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數據] 不確定度評定選用A類還是B類

[復制鏈接]
26#
chuxp 發表于 2017-8-3 09:04:39 | 只看該作者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7-8-3 02:03
  對你所說的1我完全贊成,就不多說了。
  對于你說的2,當前一些不確定度評定案例的出版物,包括 ...

該儀器國家規程規定,檢定結果數字修約引入的不確定度應小于其允許誤差的十分之一,按本儀器3%等級來看,就是應化整到0.1%這一位。不確定度應與其對齊,所以那個論文給出0.3%。取0.3是因為不確定度“取大”的原則,0.22進到0.3,而不能夠舍到0.2。
27#
maple1314168 發表于 2017-8-3 11:25: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maple1314168 于 2017-8-3 11:45 編輯

這兩篇文章沒有沖突啊!注意數學模型!!!
第一篇 針對的是用戶!測量電阻。只考慮 示值誤差、人、電流。
第二篇  針對的是儀器!測量儀器的準確度。考慮 重復、分辨率、標準電阻
儀器的使用與檢定一般是分離的,所以我們好像看到他們計算不確定度的時候,大家可能重復計算了。
這沒有什么,大家都只是在有限的信息下,計算不確定度,同時可能會比較保守一點。
因為復雜的因果鏈我們無法搞清楚,對與這樣的黑箱。我們盡量認識清楚。(單純科學高低差別可能就是細節、因果程度的理解不同)
(假如我不告訴你是測量電阻,或者有什么儀器,就像地震的次數,這時你只能重復觀察、統計(針對的是數顯)。)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 儀器的示值誤差已經考慮了重復性,所以CNAS建議在測量R時,不再考慮。
但是如果測量多次平均的話,應該會減少不確定度,但是好像計算還變大(增加分量,這也是假設不確定度符合方差和的時候),除非計量儀器的時候增加測量次數。
A、B的代表的是  已知信息的有沒有。沒有信息的A,只能是像黑箱一樣,測量多次,統計統計(當然,你可能理解有時好像又默認符合正態分布)。中心極限定理!
2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7-8-3 20:24:07 | 只看該作者
chuxp 發表于 2017-8-3 09:04
該儀器國家規程規定,檢定結果數字修約引入的不確定度應小于其允許誤差的十分之一,按本儀器3%等級來看, ...

  評定不確定度的目的這也就是評估測量方法、測量過程或測量結果的可信性,是為了確保測量工程的安全性,而不確定度正是評判測量工程可信性或安全性的量化參數。不確定度越大對測量工程的可信性否定力度就越大,被確認有效的測量工程安全性也越高,所以您說不確定度計算結果修約時“取大”的原則,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測量要投入成本,測量工程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應該達到一個適度的平衡。否定不確定度較大的測量方案,選擇的測量方案其不確定度越小,投入的測量成本也就越高,因此國家標準并不贊成片面地追求不確定度越小越好。JJF1059.1的5.3.8.2條規定,“一般采用常規的修約規則將數據修約到需要的有效數字,修約規則參見GB/T8170……。有時也可以將不確定度最末位后面的數都進位而不是舍去”,這說明不確定度修約按GB/T8170是大量的,只進不舍是少量的,是“有時”“也可以”的,只適用于高風險的測量活動。
  對于“有效數字首位是1或2時”,JJF1059.1的5.3.8.1條的注規定可不考慮末位數對齊規定,“一般應給出兩位有效數字”。18樓例子U=0.212%,有效數字的首位是2,我們且不說按GB/T8170修約為0.2%或0.21%,即便按不確定度評定修約潛規則“大于3進位,小于3舍去”,也該修約至U=0.21%,就算只進不舍也該是U=0.22%,因此寫為U=0.3%怎么說都是錯誤的。
29#
chuxp 發表于 2017-8-3 20:55:14 | 只看該作者
1059.1規定得十分清楚

image.jpg (915.98 KB, 下載次數: 778)

1059.1

1059.1
30#
chuxp 發表于 2017-8-3 21:10:50 | 只看該作者
規矩版主說:
  對于“有效數字首位是1或2時”,JJF1059.1的5.3.8.1條的注規定可不考慮末位數對齊規定,“一般應給出兩位有效數字”。18樓例子U=0.212%,有效數字的首位是2,我們且不說按GB/T8170修約為0.2%或0.21%,即便按不確定度評定修約潛規則“大于3進位,小于3舍去”,也該修約至U=0.21%,就算只進不舍也該是U=0.22%,因此寫為U=0.3%怎么說都是錯誤的。

