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角度/平直度] 發現 JJG 117-2013《平板檢定規程》中的印刷錯誤

 關閉 [復制鏈接]
26#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30 11:44:22 | 只看該作者
  我不贊成技術討論中夾雜行政的內容。標準和規程的制修訂中是不是有因“創收”的目的錯誤連篇的現象,也并不是“就是全錯了,你又能怎樣?”那么無奈,這種腐敗問題自然有行政去理麻,再嚴重了還有法律手段去甄別和審判,這不是技術討論關注的事。我們不能在技術討論中動不動就發泄不滿情緒、懷疑別人的動機,追究別人的責任,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把個人的懷疑公布于公開的媒體無異于人身攻擊,如果產生了嚴重后果,因為是大庭廣眾之下的栽樁陷害和造謠,也是要負法律責任的。我也不否認規程制修訂工作中會有不良行為和不良企圖,如果確實有懷疑線索,完全可以通過正常渠道揭發檢舉,本論壇仍然是以計量技術為核心,還是不要在不該發表的地方講這些話。
27#
zhcxy 發表于 2014-12-30 12:40:15 | 只看該作者
         “創收”始終貫穿在計量檢測的過程中,這怎么就成了無稽之談的“夾雜行政的內容”呢?至于“發泄不滿情緒、懷疑別人的動機,追究別人的責任”的胡言亂語,以及什么夸大其詞、虛張聲勢的“人身攻擊”、“嚴重后果”、“栽樁陷害和造謠”等等,除了無聊還能有什么?別再無事生非、熱衷上位了,對于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東西,某人應該懂得知趣點,沒人屑于理睬這些無聊的!
2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30 13:08:14 | 只看該作者
zhcxy 發表于 2014-12-30 12:40
“創收”始終貫穿在計量檢測的過程中,這怎么就成了無稽之談的“夾雜行政的內容”呢?至于“發泄 ...

  如果認為在技術論壇中可以隨意發泄不滿,隨意猜測規程、規范的編制和修訂班子或其中某人違法亂紀并發表于公開媒體,那就隨意吧。我只是好意規勸,我并不否認不良現象和違法亂紀現象的存在可能性,但我絕對反對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隨意在計量論壇這個面向大眾開放的媒體中公開指責,我認為這無異于造謠誣蔑,如果你真的掌握線索完全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和專門網站檢舉揭發。我的話到此為止,“知趣”與否,“無聊”與否,以及聽不聽都是你的權利,與本人毫無瓜葛。
29#
zhcxy 發表于 2014-12-30 14:40:15 | 只看該作者
         “對于e1a5截面,理想平面(評定基準)是平行于它的”的話應該是個半截子話,難道是 截面∥理想平面 ?這里應該是規定e1a5截面的首尾兩端點連線與理想平面平行,則該截面的首尾兩端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為δ0=δn=C3(a1e5)-C3(e1a5)=(-1.8)-(+1.8)=-3.6,“各點高度抬高-3.6”的說辭,讓人無法看懂,實則為e1a5截面首尾兩端點連線向上平移3.6,到理想平面位置上,這樣e1a5截面的δ0=δn=-3.6(在理想平面的下方),中心點δ3=-1.8,而與通過理想平面的a1e5截面的中心點(δ3)“強迫符合”,這些與莫須有的“中心點為測量基準”毫無瓜葛,畢竟數據處理的評定過程已經不需要測量過程中的儀器讀數了,也就不存在獲得測量值的參考線了。什么叫“不是按Ci=i/n(δn-δ0)公式計算”,Ci的公式是8個表格計算坐標轉移量(或稱修正量)的通式,對于特殊的通過或平行理想平面的a1e5、e1a5截面的兩端點連線,由于δ0=δn=0(或δ0=δn=-3.6),則(δn-δ0)=0,故Ci=i/n×0=0,所以表C.1、表C.2中的Ci列都為0完全正確。至于表C.2中該列中所寫δn=0,那是概念錯誤(非印刷錯誤),是將該截面末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3.6)與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0)搞混了!
     對于四條邊線,由于δ0=0,δn=-3.6,(或δ0=-3.6,δn=0),所以這里僅是對該邊線的兩端點連線繞起點(或末點)旋轉至理想平面位置即可。規程中的表C.3中的第10列所寫的δn=0依然是概念錯誤(非印刷錯誤)。
     對于非經四個角點的中間線,由于其δ0與δn需在四條邊線找出,所以一般情況下,需要將其兩端點連線繞起點(或末點),同時經平移、旋轉后至理想平面位置,對坐標轉移量(或稱修正量)的通式Ci=i/n(δn-δ0)的理解或使用更為重要。
     4樓量友提出的對于規程附錄C中的問題,應屬錯誤甚至重大錯誤,輕描淡寫為“疏漏”或“嚴重疏漏”實在是無聊,既然是“所有表格后續計算結果的錯誤”以及“作全面修改”了,那“麻痹大意”或“疏忽大意”的托詞,能推脫掉責任嗎?畢竟大家都清楚,規程屬法規性質的技術文件的!
