數值可以用另一個點為讀數的參考對象(即測量基準)。而角度必須由兩條直線或者兩個平面相交,所以要讀取一個角度值必需以一條直線(或平面)為測量基準去讀取另一條直線對測量基準的傾角。所以我認為我和老師的觀點雖然有一系列分歧,但分歧的焦點仍然是在測量基準上。
  老師堅持平直度的間接測量中測量基準是水平面,每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是相同的,是統一的。我認為測量基準是一個點,每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都是與它相鄰的前一個受檢點,因此測量基準是不統一的。咱們能不能把其它分歧暫時放一下,專門討論一下測量基準的問題。
  老師多次強調“測量、評定基準就是絕對或相對水平面,換句話說,就是a1點做為測量的起始點就在測量、評定基準這個絕對或相對水平面上”,“評定基準”咱們也先放一下,就討論“測量基準就是絕對或相對水平面,換句話說,就是a1點做為測量的起始點就在測量基準這個絕對或相對水平面上”這個命題好嗎?我有下面幾個問題的確不明白,因此接受老師的批評也不裝懂,請老師指教:
  1.老師指的絕對的水平面在哪里?老師說的絕對水平面和自然界的水平面需不需要加以區分?絕對水平面是不是自然水平面?如果不是,那么是過a1點而與自然水平面平行的平面,還是過a1點與自然水平面近似平行的任意平面?
  2.相對的水平面在哪里?是過各個受檢點而與自然水平面平行的平面,還是過各受檢點而與在a1點建立的那個和自然水平面差不多平行的任意水平面?
  3.如果測量基準不是自然水平面,這個平面還能不能稱為水平面?
  4.相對水平面和絕對水平面的關系是什么?相互之間是不是平行?
  5.既然每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都是絕對或相對水平面,也就是說都是相對于這個水平面讀得測量數據,這些測量數據還有沒有必要累積?如果我們假設七個受檢點除了第一個受檢點記為0外,每個受檢點讀數都是+2″,最后一個受檢點通過累積就得到+12″,那么+12″還是相對于那個“絕對或相對水平面”嗎?如果是,該點讀數+2″又是相對于哪個“絕對或相對水平面”?如果不是,又是相對于哪個平面?總不能一個角度相對于相互平行的兩個平面讀出兩個角度值吧?
  6.老師一再強調平直度測量的是“小角度”而不是“高度差”,那么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為什么都規定平面度誤差和直線度誤差的計量單位是線性值微米,而沒有規定采用角度值弧度?既然規定測量線性值微米,而且水平儀與橋板組合后我們完全可以在水平儀的顯示窗口讀出微米,為什么偏偏不去讀微米非要讀角度值再去付出精力計算呢?老師在101樓的7說“一個點與線或面均不可能構成夾角”這個道理我明白,我不明白的是已經可以通過“水平儀+橋板”這套測量系統直接測量一個點到另一個點在某個方向上的高度差,為什么非要去測量那個“夾角”?平直度誤差本身只要求測量線性值,并沒有要求測量角度值,我們完全可以不去過問夾角的事呀。
  7.老師說“所謂高度差應該就是這個夾角正切值的近似值罷了,用公式表示應為tinθ≈θ,這里θ應該是測得的夾角,單位弧度,近似做為所謂的高度差θ,兩端點連線公式推導過程中記為ai”。首先我不認為角度值θ是高度差,連高度差的近似值也不是,高度差也不是θ“這個夾角正切值的近似值”。高度差的計量單位是微米,角度θ的計量單位是弧度或者秒,正切值的計量單位是1(無量綱)。弧度單位和無量綱單位的關系不討論,那么單位微米的量值和單位弧度的量值難道能夠畫等號或者相互近似相等嗎?
  8.老師在101樓的6說的“網格布線布點方式在縱橫方向采用不等跨距測量,測量基準很可能由于種種原因發生了改變,這種認識和看法與樓上測量基準只是一個點的說法差距太大”,我不明白差距在哪里,還請明示。我一直都在說平直度間接測量本身測量基準是變化的,無論什么布點形式,也無論使用的橋板是否等跨距,某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都是在檢測順序線上與其相鄰的前面那個受檢點(注:所以我說使用橋板間接測量的測量基準是點不是線和面)。測量者可以使用累積法把各受檢點的測量基準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上去,一般都統一到起始點a1點上去。橋板跨距可以不同,但是起始點a1卻是不變的,把各受檢點讀數的測量基準統一到同一個a1點上去很容易就實現了測量基準的統一。
  另外,如果老師對國家標準規定的平直度檢測方法分類(即分為直接測量、間接測量、組合測量法)持不同見解,我也想學習一下老師對平直度檢測方法的分類,也請老師不吝賜教。
103#
xqbljc 發表于 2011-11-16 18:41:5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3# 規矩灣錦苑


    希望樓上看別人的帖子能夠細心一些,我在88、89樓的帖子并沒有談到0-XYZ直角坐標系,我談到的是平面直角坐標系,是二維的,在我談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X軸就是測量基準,同時也是測量過程中的測點序號,Y軸是儀器讀數的累積值,而非什么縱向測點序號,所謂Z軸在平面直角坐標系是不存在的。
    另外需要特別說明一點,以“節距法”進行的直線度測量和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的平面度測量實際上均是各個被測截面的直線度測量,以作圖法進行的數據處理(評定)均使用的是平面直角坐標系;而以“節距法”進行的網格布線布點方式的平面度測量,由于測量基準是通過起始點a1的相對或絕對水平面,所以進行的數據處理(評定)應該是樓上談到的0-XYZ直角坐標系,是三維的,這些基礎知識的東西樓上應該能夠分清,搞混了這些對于理解現在進行的探討是無益的。
104#
xqbljc 發表于 2011-11-16 22:14: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5# 規矩灣錦苑


    對于樓上提到的①~④共四個異議,其中第一個異議,我已經在94樓講的非常清楚了,希望樓上在認真寫帖子的同時,也能細心看一下別人的回帖,這樣對自己正確的理解測量原理及基礎知識等應該是有好處的。否則,不管別人所談如何,只是自己去喋喋不休,思路已經固化的狀態下,不會有什么提高的。
    ①.X軸只是測量過程中的測點序號,不是測量基準的說法在事實面前是站不住腳的。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中的第一部分就是i=1至i點的儀器讀數累積值Σai(i為被測截面任意一點的測點序號),也就是GB/T11336-2004《直線度誤差檢測》標準的圖32中,Z3=a1+a2+a3,式中Z3就是i=3時,第三點對X軸(測量基準)的縱坐標距離,a1是第一點對X軸(測量基準)的縱坐標距離,a2與a3分別是i=2或3時,被測截面的2或3點對經1或2點所做的平行于X軸(測量基準)的輔助線的縱坐標距離,如果樓上對上述文字描述真正看明白且理解了,應該也就對累積值Σai相關測量原理及數學含義的東西真正理解了,我之所以拿出作圖法來解釋這些,就是因為數形結合直觀形象,便于對測量原理及“節距法”測量基礎知識的理解。
        樓上關于“在測量中水平儀0位正確與否完全不影響測量結果”的說法,應該在偏離絕對水平零位(實測中的相對水平零位)不夠遠的的位置此話是對的,但如果較大的偏離了絕對水平零位,則此話應該是錯誤的,因為對電子水平儀來講,其示值誤差公式可以看出,其離開絕對水平零位的位置越遠,則示值誤差越大。所以許多結論性質的話語不能過于絕對。
       “讀數是a,并不能證明被測表面與水平面傾斜了a”的說法,一般來講應該是對的。但應該首先搞清楚這里做為被測截面的測點序號是1還是i〉1,再者,應該把被測表面改為被測截面的一段,還有就是所謂的水平面究竟是絕對還是相對水平面,在這些前提不能夠落實的情況下,貌似正確的結論性質的東西有可能是錯誤的,這就是我經常談到“嚴謹”二字的原因。
    ②.樓上“每個受檢點測量基準是前一個受檢點”的說辭肯定是錯誤的,我在許多帖子里都解釋過了,不想再去重復。“Y軸應該是儀器讀數的累積值”的說法并不是由于所謂“測量基準是前一個受檢點”錯誤得來的。正是由于測量基準是絕對或相對水平面或線,再有就是儀器的主光軸,所以各點的近似測得值a1、a2、a3(拿圖32來說事)除a1是第一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累積值外,0+a1),其余a2、a3均是2、3點對經1、2點所作平行測量基準X軸的輔助線的縱坐標距離,故被測的2、3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必須取累積值,也就是0+a1+a2和0+a1+a2+a3,至于后面的4、5、6......n,同理即可。希望樓上仔細看一下圖32,從a1、a2、a3在圖中位置的幾何意義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
    ③.以“節距法”進行的平直度誤差測量,其實質就是小角度測量,被測參數確實是線性誤差值,但這個線性誤差值確實是通過間接測量小角度誤差值(傾角變化,也就是被測截面某一段前后兩點連線的延長線與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的夾角),依據在角度很小時,tinθ≈θ,兩端點連線公式推導過程中記為ai的近似計算得來的所謂線性誤差值。這實際上也是“節距法”測量的難以彌補的先天性缺陷。當把上述測量原理性的東西真正搞清楚了的時候,應該就不會再講出“不能再陷在小角度測量中思考問題了”的錯誤話語了。因為我們起初進行的恰恰就是小角度測量,如果連這些最基本的現實都不愿意承認,那可就是“裝睡”了,裝睡是叫不醒的。
    ④.樓上認為圖32正是說明了“測量基準是變化的”的話語,估計或肯定是將經被測段的前一點做出的平行測量基準X軸的輔助線當成不斷變化的測量基準了,因為測量基準就是一個點的說法應屬明顯性質的錯誤,但這個輔助線僅是作圖中的輔助線啊,它與測量基準X軸是平行關系,其與被測段前后點連線的夾角是前后點連線的延長線與測量基準X軸夾角的同位角啊,這才是被測截面的被測段相對于測量基準X軸的傾角(被測傾角),這樣分析一下測量原理及基礎知識性質的東西后,到底X軸還是某一個所謂的點是測量基準不就是很清楚的一件事了嗎。
105#
xqbljc 發表于 2011-11-17 10:46: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8# 規矩灣錦苑