答復:取一位是允許的,因為首位是3。沒看到可'不對齊的規定。請看5.3.8.3條,應對齊,因為計量單位一樣。
“潛規則”是什么東西???1059明明白白規定了可都進位而不是舍去,你有權利禁止?
31#
chuxp 發表于 2017-8-3 21:43:47 | 只看該作者
恕我直言,如此簡單,典型的不確定度評定,完全依據1059.1規范的評定,竟然引起規矩版主諸多質疑,反復質疑,說明規矩版主對于不確定度評定的知識一竅不通。
其實從U1可以近似代替U的荒謬理論就可看出端倪,一個從事長度計量專業,卡尺和量塊應該熟悉吧?!用量塊校準卡尺的不確定度評定應該很熟悉吧!就算沒親自評定過,也應當看到過,本壇史老先生抨擊過的那個GUM卡尺評定例子你總記得吧?量塊引入的分量可以近似U嗎?最大的分量應該是卡尺的分辨力吧?
我估計,在實際工作當中,不確定度評定工作大概沒做過,如果評定過,即使再糊涂,也不至于體現出這樣一個水平。
32#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7-8-4 03:22:49 | 只看該作者
chuxp 發表于 2017-8-3 21:10
規矩版主說:
  對于“有效數字首位是1或2時”,JJF1059.1的5.3.8.1條的注規定可不考慮末位數對齊規定, ...

  簡單的問題并不是不犯錯誤的理由,越是簡單的問題就越容易犯錯誤也是常見的,因此我認為簡單的還是復雜的問題容易犯錯誤沒有必要討論,我們要實事求是地評價一個論文或作品是不是犯了錯誤才是討論的要點。
  感謝你復制粘貼了JJF1059.1的5.3.8條全部內容,這樣有助于對照規范的規定來討論問題。
  你說“取一位是允許的”原則上沒有錯,但首位有效數字是1或2時“一般應給出兩位有效數字”這是規范的原文白紙黑字在那里,并不是我個人的添加。
  你說“因為首位是3”,這不是事實。18樓提供的資料也白紙黑字寫著合成標準不確定度是0.106%,取k=2,應該是U=0.212%,其首位有效數字是2,不是3,3是你修約后的值。接地導通電阻測試儀的校準/檢定并沒有什么大了不起的特殊性,修約時應該按規定“一般給出兩位有效數字”。“一般應給出兩位有效數字”的含義本身就是告訴我們此時不必考慮測量結果與不確定度末位數對齊這個原則。因此給出0.3%是錯誤的。
  卡尺評定例子中,量塊引入的分量U1當然與測量方法的U差距較大,因為在卡尺示值誤差檢定的測量模型中,輸入量除了有計量標準(量塊)的值,還有被檢卡尺的讀數。被檢卡尺的讀數的信息是個未知信息,理應進行一個A類評定,但A類評定的結果不足以代表卡尺讀數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就必須增加一個用儀器分辨力評估不確定度分量的過程,并與A類評定結果兩者取大舍小,然后將兩個輸入量分別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加以合成。如果按“U1可以近似代替U”,它也仍然是“計量標準(量塊)的MPEV不得大于被檢卡尺的MPEV/3”,此時計量標準的MPEV一般不會超過其報廢限3μm,卡尺的MPEV為0.03mm,MPEV/3=10μm,量塊的MPEV(3μm)不會大于被檢卡尺的MPEV/3(10μm),仍然滿足這種替代的基本規則。
33#
史錦順 發表于 2017-8-4 08:50: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7-8-4 08:53 編輯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7-8-4 03:22
  簡單的問題并不是不犯錯誤的理由,越是簡單的問題就越容易犯錯誤也是常見的,因此我認為簡單的還是復 ...



-
【規矩灣錦苑】
  卡尺評定例子中,,因為在卡尺示值誤差檢定的測量模型中,輸入量除了有計量標準(量塊)的值,還有被檢卡尺的讀數。被檢卡尺的讀數的信息是個未知信息,理應進行一個A類評定,但A類評定的結果不足以代表卡尺讀數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就必須增加一個用儀器分辨力評估不確定度分量的過程,并與A類評定結果兩者取大舍小,然后將兩個輸入量分別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加以合成。如果按“U1可以近似代替U”,它也仍然是“計量標準(量塊)的MPEV不得大于被檢卡尺的MPEV/3”,此時計量標準的MPEV一般不會超過其報廢限3μm,卡尺的MPEV為0.03mm,MPEV/3=10μm,量塊的MPEV(3μm)不會大于被檢卡尺的MPEV/3(10μm),仍然滿足這種替代的基本規則。
-
【史評】
       規矩灣先生的論述,違反邏輯規律的“同一律”和“不矛盾律”。

       1  先說“量塊引入的分量U1當然與測量方法的U差距較大”,接著卻說:如果按“U1可以近似代替U”——針對情況改變,違反“同一律”。
       2  U1遠小于U、U1近似為U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二者不能同真。同時給出相對立的兩種條件,違反“不矛盾律”。

  “代替說”是錯誤的
       U包含被檢對象的性能,U遠大于U1是通常情況。計量誤差由計量標準(及附屬設備)決定,計量誤差取決于U1.“代替說”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U1可以近似代替U”是假設,是虛假命題,是錯誤的。其實,計量的誤差(計量的不確定度)僅僅取決于U,而不是取決于U;本來就是U,何必代替?