     “組合測量系統分度值0.18μm、0.152μm、0.095μm”的事情,就不屑于搭理了,呵呵!那樣,寫出的東西只能是(錯誤+無聊)了。
30#
zhcxy 發表于 2014-12-30 14:46:51 | 只看該作者
         某版主談及的“不否認不良現象和違法亂紀現象的存在可能性”,按照其無事生非的邏輯,同樣屬“無異于造謠誣蔑”,這就是以其治人之道,還治其己之身了!
31#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31 00:04:06 | 只看該作者
  如果看不懂被測表面、評定基準面、測量截面的相互關系可以直說,用拐彎抹角挖苦的話提問不是正確的求學態度。所有從事平直度檢測的朋友們都知道,被測表面就是等待檢測的表面,例如平板工作面;評定基準面則是標準或規范規定的用來評定被測表面平面度誤差的理想平面;測量截面則是被測表面檢測中,橋板按一定方向移動所測量的各受檢點所在平面,這個平面與被測表面垂直,兩個平面的交線就是該方向受檢點平面度的測得誤差曲線。如果平板有25個受檢點,則該平板應該有“米”字形加四個邊共計8個測量截面。a1e5和e1a5是兩條對角線測量截面,如果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那么評定基準平面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你所說的“e1a5截面的首尾兩端點連線與理想平面平行”當然也是正確的,不管加不加“首尾兩端點連線”的字樣,總而言之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e1a5截面首尾兩端點連線向上平移3.6”的目的是使e1a5截面上每個受檢點的高度均抬高-3.6,即各點高度減3.6或加-3.6。-3.6是由中心點c3高度確定的。表C.2的δ0(e1)和δn(a5)在已計算的表格中無法查到,在表C.2中也需要抬高-3.6計算得到,而不能預先填寫,因此只有這個表C.2無法使用公式Ci=( i /n)·(δn-δ0)。
  通過表C.1和C.2的計算也就將四個角點a1、a5、e1、e5與中心點c3的高度均統一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了,通過四個角點的高度值便可將四個邊線截面上的所有受檢點也統一在以中心點c3高度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上來,最后通過表C.7和C.8再用邊線上按c3確定了高度的c1、c5、a3、e3高度確定c2、c4、b3、d3的高度,從而完成全部“統一測量基準”的計算任務,完成了這個任務也就完成了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平板平面度誤差的任務。除了表C.2其余七個表均使用了公式Ci=( i /n)·(δn-δ0)統一測量基準。
  4樓量友提出的對于規程附錄C中的問題,應屬錯誤,但的的確確是犯了粗心大意的錯誤,簡簡單單地復制粘貼造成的錯誤,忘記了水平儀的分度值已經改變,這的確應屬于“疏漏”或“嚴重疏漏”,其計算原理仍然是正確的,錯誤僅僅是因為水平儀的分度值發生了變化而沒有關注到。當然產生錯誤的責任是無法推脫掉的,但我仍然認為技術論壇只討論技術問題,指出技術錯誤,發表個人技術觀點和看法。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責任的任務是行政或法庭的職責,不是技術論壇的職責,隨意在媒體上公開指責標準和技術法規的編制班子負這個責任那個責任,你認為這屬于技術討論的正常做法嗎?