    樓上關于“激光跟蹤儀在國內大型機械加工企業廣泛應用”的說法,本人確實不敢茍同,“某個企業自己擁有不亞于10臺”,這似乎不可能吧。我們知道,激光跟蹤儀相當于一臺大型可移動的三坐標測量機,目前,在中國市場主要有瑞士的萊卡和美國API的產品,其單臺價值約為150萬~250萬之間,如果像樓上所講那樣,某個企業自己擁有不亞于10臺的話,那么直接投資應該在1500萬~2500萬之間(間接投資應該也是巨大的),我無法想象這樣一個大型機械加工企業有什么樣的工作需要理由采購如此多的激光跟蹤儀?就算是擺闊氣也有些燒錢不眨眼了吧。根據我們去年調研的情況,北方某動車制造機車公司,某大型造船廠,應該是大型機械加工企業,而且急需激光跟蹤儀這樣的精密測量設備,但在2010年底也僅是簽訂了購買的意向協議,且至今還是一臺也沒有購入。另外我們國家做為校準激光跟蹤儀的裝置,包括50m的自動或半自動基線場,只有北京國家計量院、上海測試院、北京304所、廣州計量院等為數不多(應該不超過5~6家)的單位具備了硬件條件。我之所以在這個與我們探討的問題關系不大的事上講了這么多,就是希望包括自己在內的大伙,在探討問題時,談問題講事情,首先要實事求是,不要望風撲影、嘩眾取寵,那不是探討問題的應有態度。
    JJG117-2005平板檢定規程確實規定了“允許采用其它測量點分布形式”,這是規程人性化的表現,也就是將采用何種方法及布線布點方式的權利及義務統統交給了檢測人員,這里權利就是采用的方法、方式,而義務就是必須保證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1/3最大允許誤差。至于出現爭議時的仲裁采用最小條件準則,因為最小條件準則符合形狀誤差的定義,并不意味著規程也堅持認為最小包容區平面作為評定基準的科學性優于對角線平面作為的評定基準,理由我在92樓及其它板塊的許多帖子里都已經多次談論過,不在此繼續重復。總之,所謂“優于”的說法應看從那個角度來講,不可一概而論的。
   樓上談到“國家標準給出四種理想平面可作評定基準”,這沒有錯,但并不意味著做為評定基準只有這四種理想平面,至于“除了這四種評定基準以外,其它任何平面都不是標準規定的評定基準”,這句話應該也沒有什么錯,但并不能意味著標準沒有規定的理想平面就不能做為評定基準了,所以,不要將自己無據延伸出來的話題強加給標準,這是對標準的曲解和不尊重,也可以被稱謂以標準為幌子,行兜售私貨的實質。
106#
xqbljc 發表于 2011-11-17 11:11: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9# 規矩灣錦苑


   樓上談到“ 我真的沒有明白,已經一目了然知道了受檢點在前一個受檢點基礎上抬高(或者降低)了多少微米,為什么非要再回過頭去考慮“前、后點連線延長后與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的夾角”,有了現成的線性值不用非要再去算“夾角””?記得自己在過去的帖子里曾經對咨詢平板平面度計算方法的諸多量友多次談到,計算方法問題一定不要死記硬背,所謂平直度測量的計算實際上只有一個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其它所謂計算公式都是基于這個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變形得來的,所以,如果要想把基于“節距法”小角度測量平直度原理搞清楚,只需把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自己推導一下就可以的。或許樓上自己沒有去進行這個推導,所以才對上述問題,及自己帖子下面的問題苦苦思索,卻找不到正確的答案。所以還是建議樓上能對基于“節距法”的小角度測量原理,即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自己推導一下,那對自己提出問題找到正確答案將是非常有益的,如果樓上懶得在這個測量原理及基礎知識上下功夫,只愿意談論某些所謂“深奧”的東西,我將抽時間,在今后的帖子里對“節距法”進行的小角度測量平直度的某些定義、術語、概念性的東西,以及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給以簡單的解釋和推導,只是這樣做擔心可能會耽誤樓上及大家的時間。
107#
xqbljc 發表于 2011-11-17 13:21: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2# 規矩灣錦苑


    樓上的帖子提出了8個問題,實際上有些問題應該是重復的,我先簡單的回復如下。如果樓上有興趣,我也抽出了時間,我將在今后的帖子里履行106樓承諾的解釋和推導。
    ⑴.絕對水平面應該在自然界,絕對水平面就是自然水平面,這樣的水平面應該有無數個,它們之間是相互平行的,但通過起始點a1的絕對水平面應該是唯一的,也就是只有一個;
    ⑵.相對的水平面也在自然界,就是樓上所講的通過起始點a1,且與自然水平面差不多平行(或稱略微傾斜)的任意平面,這樣的平面應該有無數個,但由于相對水平面是針對水平儀的相對水平零位來講的,所以通過起始點a1,與自然水平面差不多平行(或稱略微傾斜)的相對水平面應該是唯一的,也就是只有一個;
    ⑶.如果不是絕對(自然)水平面,這個平面一般不能稱為水平面,但針對水平儀的相對水平零位來講的話,還是可以稱為相對水平面的;
    ⑷.絕對水平面和相對水平面的關系針對水平儀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零位來講的話,就是樓上所講的自然水平面和與自然水平面差不多平行(或稱略微傾斜)的任意平面,它們相互之間肯定不平行;
    ⑸.“既然每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都是絕對或相對水平面”,此話還是改為“以節距法進行的小角度測量平面度,當采用網格布線布點方式時,被測截面的各段測量基準都是絕對或相對水平面”,這樣的改動嚴密,無漏洞可鉆。“是相對于這個水平面讀得測量數據”的話是對的,也就是被測截面的某一段前后點連線與測量基準X軸的夾角,經計算可以得出這后一點到經前一點做出的平行X軸的輔助線的縱坐標距離,如果要計算該點到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則必須進行累積,也就是圖32中的Z3=a1+a2+a3(前面的0點不寫入也罷)。樓上所講的“假設七個受檢點除了第一個受檢點記為0外,每個受檢點讀數都是+2″,最后一個受檢點通過累積就得到+12″”,那么這個被測截面的誤差折線實際上是經過坐標原點(0,0)和(6.12)點的一條線段,每一段前后點連線與測量基準X軸的夾角都是2″,所以該被測截面的直線度誤差不管用兩端點連線還是按最小條件來評定都應該是0,但最末點到經(n-1)點的平行X軸的輔助線的縱坐標距離應為tin2″×L(L為跨距),最末點到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則應該是6(tin2″×L)=6L×tin2″,這里希不要挑剔tin2″的寫法是否合適,純粹示意性質的。+12″不是相對于那個“絕對或相對水平面”的,它是儀器讀數的累積值,是為下一步計算該點到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而累積的。該點讀數+2″,應該改為該位置或該段讀數+2″,當然是相對于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與該段前后點連線的延長線的夾角說的,上面的文字描述如果真正看懂且也理解了,那么就可以看出根本不存在“一個角度相對于相互平行的兩個平面讀出兩個角度值”這樣一說了。
    ⑹.樓上提到的第六個問題,在這里講清楚肯定比較麻煩,這也就是標準不愿細談的原因。容許我在后面的帖子里,抽出時間來的時候,履行106樓承諾,一定將這一測量原理及基礎知識的東西給出解釋和推導。“不去過問夾角的事”是不可能的事,與樓上探討問題也多少學會了比喻,那就是跑的前提是走,走的前提是站,站的前提是翻身及爬,就是要循環漸進的;
    ⑺.樓上的第七個問題類比第六個問題,待履行106樓承諾時,一并給出解釋和推導;
    ⑻.網格布線布點方式在縱橫方向采用不等跨距測量,測量基準很可能由于種種原因發生了改變,這是我比較感興趣,也是我認為有可能的事,但思考、咨詢及查閱相關資料,應該講,結論性質的東西很不成熟,現在來談的話,很可能會是瞎談,所以,還是想先聽一下大家的意見,再次感謝了。
       國家標準規定的平直度檢測方法分類的問題,說實話,我并不感興趣,不感興趣的事就由它去好了,不去參合落個清凈還是難得的。
10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1-11-17 15:34: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6# xqbljc