34#
chuxp 發表于 2017-8-4 09:51:06 | 只看該作者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7-8-4 03:22
  簡單的問題并不是不犯錯誤的理由,越是簡單的問題就越容易犯錯誤也是常見的,因此我認為簡單的還是復 ...

我發現你的計量基礎知識太差,說了你也未必能明白,但還是說一下吧。不確定度必須要與測量結果對齊,否則,像你想的那樣多出一位,在使用中,多出的那一位沒有任何意義!
你強詞奪理說1059中5.3.8.1有末位不必對齊的規定,請你明確,是你口誤,還是我眼拙沒看到!
除了技術水平超級低下外,你的學風也很差。國家規范明明規定“有時。。。也可以”,你卻斷定不可以,然后判正式發表的論文錯誤!
考慮到你的學識水平,我再普及一下計量基本常識:計量中的各種評判,應以修約后的數據為準。這對你肯定是個新概念,慢慢學吧。
總結:
1,要對齊,實在對不齊時,哪怕是修約測量結果,也要對齊。(1059.1的5.3.8.3條)
2.  本例中,不確定度數據首位有效數字為3.(進位以后,就是修約后的數據)
請你回看一下你在21樓的回復,洋洋灑灑的一大堆,居然沒有一條是正確的!
請你改變一下學術討論的態度,像你這種:“有時。。也可以,那么,肯定有時也不可以,所以,那就是不可以!”XX邏輯拿來與量友討論,很難不引起大家的反感。再次恕我直言,看起來只有兩種可能:要不就是你學風惡劣,要不就是弱智。
35#
chuxp 發表于 2017-8-4 10:51:31 | 只看該作者
由衷欽佩史老!從哲學角度批駁,言簡意賅,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和他討論技術問題是件不愉快的事情,常常是東扯西繞的亂說一氣,有時候想想算了,但看到明顯誤導大家的錯誤觀念在這里滔滔不絕的,也覺得應該指出一下,可能也不是就我一個人這么想,導致大家與規矩版主的爭論比較多。
相比史老,我的水平差太多了,。。像他這個邏輯:
“有時。。也可以,那么,肯定有時也不可以,所以,那就是不可以!”
我都不知道怎么批駁他,只想罵人,又怕著了他的道。
36#
chuxp 發表于 2017-8-4 11:07:50 | 只看該作者
請規矩版主注意你的身份,你不是普通量友,你是版主!
3%等級的表,你規矩堅持 其不確定度要給出到萬分之一位!是你傻還是我傻?請不要再在這里繼續制造笑話了,因為你是版主!
我覺得規版在這里惡搞沒什么幽默感,且與其身份不符。
37#
劉耀煌 發表于 2017-8-4 11:24:35 | 只看該作者
仔細看1059.1 5.3.8.3,對齊是一般要求,特殊情況也可以是不對齊的。這個特殊情況估計只應該是國際比對 、國家計量基準、科學計量等特殊領域。
38#
chuxp 發表于 2017-8-4 11:36: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uxp 于 2017-8-4 11:44 編輯
劉耀煌 發表于 2017-8-4 11:24
仔細看1059.1 5.3.8.3,對齊是一般要求,特殊情況也可以是不對齊的。這個特殊情況估計只應該是國際比對 、 ...


沒錯,確實是這樣。但你跟他說這些他是不會懂的,有時候那類比對還規定k?=1呢,你一說,不定又引出什么新的謬論出來,夠你忙活一陣子的!

補充內容 (2017-8-5 00:00):
他又開始表演了!看下面:把他拉出來的屎,扣在我的頭上!說什么“達到你所說的萬分之一。。。。我還真的沒有看到。。。。”
39#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7-8-4 19:18:47 | 只看該作者
  史老師提出“U1遠小于U、U1近似為U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二者不能同真”,我完全接受。我承認,測量方法的不確定度U大于該測量過程所用測量設備計量特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1,這是通常情況,也是絕對的真理。但“U遠大于U1是通常情況”的確并非如此,通常情況是U1與U近似相等,U1約等于U的90%,起碼也是U的70%,除了像游標量具這種極少數分度值太差的測量設備外。用一個允差極其小的計量標準去校準一個與這個允差相比分度值極其大的測量設備,是少數個案。卡尺的分度值達0.02mm、0.5mm、0.10mm,量塊的最大允差與此相比是微小的,個案代表不了大多數。檢定規程用“計量標準的最大允許誤差絕對值應不大于被檢儀器的最大允許誤差絕對值的1/3”來落實JJF1094的要求U≤(1/3)MPEV,是針對絕大多數測量設備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檢定規程都如此。另外計量誤差并不取決于U1,誤差是因,不確定度是果,沒有誤差就不會產生不確定度,如果說U1取決于誤差還是說得過去的。
40#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7-8-4 22:14:46 | 只看該作者
chuxp 發表于 2017-8-4 11:36
沒錯,確實是這樣。但你跟他說這些他是不會懂的,有時候那類比對還規定k?=1呢,你一說,不定又引出什么 ...