32#
zhcxy 發表于 2015-1-2 15:15:27 | 只看該作者
         究竟是誰“看不懂被測表面、評定基準面、測量截面的相互關系”,混淆平直度檢測基礎理論的概念,我們針對某版主上帖的胡言亂語,且鑒于其錯誤理論的表面系統化,實則破綻百出,故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一下,大家也就一清二楚了。
       ⑴. “a1e5和e1a5是兩條對角線測量截面,如果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那么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
        兩條對角線a1e5和e1a5與評定基準面在空間的位置關系是平行關系嗎?大家都清楚,按照規定,一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的位置關系是“通過”,即該對角線(兩端點連線)在理想平面上,所以,該條對角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就是對理想平面的偏差。這樣的關系怎么會是平行關系呢?當然某版主會講歪理,一條直線與其所通過的平面是空間位置的平行關系,包括一條直線與其自身也是平行關系,還包括一條直線是內角和為360°的三角形等等??吹竭@些歪理,大家會笑話某版主的!所以,不存在“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那么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告知一下:一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的平面位置關系是“通過”,這就意味著該條對角線就在理想平面上,該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就是對理想平面的偏差;另一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的空間位置關系才是“平行”,該條對角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加上C3(a1e5)與C3(e1a5)的差值就是其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僅需平移)。由此可見“評定基準面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明顯錯誤論據純屬缺乏空間概念的基礎理論概念的混淆不清。
       ⑵. “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
        某版主的死腦筋以及生搬硬套,確實讓人恥笑,為什么 “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難道讓e1a5通過理想平面,由a1e5與理想平面平行就不行?那樣的結果不是一樣嗎!思路呆板、僵硬到如此程度,反應的是檢測基礎理論、概念的糊涂或不清晰,這讓大家笑話的。
       ⑶. “-3.6是由中心點c3高度確定的
        規程在附錄C中的表C.2中講的非常清楚,所謂的-3.6是通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中點對理想平面的偏差(C3(a1e5)),(當然這個C3(a1e5)也是對其兩端點連線的偏差),與平行理想平面的對角線中點對其兩端點連線的偏差(C3(e1a5))的差值,不管上述這些,籠統的講 “-3.6是由中心點c3高度確定的”,反應的是基本概念的混淆不清。至于“表C.2的δ0(e1)和δn(a5)在已計算的表格中無法查到”的胡言亂語,提請某版主看清楚表C.2下方的計算公式δ0=δn=C3(a1e5)-C3(e1a5),由此公式得出的(-1.8)-(+1.8)=-3.6,難道此δ0=δn=-3.6不可以“填寫”在表C.2的表格中?
       ⑷. “只有這個表C.2無法使用公式Ci=i /n(δn-δ0)
         某版主既然認識到Ci=i/n(δn-δ0)為坐標轉移量(或變化量)的計算通式,那該公式就沒有可能表C.2“無法使用”,否則還叫什么“通式”呢?大家看的很清楚,a1e5截面的δ0=δn=0(在理想平面上),e1a5截面的δ0=δn=-3.6(在理想平面的下方),由于δ0=δn,故通式Ci=i/n(δn-δ0)=i/n×0=0,所以表C.1、表C.2中的Ci列都為0完全正確,這怎么就是“無法使用”呢?由此可見坐標轉移量(或變化量)的計算通式Ci=i/n(δn-δ0)對于表C.1~表C.8都是適用的。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33#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2 21:48: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5-1-2 22:00 編輯

  1.如果規定某被測實際表面的平面度誤差“評定基準是對角線平面”,實際表面的兩條對角線就一定是“異面直線”,這兩條異面直線必平行于該評定基準,只要學過立體幾何,是再清楚不過的。通過其中一條對角線而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建立的一個平面就可以用作“評定基準”,這也是平直度檢測人員所共知的道理。a1e5和e1a5是兩條對角線測量截面,如果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的道理勿需細講。如果一條對角線(例如a1e5)就在評定基準平面上(某人所謂的“通過”),就意味著該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就是對評定基準平面的偏差,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另一對角線截面的兩端點連線平行于評定基準面,其上各受檢點對其兩端點連線的偏差卻并非對評定基準面的偏差,統一到以評定基準面為測量基準,就必須將其上各受檢點高點統一到以中心點(對角線交點)c3為測量基準。因此,該對角線截面的c3點高度是關鍵,兩個端點δ0(e1)和δn(a5)的高度都待計算而非已知,只能通過c3的兩次結果之差平移獲得,不能用公式Ci=(i/n)(δn-δ0)計算。
  2. “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因為e1a5并不是像樓上所說也“通過理想平面”(即也在評定基準面上),測量者通過平移只能使其中間點c3在評定基準平面上,由于各受檢點平面度誤差的存在,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另一條對角線e1a5也在通過a1e5建立的評定基準平面上,除非這條截面上的每個受檢點平面度誤差全部為零為相等。是誰的“思路呆板、僵硬到如此程度”,“概念的糊涂或不清晰,讓大家笑話”,就不用我來點明了吧。