  1.老師還是沒有回答我,絕對水平面是什么?相對水平面是什么?每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都是絕對或相對水平面,這些水平面是不是相互平行?
  2.根據老師說的①,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老師的意思是:X軸既是受檢點序號又是測量基準。受檢點序號我們意見一致,對于是測量基準,請問老師,X軸是哪個受檢點讀數的參考對象?是不是所有受檢點讀數時的參考對象?
  3.老師說GB/T11336-2004的圖32中,“Z3=a1+a2+a3,式中Z3就是i=3時,第三點對X軸(測量基準)的縱坐標距離,a1是第一點對X軸(測量基準)的縱坐標距離”這正是我說的統一到起始點這同一個測量基準的高度差,我沒有異議。對于“a2與a3分別是i=2或3時,被測截面的2或3點對經1或2點所做的平行于X軸(測量基準)的輔助線的縱坐標距離”我也沒有意見,因為我一直堅持是線性值。但是既然是“距離”,它們的計量單位難道不是微米而是弧度?說明已經拋棄了角度分度值而該用線性分度值了吧?
  4.“在測量中水平儀0位正確與否完全不影響測量結果”的說法應該是正確的,以JJG117-2005平板檢定規程的附錄A為例,測量a1-e5對角線各受檢點時,得到讀數為:a1=0,b2=42,c3=44,d4=46,e5=44,起始讀數為42不可謂小吧,請問老師這個水平儀零位正確嗎?我的觀點是,管它零位對不對干啥,無非說明b2以a1為測量基準讀數,比a1高42格;c3以b2為測量基準讀數,比b2高44格;依此類推d4比c3高46格,e5比d4高44格。如果不按照每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是前一個受檢點,新的測量系統的分度值已經變為線性值(高度差)去理解,用小角度測量原理去解讀并不是不可,因為平直度檢測源于小角度測量原理,但是解讀起來比我說的解讀方法困難得多。用累積法統一測量基準到a1點上去,得數列A:0、42、86、132、176。按兩端點連線我評定基準則0+0X=176+4X,解方程得X=-44,乘以受檢點順序號0、1、2、3、4可得數列B:0、-44、-88、-132、-176。A+B可得數列C:0、-2、-2、0、0。因為使用的水平儀分度值τ=0.005mm/m,橋板跨距Ld=180mm,則組合后的新測量系統分度值為0.005×180=0.9μm,將數列C的格數乘以測量設備分度值0.9μm,就是數列D:0、-1.8、-1.8、0、0,這就是檢定規程表A.1最后一列的數據。整個計算中絲毫不考慮水平儀零位準確與否,也絲毫不考慮絕對和相對水平面在哪里。
  5.對于老師說的②,老師說,“Y軸應該是儀器讀數的累積值”的說法并不是由于所謂“測量基準是前一個受檢點”錯誤得來的。并堅持說:正是由于測量基準是絕對或相對水平面或線”,所以“除a1是第一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累積值外,其余a2、a3均是2、3點對經1、2點所作平行測量基準X軸的輔助線的縱坐標距離,故被測的2、3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必須取累積值,也就是0+a1+a2和0+a1+a2+a3。
  我想請教老師:那個a0=0讀數是不是起始點0以X軸為參考對象讀得的;讀取a2是否經1點作的輔助線作為讀數的參照物;讀取a3是否經2點作的輔助線作為讀數的參照物?那么這是不是就說明了讀數的參考對象在變化?每個受檢點讀數的測量基準是不是前一個受檢點?累積以后的讀數是不是統一到了以X軸為同一個測量基準的讀數?
  6.老師在①和②中都認為讀數是縱坐標的距離了,這和我的觀點一致。既然是距離,計量單位應該是微米而不是弧度吧?老師認為“依據在角度很小時,tinθ≈θ,兩端點連線公式推導過程中記為ai的近似計算得來的所謂線性誤差值。這實際上也是‘節距法’測量的難以彌補的先天性缺陷”。
  我不認為有先天缺陷,因為水平儀的分度值的確是小角度θ,可是與橋板組合后已經變成了新的測量系統中的顯示器,顯示的分度值就不再是角度而是“高度差”,或者是老師說的“縱坐標距離”了,計量單位不再是mm/m而是μm了,讀得的格數只要乘上分度值XXμm就足夠了。我相信沒有人對“高度差=(橋板跨距×tinθ)×讀得格數”不理解吧,當tinθ為水平儀分度值時,(橋板跨距×tinθ)就是組合的測量系統的分度值,還有必要每次測量都去重復推導和計算嗎?一個測力裝置分度值以牛頓(N)為計量單位,當與一個標準臂長相組合時,就產生了一個嶄新的測量設備扭矩儀,此時每次測量人們還用測力裝置原來的分度值讀數然后去與臂長相乘計算力矩嗎?此時的測力裝置的分度值就應該拋棄計量單位N而改為力矩的計量單位N·m。水平儀與橋板的組合與此相似,應該拋棄原來的計量單位mm/m更換成新的計量單位μm,去計算高度差,沒有必要再去計算小角度然后轉換成高度差。
109#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1-11-17 15:42:13 | 只看該作者
在107樓,老師講解了絕對水平面和相對水平面,我完全同意和接受老師的講解。
110#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1-11-17 17:13: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7 17:30 編輯

至于老師在107樓的〔5〕說:
  改為“以節距法進行的小角度測量平面度,當采用網格布線布點方式時,被測截面的各段測量基準都是絕對或相對水平面”,這樣的改動嚴密,無漏洞可鉆。我覺得核心意思仍然是“都是絕對和相對水平面”。根據107樓前4條意見,絕對和相對水平面是相互平行的,最后一個受檢點讀數時相對于相對水平面+2″,通過累積得到+12″,這個+12″還是相對于一個相對水平面的夾角嗎?如果是,那就產生了矛盾,如果不是,那又是相對于哪個平面?
  我同意老師用“縱坐標距離”的解釋方法,這就是我說的“高度差”的意思。另外老師說“這個被測截面的誤差折線實際上是經過坐標原點(0,0)和(6.12)點的一條線段”,我也同意,這實際上是在說評定基準規定為兩端點連線時,就是連接兩個端點的理想直線為評定基準,來評定被測實際線的直線度誤差。
  老師仍然認為:“每一段前后點連線與測量基準X軸的夾角都是2″,那么‘是相對于這個水平面讀得測量數據’的話是對的”,既然已經是相對于那個水平面的傾角都是+2″了,還用得著再累積嗎?老師給出的累積理由是,“經計算可以得出這后一點到經前一點做出的平行X軸的輔助線的縱坐標距離,如果要計算該點到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則必須進行累積”,我也基本同意,因為這正是我說的后一點以前一點為測量基準,讀取后一點與前一點的高度差。
  我贊成如果“每一段前后點連線與測量基準X軸的夾角都是2″,該被測截面的直線度誤差不管用兩端點連線還是按最小條件來評定都應該是0”,因為它的的確確就是一條與X軸成夾角2″的直線。
  老師說:“tin2″×L(L為跨距),最末點到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則應該是6(tin2″×L)=6L×tin2″,這里希不要挑剔tin2″的寫法是否合適,純粹示意性質的”。雖然計算結果不錯,但如果其中有其它讀數,則不能相乘而必需相加,因此為了嚴謹還是用“累積”解釋好。
  老師說:最后一點讀數+2″,“應該改為該位置或該段讀數+2″,當然是相對于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與該段前后點連線的延長線的夾角說的”。這樣改又讓我迷茫了,角度+2″到底是相對于X軸的夾角+2″,還是相對于“該段前后點連線的延長線”夾角+2″?還是指“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與該段前后點連線的延長線的夾角”是+2″?如果是指“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與該段前后點連線的延長線的夾角”是+2″,那就是說測量基準仍然是X軸了。就又回到存在“一個角度相對于相互平行的兩個平面讀出兩個角度值”這樣一說了。
  總而言之還是用“縱坐標距離”或者“高度差”解釋意簡言合。實際上高度差檢測的解釋原理來自于小角度檢測原理,并不否定小角度檢測原理。我們在解釋水平儀法檢測平直度誤差時,完全可以拋棄初始的小角度原理,直接用高差來解釋。
  后一點的高度是在前一點的高度基礎上加上與前一點的高度差,這和測量某零件高度的比較法相似。指示表在量塊上對零,就是以平板表面為測量基準讀取量塊高度,指示表再移至被檢零件上,以量塊上表面為測量基準讀取被檢零件表面與量塊上表面的高度差。測量基準發生了變化,因此測量結果要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上去,統一到平板表面上去。于是最簡單的方法是利用累積法,兩個高度相加就是被檢零件的高度。
  直線度誤差測量,以0點為測量基準0點的讀數自然是0;然后以0點為測量基準,測得1點比0點高a1;以1點為測量基準,測得2點比1點高a2;以2點為測量基準,測得3點比2點高a3。轉入評定步驟之前的測量結果可以用統一到同一個測量基準0點時數據,即:Z0=0,Z1=0+a1,Z2=Z1+a2=0+a1+a2,Z3=Z2+a3=0+a1+a2+a3。這樣解釋是不是要簡明得多。
111#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1-11-17 17:58: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7 19:50 編輯

回復 105# xqbljc

  沒有關系,用什么符號無關緊要,我只是按習慣把高度方向的坐標軸稱為Z軸,橫向坐標軸稱為X軸,縱向坐標軸稱為Y軸,直線度測量中僅有兩個坐標軸,我一般把表示高度的軸仍然稱為Z軸,把表示受檢點順序號的軸叫X軸,如果老師習慣把表示高度的軸稱為Y軸,我也沒有意見。
  至于我說的某企業擁有激光自動跟蹤儀不亞于10臺,這是事實,老師如果不相信也沒有關系。我的中心意思是說,用這樣的儀器,測量到處可能發生凸起和溝槽障礙的大型表面平面度,對角線布點是行不通的,以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也是極其困難的。理解我的意思就行了。
  老師說“JJG117-2005平板檢定規程確實規定了‘允許采用其它測量點分布形式’,這是規程人性化的表現”。我不太贊成這個說法,我認為老師可能忽視了這句話的作用。作為技術標準應該講究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更加嚴謹,字字句句需要斟酌。寫入了標準條款的語句當然就應該是允許的,或者是必須的。檢定規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保證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1/3最大允許誤差”的原則下,其它的布點方式完全是可以的,不要拘泥于對角線布點方式。
  檢定規程之所以規定最小包容區平面為發生計量糾紛仲裁時的評定基準,而不規定對角線平面為仲裁時的評定基準,是因為最小包容區平面作為評定基準評定的平面度誤差是完全符合定義的平面度誤差,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的平面度誤差是近似的平面度誤差。難道這不是某種程度上,在平面度誤差評定中,用最小包容區平面作為評定基準優于對角線平面嗎?如果兩種理想平面是同等的,那就沒有必要說這句話了,直接用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的平面度誤差作為仲裁依據就算了。
112#
xqbljc 發表于 2011-11-17 23:23: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8# 規矩灣錦苑