  JJF1059.1的第5條是專門講述不確定度如何表述的條款,其中5.3.8.3條講到了“通常”測得值與不確定度末位數應對齊,5.3.8.1條講到了“通常”不確定度根據需要取“取一位或二位有效數字”,這兩條可以說是正確報告測量結果的原則。對于一部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應正確理解它所使用的“法語”,這里使用的法語是“通常”,不是“必須”,這就是說還存在非通常的例外。例外是什么?就要認真仔細看規范,5.3.8.1條的注告訴我們“有效數字首位是1或2時,一般應給出兩位有效數字”,就是“通常”的例外。這句話是29樓復制粘貼的規范原話,白紙黑字仍然在那里。這句話明確注解了非“通常”的情況是什么,該如何處理,我們不能裝看不見,不問青紅皂白一律“末位數對齊”和取一位有效數字,該取兩位有效數字時就必須取兩位有效數字,不能因為末位數對齊只取一位,不能想取一位就取一位,不問不確定度的有效數字首位是不是1和2。如果“有效數字首位是1或2時”,最終的不確定度結果取一位是不妥的,而應該按規定一般應“給出兩位有效數字”,如果非給出一位有效數字,那就應該向顧客說明你的不一般。
  3%等級的表,堅持其不確定度要給出到萬分之一位的不是我,我歷來堅持JJF1094關于U95≤(1/3)MPEV的要求,堅持依據檢定規程“計量標準的最大允許誤差絕對值不得大于被檢儀器的最大允許誤差絕對值的1/3”,我歷來堅持《計量學》的1/3基本原則。是有極少數檢定規程設計的檢定方法在≤1/3的基礎上將比值選擇得更小,甚至比1/10還要小,但達到你所說的萬分之一雖然也不違反1/3原則,的確我還真的沒有看到如此奢侈的檢測方案設計成果。
  我是在地震棚中偶然的就會結識了計量論壇,我承認我有個版主頭銜,但我更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老頭,一名曾經工作在企業基層的普普通通的計量工作者,不像極個別滿口污言穢語還自持清高趾高氣揚視基層人員如草芥,如下里巴人,我沒有三頭六臂,但我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基層工作而覺得低人一等。在論壇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分地位高低、年齡大小、工齡長短、職稱高低,我們之中不乏有行家里手,也有新入門的計量人員,可能還有沒入計量專業的外行,但我認為,人人都可以發表個人的看法,人人都是平等的。版主與量友之間沒有一堵墻。版主不代表官方,發言不具有權威性,作為版主的責任應該是以身作則更積極參加討論,積極發言,更應該激發、支持和鼓勵持有各種不同觀點的量友們暢所欲言。如果論壇是一言堂,也就沒有“論壇”存在價值了,即便辦培訓班、看書、講座是聽、看一家之言,但也不可能完全搞一言堂。
41#
chuxp 發表于 2017-8-4 23:30:37 | 只看該作者
蒼天啊!大地啊!什么情況?!

“  3%等級的表,堅持其不確定度要給出到萬分之一位的不是我,。。。。”
做人不能這個樣子吧?!!

你在28樓剛剛說過的話:
“  。。也該修約至U=0.21%,就算只進不舍也該是U=0.22%,因此寫為U=0.3%怎么說都是錯誤的。。。”
莫非你真的不明白什么是千分之一位,什么是萬分之一位???
42#
史錦順 發表于 2017-8-5 12:47: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7-8-5 13:12 編輯

