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2:
計量的未來怎么樣怎么走? 不知道,但前期的路走廣走順了,視野也會開闊些了,工作會更有針對性,成效也會越來越明顯。。。看過不少企業計量室通過了CNAS認證。我們的供應商體系里就有,但現場看后,大為失望,為什么一個過了如此嚴格體系的計量室,計量室本身管理起來不咋樣,企業現場計量管控起來也基本失控,還是在做最為簡單的量檢具周檢工作。交流得知,人力不行。花錢搞個證,管理要素與企業現實脫節,沒人來維護執行,這很關鍵。所以,在我將來的規劃中,沒有打算去過這么個華而不實的體系的想法的。。。 對我而言,在管理計量理化室的基礎上,如何提升生產現場的計量管理工作才是重中之重。比如說,原來搞的那套企業計量水平評價的很有用,能不能搞來演變成公司內部的針對各個生產廠的公司內部分廠計量水平評級標準呢?再比如說,那個只有大學讀計量專業時學習過的計量網絡圖,能不能用來固化生產現場的工藝計量器具呢?還有,那個大多數企業都學習過能源計量體系,能不能真正的建立起來并納入到分廠計量管理水平考評中呢?再有,是不是到時候了,該將測量管理體系引入到公司里,將生產過程的測量數據管控起來呢?更進一步,能不能通過網絡技術,對生產現場測量數據進行自動采集集中控制呢? 這就是我將來要在我司推行的計量管理新舉措。。。也算是一個小小企業計量人員的管理實踐。 能不能實現,不知道。制約因素永遠存在,但只要知識儲備用了,同時將領導層住這個方面引導,計量人員一起往這個方面努力,指不定哪一天機遇到了就能實現了呢?正所謂機遇永遠屬于那些有準備的人的。 論壇里好多企業里的量友說,老板對計量工作不重視。實際上不是這樣的,當產線上成批因測量不準導致的產品下來時,你也許在麻木,而老板心里是在流血。。。企業計量管理人員是做什么的?我們不是專業機構的,不能只管檢校只管標準而不管其它,我們要管的是如何讓量檢具的性能始終受控制,要側重于測量工作各個環節的管控。如果大家都這么做了,相信產品質量會提升,企業老板重視計量的時機會到來,我們的處境會得到改觀,最后企業計量工作的春天才會到來。。。 你的視野決定你的舞臺。實際上,還要補充一句成為:你的能力影響你的視野,你的視野決定你的舞臺。這才是完整的。這是我從事計量工作近十五年來的一點體會。 從當初只有理論的外行(我大學學的是計量專業,在學校實踐時,只操作過老款貴陽新天的測長儀光學計及萬工顯等設備),磨煉成現在的老計量人,在為計量工作奮斗的過程中,計量讓我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說一個只與自己比不與他人比的心態、一個必事必遵守既定程序的思維、一個凡是我會的我都會積極與嘗試的態度。計量工作也給了我十分不錯的收入,除了基本工資,個人專業能力所帶來的額外收入如課酬/專利獎勵/技術革新獎勵/項目資金等,基本上從15年前的千級到了現在的十千級了,據我這所知,這個收入水平,在一些好的企業里是十分正常的待遇。 記得,當你抱怨連天得過且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技術上不鉆管理上不研,工作體現不出成效,哪里會有高工資等你?有機會也面試過幾位同行,號稱專業機構來的,或是大企業合資企業里做的,證書一大堆(那種我最看不上的勞動廳發的技能證,什么計量高級技工。。。),工資獅子大開口,實際上專業能力卻差的出奇,還不如我帶的一些只做了二年的人。 斷續碼了幾天的字,碼字很累,特別是在業余時間里。我只是回憶了一下一個普通企業計量人員的成長經歷。希望能對那些仍在抱怨計量得不到重視的企業計量同仁們有促進作用與思考借鑒的思路。 想與大家分享的太多,這次就此打住。 同時以此文章獻給我們計量人共同的家園——計量論壇: 您十歲了!!!祝您生日快樂!!!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