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土特產品,但是有了精美的包裝,產品也是很上檔次的。”近日,來自上海的銷售商于經理對于江西大余縣的土特產———南安板鴨贊賞有加。得知南安板鴨早在2006年就獲得江西省名牌產品榮譽稱號后,于經理毫不猶豫地簽下2萬只南安板鴨的訂單。 去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世界金融風暴,經濟各大產業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食品產業也是如此。然而,以南安板鴨為代表的大余土特產產業卻在經濟的寒流中依舊春意盎然。去年10月到今年2月,大余縣生產南安板鴨、多味花生等土特產的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3906.2萬元。其中往香港、澳門等地的南安板鴨銷量較去年增加了15%。
為了提高土特產質量,江西大余縣質監局通過服務,幫扶大余土特產龍頭企業配備了高水準的生產線。通過企業的標準化積極推動大余南安板鴨廠實施百萬只板鴨擴能項目,形成養殖、加工一體化生產,積極開發了美味鴨等新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為了讓土特產與市場接軌,該縣還由質監局牽頭,幫助各大食品加工企業制定行業標準化生產實施方案,對相關食品采用公司+農戶+標準方式進行生產加工。該縣制定了產品企業標準、原料收購標準,幫助企業設計規范合理的車間布局,建立內部各項管理制度。為了讓大余土特產上檔次,該縣還在產品的包裝下工夫,將原來單一的散裝或白色塑料袋包裝改為色彩鮮艷的精美包裝。該縣塑造了南安板鴨、牡丹亭多味花生、梅關燙皮等知名土特產品牌。其中南安板鴨順利獲得了江西省名牌產品稱號。
培育龍頭企業,提升產品檔次是大余縣土特產打開市場的法寶。大余是傳統的客家食品大縣。該縣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客家食譜造就了南安板鴨、多味花生、周村芋荷、梅關燙皮等市場上叫得響的土特產。這些土特產歷來是年貨的首選。由于受作坊生產限制,該縣原來一些土特產品有鮮美的味道,卻難以在激烈的食品產業競爭中取勝。近年來,該縣質監部門將大余土特產業作為食品產業的重點項目進行認真培育,通過為企業提供先進的質量管理、技術標準服務,采取以龍頭企業帶動方式,擴大土特產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為此,扶持了大余南安板鴨廠、江西省大余縣牡丹亭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大余縣客家源食品廠等多家生產大余特產的企業。隨著近年的精心培育,該縣生產各類土特產的企業中,有36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達百萬元以上,有9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
面對金融危機,但大余土特產在食品產業中逆市飄香。目前,該縣南安板鴨的銷售量由原來的幾萬只擴展到40萬只,收入近300萬元。燙皮年產量由原來的8.5噸飆升到50噸,年產值達3400多萬元。牡丹亭牌多味花生年產量達3000噸以上,遠銷廣東、上海、福建、江蘇等20多個省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