  3.對角線e1a5的平移量-3.6的來源非常清楚,中心點c3的高度已在表C.1中確定為-1.8,e1a5上的各受檢點高度必須統一到以c3點高度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但此時的c3高度卻是+1.8,平移量理所當然為:(-1.8)-(+1.8)=-3.6。e1和a5在高度為0的情況下平移-3.6,也就是δ0=δn=-3.6了,但這個δ0=δn=-3.6是預先不知的,是在獲得平移量-3.6之后得到的,該對角線截面其它各受檢點高度也不是用公式Ci=(i/n)(δn-δ0)計算得到,而是通過中心點c3的平移得到的。
  4.如果明白了上述第3條, “只有這個表C.2無法使用公式Ci=(i /n)●(δn-δ0)”也就不言而喻,因此表C.2在未知δn和δ0情況下是唯一不能使用公式Ci=(i /n)●(δn-δ0)的計算表。但不能使用它計算,不等于說這個截面上的各受檢點高度不符合這個公式,平移的意思是兩個端點升降相同的高度,只不過在升降前已是δn=δ0=0,升降后也就δn=δ0=-3.6。在對角線截面,(δn-δ0)永遠等于0,Ci=(i /n)●(δn-δ0)也就永遠等于0,Ci 在表C.2中毫無價值。真正起作用的是兩條對角線中心點的高度差,而不是δ0。其實δ0也決定于c3,而不是起始點e1。
34#
zhcxy 發表于 2015-1-3 21:33:46 | 只看該作者
         接32樓:
         ⑸. “通過表C.1和C.2的計算也就將四個角點a1、a5、e1、e5與中心點c3的高度均統一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了,通過四個角點的高度值便可將四個邊線截面上的所有受檢點也統一在以中心點c3高度為測量基準的高度值上來,最后通過表C.7和C.8再用邊線上按c3確定了高度的c1、c5、a3、e3高度確定c2、c4、b3、d3的高度,從而完成全部“統一測量基準”的計算任務,完成了這個任務也就完成了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平板平面度誤差的任務。
          大家都清楚,所謂測量基準是測量過程中獲得儀器讀數值的參考線,所以在測量過程結束后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也就不再存在什么測量基準的事情了。“統一測量基準”的所謂“三新”理論應該是一件非??尚Φ氖虑椋〈蠹叶记宄?,使用小角度測量儀器以節距法進行的平面度測量,實際上是對被測實際平面上若干個有代表性的截面進行的相對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測量,這些有代表性的截面包括對角線截面、邊線、非經角點的中間線,但測得各個截面相對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并不是最終目的,還必須根據對角線評定方法將各個截面各個點的直線度轉換到相對對角線平面(理想平面)的平面度上來,也就是將各個受檢截面各個受檢點的直線度與理想平面建立位置關系。轉換共有四種情況:①對于通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由于對角線(兩端點連線)通過理想平面,則該截面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就是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由于,δ0=δn=0,不存在平移;且Ci=i/n(δn-δ0)=0,也不存在旋轉;②對于平行理想平面的對角線:由于該條對角線平行理想平面,且其中間點與通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的中間點為同一個點,必須“強迫”符合,則將該平行理想平面的對角線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轉換為對理想平面(對角線平面)的平面度時,除中間點“強迫”符合外,其余各點必須平移C3(a1e5)與C3(e1a5)的差值,這樣平行理想平面的對角線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即轉換為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了。此轉換過程中,同樣因為Ci=i/n(δn-δ0)=0,也不存在旋轉;③對于四條邊線:由于4個角點分別為兩條對角線的四個端點,則只需繞δ0=0或δn=0點旋轉即可,各點旋轉量按Ci=i/n(δn-δ0)計算得出,經上述旋轉后,四條邊線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即轉換為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了。此轉換過程中,由于一般情況下 δn≠δ0,即δn-δ0≠0,所以不存在平移,只存在旋轉;④對于非經角點的中間線:該中間線的起、末點分別在四條邊線上,一般情況下δn≠δ0≠0,所以,要將中間線截面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時,應該即存在平移,也存在旋轉,平移、旋轉量按Ci=i/n(δn-δ0)計算得出,經平移、旋轉后,中間線截面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即轉換為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了。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所謂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除去按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外,就是按對角線評定方法,將各個受檢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此過程與某位瞎扯的莫須有的“統一測量基準”毫無關系!大家看清楚了,某版主所談及的“a1、a5、e1、e5”、“c3”、“c1、c5、a3、e3”以及“c2、c4、b3、d3”等各點的最后結果偏差值,均只與評定基準(理想平面)相關,而與莫須有的“測量基準”毫不相干,所以,“完成全部“統一測量基準”的計算任務,完成了這個任務也就完成了以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平板平面度誤差的任務”,除屬于胡扯瞎繞外,完全就是在混淆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的基本概念!
       ⑹. “規程附錄C中的問題,應屬錯誤,但的的確確是犯了粗心大意的錯誤,簡簡單單地復制粘貼造成的錯誤
         “粗心大意的錯誤”應該是輕描淡寫,“復制粘貼造成的錯誤”應該是上推下卸。某版主能告訴大家,將-1.8寫作+1.8,造成(+1.8)+(-3.6)=-5.4;將δn=-3.6寫作δn=0;以及將δi=Δi+δ0+Ci寫作δn=Δi+δ0+Ci等諸多錯誤都是從哪里“簡簡單單地復制粘貼”過來的嗎?JJG117-58-78-91-05等幾個版本可沒有這樣的錯誤??!所以,既不愿意付出數據處理推算的勞動,又想增加修訂的項目,不出錯應該是奢想的!