    1.個人感覺,第一個問題我在107樓講的比較清楚了,希望樓上看別人的帖子時能夠細心一些;
    2.X軸既是受檢點序號又是測量基準,其還應該是被測截面使用的各個跨距長度及跨距數。做為測量基準,它應該是被測截面上各個點或稱各段的測量基準,但不會是被測平面所有測點的測量基準,因為對角線布線布點方式實際上是測量的各個截面的直線度,在測量該截面時,以作圖法進行的數據處理(評定),測量基準就是X軸,但這個測量基準與另外一個被測截面沒有任何關系,所以在測量某一個截面的過程中不得對水平儀或自準直儀進行任何調整,但在開始測量另一個截面前,可以對儀器進行調整,也就是可以改變測量基準。但在網格法布線布點的測量中,由于測量基準是通過起點a1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所以在整個面的測量全過程中均不得對水平儀進行調整,以免測量基準被改變。這也就是為什么,該布線布點的方式使用自準直儀會非常非常困難,甚至可以講根本就無法使用自準直儀小角度測量儀器,其道理就在這里。
    3.我在所有的帖子里,談到的測量基準都是某一條線或面(以布線布點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而你談到的測量基準都是某一個點,甚至談到了49點就有48個測量基準,而且測量基準是在不斷變化的,并將各個分段的前一點通通都看作測量基準,也就是并沒有將被測截面的某一段前后點連線得延長線與測量基準X軸的正方向的夾角當做是測量的讀數,所以你在節距法的測量原理及基礎知識,包括對測量基準的認定等方面錯誤認識應該是根深蒂固的。也就是我們分別談到的測量基準根本不是一回事。另外你談到距離的單位問題,我在許多帖子里已經講的比較清楚了,就是依據測量的儀器讀數換算為線值,在換算之前,由于等跨距的原因,將格值、數值、字數做為距離、累積值甚至直線度誤差也是沒有什么問題的,最后按正確的換算系數和公式進行換算就是了。這個你可以看一下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公式中連換算系數、分度值甚至橋板的長度都棄之不談,因為那些都應該屬于常數,屬于次要的,做為一個計算的通式為了方便推導,將某些常數包括換算過程暫時放在一邊是完全可以的。
    4.“在測量中水平儀0位正確與否完全不影響測量結果”的說法只能講是基本對的,樓上所舉的JJG117-2005的例子,讀數a1=0,b2=42,c3=44,d4=46,e5=44,起始讀數為42不可謂小吧的說法應該是對電子水平儀不夠了解所致,這里讀數42并不大,我們看一下JJG103-2005規程,電子水平儀的示值誤差在全部測量范圍內為:士(1十Ax2%)Δ,A為檢定位置標稱值的絕對值。由公式可以看出,當標稱值變化了100個數,示值誤差才增加了2個數,再者電子水平儀的零位是可調的,也就是顯示為零的時候未必是其零位,顯示不為零,甚至為較大的一個數時,未必不是其零位,所以對樓上對電子水平儀零位僅根據幾個讀數就能夠質疑其零位的正確與否感到實在不好理解。所以我無法回答你該水平儀零位是否正確。樓主后面提到的“我的觀點是,管它零位對不對干啥”的說法,顯然又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實際上,零位正確與否,還是對測量有影響的,假如偏離零位比較遠,那么依據電子水平儀的示值誤差公式可以看出其示值誤差是會相應增大的。再講,也不是我要談零位正確與否的,明明就是樓上自己談問題的無序嗎,畢竟出爾反爾不好吧?!我的意見,還是把那些明顯的錯誤,好統一認識的東西先談清楚再講其它吧,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也捋不清楚的,我想,將探討的問題攪亂應該不是樓上的本意吧?!至于樓上后面談到的“每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是前一個受檢點,新的測量系統的分度值已經變為線性值(高度差)去理解”等觀點,我已經不想再去講什么了,因為再講就是多次重復了,我感覺,樓上確實應該端正探討問題的態度了,這樣......,似乎有糾纏的嫌疑了。但不管怎樣,樓上終于承認“平直度檢測源于小角度測量原理”,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至于從前告誡他人應該跳出站在小角度測量的立場看問題的說辭,似乎已經可以不計前嫌了吧?或許你的解讀方法在計算上有一定的長處,可以互補,但樓上在更重要的測量原理及基礎知識上確有嚴重錯誤的,自己去悟吧。
    5.樓上“a0=0讀數是不是起始點0以X軸為參考對象讀得的”這個我無法回答你,因為這里引用的所有數據都是你在舉例中提供的,且你提供的起始點是a1=0;讀取a2和a3不是經1和2點作的輔助線作為讀數的參照物,我在多個帖子已經講的非常清楚,是以被測點與前一點連線的延長線與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參照物)的夾角讀取的,之所以在作圖法中畫出經前點且與X軸平行的輔助線,完全是由于夾角是前面提到的實測角的同位角或互補角(在后點低于前點的情況下),再有就是為了公式推導的方便而采用的等量代換,且這樣做也比較便于直觀理解,這與小角度測量原理并不矛盾。另外,累積值的計算并不是為了什么統一測量基準,因為測量基準在該測量截面是唯一的,不存在莫須有的“統一”什么東西這樣一種說法。
    6.樓上不承認“節距法”測量存在著難以彌補的先天性缺陷”,這個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你對“節距法”的測量原理理解上太糊涂了,什么“顯示器”、新的測量系統分度值包括所謂近似得到的高度差等等,這些統統是樓上陳舊的錯誤論據,“當tinθ為水平儀分度值時”的講法,看來樓上越發不清醒了,這只是在小角度測量時,弧度與正切近似相等啊。另外嚴重質疑樓上,難道我講到的縱坐標距離在作圖法中,只能是線值嗎?是格值、數值、數字包括角度值就不能描點作圖了嗎?!
    我現在真懷疑這樣的死纏硬打,糾纏不休狀態的探討還有必要進行下去嗎???
113#
xqbljc 發表于 2011-11-17 23:45: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9# 規矩灣錦苑


    認可別人帖子里談到的觀點并不是主要的,認真據實的回帖和細心看別人的帖子應該是最重要的。
114#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1-11-18 00:37: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8 01:18 編輯

回復 112# xqbljc

  1.如果是在自然水平面時,水平儀讀數為42,這個水平儀零位正確嗎?
  2.如果是讀數42不算大,那么改為讀數1000如何?分別是a1=0,b2=1000,c3=1002,d4=1004,e5=1002,這個水平儀的零位不正確該足夠大了吧,用這個零位嚴重未調整好的水平儀測量影響測量結果嗎?
  3.就按老師說的各受檢點讀數“是以被測點與前一點連線的延長線與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參照物)的夾角讀取的”,這句話我仍然不明白,老師堅持說測量的是小角度,那么受檢點的讀數到底是以被測點與前一點連線的延長線為參考對象讀取的角度,還是以“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參照物)”為讀數參考對象讀取的角度,還是以“被測點與前一點連線的延長線與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參照物)的夾角”讀取的角度?
  如果是以“被測點與前一點連線的延長線”為參考對象讀取角度,或者“與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參照物)的夾角”讀取的角度,被測點作為一個點來說不應該有角度吧?
  如果老師一定要用原始的小角度測量理論來解釋,角度也應該是一條線相對于另一條線的角度,是線與線相交的角度。那也應該是被測點與前一點的連線以前兩點連線的延長線為參考對象來讀取角度,而不是什么相對于“與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或者“與測量基準X軸正方向的夾角”讀取。
  如果是我說的這樣,“前兩點的連線延長線”作為讀取角度值的參照物(測量基準)由于受檢點的后移,是不是在變化著?每個受檢點的測量基準還算是同一個嗎?
  如果用小角度測量原理,各點的讀數都是角度值,每個受檢點的讀數都是被測點與前一點的連線以前兩點連線的延長線為參考對象讀取的角度,那么就又產生了一個怪事,起始點的0度又是怎么出來的?讀數的基準就算是X軸,又是哪一點與起始點的連線和X軸夾角為0度呢?我認為一個點與一條線是形成不了角度的,只有兩條線,或者兩個平面,或者一條線與一個平面才能夠形成角度。一個點可以讀出角度應該作何解釋?
  如果把起始點作為第二個點的高度讀數參照物,起始點為零則是天經地義的事,第三點則讀取相對于第二點的高度,依此類推第n點讀取相對于第(n-1)點的高度,也就順理成章。然后通過累積法把各點的相對不同參照物的高度統一到以起始點為同一個參照物的高度,這就是使用橋板檢測平面度的實質。所以我說這種間接測量法源于小角度測量原理,但是經過發展已經不完全是小角度測量原理了,歸根到底還是平直度誤差是以線性值為計量單位而不以角度值我計量單位的要求,迫使測量原理的發展。
  4.現代計量的術語早就引入了“測量設備”的新概念,而不僅僅是原來的計量器具。只要是為了實現測量活動所必需使用的儀器、儀表、量具、計量標準器、標準物質、計算機軟件、專用工裝等都是測量設備,它們任何兩種以及兩種以上的東西組合也是測量設備。水平儀是個測量設備,專用工裝橋板也是測量設備,水平儀與橋板的組合還是一個測量設備。怎么識別某個測量設備是獨立的,還是作為組合的測量設備的一部分,關鍵看其功能。測量中不能獨立作位移或者旋轉的就應該看成是組合的測量設備的一部分。平直度檢測中我們使用的是“水平儀+橋板”這個組合,這個組合是一體的,相互之間的方向和位置在測量中是不可作任何調整的一個整體,因此已經形成一個新的測量設備,水平儀在測量中就不是單獨的測量設備了。單獨的水平儀只能測量被測表面與水平面的夾角(小角度)不能實現平直度檢測,只有水平儀與橋板組合成新的測量設備,才能夠實現平直度檢測。
115#
xqbljc 發表于 2011-11-18 12:58: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0# 規矩灣錦苑


