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2-6 18:25 編輯
-
駁“真值不可知論”
——評《倪書》引言(3)
-
史錦順
-
測量的目的是知道量值的大小。用儀器測量,得到測得值。測得值與被測量的真值差多少,能不能滿足測量者的要求,這是測量理論必須解決的問題。
真值可知,人們才能測量。“真值不可知論”是錯誤的。
-
(一)真值的概念
真值是經典測量學的概念。經典測量學的對象是常量測量。真值是相對測得值而言的。
量值分三個層次。從低到高是:測得值、真值、定義值。
定義值又稱約定值。標稱值是定義值的一種形式。
量的真值就是量的客觀值、實際值。真值存在,真值可知,是量值定義就確定了的。VIM1/VIM2說:“量值就是物質、物體、現象的可定量確定的屬性。”可定量的屬性,當然是可知的。
量子物理指出:單個量的測量,沒有測量準確度的門限,即測得值可以無限制地接近真值,因而真值是可知的。
對一般情況來說,真值存在著、作用著、變化著。人們可以準確認識。
同真理有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一樣,真值也有絕對真值與相對真值。真值的絕對性與相對性是辯證的統一。絕對性寓于相對性之中,相對性包含絕對性的因素。如同相對真理是真理一樣,相對真值也是真值。相對真值可知,就是真值可知。
相對真值有不同的層次。對同一被測量,N-1級標準裝置的測得值是M(N-1),誤差范圍指標是0.03%;N級標準裝置的測得值是M(N),誤差范圍指標是0.3%;測量儀器的測得值是M,誤差范圍指標是3%。對用測量儀器進行的測量來說,M是測得值,而M(N)就是相對真值;而在對N級標準進行檢定的場合,M(N)是測得值,M(N-1)就是相對真值。
-
真值處處在。人們測量得到了測得值,又用誤差范圍圈住了真值,就是認識了真值。誤差范圍越小,對真值的認識越精確。準確度達到實際需要,就是完成了對真值的準確認識,即取得了真值。一旦測量誤差遠小于量值本身的變化,則測得值個個是真值。真值與測得值合二為一,真值概念升華了,沒有再區分的必要,真值也就是通常的量值。
人們利用真值的作用來認識真值。當測量發現被測量的變化時,變化是量的真實的變化,因此測得值個個是真值。統計測量(測量誤差遠小于量值的變化),測得值就是真值。
宇宙間,一般的量,都是變量。只是變化的程度有大有小。變量與常量的劃分,與測量的準確度有關。著眼點不同,劃分的結果不同。一米長的鋼棍,通常用米尺、卡尺、千分尺來測量,鋼棍長度被認為是常量,測得值的變化,體現的是測量工具的隨機誤差。當代已有基于穩頻激光器的激光比長儀,測量一米長的鋼棍,準確度達0.1微米,而室溫波動0.5攝氏度,一米鋼棍長度的變化量約為6微米。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遠遠小于被測量的變化量。測得值的變化,表現的是被測量本身的變化。量值在變,是量值的真變,真變是真實值在變,真實值就是真值;量在變,就是真值在變。這就是說,變前便后的值,都是真值。因此,穩頻激光比長儀測得的鋼棍的長度,個個是真值。
特殊情況,是物理常數的真值與基準的真值。物理常數是宇宙中最穩定的量,是用世界上已有的最準確的測量儀器,測量得到的值,其不確定度包含有測量儀器的誤差與物理常數變化這兩部分。因此,物理常數是相對真值。隨著科技的發展,物理常數的不確定度(儀器誤差加量值本身的變化)越來越小。
基準的功能是復現計量單位的量值。單位的量值是定義值,又稱約定值、標稱值。基準的準確度是基準的量值對定義值(標稱值)的偏差范圍。基準的準確性依靠特殊的物理機制;其準確度由嚴格的誤差分析與嚴格的測量給出。基準的真值在基準的標稱值加減偏差范圍的區間內。基準的準確度,是測量計量準確性的總基礎。人類以最先進的科技手段不斷提高基準的準確度。
-
關于真值的幾個命題
真值可知還是不可知,是誤差理論與不確定度論的根本分歧。這里強調幾點。
(1)物理公式的值是真值
物理公式是人類總結出的客觀規律。是自然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物理公式是量值之間的關系式。物理公式中的量值是客觀實際的量值,都是真值。
任何測量儀器,任何計量標準,都要依靠特定的物理機制;而誤差分析的出發點是物理公式。明確物理公式的量都是真值,對測量計量工作有重要指導意義。誤差分析,要從物理公式入手;設計測量儀器、計量標準,要依靠物理公式。而發明測量儀器、計量標準,則要尋求新的物理機制,建立新機制的物理公式(物理公式的特定形式)。
明確物理公式的量是真值,當前的一個重要意義是抵制、批駁不確定度論的真值不可知論。“真值不可知”論,是物理公式的悖論,是錯誤的。
(2)真值是客觀的。真值大小,與測量單位大小無關。