-
                           A類評定、B類評定都是錯誤的
-
                                                                                                史錦順
-
       樓主提出的問題是不確定度評定是選用A類評定還是B類評定。
       題目的前提是:不確定度體系是正確的,不確定度評定是必要的。
       這個前提不存在。
       本文指出:不確定度體系有根本性的嚴重的錯誤。要點如下。
       立基于不可知論,哲學觀錯;定義跳槽、分類穿幫、對象與手段混淆,邏輯錯;估計代替計算、假設代替分析,方法錯;混淆兩類測量、混淆兩種誤差,測量模式錯;混淆兩種統計,統計方式錯。由此導致計量、測量的各種處理方法全錯。不確定度體系的一切,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不確定度體系是害人誤事的偽科學。
-
       就具體學術內容而言,由于違反測量計量的多項基本法則,不確定度體系的最常用的五項基本公式全錯。如今,當家的測量計量導則、規范、規程,規定要用這些公式處理實際業務。這些公式是不確定度體系現實的、具體的危害。這些公式是廣大測量計量工作者日常工作必須面對的,急需澄清并糾正。
-
       本樓推出的問題,正是測量計量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日常業務問題。本文說明:A類評定與B類評定的分類法是錯誤的;由此而誕生的A類標準不確定度與B類標準不確定度,分類錯誤,A類計算公式錯位;B類公式錯誤。
-
       那么,該怎么辦?
       歷史上,人們都用誤差理論,是行之有效的,是成功的。現代科技的發展,出現新情況,隨著測量精密度、準確度的提高出現大量統計測量,受歷史局限,經典誤差理論有兩個不足,一是如何區分處理兩類不同測量的問題;二是如何實現誤差合成的合理性與貫通性。《史法測量計量學》在堅持誤差理論基本路線的基礎上,彌補了這兩點。
-
       本文就樓主提出的問題,指出:兩類評定都是錯誤的。根本就不要進行這類評定。該怎樣做?因篇幅較大,下文《論測量結果的表達》再闡述。過幾天將另開一樓。
-
1 兩類評定,沒有明確的“場合觀念”
       測量計量領域,有三大場合。
       不確定度評定,針對的是哪種場合,是測量場合?是計量場合?還是研制場合?專指某個場合或通用于三大場合,不確定度體系沒有明確的概念。
       有計量標準嗎?不知道。
       B類評定,實際就是根據說明書給出的指標值進行計算。
       在研制場合,還沒有說明書(或尚未給出指標值),研制需要的是“確定指標值”而無法“根據指標值”。
       在計量場合,要檢查、公證的是實際性能是否符合指標值,指標值此時是懷疑對象,沒資格當“根據”。
       原來,計量場合(包括研制場合),必定有計量標準。靠計量標準,可以嚴格(在計量標準的誤差范圍層次上)確定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基于實測,計算,可以確定儀器的性能表征值(誤差范圍,MPEV即相當于擴展不確定度)。是不該進行B類標準不確定度的評定的。
       于是,B類標準不確定度評定,僅限于應用測量場合。根據說明書來評定,繞彎而已,縮小再復原(且不談縮小放大本身的錯誤)還是本來的MPEV。在明白可以“范圍合成”后,就不該繞彎了。直接用說明書指標就可以了。
-
2 沒有分清兩類測量
       經典誤差理論,承認被測量有唯一的真值,這說明被測量必定是常量。因此,基礎測量是常量測量(我稱其為“基礎測量”)。
       如果被測量是統計變量,而儀器的誤差范圍可略,這是統計測量。GUM符號表稱:被測量Y是常量或統計變量。可見,不確定度體系所指“測量”,包括基礎測量和統計測量,但沒有將二者區分的概念。混在一起,必然出錯。
-
3  A類標準不確定度的弊病
       GUM 4.2.3 在引入標準不確定度概念時,給出的數學公式型的定義: A 類不確定度,就是單值的σ除以根號N。N是重復測量的次數。
                 uA = σ /√N                                                               (1)
       A類不確定度uA原來就是平均值的標準偏差σ。這樣定義的A類標準不確定度,有如下弊病:
-
3.1 對常量測量來說,uA無用
       測量計量領域有三種場合。在研制場合、計量場合,有計量標準,可以分別測量出被考核測量儀器的隨機誤差與系統誤差。將隨機誤差范圍與系統誤差“方和根”合成,得到儀器的誤差范圍值。但在測量場合,沒有計量標準,可以測定儀器的隨機誤差,卻不能測定系統誤差,測量者只知道儀器誤差范圍的指標值。
      測量儀器是手段,手段的性能可以改進。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隨機誤差。儀器的誤差范圍的指標值R包括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但不規定其比例。多次測量后,取平均值,儀器的隨機誤差改進了,但系統誤差不變。測量誤差范圍仍然要用儀器的誤差范圍的指標值R。A類不確定度uA就是σ,對應用中的測量儀器,在儀器性能表達上,uA無法插足。
       不確定度體系的作法是將uA與來自儀器誤差范圍的uB合成,本質是將局部與整體合成,σ重計了。重計是多計,是錯誤的。

3.2 對統計測量來說,除以根號N,錯了
       對統計變量來說,表征分散性的量,必須是單值的σ,而不能是σ。σ的數學期望是零,不能當分散性的表征量。因此,對統計測量(被測量是隨機變量),uA不能用。
       統計測量的表征量是單值的σ,除以根號N是錯誤的。