      ⑺. “忘記了水平儀的分度值已經改變”、“錯誤僅僅是因為水平儀的分度值發生了變化而沒有關注到
        某版主太可笑了,“分度值已經改變”是13版規程的重大修訂內容,對他們自己提出的東西這樣重大修訂內容也“忘記了”或“沒有關注到”,這能解釋或推脫的過去嗎?為什么對“創收”的事情,盯的是那樣的緊,甚至以協議的形式加以固定落實,吃著“碗”里的,拿著“鍋”里的,欠著不該欠的,虧不虧心呢!上述說辭可能會使某版主繼續的無事生非,但將錯誤的責任上升至“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責任”高度的正是某版主自己。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35#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3 23:39:20 | 只看該作者
  5.是的,大家都清楚,所謂測量基準是測量過程中獲得儀器讀數值的參考“對象”,而不一定限制只能是“線”,點、線、面都可以作為讀數的參考對象。節距法測量過程對每個受檢點高度的讀數就是參考其前面相鄰點讀得的,前一點就是后一點的讀數參考對象,就是后一點的測量基準。
  正因為節距法測量基準的不統一,把各點讀數用累積的方法統一到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是節距法的必經之路,這是無法越過的一步。但平面度檢測中各個截面都以各自的起始點統一了測量基準還不夠,還必須進行二次測量基準的統一,其中對角線交點(中心點)就是最好的選擇。表C.1確定了中心點c3的高度-1.8,表C.2就是把第二條對角線截面各點高度通過平移統一到c3為測量基準。四條邊線的各受檢點高度則通過已經以c3為測量基準統一了的四個角點高度,用公式Ci=(i /n)●(δn-δ0)也統一到以c3點為測量基準。表C.7和表C.8則把剩余的四個點的高度通過已經以c3為測量基準統一了的四邊相應點(25點的相應點是四邊中點)高度,用公式Ci=(i /n)●(δn-δ0)也統一到以c3點為測量基準。通過這八個表的數據處理也就實現了將被測表面所有25個受檢點高度全部統一到以中心點c3為測量基準了。
  在完成了布點和數據采集這一步后,八個表計算出各受檢點的高度純屬是將高度統一到以中心點c3為測量基準,這就是平直度檢測的第二步統一測量基準的任務,此外并無其他目的。在完成統一測量基準后,第三步就應該是平直度誤差的評定,但通過八個表這樣的測量基準統一,因為統一基準時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且為了計算方便通過技術手段使使兩條對角線的兩個端點高度各自達到相等,無意之中也同時實現了按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評定。但如果相關方因此仍然有計量糾紛,那就必須進一步按最小包容區域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平面度誤差,作為糾紛雙方的仲裁依據,第三步按評定基準評定平直度誤差就無論如何也是無法省略的步驟了。
  6.關于是否復制粘貼的粗心大意錯誤,只要把2005版的表A與2013版的表C逐一對照也就一清二楚了,因此勿需我說,我就不多說什么了。值得一提的是新版規程調整了八個表的順序,這是非常正確的,是對舊版本的錯誤改正。舊版本表A.4位置擺在第四是極其錯誤的,前三個表根本就沒有計算出c1和c5相對于中心點的高度,δ0=+1.0和δn=-0.8的來源毫無根據。新版本則將其調整到最后表(C.8),因為a5和e5已經通過第1和第2張表統一到以中心點c3為測量基準的高度,把舊版本最后一個表A.8調整到第四(表C.4),這是非常明智之舉。
  7.是的,對水平儀分度值的要求提高是新規程的一個重要修訂內容,但在給出示例時忘記了這一點,隨手將舊版案例的表格復制粘貼,以為這么多年沒有發現重大計算數據方面的錯誤,這是客觀事實。關于“創收”的指責,我仍然認為這是“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責任”的事,不應該在技術論壇中涉及。在技術論壇中討論的是技術上的對錯,你認為規程編制班子“吃著碗里的,拿著鍋里的,欠著不該欠的”,講別人欠了你的錢,講他人違紀違法,不正之風,的確是講錯了地方,本人建議你通過正常行政和法律渠道向上反映,包括紀委的投訴網站均可。
36#
zhcxy 發表于 2015-1-4 13:47:03 | 只看該作者
        接34樓:
    ⑻. “評定基準是對角線平面,實際表面的兩條對角線就一定是異面直線
     上述所下的結論為:“實際表面的兩條對角線就一定是異面直線”,這“一定是”的結論明顯是錯誤的,只能講一般是吧?!某版主能否告知大家,當C3(a1e5)=C3(e1a5),也就是當C3(a1e5)-C3(e1a5)=0時,實際表面的兩條對角線還“一定是異面直線嗎”???那種情況應該是共面的吧?!既然不能否認C3(a1e5)-C3(e1a5)=0的特列事件,那絕對化的說出“兩條對角線就一定是異面直線”,顯然是毫無空間或基本概念的!至于是不是“學過立體幾何”?或學的是何等的差,就由其自己下結論吧!