    看了樓上的這個帖子,我確實為樓上的理解能力感到擔憂或不解,擔憂的是這理解能力不是一般的差,不解的是有必要揣著明白裝糊涂嗎?這樣攪渾的疑問恐怕就不僅是質疑的問題了。
    樓上和本論壇的量友可以看一下我在107樓的帖子,這個帖子的那一部分文字會使他人可能將“絕對和相對水平面是相互平行的”理解成是我的觀點呢?我白紙黑字明明寫的是通過起始點a1的相對水平面與自然(絕對)水平面差不多平行(或稱略微傾斜),并明確提及“它們相互之間肯定不平行”,難道“差不多平行(或稱略微傾斜)”,就可以理解為相互平行了嗎?把莫須有的論點強加到別人身上,自己再去據理質疑,這什么作風啊?說糾纏已經不確切了,明顯的無事生非嗎。樓上后面有關+12″的疑問或稱質疑,我在107樓的⑸已經解釋清楚了,樓上可到那兒去看一下。我有些奇怪,許多人是看帖不回帖,而樓上卻反其道而行之,屬寫貼、發帖不看帖。
    我在107樓談到的“經過坐標原點(0,0)和(6.12)點的一條線段””,被樓上認為是“連接兩個端點的理想直線為評定基準”,應該是理解的不夠確切吧?我談到的經過坐標原點(0,0)和(6.12)點的一條線段應該是被測截面的誤差折線圖形,只不過這條折線不存在折點罷了,或稱該折線與其兩端點連線完全重合,所以其直線度為零。樓上看帖、思考、回帖時多少上點心吧。
    “縱坐標距離”與“高度差”還是不完全相同的,縱坐標距離是相對X軸、輔助線或評定基準來講的,而高度差一般僅是對輔助線來講的,當然前面這些,都是相對于小角度測量平直度來講的,之所以給出注解,確實擔心樓上再去無休無止的延伸、比喻,而在測繪及其它專業,自己完全就是外行,無能力涉及。我在107樓關于累積值的論述,現在被樓上認可的基礎上,又被用來證實了其“后一點以前一點為測量基準”的論點,這根本對不上號吧?這里累積做為計算的一個過程與樓上將累積上升至“法”的高度,不是一個層面吧?!所以還是希望今后樓上不要動輒以所謂的“法”說事了,“法”的濫用是應該規范一下了。樓上贊成我在107樓談到的“每一段前后點連線與測量基準X軸的夾角都是2″”的說法,就是默認了測量基準就是X軸的結論,再去質疑這個該被測截面唯一的測量基準X軸,講什么“前一點為后一點的測量基準”,應該就是前后不一、出爾反爾了。
    我在107樓談到最末點到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應該是“6(tin2″×L)”,被樓上以“但如果其中有其它讀數”為理由而認為“不能相乘而必需相加,因此為了嚴謹還是用“累積”解釋好”,這里,被測點的讀數都是+2″,又被樓上改稱為“如果其中有其它讀數”都是樓上的舉例和話語,我該聽信樓上的那句話呢?莫非樓上確實思維混亂了?!將6個相同的代數式相加寫成乘積的形式有什么不可以?樓上“不能相乘而必需相加”的說辭,前半句應該是吹毛求疵,后半句只能適合這個沒有折點的所謂“折線”圖形,如果后一個點低于前一個點,測得角為前后點連線與輔助線夾角的補角,那累積時相加就不合適了,而應該是相減,也就是代數和的概念了。
    樓上關于最后一點讀數+2″到底是相對那條線或測量基準來講的疑問,以及“一個角度相對于相互平行的兩個平面讀出兩個角度值”的疑問,我在107樓也已經完整的解釋了,不想再去重復,所以還是回帖不看帖的問題。提醒樓上,看帖-思考-再看貼-再思考后再回帖,這樣,把握性及回帖的質量才會有所提高,反正我是這樣做的。
    “縱坐標距離”或所謂的“高度差”,我在前面部分已經給出論述,還是有區別的,等同采用并不合適。既然知道小角度檢測原理是“源”,又要拋棄這個“源”,用近似成分很大的所謂“高度差”來解釋,能嚴格無誤嗎?!某小角度測量儀器的使用說明書在我的建議下,已經全部棄用了所謂“高度差”的文字術語描述,這就避免了近似的成分和某些錯誤的根源
    樓上將以”節距法“進行的平直度測量中出現的專用術語,即所謂的“高度差”,與測量某零件高度的比較法相比,這有可比性嗎?!小角度測量近似得出的所謂“高度差”,與純粹的線值測量完全不是一類事嗎。再有,樓上談論的量塊高度、零件高度、怎么讓人聽起來這么別扭,應該是量塊或零件的幾何尺寸吧?不要一談到“高度差”,就什么都往“高”字上靠,炒股的不讓孩子叫爹,與股市上的“跌”有什么關系嗎?!
    “直線度誤差測量,以0點為測量基準0點的讀數自然是0”,這樣講不對吧,49個點有48個點為測量基準,那48個點的讀數自然都是0嗎?樓上的思路問題大了。實際上應該是這個起始點通過評定基準,也就是相對與評定基準無偏離,所以其固有為零。為了把前一點說成測量基準,為了所謂“高度差”的不合適應用,樓上說出的錯話確實不算少了。
116#
xqbljc 發表于 2011-11-18 18:07: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1# 規矩灣錦苑


    樓上把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Y軸習慣性的稱為Z軸,應該是一個不夠好的習慣,此做法誤導了他人,不符合數學專業的通理,不能為大部分人認知,所以不是一個無所謂的事情,當然如果樓上在自己的私人日記里這樣習慣的話,沒人會提出異議。
    樓上不能接受JJG117-2005規程關于“允許采用其它測量點分布形式”的人性化提法,理由是規程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字句要更加嚴謹,字字句句需要斟酌,樓上看來確實得到了四川“變臉”的真傳,在隨意及嚴謹兩個極端擺幅太大了。我們知道,規程的四性為“科學性、正確性、經濟性、可行性”,這四性是相輔相成的,單獨挑出那條來給以特別強調都是不合適的。樓上不太贊成規程人性化的提法,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其延伸至“不要拘泥于對角線布點方式”就明白了,再繼續延伸的話,就是不要在XXX布線布點方式下吊死了,實際上,規程既沒有拘泥,更不是提倡“壟斷”性的自殺,這些均屬沒理找茬,無端攻擊罷了,有意思嗎?!如果你確實出自負責任的態度,對規程中確實存在的某些問題,給以善意、負責、據理的提出和建議,相信大家都有一雙明亮眼睛,公論自有公理、公正的。
    規程關于最小條件準則評定做為近似評定仲裁方法的規定,是科學、負責任的規定,對其它如網格布線布點方式也是這樣的,但別有用心的延伸出“優于”的說法,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應該并不完全如樓上所講的那樣,所以還是沒意義的糾纏,至于樓上繼續延伸至“直接用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的平面度誤差作為仲裁依據就算了”的說法,我已經不想再去回應了,建議樓上在編寫本企業的校準規范或偏離方案時,給出這樣的規定。
117#
moreface 發表于 2011-11-19 07:31:19 | 只看該作者
隔天就來看看這個討論帖  感覺真好!

如果舉個詳細的例子,演示一下網格法的數據處理過程,感謝!
11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1-11-19 10:18: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9 12:55 編輯

回復 116# xqbljc

1.我也請老師細心看一下我的帖子,我在109和110樓已經說了,對于老師在107樓關于絕對水平面和相對水平面的[1]至[4]“我完全同意和接受老師的講解”。只不過在我發出108樓帖子時尚未看到老師107樓的帖子,我的108帖子是對老師106帖子的回復。發出帖子后,卻同時顯示了老師的107和我的108帖子,是什么原因,我不得而知。為了不使老師誤會,我立即回復了109帖子,然后才起草110帖子談我對老師107帖子中[5]以后的不同意見。現在想起來非常后悔,我應該采取修改108帖子的方式,以避免老師誤解,在此表示抱歉。
2.老師說“把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Y軸習慣性的稱為Z軸,應該是一個不夠好的習慣,此做法誤導了他人,不符合數學專業的通理,不能為大部分人認知,所以不是一個無所謂的事情”,據我所知,大多數從事平直度檢測的量友都是這個習慣,因此這個習慣被國家標準GB/T11336《直線度誤差檢測》所采納,老師可以再看看您提供的案例,即該標準的圖32。我認為畢竟檢測技術不是數學理論,國家標準這樣處理應該是無可厚非的。
3. “直線度誤差測量,以0點為測量基準0點的讀數自然是0”,有什么不對呢?以自己為讀數參考對象,自己就是讀數的起始點,讀起始點的數為什么不是0呢?,49個點有48個點為測量基準,是說的“前一點是后一點的測量基準”,在對后一點參照前一點讀數時,難道不是以前一點為0嗎?在這個意義上說“那48個點的讀數自然都是0”,所以在統一到以起始點為同一個測量基準時,各點的讀數才需要用累積的方法從起始點的讀數逐個累積。
  以JJG117-2005的附錄A為例,測量a1-e5對角線各受檢點時,得到讀數為:a1=0,b2=42,c3=44,d4=46,e5=44,讀數b2=42就是以a1為0讀得,c3=44就是以b2為0讀得,d4=46就是以c3為0讀得,e5=44就是以d4為0讀得,所以累積后可得以a1為同一個參考對象的讀數A:0、42、86、132、176。按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使a1與e5相等,則0+0X=176+4X,解得X=-44,乘以受檢點順序號0、1、2、3、4可得數列B:0、-44、-88、-132、-176。A+B得數列C:0、-2、-2、0、0。水平儀分度值τ=0.005mm/m,橋板跨距Ld=180mm,則組合后的測量系統分度值為0.005×180=0.9μm,將數列C(格數)乘以測量設備分度值0.9μm,就是數列D:0、-1.8、-1.8、0、0,這就是檢定規程表A.1最后一列的數據。
4.“規程的四性為“科學性、正確性、經濟性、可行性”,這四性是相輔相成的”我完全贊成,并不反對。但是作為標準而言,它的每一條都應該是可以執行的,不是擺設給人看的。平板檢定規程推薦了對角線布點方式和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但同時也不能忽視標準對如果不采用對角線布點而采用其它布點方式并不是不允許的規定。另外,四種評定基準的優劣即便是都同等重要的話,我也沒必要“糾纏”,不過,一旦供需雙方對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的結果產生計量糾紛,必須用最小包容區平面作為評定基準重新評定的結果作仲裁依據,檢定規程的這個規定也萬萬不可忽視。
119#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1-11-19 15:07: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19 15:42 編輯