3.3 在計量的合格性判別中,不能用uA
       合格性判別,如果按σ,則當N很大時,則隨機誤差趨于零,這就嚴重虛夸了儀器的性能。表征測量儀器的精密度,要用σ,而不能用σ。也就是不能用uA
-
4  B類標準不確定度的錯誤:統計方式錯位、計算公式錯誤
       對測量儀器性能的統計,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統計,對一臺儀器按時刻順序采樣,采樣值按時刻順序編號。統計變量的變化,體現在時間領域中。這種統計稱“時域統計”。
       第二種統計,多臺儀器,按臺編號。著眼的統計變量隨臺號而變化,統計特性體現在各臺之間。這種統計稱“臺域統計”。
       時域統計是時間軸的縱向統計;臺域統計是時間軸的橫向統計。如果某一隨機變量,縱向統計與橫向統計等效或近似等效,稱此變量有各態歷經性。
       不確定度體系,錯把“臺域統計”當成“時域統計”,除少量真正的隨機誤差外,其他關于分布的認定與應用,全錯。揭示如下。

4.1 混淆時域統計與臺域統計
       一種型號的測量儀器,誤差范圍的指標值相同。隨機誤差是統計變量,認為同一型號儀器的隨機誤差,有近似的各態歷經性,不是很嚴格,但大體成立。對系統誤差,則絕不存在“各態歷經性”。就是說,一種型號的各臺儀器,系統誤差的符號取正、取負,絕對值在誤差范圍內的取大、取小,不存在“各態歷經性”。時域統計與臺域統計,截然不同。
       用儀器進行測量,對儀器進行計量,統計都是針對單臺儀器。對單臺儀器的統計是時域統計。
       實驗統計與應用統計,統計方式必須一致。
       不確定度體系對測量儀器進行“臺域統計”,而測量計量必須是“時域統計”,統計方式錯了。

4.2 混淆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
       測量儀器的誤差,有隨機誤差,更有系統誤差。對隨機誤差,用統計的方法,可以而且必須。而對系統誤差,不能用一般的統計方法。因為系統誤差是恒值(或基本是恒值)。常量的方差是零。必須正視這一點,否者就出錯。
       現行的不確定度的B類評定,混淆了恒值的系統誤差與隨機變化的隨機誤差的區別,把正確的處理隨機誤差的方法,用在恒值的系統誤差上,就形成了嚴重的錯誤。

4.3 錯誤的分布、錯誤的計算公式
       GUM的B類不確定度評定,認定測量儀器的誤差是均勻分布,把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值,除以根號3,就算是評定出的B類不確定度。這是根本性的錯誤。錯誤有以下幾點:
       1)錯把恒值的系統誤差,當成隨機誤差處理。儀器的指標值,包含有隨機誤差,但主要是系統誤差。把整個指標值,都當系統誤差處理,是可以的,保守些,但符合保險原則。而把系統誤差當隨機誤差處理,這不符合誤差量的上限性特點,不行。
       2)在時域統計中,恒值的系統誤差,是什么分布?在以量值為橫坐標的概率密度分布圖上,是“窄脈沖分布”。絕不是“均勻分布”(也不可能是正態分布)。
       3)常量的方差是零。對系統誤差,可以取“方根”,不能取“方差”。
       正確的路,是對隨機誤差、系統誤差“取方根”。而“取方差”,對系統誤差行不通。
-
4.4  B類標準不確定度公式錯誤

       “誤差范圍值除以根號3”,評定出的B類不確定度uB
                uB =  MPEV /√3                                                         (2)
       當前,(2)式應用十分普遍。(2)式是錯誤公式(都成假設為正態分布,除以3,同樣沒道理)。所有用此式進行的計算,都是錯誤的。

4.5 “均勻分布”之說的根源  
       有兩種測量。第一種,用一臺儀器測量一個量。重復測量N次(如20次);第二種,用多臺儀器(如20臺儀器)同時測量一個量。
       “均勻分布”之說,適用于第二種測量。如生產廠從同一型號的測量儀器中抽樣取20臺,對其性能進行測量統計。各臺儀器的系統誤差不同,在誤差指標內,呈均勻分布。這是“臺域統計”,在這種特定情況下,說系統誤差“均勻分布”是對的。但出廠檢驗、應用測量、計量,都是針對單臺儀器而言的。此20臺儀器,已經分處于五湖四海,出廠后的統計,僅能是“時域統計”,而不再是“臺域統計”。
       應用的情況是第一種,用一臺儀器測量一個量。重復測量N次(如20次)。這是時域統計。在時域統計中,系統誤差是恒值。測量計量中,不存在“臺域統計”,不可能是“均勻分布”。(說成是正態分布也不對。)
       “均勻分布”之說,僅僅適應于第二種情況。第二種情況在應用測量與計量中不存在。也就是說,在測量計量中,公式(2)不成立,是錯誤的。
-
5  不確定度評定中A類、B類的關系
       剝去含混名稱的玄妙外衣,原來A類標準不確定度就是平均值的標準偏差。而B類不確定度就是儀器性能指標值MPEV.
       不確定度體系沒有表明A類評定與B類評定的關系。對基礎測量,僅用A類是遠遠不夠的,因為,A類只著眼于一小部分。不確定度體系中,又常常將二者合成,犯了部分與整體疊加的邏輯錯誤。
-
       測量儀器的MPEV,包括幾部分:系統誤差的恒值部分,長期穩定性(系統誤差的變化部分,包括環境影響),單值的標準偏差,平均值的標準偏差,分辨力誤差。
       因此說“A類評定”與“B類評定”地位等同,是嚴重的錯誤。“平均值的標準偏差”是MPEV的一小部分。就是說“A類評定”與“B類評定”不在一個檔次上,前者僅僅是后者的一小部分。
-
       對“不確定度評定選用哪一類”的問題本身的回答應是:對基礎測量(常量測量),直接用MPEV,不必評定。而對統計測量(被測對象是統計變量,儀器誤差范圍可略),這時該求單值的標準偏差,不用平均值的標準偏差,就是說:A類標準不確定度沒用。
-