    ⑼. “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
     上述是已經批駁過得歪理了,一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的位置關系是“通過”,另一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的位置關系是“平行”,這在JJG117規程諸多版本對角線評定的定義中講的非常明確,絕不存在兩條對角線都與理想平面平行的位置關系,急于創造“三新”理論的某版主就不要胡扯瞎繞了。當然特列情況下,當C3(a1e5)-C3(e1a5)=0時,可以認為兩條對角線都通過理想平面,但絕不會出現兩條對角線都與理想平面平行的位置關系!   
    ⑽. “統一到以評定基準面為測量基準
     上述說辭確實可笑,這應該是某版主概念糊涂、蓄意混淆的所謂“三新”理論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大家都清楚,“評定基準面”與“測量基準”是概念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前者是評定被測實際平面平面度的理想平面(或稱理想要素),其與測量過程中獲得儀器讀數值毫不相干,只在數據處理的評定過程中使用到;后者為測量過程中獲得儀器讀數值的參考線(或面,沒有什么參考點),其與后期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毫不相干,只在測量過程中獲得儀器讀數值時使用到。而某版主不識時務的非要“統一到以評定基準面為測量基準”,把這兩個毫不相干的東西做什么莫須有同時也無聊的“統一”,這顯然是將數據處理的評定過程中,各個受檢截面受檢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時,將與此過程中毫不相干也不需使用的“測量基準”完全搞混了,此過程中只需要使用評定基準(對角線平面)。所以,某版主的所謂“統一”,實際上就是“混淆”、“穿越”兩個本來完全不搭界的“概念”!但愿此“混淆”不是“蓄意”就好。正是由于某版主的基本概念的糊涂、混淆,才瞎扯出什么①以大量的不斷變化的點為測量基準;②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③以對角線為測量基準;④以兩條對角線的交點為測量基準;⑤以兩端點連線為測量基準;⑥第一步、第二步統一測量基準........。時間關系,對于某版主針對測量基準的大量不靠譜的解讀不再繼續羅列了,大家都看清楚了就好。
    ⑾. “ 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因為e1a5并不是像樓上所說通過理想平面
     被測實際平面有兩條對角線,哪一條“通過”理想平面都可以,那另一條則是與理想平面平行。而某版主非要說“ 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那e1a5“通過”理想平面,a1e5平行理想平面,難道就不行嗎?在這個問題上,究竟是誰思路呆板、僵硬到如此程度,以及概念的糊涂或不清晰,讓大家笑話,明顯就是講出 “ 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話的人!為了推脫掉呆板、僵硬、以及糊涂、不清晰招致的大家笑話,某版主又開始做文字游戲,當面編瞎話了。本人在講“e1a5“通過”理想平面,a1e5平行理想平面”時,有過e1a5通過理想平面的這個字嗎?某版主習慣性的公眾場合下編瞎話,招致的其他量友言語過激的指責,應該是非常好理解的,所以“痞子”等指責話語是恰當的,由此可見,某版主不僅欠罵,而且欠抽!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37#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4 15:15:44 | 只看該作者
  8.也許我說實際表面的兩條對角線一定是異面直線有些絕對,你說的情況情況并不排除存在可能性,但存在幾率如何可想而知。請問你工作這么多年你遇到了幾個平板是這樣的?實話實說,反正我幾十年的工作中沒有遇到過一塊平板如此。在現實中,兩條對角線一定是異面直線并非“歪理”,而是99.9%甚至是99.999$的客觀事實,兩條對角線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幾率則是微乎其微。
  9.“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這個論斷沒有什么可爭議的,正如你所說對角線在評定基準平面上,也是平行于評定基準面的特例,并不違背這個論斷。如若不信,請任意舉出一個例子說明有對角線與對角線平面相交于一點的情況發生。
  10. 被測實際平面有兩條對角線,哪一條“通過”理想平面都可以,但另一條對角線則未見得與理想平面平行,對角線平面的作法就是“通過一條對角線求作一個平面,使該平面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通過一條對角線可以作無窮多個平面,只有平行于另一條對角線的平面才可以稱為對角線平面。在兩條對角線截面受檢點測量中,各自的讀數測量基準將分別統一到各自的起始點,兩條異面直線各自都可以作出無窮多個平面,其中能夠相互平行的平面只能有一對,剩下無窮多對并不平行。既然你已經明白了評定基準并非測量基準,那么你就應該理解為什么通過這8個計算表一方面統一了測量基準,另一方面實現了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評定了被測表面的平面度。以中心點我測量基準求得各受檢點的高度,并使兩條對角線分別實現兩端點等高,也就等價于用通過其中一條對角線而與另一條對角線平行的平面為測量基準,統一了各受檢點的高度,而這個等價于測量基準的平面則正是作為評定基準的對角線平面。
  11.當e1a5截面各受檢點高度統一到以起始點e1為測量基準時形成的兩端點連線并不與對角線平面平行,e1a5也并不是像有人所說也通過理想平面,因此,在表C.2的計算過程中必須首先實現 “ 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這就是為什么要用“旋轉法”使其兩端點等高的原因。使“e1a5通過理想平面,a1e5平行理想平面”當然也是可以的,那就把表C.2換成表C.1好了,把e1叫a1,a5叫e5,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不還是一回事嗎?
