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301.jpg (36.78 KB, 下載次數: 150)
下載附件
座談交流
2015-1-23 08:14 上傳
南海艦隊裝備計量軍民融合 校準戰場裝備“度量衡”
計量,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解決各類設備和標準準不準、離準不準還有多少差距,并兼之校準測試的學問。中國計量制度源遠流長,從黃帝時代的黃鐘律,到秦始皇制定度量衡制度,再到現如今批發市場上設立的公平稱等,生活中隨處可見計量科學的應用。
聶榮臻元帥在發展“兩彈一星”時曾以“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的論斷,高度評價了計量工作對于國防科技及工業發展的重要性。然而,客觀地看,軍事計量卻在我國起步較晚,關于軍事計量的研究也較國外滯后,特別是由于觀念和國外技術壟斷的原因,計量這個部隊里的“小專業”似乎沒有得到與其重要性相稱的對待。
2014年5月,作為十八大以來全軍第一個軍事計量軍民融合試點領域,南海艦隊裝備部某倉庫與工信部電子五所按照積極探索、主動融合、培養人才、提高效率的思路,通過簽訂軍地框架協議,并以此促進廣州戰區軍事計量軍民融合,直接推動了華南片區作為全軍首個軍事計量軍民融合試點區域。
遠親不如近鄰,遠水解不了近渴。作為裝備保障基準參照,軍事計量如何撬動軍地互補互通的優勢資源——
融合,一場勢在必行的抉擇
受上級機關委托,2014年12月4日,工信部電子五所在廣州舉行第二屆“軍事計量軍民融合保障華南區域計量技術培訓”,同時對2013年度廣州戰區包括廣州軍區、南海艦隊、廣空、二炮等6個計量參數比對實驗室質量比對測試結果進行通報。這標志著在華南片區內,這個以軍民融合模式為平臺的計量交流活動已日趨常態化。
說起這場華南片區內近30個部隊和軍工廠計量骨干齊聚交流的盛況,南海艦隊裝備部某倉庫計量站站長朱志斌感慨良多。
前不久,他的一個軍校同學打來電話說,其駐地信息相對于計量機構健全的區域中心城市少,平時就是自己站里的人琢磨,難得有與友鄰單位的戰友們交流,記得前些年,一個裝備的壓力參數測定的不確定度差別較大,一時拿不準,不得已,只得寄往北京,托人重新測試,一趟下來,耗費時間不說,更耽誤了裝備訓練使用,后來更讓他感到光火的是,附近就有總部一家相當于一級實驗室的單位,也就是說在幾十里內就可以搞定的是,卻兜兜轉轉繞了大半個中國。
雖然自己沾上了身處大都市、工作信息接收快的優勢,但內心深處對于軍事計量的痛卻一直縈繞不去。
2010年下半年,朱志斌還是無線電室的一個普通的技術干部。按年度計劃,某型裝備需送到北京進行計量校準,可過去20多天了,原本按計劃已該返回的裝備卻一點沒音訊。這時候,上級一次演習在即,要求計量站對參演某裝備立即進行計量。時間緊急,撥通計量中心電話一問,原來裝備才剛剛到,而接下來更讓朱志斌心焦的是,檢測人員反映,因長途運輸造成裝備已經損壞,再計量已無太大意義。
要上戰場了,自己手里的槍卻壞了!在他看來,這是軍人最大的恥辱。
計量是一個全國性的具有很強通用性的技術,軍地技術完全可以通用,為什么不能打通最后的障礙,實現就地就近計量?!——這,成了朱志斌一直放不下的事。
2012年,朱志斌當上了站長!就在這一年,他和同行們盼望已久的喜事終于到了:總部積極響應習主席號召并著眼新形勢下的軍民深度融合,在軍事計量領域決定以華南片區作為試點率先開展先行先試工作!