量值由兩部分構成:單位與數值。單位是一種國際性的約定,這種約定,只解決“一致性”的問題,不解決“準確性”的問題。一個客觀的量值,由數值乘以測量單位構成。數值表示量值與單位的比值。對一個量值,數值與單位間有嚴格的反比關系。
設量值Q的數值是{Q},單位是[Q]。若量值的單位為[Qi],對應的數值為{Qi},則有:
∵ Q = {Q1}[Q1] = {Q2}[Q2] (1.1)
∴ {Q1}/{Q2}= [Q2]/[Q1] (1.2)
人類為了便于交流,約定測量單位,構成國際單位制。大家都用國際單位,對同一量就有同一的數值。
單位可以約定,但量的真值卻不能約定。現行國際規范VIM3的“約定真值”,應改為“相對真值”。原稱的“約定真值”,意思是相對真值;相對真值有億萬個,沒有人去“約定”,也不可能“約定”。(約定幾個常用量,如重力加速度,是另一回事。)
(3)真值就是實際量值
當測量誤差遠小于被測量的變化時,測得值是真值。現代測量技術,已能測得絕大多數的物理量的真值。人們可以大大方方地在測量計量中稱說真值。真值就是實際量值。
-
(二)現行真值定義的邏輯錯誤
《JCGM 200-2012》即VIM第3版:
2.11 (1.19) 真值
和量的定義一致的量值。
-
注1 誤差論研究者說明測量,認為真值是唯一的,而實際上,是不可知的。不確定度論研究者認為,由于量的定義的詳細程度不夠,沒有單一的真值,而是有一個真值組與真值對應。然而,在原則上在實踐上,這個量值組都是不可知的。-
【史評】
細體會這段文字,批誤差論,批不確定度論,又出一個超乎二者的當然正確論,是誰呢,這里叫它VIM論吧。說“真值不可知”,這是現代版的康德主義,是哲學上的不可知論。
-
辯證唯物論認為:世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真理的“真”,講的是正確;真值的“真”,講的是準確。準確有絕對準確和相對準確。相對準確是有誤差的正確認識。誤差可以越來越小,誤差無限小時,相對準確的極限是絕對準確。真值就是客觀值,就是實際值,就是準確值。
真值可知,才有作為自然科學基礎的物理公式,物理公式的量都是真值。如果真值不可知,物理公式何從來?物理公式還有什么用?
真值可知,我們才去測量,如果真值不可知,我們還去測量干什么?
-
注2 在基本常數的特殊情況下,認為量有單一真值。 -
【史評】
真奇怪,注1說真值不可知,注2又這樣說。須知河堤是不能開口的,一旦承認有特殊,真值否定說就瓦解了。承認基本常數有真值,于是就得承認由物理常數引申的計量基準有真值,繼而得承認由基準衍生的標準有真值……,當然,這從經典計量理論來看,都是極正常的,但立足不確定度論的VIM第3版有這樣認識,則是不確定度論初衷的悖論。不確定度論的基本觀念是真值不可知;這里,否定了自己的立足點。
-
至于真值的“真”字,在基礎測量即常量測量的條件下,為和測得值區別,是必要的;在統計測量的條件下,測量誤差可略,測得值就是實際值,“真”字就不必提了。GUM也曾提到過真值就是實際值,但這個觀點并沒有貫徹。兩大學派之爭不在要不要“真”字的問題,是實際值即客觀值是可知還是不可知的問題。
-
我在《關于真值的定義》一文中說:
原來這個定義,竟是一句沒有內容的空話,一句違反定義規則的廢話。
下定義是為了明確概念,要言之有物,講明是什么意思。給真值下定義就是要說明真值這個概念指的是什么意思,它與其他概念如測得值、標稱值有什么區別。“與量的定義一致的值”,什么是量的定義?從上下行文、舉例(量塊長度的指定點)來猜,大概講的是指定的量所處的條件。但是指定條件再完備,也區分不開是真值還是測得值。所以這個真值的定義,沒有觸及真值的本質,是一句不著邊的空話。
-
以上對VIM的真值定義的批評,是正確的。有人說老史的批評不對,并說VIM的真值定義是正確的。我進一步說明如下。
-
(1)VIM的真值定義是個含混定義
上次我只說此定義是空話,是廢話,尚未說它是錯話。這里我進一步說明它違反了哪條定義規則。
-
定義規則的一條是“定義項中不得包含含混的概念和詞語”。不符合此條規則的定義叫含混定義。
VIM的真值定義包含含混的概念,它是個含混定義。“與量的定義一致的量值”,什么是“量的定義”?是不明確的、有歧義的。因而是含混的定義。
-
(2)VIM的真值定義是個循環定義
VIM的真值定義中包含“定義”這一詞語,這是不允許的。在數學、物理學、生物學、邏輯學,任何一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教科書或論文中,都不會在定義中再出現“定義”字樣。因為這樣的定義必然形成循環套。定義中包含定義,這是VIM的奇怪的、錯誤的下定義的方法,是個循環定義,這是違反定義規則的。這是個邏輯錯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