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聞專員 于 2015-6-18 15:33 編輯
2015061801.jpg (42.59 KB, 下載次數: 131)
下載附件
2015-6-18 15:31 上傳
溫大城院的志愿者在取水樣。
三年前,溫州大學城市學院(下稱“溫大城院”)的學生志愿者首次發起“浙江母親河”水質檢測,結果顯示:浙江90個縣市區的90條母親河里,僅有一半可以游泳。
三年來,每年的5月3日下午,他們都會去同一處地點用同一方法取水,并將水樣帶回學校做檢測。
三年里,我省的90條母親河水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昨天下午,他們公布了今年這90條母親河水質檢測的報告和三年來的水質對比結果。結果顯示,相比去年,水質總體情況有所改善。但記者注意到,杭州有2條河的3個河段首次被檢測出五類水。
調研結論1今年水質情況相比去年有所改善
根據這份溫大城院經過數據統計后發布的民間版“浙江90個縣市區水質檢測報告解讀”顯示,今年全省90條母親河的水質情況相較去年有所改善。2014年三類水以上(包括三類水)只有31條,占90個縣市區樣本比重的34.4%;而2015年三類水以上(包括三類水)總共有54條,占90個縣市區比重的60%。
在整個五類水中,二類水的增長比重最大,從2014年的8條河流增加到2015年的30條河流。四類水從2014年的35條河流下降到17條河流,五類水從2014年的24條河流下降到19條河流。
通過對比2014年和2015年的數據發現,共有57條河流水質呈上升趨勢,如溫州瑞安的飛云江、寧波余姚的姚江、紹興諸暨的浦陽江等。此外,無變化的占21條,下降的占12條。
如果對比三年的數據,連續三年水質上升的河流有13條,比如溫州樂清的清江、文成縣的泗溪河、湖州安吉的西苕溪、臺州臨海的林湖。此外,還有三條河流呈連續下降趨勢。
三年前,因為有溫州市民出資請當地環保局長下河游泳的事件,所以溫大城院的學生選擇將“是否能游泳”作為檢測標準之一。據他們檢測,2013年,90條河流中,能游泳的占46條;今年,這個數據已經上升到54條。
“例如,有條河流去年是四類水,今年變成三類水,或今年仍為四類水但其中有指標有所好轉,這都可以判斷為這條河流的水質有所上升。”溫大城院的黨委副書記范茂盛說。
調研結論2在杭州3個河段中首次檢測到五類水
記者注意到,在這份報告中,杭州的采樣河流有13條,是全省十一個地市中數量最多的。
在這13條被檢測的河流中,水質為一類的,為0條;達到二類水質的,2013年為6條,去年降至2條,今年又有6條;而三類水從前兩年的4條降至1條;四類水情況和二類水情況相似,經歷了從3條變7條再回到3條的三年變化。
而在五類水的統計中,2013年和2014年,杭州的13條河流中,五類水都為0條,但今年卻冒出來3條。這3條檢測為五類水的河流分別是上城區區域內的中河、下城區和拱墅區區域內的京杭大運河(以區劃分,這兩段被視為不同區內的兩條河)。
“雖然在西湖文化廣場邊上住了20年,但這還是我第一次近距離地觀察家邊上的京杭大運河?!睖卮蟪窃旱呐虮鶟嵏嬖V記者,近距離取水時,她感覺河面雖然還算干凈,但聞得到淡淡的臭味,偶爾還能看到死魚飄過。
范茂盛表示,雖然有當地環保部門的支持,但學校畢竟不是權威的檢測機構,所以檢測結果會存在誤差。為了盡量減少誤差,三年的檢測,學校都采用同一種方法:每年5月3日下午,學生會在同一取水點用同一容器按同一操作規范取水。因為檢測需要一周左右,5月4日水樣被送到實驗室后,會用冰箱冷藏起來,“如此辦法之下,每年的誤差率應該是相似的。從統計學角度分析,三年的數據對比具有一定的科學性?!?br />
負責對水樣進行檢測的溫大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教授馬劍華告訴記者,共檢測水樣中的PH值、氨氮、磷酸鹽、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鉻(六價)這六個指標。首先要做的就是檢測溶解氧,因為如果先做別的指標檢測,就會導致空氣進入瓶中,溶解氧的數據就會有差異。
調研結論3“河長制”宣傳還需加把力
今年,溫大城院的學生志愿者們還對居住在河流周邊的877名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66.17%的居民了解“五水共治”,84.16%的居民對“五水共治”成效抱有期待。
不過,對于“河長制”的宣傳力度似乎還不夠。根據溫大城院的學生志愿者們的調研結果,有多達50%的居民沒聽說過“河長制”,37%的居民“知道河長制,但不知道河長是誰?!?br />
范茂盛說,學生們在調查中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提供治理建議這一塊內容中,受訪居民多數會寫政府、企業或媒體應該怎樣做,但幾乎沒有人將自己納入到河流水質保護的一員中?!?br />
范茂盛認為,其實,老百姓也能為治理水質、為“五水共治”出力,例如,自己做到不亂丟生活垃圾、不亂排生活污水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