回復 117# moreface

  采用網格布點的例子請見我在53、67、74樓帖子的例子。在本貼加以歸納,布點方式是下面的圖0,測量順序是:方向①a1a2a3b3c3;方向②a1b1c1c2c3;方向③b1b2b3。布點和測量順序的通用方法見國家標準GB/T11337-2004《平面度誤差檢測》的5.3.1條圖10 a)。
  圖①說明:若檢測原始數據(單位:格):方向①:0、+3、+0.9、-2、-1;方向②讀數為0、-1.1、+4.2、-5.2、+2.8;方向③讀數為0、+2、+1。因為每個受檢點的讀數都是以前一個受檢點作為測量基準(0)讀得的,按測量方向累積后可得圖①。例如a3以a2為0讀得+0.9,a2以a1為0讀得+3,所以Z(a3)=0+3+0.9=3.9;b2點在方向③是以b1為0讀得+2,b1在方向②以a1為0讀得-1.1,所以Z(b2)=0+(-1.1)+2=0.9;而封閉點c3在方向①累積后得Z(c3′)=0.9,在方向②累積后得Z(c3″)=0.7。c3點重復性誤差為我們確定測量數據的可靠性提供了條件,因為重復性誤差較小,數據仍然有效,所以取平均值Z(c3)=0.8。
  圖②說明:如果以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那么就必須使a1點與c3點等高,a3點與c1點等高,解二元一次方程組3.9+2x=3.1+2y:0+0x+0y=0.8+2x+2y;可得:
x=-0.4,y=0,分別乘以各受檢點的X和Y方向序號得圖②。例如b3點的X=2,Y=1,則(-0.4)×2+0×1=-0.8。
  圖③說明:圖①與圖②對應的點數據相加就是圖③。圖③就是按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的平面度誤差圖表,從圖中可以看出a1點與c3點等高(為0格),a3點與c1點等高(為3.1格),其中最大格值(3.1)與最小格值(-2.5)之差5.6格,與測量系統的分度值2μm相乘得11.2μm就是被檢表面最終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值。
序號(X/Y)  0     1    2
     0      a1 a2 a3   0     3   3.9   0   -0.4  -0.8    0    2.6   3.1
     1      b1 b2 b3  -1.1    0.9   1.9 + 0   -0.4  -0.8 = -1.1   0.5   1.1
     2      c1 c2 c3    3.1   -2.1   0.8   0   -0.4  -0.8     3.1  -2.5    0
              圖0                      圖①        圖②         圖③  
  如果供需雙方發生計量糾紛,按檢定規程規定需要用最小包容區平面作為最終仲裁依據,可以以圖①為基礎看出,最高點Z(a3)=3.9,最低點Z(c2)=-2.1,次低點Z(b1)=-1.1,次高點c1=3.1,可令a3和c1等高,c2和b1等高,即:3.9+2X+0Y=3.1+0X+2Y;-2.1+1X+2Y=-1.1+0X+1Y。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得X=0.3,Y=0.7乘以各點X和Y方向順序號得圖④,圖①加圖④可得圖⑤。從圖⑤中可以看到a3點與c1點等高(為4.5格),b1點與c2點等高(為-0.4格),符合最小區域平面判定的交叉原則,其中最大格值與最小格值之差4.9與測量系統的分度值2μm相乘得f=9.8μm就是被檢表面最終以最小包容區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值。當然,如果已經進行了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得到了圖③,以圖③為基礎可以看出最高點和次高點分別是a3和c1(3.1格),最低點和次低點分別是c2(-2.5格)和b1(-1.1格),同樣可得二元一次方程組:3.1+2X=3.1+2Y,-2.5+X+2Y=-1.1+Y,解得X=Y=0.7。分別乘以各點XY方向的順序號可得圖⑥。圖③加圖⑥得⑦,由圖⑦知同樣符合最小區域平面判定的交叉原則,評定最終結果仍然是f=4.9×2=9.8μm。
  0     3    3.9      0     0.3    0.6      0      3.3   4.5     0    2.6   3.1   0     0.7     1.4          0      3.3    4.5
 -1.1    0.9   1.9 + 0.7     1     1.3 = -0.4    1.9   3.2   ;    -1.1   0.5   1.1  +  0.7    1.4     2.1  =  -0.4     1.9    3.2
  3.1   -2.1   0.8       1.4   1.7    2.3   4.5   -0.4   3.1         3.1  -2.5    0        1.4    2.1     2.8        4.5    -0.4    2.8
              圖①                       圖④        圖⑤          圖③        圖⑥         圖⑦
120#
高級計量師 發表于 2011-11-19 20:24:01 | 只看該作者
不是很懂,但在不斷學習
121#
xqbljc 發表于 2011-11-22 11:45: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4# 規矩灣錦苑


      估計是網絡和論壇網站的原因,連續幾天發帖均發不上去,且耗費不少時間寫出的帖子也莫名其妙的丟失了,今天這個帖子幸虧備份了一份,總算沒有丟失,不過,帖子發不上去,也不完全是件壞事,畢竟也有時間將他人包括自己以前發過的帖子又仔細看了一下,再加上新的思考和思路的梳理,再回帖的水平、質量相對會好一些的
    1.樓上在多個帖子提到了水平儀零位正確性的疑問,現在又再次提出了這一疑問,所以講零位對不對無所謂是假,想在這件事上引出其它話題,繼續糾纏是真。按說我在前面的多個帖子,特別是在112樓的回帖中應該講較為詳細的從電子水平儀的結構原理解釋了這個疑問,為了今后不在這個非主要探討話題浪費時間,現在再次做出基本屬重復性的解釋。

樓上提出的疑問是“在自然水平面時,水平儀讀數為42,這個水平儀零位正確嗎”?一般來講,這個問題由于電子水平儀相對普通氣泡式水平儀的結構原理不同,應該是一個不好回答的疑問,但是樓上所舉的這個測量數據例子,正好是JJG117-2005規程修改時,XX市計量院的張、劉兩位前輩在試驗時對鑄鐵平板的實測數據,兩位前輩對電子水平儀的結構原理相當熟悉,不會象有些人“連電子水平儀的零位是可調的,也就是顯示為零的時候未必是其零位,顯示不為零,甚至為較大的一個數時,未必不是其零位”,這樣最基礎的知識都不清楚。所以,檢測時,電子水平儀連同受檢的平板應該講都大致調整到了絕對水平的位置,這樣,該臺試驗所用的電子水平儀根據我現場看到和了解到的情況,零位誤差是好的。可以這樣講,樓上.“在測量中水平儀0位正確與否完全不影響測量結果”的說法是過于絕對甚至是無知的。

    2.樓上緊接著又繼續提出了有關水平儀零位正確性的疑問,”如果是讀數42不算大,那么改為讀數1000如何?分別是a1=0,b2=1000,c3=1002,d4=1004,e5=1002,這個水平儀的零位不正確該足夠大了吧,用這個零位嚴重未調整好的水平儀測量影響測量結果嗎?”這個疑問由于同樣的道理,應該也是沒有定論的。電子水平儀的讀數由42改為讀數1000,未必這個水平儀的零位不正確就足夠大了。我們知道青島前哨生產的SDS系列的電子水平儀測量范圍為0~±500個數,顯示范圍為0~±1999個數,也就是測量范圍不小于顯示范圍的1/4,再有其絕對水平零位不是固定的,而是可調整的,正常情況下,這個零位是在絕對水平零位的附近兩個方向正常的往返偏離,但也會出現在正負的一個方向單方向的一直偏離,加之前面談到的零位顯示狀況,所以其零位單方向的一直偏離至1000及以上也是正常情況,只要在可調整范圍之內都是沒問題的,所以,依然不能盲目的說這個水平儀的零位不正確就足夠大了,或者說零位嚴重未調整好的水平儀測量影響了測量結果,這些錯誤的說法都是源于對電子水平儀的結構原理不了解所致,所以應該認真的看一下電子水平儀的出廠使用說明書,或JJG103-2005規程關于電子水平儀零位檢定的文字描述部分。
   3.樓上在這里實際上主要是對測量基準確立的疑問,疑問的說法有很多,有些屬于不了解,有些確有斷章取意的嫌疑,至于疑問前后矛盾、不一的文字描述,就歸類到回帖不認真,缺乏思考中去吧。為了明確自己對測量基準的看法,盡管自己過去已經談過不少了,現在重復性的再講一次,歡迎探討,但不希望被斷章取意,也不希望被曲解。在我們以節距法及小角度測量原理進行的平直度測量中,測量基準一般來講應該就是所使用的小角度測量儀器的絕對或相對水平線或面,再有就是儀器的主光軸;當使用網格布線布點方式時,測量基準就是通過起始點的絕對或相對水平面,評定基準在進行的初始數據處理(評定)時,與這個測量基準是完全重合的,如果對被測實際平面的原始數據處理(評定)用作圖法進行,那么,測量基準就是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X軸,我們以節距法及小角度測量原理進行的平直度測量實際上就是測出將被測截面分成若干段后,每段的前后點連線與測量基準(X軸的正方向)的夾角,所以在這里,我們所進行的平直度測量應該就是小角度測量,而非直接的線值測量。