補充內容 (2017-8-7 07:48):
2 之第一行“基礎測量是常量測量”,應為“經典誤差理論的測量是常量測量”
43#
chuxp 發表于 2017-8-5 14:59: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uxp 于 2017-8-5 15:29 編輯

規矩版主的學風實在是太惡劣了,40樓是集中大展示。
1,選擇性瞎眼,胡亂解讀國標。國標說通常選1或2,你硬改成必須選2,選1要另外解釋。國標說一般應給兩位,你改成一定要給兩位!要對齊的規定你怎么看不見呀?也許與你語文水平有關,一時沒看清,這里有個原則:根據需要去修約。去找找看有沒有?
2.睜眼說瞎話,明明自己剛說的,居然矢囗否認!你一再說論文給0.3%是錯誤的,應給出0.22%,這個最后的有效數字2不是萬分之一位嗎?不確定度給到萬分之一位是你一直堅持的觀點呀!你為此與我爭論許久了,現在突然180度大轉彎,否認自己說過,然后扯點別的,再話題一轉,反過來說我說的萬分之一如何如何,你沒見過什么的,一盆屎直接扣我頭上!
你這樣是不是太卑鄙無恥了!?
44#
chuxp 發表于 2017-8-5 15:19:16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uxp 于 2017-8-5 15:26 編輯

要不然這樣,規矩版主你來看看.下面哪條正確:
3%等級的表,其不確定度應給到萬分之一位。
3%等級的表,其不確定度為0.3%
3%等級的表,其不確定度為0.22%
45#
chuxp 發表于 2017-8-5 16:10:50 | 只看該作者
還是直接問清楚了吧,請規版回笞:

1.  3%等級的表,堅持其不確定度要給出到萬分之一位的不是我,

2.   。。也該修約至U=0.21%,就算只進不舍也該是U=0.22%,因此寫為U=0.3%怎么說都是錯誤的。。。

上面兩句話都是你說的,哪句對?
46#
xqbljc 發表于 2017-8-5 18:45:39 | 只看該作者
chuxp 發表于 2017-8-5 14:59
規矩版主的學風實在是太惡劣了,40樓是集中大展示。
1,選擇性瞎眼,胡亂解讀國標。國標說通常選1或2,你硬 ...

       既然搞清楚了某版主“學風實在是太惡劣了”,且其“選擇性瞎眼”、“睜眼說瞎話”、“太卑鄙無恥了”,那就好鞋不踏臭狗屎,遠離這個老不正經就是了。何必非要與其討論那些其胡攪蠻纏、東扯西繞的所謂技術問題呢?被其牽著繞圈子,你不經意間冒出點粗語,反倒滿足了其招罵、找罵、欠罵的急切欲望,其會抿嘴偷著樂且反咬一口,你這又何苦呢?!
47#
chuxp 發表于 2017-8-5 21:52:44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xqbljc 發表于 2017-8-5 18:45
既然搞清楚了某版主“學風實在是太惡劣了”,且其“選擇性瞎眼”、“睜眼說瞎話”、“太卑鄙無恥 ...