  順便提醒一下,動不動就罵大街的習氣真的與你的專家身份極不相稱,別人指出其歪歪理,就大罵別人“呆板”、“僵硬”、“糊涂”、“編瞎話”、“痞子”,這種行為出自知名的平直度檢測專家,這個專家是不是“不僅欠罵,而且欠抽!”呢?本人誠心誠意勸導其廢棄罵人的不良習氣,還是有理講理,有事實擺事實,平心靜氣地討論技術問題的好。本人一直期待著“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但絕對反對肆無忌憚地謾罵。
38#
zhcxy 發表于 2015-1-5 18:33: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cxy 于 2015-1-5 18:52 編輯

     接36樓:
     ⑿.“ 測量者通過平移只能使其中間點c3在評定基準平面上
      某版主帖子中的文字描述,總是非常奇特。其談及必須使e1a5與理想平面平行”時,竟然下結論“測量者通過平移只能使其中間點c3在評定基準平面上”,這是一個思路呆板、僵硬到如此程度,概念的糊涂或不清晰,讓大家笑話的胡言亂語。大家都清楚,平移是指直線度評定基準e1a5的兩端點連線,將其平移至對角線平面(理想平面)的位置,這樣e1a5對角線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分別加上平移量(C3(a1e5)-C3(e1a5)),就轉換為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了。而如果按某版主胡言亂語的平移使其中間點c3在評定基準平面上”,那出現的結果就是e1a5對角線中間點C3(e1a5)為0了,某版主給大家解釋一下,在不考慮特列事件的前提下,“C3(e1a5)為0”是個什么東西?這既不是該截面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也不是該截面各點對理想平面(對角線平面)的平面度偏差,如此不按對角線評定方法的平移不是概念的糊涂或不清晰,就是吃飽了撐的!至于通過a1e5建立的評定基準平面”的說辭,應該是與其所講“經一條直線可以做無數個平面”的說辭大相徑庭的,告知一下:評定基準平面的建立是需要空間的兩條對角線來確定其位置的!那些不靠譜的瞎講一氣還是閉嘴為好,免得丟人現眼。某版主談及的e1a5對角線“這條截面上的每個受檢點平面度誤差全部為零為相等”,應該就是其“三新”理論:評定基準=測量基準、理想平面=被測實際面,這些笑話,大家就當其他量友所講某版主“搗糨糊”看待吧,其自己的腦腔內確實就是一灘漿糊的!
      ⒀. “δ0=δn=-3.6是預先不知的
      某版主的上述說辭,究竟要表達什么技術含義呢?被測實際面上的各點δi 哪一個是預先所知的呢?不都是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則,經評定、計算得出的嗎?!對于e1a5對角線,δ0=δn=C3(a1e5)-C3(e1a5)=-3.6,這不就是與任意一點的δi 一樣都經評定、計算得出,即使通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a1e5),其δ0=δn=0不也是按照對角線法則評定、計算的出的嗎?!難道該截面的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偏差沒有加上Ci ?即使Ci =0,難道就不是計算(計算還包括相對值計算、換算線值、按兩端點連線公式計算以及加上平移量、旋轉量的評定計算等)?如果某版主有特異功能,能夠預知被測實際面上各點的平面度,那其也就不會在最底層混一輩子了!
