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州市糧食批發市場生產加工大米企業洪暉米業的老板算了筆賬,自從開展大米定量包裝專項整治以來,他經營的大米加工廠開始省錢了:按每個月生產加工3500噸大米算,統一25公斤和10公斤兩種規范包裝后,米袋子使用數量減少了15200多個,每個米袋子成本大約0.7元,每月米袋子費用節省出10500元,一年下來節省12萬多元。這還不包括以前五花八門規格的米袋子的制版費、工人按包收取的搬運費等等。“不僅是省了錢,米袋子規范后,我們做生意也變得輕松了很多。不再像以前,批發商要什么規格包裝的大米,我們就要調一次秤,定做一批包裝袋,搞得苦不堪言。”這位老板感嘆道。 與洪暉米業一樣為規范米袋子叫好的,還有福州糧食批發市場的幾百戶大米生產加工和經營者。近年來,福州市米業生產加工、銷售市場各種凈含量包裝的大米多達三四十種,4.75公斤、4.76公斤、9.25公斤、23公斤、24公斤……讓消費者眼花繚亂;40%的米袋上亂貼凈含量標簽,明明標注的凈含量是25公斤的包裝袋,卻要在米袋子一角貼上“凈含量24公斤”的不干膠標志,然后按25公斤賣給消費者,甚至用25公斤的米袋裝20公斤的大米出售……大米定量包裝亂象叢生。標志混亂、缺秤少量、競爭無序,不僅讓消費者經常蒙受欺騙、利益受損,也使銷售商叫苦不迭。
從今年3月份開始,福州市質監局聯合福州市糧食局、糧食行業協會、糧食批發市場管理處等單位,成立聯合整規辦公室,開始對大米定量包裝開展嚴格整治。至4月底,福州市質監局會同市糧食局、糧食行業協會、對福州市糧食批發市場大米定量包裝進行6次突擊檢查,抽查大米定量包裝產品25個批次,合格率極低。
在過去的8個月時間里,整規辦多部門負責人每周定時開小組會議,每周一次召集大米生產加工及銷售業主進行溝通,讓他們明白混亂包裝得到的是一時的利益,長期會失去民心、失去市場。大部分業主開始情緒抵觸,后來慢慢認識到規范包裝的重要性,配合整治行動。
此外,福州市質監局根據檢查發現的問題,一方面與糧食局共同做好糧食加工企業源頭監管,加大檢查的頻度,加強對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和銷售企業的監管,嚴厲查處和曝光大米產品計量不足的違法行為;另一方面引導企業加強自律,簽訂“行業自律公約”,督促福州轄區大米生產、銷售企業統一執行《糧食銷售包裝》國家標準。
經過嚴格的執法稽查,福州市大米市場定量包裝狀況發生了較大改變:不規范的米袋子廠家不生產了,批發商不訂購了,亂標注凈含量、不足量的大米,消費者再也不買了。據了解,近期福建省將召開大米定量包裝專項整治會,學習福州大米定量包裝專項整治取得的成效和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