謝謝你,其實還有幾個量友好心提醒過。只是看他在21樓的.洋洋灑灑一大篇指導,完全不對,亂說一氣!掩飾不住的專業及基礎知識的欠缺,空話連篇,估計樓主要被整昏了!我沒忍住,在他樓下發言,針對性的提醒大家。隨后,他對我否定他挑出的論文中6處錯誤表示質疑,要求我解釋為什么0.3%是正確的。因為看出他專業技術水平極低,我從這個儀器的規程開始,談到其數據修約規定,其示值誤表有效位,1059各項規定等,像給初學者講課。他一直狡辯,認為應是0.22%,手段非常下作,國家規范中的通常,在他眼里不存在,國家規范中的一般應如何,被他解讀成必須如何,反正都要順著他意愿。好吧!你也是著名的“檸種”,一條道走到黑也是特色,但昨晚突然反轉180度,否認他一直以來堅持的觀點,并企圖把這個錯誤強加在我頭上,然后嘲諷我說:他都沒見過。。。。。。
48#
chuxp 發表于 2017-8-5 21:59:51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uxp 于 2017-8-5 22:02 編輯

再問一次,請規版回答:  
1.  3%等級的表,堅持其不確定度要給出到萬分之一位的不是我,  
2.   。。也該修約至U=0.21%,就算只進不舍也該是U=0.22%,因此寫為U=0.3%怎么說都是錯誤的。。。  
上面兩句話都是你說的,哪句對?
49#
xqbljc 發表于 2017-8-5 22:16:31 | 只看該作者
chuxp 發表于 2017-8-5 21:52
謝謝你,其實還有幾個量友好心提醒過。只是看他在21樓的.洋洋灑灑一大篇指導,完全不對,亂說一氣!掩飾 ...

      “撞南墻”、“ 擰種”、  “下里巴人”、“帕金森”患者........,這都是老不正經當年激情萬丈的自譽!無非就是個老痞子罷了。與如此厚臉皮不知羞恥之人說道,降低自己的身份。不屑于搭理并鄙視這樣的“攪屎棍子”,方為正確的做法。
50#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7-8-6 01:15:56 | 只看該作者
chuxp 發表于 2017-8-5 16:10
還是直接問清楚了吧,請規版回笞:

1.  3%等級的表,堅持其不確定度要給出到萬分之一位的不是我,

  1.  “3%等級的表,堅持其不確定度要給出到萬分之一位的不是我” 是我說的, 因為我從未說過“3%等級的表,其不確定度要給出到萬分之一位”隨意栽贓是不道德的。
  2.  “ ……也該修約至U=0.21%,就算只進不舍也該是U=0.22%,因此寫為U=0.3%怎么說都是錯誤的……” 也是我說的。這句話與“堅持其不確定度要給出到萬分之一位”風馬牛不相及。
  這是我在21樓提醒大家18樓資料中有6個錯誤后,你在23樓進行了全盤否定(注:到了47樓你仍否定21樓的觀點),于是我在25樓就此為例向你討教算不算錯誤。你在26樓進行了答復,我在28樓用你引用的上面這句話再次詢問你,18樓資料的第6條計算出合成(相對)標準不確定度明明寫道ucr=0.106%,取k=2,0.106%×2=0.212%簡單的乘法沒有人不會吧?0.212%的首位有效數字是不是2,根據規定該不該保留兩位有效數字?修約至U=0.21%,就算只進不舍是不是最多也該是U=0.22%,怎可修約到0.3%?我真的不明白你為什么要與“堅持其不確定度要給出到萬分之一位”相聯系,把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問題拉在一起責問別人呢?
  你在47樓對那個唯一的舉世聞名的罵街專家表示謝意,給予贊賞,你認為這種人,或者具體到49樓這樣的罵街帖子也是一個技術論壇該推崇的語言“典范”嗎?技術上的任何觀點發表我均表示歡迎,我堅持鼓勵各種觀點的暢所欲言,堅決反對論壇中受個別罵街專家的影響滋生的謾罵不良作風,這種在無理可講的時候就破口大罵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手段非常下作”,真正的“攪屎棍子”。因此對于46樓49樓這樣的帖子我拒絕回復,對發表46、49樓這種帖子的人我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看到你連續給我發了幾個詢問的帖子,我一方面對你對計量技術的執著表示欽佩,對你愿意回答我的問題表示感謝,同時對我不能及時給你回復表示歉意。我順便說一句,因為最近實在是太忙了,手頭上至今仍有幾家企業的一百多個文件急需閱讀修改,因此我實在是沒有更多的時間及時回復你的帖子,只能請你見諒了,我估計這種情況要延續到十月份以后可能得到緩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 1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岛国大片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福利片在线观看| 福利视频网站导航|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噜噜高清欧美内射短视频|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啦啦啦手机完整免费高清观看 | 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美女和男生一起差差差| 中文字幕日韩国产|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激情| 国内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xxx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 wwwxxxx在线观看| 交换交换乱杂烩系列yy| 国产精品线在线精品| 最近中文字幕无| 美女扒开内裤无遮挡网站|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18| 亚洲xxxxxx| 国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aⅴ| 欧美videosdesexo肥婆| 蜜柚直播在线播放| xxxx性bbbb欧美野外|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国产三级自拍视频| 在线亚洲v日韩v|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 大荫蒂女人毛茸茸图片| 菠萝蜜亏亏带痛声的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不收费|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AV无码久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旧里番yy4480在线高清影院| 24小时免费看片|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