大家包括樓上可以看我在論壇里的所有帖子,我從未講過“前兩點的連線延長線作為讀取角度值的參照物(測量基準)”,以及“是被測點與前一點的連線以前兩點連線的延長線為參考對象來讀取角度”等這樣文字描述不通的錯誤的話語,所以,種種事實表明,樓上是在強加,是在糾纏和把水攪渾。樓上“一個點與一條線是形成不了角度的,只有兩條線,或者兩個平面,或者一條線與一個平面才能夠形成角度。一個點可以讀出角度應該作何解釋”,這樣的質疑是我對樓上測量基準是一個點的錯誤看法,利用小學數學知識關于角的定義對樓上提出的質疑,現在樓上在依然堅持測量基準是一個點的錯誤看法的同時,卻拿出我的論據來質疑我,真的不知道說什么才好?樓上探討問題的態度確實應該端正些了。


樓上關于“起始點的0度又是怎么出來的?讀數的基準就算是X軸,又是哪一點與起始點的連線和X軸夾角為0度呢?”,這里首先應該把0后面的度去掉,0的單位就是格、數、字等,另外需要講明,這里的0不是測量中的儀器讀數,應該是起始點,作圖的話,這個0點就在坐標系的原點,所以它是固有的,它做為一個原點與所謂的連線或X軸沒有夾角可言。


所謂的“節距法”被樓上稱謂“源于小角度測量原理,但是經過發展已經不完全是小角度測量原理了”,在這里,我要質疑樓上,源于小角度測量原理的節距法從60年代至今,發展了什么,從主標準器到輔助工具,從原始數據的處理到評定,除了概念及術語的更新,80年代的國產電子水平儀替代了進口產品,數據處理由手工的計算器到目前普及的計算機處理,還有什么根本性的發展呢?如果樓上講不出所謂的根本性發展事實,那么“迫使”測量原理的發展就應該是嘩眾取寵的空話或者瞎忽悠。

   4.樓上關于“現代計量的術語早就引入了“測量設備”的新概念”,并將這個所謂的新概念應用到什么“水平儀+橋板”上,并講出橋板是什么“轉換放大元件”,太沒譜了吧。不想多說什么了,希望樓上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在你們公司所建平板檢定裝置標準中,在建標檔案中真的將“水平儀+橋板”這一所謂的新測量設備寫入主標準器中,或將橋板寫入配套設備中去,如果橋板的證書缺乏檢測的依據,那么建議樓上可以給國家局打報告,要求起草橋板檢定規程,畢竟你們公司參與起草了其它量具的檢定規程,樓上也可以再去承擔一份規程編寫的任務嗎,要知道,承擔規程編寫任務是屬于科研項目的。
   
122#
xqbljc 發表于 2011-11-22 14:21: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8# 規矩灣錦苑


    樓上的這個帖子寫了不少,但沒有什么新的東西,除了重復,再有就是沒道理的狡辯。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僅對樓上帖子的3.部分給以回應:
    樓上在3.部分的內容中談到“直線度誤差測量,以0點為測量基準0點的讀數自然是0”,有什么不對呢?首先需要說明,這里所謂0點并不能就說是測量基準,他實質上就是測量基準的一個起始點,這也就是以點代面(或線)是不合適的。至于讀數自然是0應該搞清楚,這個0并不是由儀器讀出的,所以它嚴格講并不是真正意義上讀數,做為測量的起始點它在坐標系的原點,所以它是固有的,這我在前面的多個帖子都明確提到過。不管采用何種布線布點方式,這個起始點都應該也必須為0,如果從測量原理的角度來考慮,那么它是一個原理性的0點,將這個原理性的0點說成是儀器的讀數,起碼是不夠嚴格的。至于樓上談到的“那48個點的讀數自然都是0”,請明確告訴我,在測量過程中,從哪兒出來了48個讀數為0的點,我為什么沒有看到?這儀器的原始讀數樓上記錄下來了嗎?不把這48個讀數為0點的儀器原始讀數記錄下來,樓上的檢測工作是否失職了呢?樓上后面所談到的所謂“累積的方法”,從作圖的直觀、形象效果看,就是被測截面的各段后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如果不累積的話,就是測截面的各段后點對經前點所做的平行測量基準x軸的輔助線的縱坐標距離。以上談到的東西,都屬我在過去的帖子談過的東西,現在應屬重復的,只是不管你如何講,如何重復,樓上依然不理不睬,貌似看不見,聽不懂,明顯的處于裝睡狀態,所以沒法叫醒的。
    樓上下面舉了一個現行規程中的例子,也就是a1e5截面,在這個截面中,用樓上的敘述就是a1、b2、c3、d4都曾經為0,除了a1做為起始點固有的0外,其余三點何時何地被儀器讀數為0了呢?樓上到底目前還清醒嗎?至于累積后得到的數據A:0、42、86、132、176,明顯就是被測截面的各段后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啊!樓上采用兩端點連線進行直線度的評定,在沒有講明等量關系及所設未知數的情況下,列出方程“0+0X=176+4X”,并解得X=-44,后面的乘以各點序號,不就是要按比例內插嗎?!實際上,這里并沒有如此的復雜,將數據列的第n點(末點)除以分段數n,不就是樓上所給出的44嗎,這個44分別乘以序號i,不就是各個被測點的坐標轉移量了嗎,然后將樓上所談到的A+B改為A-B不就是測截面的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了嗎。換算線值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應該不用再去談了吧?!
    這個帖子就談這些,把樓上有意復雜化的錯誤東西給以“簡化”和符合測量原理的解釋。
123#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1-11-22 22:28: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1# xqbljc

  如果水平儀放置于大致處于水平的平板上,使水平儀底工作面的長邊和短邊緊靠定位塊,待示值穩定后,讀取讀數△a1=70,再將水平儀調轉180°仍置于原位,讀取讀數Δa2=14,則水平儀的平工作面為基準面的零值誤差應該是多少?如果按JJG103-2005的式(1)計算,這個水平儀的零值誤差是不是Δa=(70+14)/2=42?這個水平儀零值誤差算合格嗎?
  JJG117-2005平板檢定規程的附錄A測量a1-e5對角線各受檢點時,得到讀數-,42,44,46,44,既然這是老師親眼目睹的實例,在應該屬于正常現象吧?可是在檢測中第一個讀數就是42格了,還能夠說“檢測時,電子水平儀連同受檢的平板應該講都大致調整到了絕對水平的位置”了嗎?如果水平儀零位正確(處于“絕對水平”),被檢平板也處于“絕對水平”,第一個讀數就是42,平板就不用往下檢了,這里已經產生了前面是一個凹點,或者后面是一個凸點了,且嚴重超差了,平板可以直接判不合格去修理了。
  “檢測時,電子水平儀連同受檢的平板應該講大致調整到了絕對水平的位置”,我認為第一個讀數就應該是在0格附近(量化指標在合格允差附近)。第一個讀數出現42格(按JJG117附錄A的橋板跨距和水平儀分度值量化已達38μm,遠大于平板允許值7μm),要么說明有可能是被檢平板調整到“絕對水平面”,而水平儀的零值誤差不合格(差42個分度值),要么說明水平儀零位是正確的,而被檢平板離“絕對水平”傾斜了42格。
  如果是被檢平板調整到了接近于“絕對水平”,那就是使用了上面這個零值誤差差42格的水平儀,檢定規程的這個例子實際上就是證明水平儀零值誤差的大小并不影響水平儀法檢測平面度誤差的測量結果準確性。
  如果老師認為水平儀零位誤差大了會影響平面度測量結果準確性,也可以舉個例子教我。同時我也建議老師做個實驗,將被檢平面調整到接近于絕對水平,然后用水平儀法檢定其平面度誤差,使用的水平儀人為把零位調整到任意大,比如說人為讓它零值誤差為100個分度值,試試影響測量結果到底有多大。我認為檢定規程的這個例子就是說明水平儀零值誤差差42個分度值時不影響測量結果的實例,所以我才敢夸大其詞地推論即便是水平儀零值誤差差1000個分度值又有何妨,當然我并不認為會有這樣的零值誤差嚴重扭曲的水平儀會真的存在。只不過是說明水平儀零值誤差的大小不影響平面度誤差檢測。
124#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1-11-23 03:03: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1-11-23 03:10 編輯

回復 122# xqbljc

  老師認為我是“狡辯”,就算是吧。但是我認為我是對的,在老師沒有說服我之前,我還是要“狡辯”。我只是想請老師清清楚楚、詳詳細細地告訴我,JJG117-2005平板檢定規程的附錄A測量a1-e5對角線各受檢點時,得到讀數-,42,44,46,44,這個42是指以誰為參考對象讀得的,44是以誰為參考對象讀得的,46和44又是以誰為參考對象讀得的?0、42、44、46、44如果不是代表“水平儀+橋板”組成的統一體的格數,僅僅是代表水平儀讀數的格數,那么這些格數的數字代表的量值到底是什么量,換算成它們所代表的量后的計量單位是什么?
  我的觀點已經清清楚楚了,就不厭其煩再重復一次。以起始點a1為測量基準0,a!點的高度a!=0;以a1點為0(測量基準),測得b2點比a1點高b2=42格;以b2點為0,測得c3點比b2點高c3=44;以c3點為0,測得d4點比c3點高d4=46格;以d4點為0,測得e5點比d4點高e5=44格。
  老師承認“從作圖的直觀、形象效果看,……,如果不累積的話(注:我理解成沒有累積前的讀得格數),就是測截面的各段后點對前點所做的平行測量基準x軸的輔助線的縱坐標距離”,“累積后得到的數據A:0、42、86、132、176,明顯就是被測截面的各段后點對測量基準x軸的縱坐標距離”,不就是我說的道理嗎?縱坐標距離是什么,就是線性值,計量單位是μm,它的計量單位該不是角度吧,計量單位既不是弧度,也不是度(°),也不是mm/m吧?讀得的讀數還是后一點相對于前一點吧?至于做不做平行于所謂X軸的輔助線,有那個必要嗎?在起始點任意畫一條直線,做與這條直線平行的輔助線,都可以得到完全相同的測量結果,一定要那個平行于絕對水平面的線嗎?有那個必要繞那么大的圈子了嗎。
  簡簡單單的解釋就是:讀得的格數就是后一點以前一點為0(測量基準)的高度讀數值(格)。統一到起始點為0時的高度讀數值,就用累積法獲得,再乘以組合后的儀器分度值(計量單位微米),就是各被測點統一相對于起始點的高度線性值(坐標值)。然后轉入第三步“評定”,按規定的評定基準評定平直度誤差。
125#
xqbljc 發表于 2011-11-23 11:25: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3# 規矩灣錦苑