緊接著,新成立的艦隊裝備部廣泛聽取保障區內計量骨干專家建議,并在當年以創新的思維與工信部電子五所簽定了軍民融合合作框架協議,實現了華南片區內軍事計量初步的互聯互通,在這種模式下,華南片區內陸海空三軍不僅解決了長途溯源、無法就近就地校準計量的難題,更可以在一個共同的平臺上進行技術交流。
2015012302.jpg (40.11 KB, 下載次數: 165)
下載附件
2015-1-23 08:14 上傳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被官兵看作是技術性含量頗高的高精尖專業,如何做活人的這盤棋——
人才,一個不得不提的命題
人才培養難、骨干保留難,是多年來制約部隊技術骨干隊伍成長的頑疾,可以說,打好新形勢下的未來海戰,必須要有一支保障有力的人才隊伍做支撐。
特別是隨著“90后”甚至“00后”即將入列軍營,計量做為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專業,如何做好培訓、培養人才也一直是軍隊計量機構普遍面臨的難題。
已經轉業但一直關注老單位建設的海軍知名的老計量專家張亦農表示,部隊培養技術骨干,無非是請進來教、走出去學,因此,請誰進來教、讓誰出去學、去哪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他表示,實行軍事計量軍民融合后,部隊計量技術骨干可以采取通過標準溯源交流學習和請上級溯源機構現場指導等方式,不光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量值溯源任務,部隊的技術骨干也在來回交流中迅速成長。
該站計量骨干唐平從士官學校畢業后,原本學的專業根本用不上,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特別是近年來,通過軍民融合這個平臺,通過自身理論學習——現場檢定實踐——送檢單位觀摩等多元的培訓方式,如今的他已然成長為站里的技術大拿,去年,還被委任為壓力室士官主任。
據倉庫業務處長徐劍波介紹,為了方便技術骨干更好的熟知各類計時技術規范,他們協調工信部電子五所,將規范掃描成PDF文件,并一起編制完善了計量技術規范數據庫,同時,通過平板電腦硬件平臺,開發成便攜式計量技術規范電子書。基層部隊技術人員可以在計量保障工作中方便地查閱計量技術法規,既可指導工作,也可作為學習終端。
情注海上保障,花香軍營內外。在軍民融合框架內,由工信部電子五所舉辦的第二屆片區軍事計量軍民融合培訓班上,記者所見所聞,無不是對這種新平臺的溢美之詞。雖有些批評中肯的意見建議,但幾乎所有的參訓官兵都表示,以前近在咫尺的友鄰單位有了資源都不知道,現在好了,有些標準和儀器可以相互請教,即避免了因長途溯源造成的裝備損壞和一筆數額不小的差旅費,更重要的是可以實地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朱志斌滿足地告訴記者,近水樓臺先得月,在這方面,他們比艦隊其它兄弟單位優越多了。“因駐地在廣州,我們可以隨時派人去軍民融合地方保障單位——工信五所現場取經,就拿上月來說,因老兵退伍,部分崗位人員出現了空缺,我們一下就派出6名官兵直接去五所的實驗室,跟著研究所的技術人員現場觀摩檢定流程,并利用場地進行學習取經。這樣一方面互通有無,促進了雙方、多方的了解,另一方面,也為軍地計量技術機構今后開展更深層次的融合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和發展空間。”
據工信部電子五所主任王實介紹,中心被總裝確定為軍事計量軍民融合首個試點以來,共為26個廣州戰區和總部駐點軍事計量機構培訓技術骨干百余名,百余次奔赴駐區部隊檢定校準裝備近萬臺(套),保障了片區內部隊訓練演習的正常進行。
2015012303.jpg (39.38 KB, 下載次數: 155)
下載附件
解疑釋惑
2015-1-23 08:14 上傳
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新裝備密集列裝、維護保養波次頻繁,靠什么為裝備體檢準不準把關——
保障,一場軍民聯合的大考
計量工作,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基礎,是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重要支撐,也是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的重要保障。聶榮臻元帥曾說,科技須發展,計量要先行,足可見計量對于從事裝備保障和質量監測的重要性。
記者在培訓班上,偶遇海軍裝備研究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總工呂石,作為軍民深度融合規劃方案的早期參與者,呂總表示,軍事計量作為為裝備體檢的準確性把關的學問,計量保障的裝備是要打仗的,計量不準,裝備離標準誤差就大,打起仗來就會有重大偏差,因此,容不得馬虎。按照總部推進計量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的意見,軍事計量領域的軍民融合必須充分吸收和利用民用先進技術,走軍民融合發展之路。
上層規劃已然到位,作為基層軍事計量機構,其使命和擔當又在哪體現?在這場軍民聯合的大考中又應當有什么樣的表現?
2014年12月中旬,該倉庫新組建單位即將迎來某新型導彈裝備列裝,對于習慣了和魚水雷打交道的倉庫官兵來說,任務重了,裝備新了,壓力和責任也更重了,而該計量站的官兵們卻更加興奮了,因為作為前身被稱為導彈計量站的他們,從沒有在自己的地盤上真正地為導彈“把脈”過。
興奮歸興奮,沒兩把刷子,怎么敢動導彈?導彈計量關系到命中率高不高,如何做到萬無一失?
“有實力就敢向前沖!”該倉庫主任肖偉岸擲地有聲。
這種底氣源于對所屬人員、裝備性能的信任,更也源于軍民融合平臺下,軍民聯合保障的堅定信賴。
其實早在開展軍民融合之初的2012年,該倉庫就以裝備送檢為依托,先后派出6批次20人次前往北京及華南計量測試中心進行人才和技術儲備,軍事計量軍民融合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后,他們以裝備保障的實戰需要為出發點,以邊學習邊實踐、請專家來實踐等方式,及時將在保障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與軍民融合保障單位一起研究,促進了地方盡早介入軍內保障。
朱志斌給記者算了一筆保障賬:拿以前送檢到北京等地的部隊單位而言,在采取了就近就地的軍民融合區域保障模式后,只用了以前送檢來回路途的時間就完成了整個送檢工作,既方便了部隊,避免了長途運輸可能對計量標準裝置帶來的損壞,又提高了標準裝置的使用率,有效提高了部隊計量保障效率,最大程度地體現了軍民融合保障的優勢,從這方面說,時間、裝備完好率就是對保障裝備快速出動的直接效益體現。
“僅通過技術規范梳理工作,就相當于為區域內軍事計量技術機構提供了一個軍民通用的計量技術規范體系,使軍事計量技術機構能夠方便地選擇到合適的民用計量技術規范單位開展計量工作,有效解決了數年來困擾各軍事計量單位的對技術規范重復建設而無所適從的難題。”隨著軍民融合的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拓展,呂總告訴記者,他相信,不久的將來,軍民聯合赴大考,一定會是一份滿意的答卷。
2015012304.jpg (35.89 KB, 下載次數: 169)
下載附件
2015-1-23 08:14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