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隨著我國改革發展,社會、經濟效益提高,人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環境意識在不斷提高和增強,更注重環境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國家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放射性防護標準和限量要求,籍以規范生產和流通領域建筑材料的產品質量,客觀評價天然石材、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水平,杜絕放射性污染危害,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目前,測量建材放射性核素的儀器一般推薦使用活度測量裝置,即γ譜儀。他主要用于檢測建筑材料、裝修材料中232Th、226Ra、40K核素及衡量其放射性水平,給出內、外照指數。除用于建材加工、生產和銷售領域產品質量監測外,該儀器設備還廣泛用于家居裝修監理、地質找礦、環境評價等諸多領域。
JJG417-2006《γ譜儀》國家計量檢定規程的制定和發布,為長期以來建筑材料放射性檢測儀器的計量檢定工作提供了可參照的技術法規依據。但是,從2007年6月8日正式實施執行規程以來的期間,通過幾十臺γ譜儀的計量檢定工作實踐,感到有以下問題值得商榷。
二、
問題探討
1.
.JJG471中5.1.5條給出的是譜儀測量活度的不確定度要求[≤20%(k=3)],而在7.1.2條檢定方法中對應的7.1.2.6給出的則是活度測量值的相對誤差(估計值),這之間是如何換算的沒有進一步說明,為何?另外,使用多個混合體標準源進行活度測量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必要?得到的多個活度測量值的相對誤差做什么用?技術要求與測試結果的不一致,最后以什么作為γ譜儀的判斷依據?
2.
僅用γ譜儀活度測量值偏差并不能反映γ譜儀質量全貌,雖然規程中通用技術要求中給出了混合體標準源的不確定度,但是看不出與測試結果之間有何聯系,難道混合體標準源的不確定度對譜儀測量結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嗎?另外,單次的活度測量值相對誤差也不能說明儀器的計量性能,實驗證明,即便在相同的測試測試環境和時間內,由于隨著溫度的波動和變化,得到的活度測量值也是有變化的。客觀地看,應進行多次測量后得到的數據,再用相對測量偏差反映比較能真實反映γ譜儀實際質量狀況。另外,在實際應用中用戶不可能去進行不同樣品之間的活度值的比較,他們關心的是測量活度值的偏差以及整機的測量不確定度,所以用不同活度范圍的標準混合體源進行整機檢測是否合適和必要。
3.
5.1.4中用于刻度的源擴展不確定度小于7.1.1.3中檢測用的混合體標準源的不確定度是何道理,這樣的量值傳遞結果有什么實際意義?
4.
檢定中如果對γ譜儀刻度時,是用計量部門的刻度源還是用客戶的刻度源沒有交代清楚。如果使用客戶的、不是計量部門受控的刻度源,顯然不符合計量管理要求;如果計量部門使用自己受控的刻度源對譜儀進行刻度,然后進行混合體標準源的活度測量,且不說增加測量時間,給出的測量結果客戶能用嗎?如果以后客戶用自己的刻度源進行修正,與檢定證書給出的結果不一致時,在數據上又怎么進行修正處理?
5.
規程中5.1.4把刻度源作為對譜儀的計量性能來要求是否合適。我認為單體的232Th、226Ra、40K刻度源是作為用戶在使用譜儀過程中,用于對譜儀進行峰位調整和修正的工作標準器具,是作為產品標準要求譜儀生產和調試工作中必備的計量器具之一,是否檢定譜儀本身還需要順帶進行刻度源校準?不理解。
6.
如果確實需要對譜儀進行刻度修正,那應該是譜儀生產廠家或用戶在譜儀送檢前事先應做好準備的工作,因為一般儀器使用要求本身就需要3~6個月刻度一次,檢定部門周期檢定時只需用混合體標準源進行事實核對測試。再說譜儀刻度也是生產廠家或用戶常規自檢的工作內容和操作驗證。(待續)
[ 本帖最后由 YXQ 于 2009-1-20 12:40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