    本來想先回復樓上119樓的帖子,但是考慮到樓上123樓的帖子錯誤更多,盡管水平儀零值的問題應該與目前探討的問題相關不大,但是把此問題搞清楚,應該有利于其它問題的梳理,所以經昨晚反復對樓上119樓的帖子思考之后,決定就前后顛倒一次,先回復樓上123樓的帖子。
    樓上談到“如果水平儀放置于大致處于水平的平板上,使水平儀底工作面的長邊和短邊緊靠定位塊,待示值穩定后,讀取讀數△a1=70,再將水平儀調轉180°仍置于原位,讀取讀數Δa2=14,則水平儀的平工作面為基準面的零值誤差應該是多少?如果按JJG103-2005的式(1)計算,這個水平儀的零值誤差是不是Δa=(70+14)/2=42?這個水平儀零值誤差算合格嗎?”
    從樓上的蘭字描述中好像可以看出,樓上應該看過JJG103-2005規程,對水平儀零值誤差的檢定也了解那么一點,似乎也做過水平儀零值誤差檢定的操作,但仔細看一下樓上就此所提出的問題,我感到非常驚訝!,看來絕不是對某些測量原理及基礎性的知識的缺乏了解,以及理解方面的偏差,而是包括實際操作也錯誤百出,樓上做為好像資深的計量檢定工作的具體從事人,應該在日常工作過程中,被其“冤枉”的受檢計量器具不少了!
    對于樓上提出的兩個疑問,在談論零值的調整之前,我還是過去的意見:無法判定。我在前面的許多帖子里都談到,電子水平儀與氣泡式水平儀的不同,所以當電子水平儀顯示為0的時候,未必是其水平零值;反之,當電子水平儀顯示不為0或較大數的時候,未必不是其水平零值。看來,樓上因為對電子水平儀的結構原理及使用方面的東西近乎一無所知,所以應該根本無法理解我在前面談到的東西,提出近似笑話的問題也就好理解了。
    樓上講到受檢水平儀在平板的Ⅰ位置讀數△a1=70,水平儀調轉180°后,在平板的Ⅱ位置讀數△a2=14,此時,應該并無法按照樓上給出的公式Δa=(70+14)/2=42計算水平儀的零值誤差,而是應該調整水平儀的調零旋鈕,使其在平板的Ⅰ位置讀數△a1=28(往小調42數),如果水平儀下平工作面及平板工作面平面度影響不存在,則受檢水平儀在平板的Ⅱ位置讀數△a2=-28(往小變化42數),那么此時用規程或樓上給出的計算公式計算應該是Δa=[(28+(-28)]/2=0那么,此時我想請教樓上,該受檢水平儀的零值誤差應該是多少?是否應該為0?這個水平儀零值誤差算合格嗎?
    電子水平儀的零值誤差問題確實迷惑了不少人,為了使樓上及論壇量友在此問題上搞清楚,下面將我所了解到的東西,包括產品說明書、JJG103-2005規程以及相關資料沒有涉及到的基礎知識(包括操作技能)方面的東西在下面簡單的解釋一下:
    SDS系列的電子水平儀測量范圍為0~±500數,顯示范圍為0~±1999數,水平儀的調零旋鈕范圍大約為20圈,也就是指當逆時針旋轉至數字不再變化時,反向順時針繼續旋轉至數字不再變化時,此調整過程應該大約為20圈,那么水平儀的零位正確位置應該在大約10圈的地方,如果水平儀的零位由于單方向的偏離,當偏離不大時,可通過調整水平儀的側面調整孔內的可調電阻,使其零位回復到10圈的位置,如果調整不過來,說明零位單方向的偏離過大,需要返廠更換不同規格的可調電阻,使其零位回復到10圈的位置,這應該屬于調修的內容,畢竟正常的儀器調整與儀器調修從概念到內容都是不同的。
    電子水平儀的零值誤差檢定,應該不是樓上文字描述的那樣,不進行任何調整,翻轉180°兩位置的讀數和再被2除,所得到的數并不是零值誤差。而象我在上面談到的,經調整42數后所得到的兩位置讀數+28和—28,此位置才是電子水平儀的水平零位,也就是我在前面講過的,當顯示一個不為0(28)的數時,此位置未必不是水平儀的零位。下面關于水平儀零位調整的話在產品說明書中有,我來給以重復:當電子水平儀在翻轉180°兩位置的讀數,數字相同而符號相反時,此位置為水平儀的絕對水平零位;當電子水平儀在翻轉180°兩位置的讀數數字相同而符號也相同時,下基面(平板)處于絕對水平狀態;當電子水平儀在翻轉180°兩位置的讀數均為0時,那么此位置就是水平儀的絕對水平零位,且下基面處于絕對水平狀態。
    電子水平儀的示值誤差的調整(修),做為檢定人員也應該有所掌握。如果受檢水平儀示值誤差超差,可以將其背面的不干膠標貼揭開露出調整孔,在小角度檢查儀上,兩端放置較大尺寸差的量塊,在水平儀±500的測量范圍上進行單程調整,由于 電子水平儀示值的線性誤差比較好,所以當大范圍調整好,那么小范圍應該也就調整好了。反之,就不好講了。
    時間的關系,電子水平儀結構原理及基礎知識,還有使用、維護保養等方面的知識就不再多講了,感興趣的量友可以今后再相互溝通交流。

    樓上隨后談到的JJG117-2005平板檢定規程的附錄A的實例,并談到“如果水平儀零位正確(處于“絕對水平”),被檢平板也處于“絕對水平”,第一個讀數就是42,平板就不用往下檢了,這里已經產生了前面是一個凹點,或者后面是一個凸點了,且嚴重超差了,平板可以直接判不合格去修理了”。樓上的上述話,同樣讓我感到驚訝,不僅是測量原理及基礎知識的錯誤,現在竟然是全方位的檢定實際操作上也錯誤百出了啊!盡管電子水平儀連同受檢的平板應該講都大致調整到了絕對水平的位置,但水平儀的第一個讀數就是42,這完全是一件非常正常的讀數啊,水平儀顯示不為0的數,未必不是其水平零位啊?!再者,還要考慮做為輔助工具的橋板,其上下面的平面度及平行度對水平儀的讀數都有影響的啊!檢測時將水平儀放在橋板上與調零、調平時將水平儀直接放在平板上應該是不一樣的兩種狀態的,那么第一個讀數就是42,不是很正常,很好理解的嗎。樓上后面談到的什么“平板就不用往下檢了,.......平板可以直接判不合格去修理了”,樓上太武斷、太盲目無知的自信、太“冤枉”被檢的平板了吧?!估計在你手上,“冤假錯案”應該比比皆是了。第一個讀數就是42,這非常正常,如果不停下檢測的進程,且后面每段的讀數都是42,那么,這個被測截面不就像你過去談到的每一個讀數都是+2″的情況一樣了嗎?!先不講整個面,起碼這個被測截面的直線度應該是為0的,也就是其誤差折線是沒有折點的了。這樣的平板被你以莫須有的什么前凹后凸,嚴重超差,直接判處“死刑”,這樣“草菅人命”對的起你拿的工資嗎???(對不起,我也效仿一下樓上的比喻)

  樓上后面談到的“第一個讀數就應該是在0格附近(量化指標在合格允差附近)”,“水平儀的零值誤差不合格(差42個分度值)”“要么說明水平儀零位是正確的,而被檢平板離“絕對水平”傾斜了42格”的諸多說法,大家及樓上在看到我在前面談到的電子水平儀的結構原理及基礎知識后,應該不需要我再來解釋什么了吧?!
 
     樓上后面亂談的是否“影響水平儀法檢測平面度誤差的測量結果準確性”,應該也沒有解釋的必要了。

     樓上在帖子的最后,要求我就“水平儀零位誤差大了會影響平面度測量結果準確性”,舉出一個例子。首先說明,我所講的水平儀零位誤差大了,是前面談到的指水平儀的零位單方向的偏離過大,已超出或即將超出調零旋鈕的調整范圍(兩方向20圈),接近需要返廠更換不同規格的可調電阻的那種狀況,除此之外,在零位可調的前提下,水平儀的零值誤差會出現超差的情況嗎?樓上包括論壇的量友們,大家捂一下好了。至于樓上對規程舉例說明了“水平儀零值誤差差42個分度值時不影響測量結果”的悟出結果,我實在對這樣的“悟”無話可講了。連“規程”的“暗示”都能理解了,聯想能力太過豐富了,可對根本不存在的“暗示”,聯想能力太過豐富就意味著無知或不切實際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 1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西人体免费视频| 小宝极品内射国产在线| 青青草视频ios|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在线免费成人网| 欧美国产日韩1区俺去了|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久久精品视频大全| 四虎影院海外永久| 妇女被猛烈进入在线播放| 熟妇人妻无码XXX视频| 6580岁老太婆| 免费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 丁香六月色婷婷| 三级黄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BBBWBBWBBWBBW| 视频一区精品自拍| 亚洲av日韩av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小说区乱图片区| 樱花草视频www|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免费| 2021三级a电影大全|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无码| 美国十次狠狠色综合av|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男男| 免费a级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好深好爽办公室做视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男人激烈吮乳吃奶视频免费| 被窝影院午夜无码国产|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第一页|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