    ⒁. “通過中心點c3的平移得到
     對于e1a5對角線上各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并不是某版主瞎扯的“通過中心點c3的平移得到”,平移的是e1a5對角線的兩端點連線至理想平面的位置,C3(e1a5)是加上了平移量后轉換為δ3(e1a5)(a1e5對角線截面是C3(a1e5)=δ3(a1e5),無需轉換),由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這里是“轉換”,不是什么神乎其神的“統一測量基準”,故:所謂的平移、旋轉只與評定基準的位置相關,而與該過程中不存在的測量基準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⒂. “Ci 在表C.2中毫無價值
       某版主的上述說辭是完全不尊重事實的,Ci 在表C.2中價值是告訴大家,平行于理想平面的對角線在其各點直線度偏差轉換至平面度偏差的評定、計算過程中,無需旋轉(Ci =0),僅需平移(平行的位置關系決定),但需要搞清楚的是平移的對象是e1a5連線,而非某版主瞎講的 “中心點c3的平移”,再有就是起碼保持了8個表格的行列數一致,因為JJG117規程中有一個版本的8個表格中第一個表格的列數是與其余7個不同的(少了),這導致了需繁瑣的給出四個綜合修正量計算公式,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連續三個版本均只給出了一個通式。所以,要搞清楚轉換量的實際檢測意義,要理解何謂“通式”。而不要象某版主那樣,即承認是“通式”,又瞎講“通式”對表C.2不適用,那“通式”還是“通式”嗎?
      ⒃.  測量基準“不一定限制只能是“線”,點、線、面都可以作為讀數的參考對象
       某版主在測量基準的概念上,自始至終是糊涂且混淆不清的,其瞎講一氣的①以大量的不斷變化的點為測量基準;②以起始點為測量基準;③以對角線為測量基準;④以兩條對角線的交點為測量基準;⑤以兩端點連線為測量基準;⑥第一步、第二步統一測量基準........。上述錯誤的所謂“三新”理論已經沒人屑于與其這樣的“擰種”爭論了,包括其瞎講的“統一到以評定基準面為測量基準”更是讓大家見笑了!再次建議某版主去國家標準編寫集體那里去申述,要求國家相關標準中除有“參考線”、“參考面”的術語、概念外,增加“參考點”的術語、概念,大家確信:“擰種”那時見了“棺材”會落淚的!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
39#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5 23:29:06 | 只看該作者
  12.以過對角線a1e5,平行于對角線e5a1建立的評定基準,確立了中間點c3的高度為-1.8,那么對角線e5a1截面的中心點c3的高度也必須是-1.8,現在是+1.8,因此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必須平移-3.6,使其也為-1.8。本人承認前面的說法欠妥,并感謝你指出的不足。我的意思是所有的受檢點高度都必須統一到表C.1確定的中心點c3為測量基準。因此,“ 測量者通過平移只能使另一條對角線的中間點c3也在用評定基準平面評定的高度上(即與表C.1評定的c3點高度相等”。“理想平面=被測實際面”是非??尚Φ?,“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前提條件是兩種基準的幾何要素相同,例如都是點或線、面,且相互重疊。
  13.在表C.2中,“被測實際面上的各點δi 哪一個是預先所知的呢?”這個問題問得好!只要稍微觀察一下,就可以知道只有中心點c3=-1.8是已知的,是在已完成的表C.1中查得到的,其余各點包括其兩個端點都是未知而必須在把C.2中通過平移計算的。
  14. 將中心點c3平移-3.6就是將該截面上所有的受檢點平移-3.6,因為該截面視為剛性的整體,因此該截面所有的受檢點高度都是 “通過中心點c3的平移得到”,我覺得這沒有什么不好理解的。
  15.正是因為e1a5截面上各受檢點均是參照中心點c3的高度平移-3.6得到,而兩個端點δ0(e1)和δn(a5)的高度在已完成的表C.1中查不到,都等待著計算而非已知,所以在表C.2中公式Ci=(i /n)●(δn-δ0)無用武之地,是個毫無價值的公式,這一點稍微想一下我相信你會明白過來的。
  16.是的,測量基準是讀數的參考對象,這是幾何量計量界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識。平直度檢測的是各受檢點相對高度差,高度差的讀數參考對象可以是一個點,也可以是一條直線,還可以是一個平面。
  在節距法檢測中,每個受檢點的高度初始讀數都是相對與其相鄰的前一點高度讀得的,此時每個點的測量基準都是其前面的點,每個點的測量基準都不相同,“基準點”是變化的,因此需要用逐點累積的方法統一到以截面起始點為同一個參考對象的高度值,第一步的測量基準統一使用的測量基準就是每個截面的起始點。此時使用的測量基準均為幾何要素“點”。
  在每個截面實現兩端點等高變換后,末點與起點等高,截面各點以起點為測量基準也就是以末點我測量基準,此時截面各點高度也可以說是相對于兩端點連線的高度,只有此時我們才可以說測量基準可視為幾何要素“直線”;
  緊跟著使用八個計算表把每個截面受檢點的高度值再統一到以平板中心點為同一個測量基準的高度上來,這個過程使用的測量基準仍然是幾何要素“點”。
  由于中心點c3是對角線交點,其高度是相對于評定基準面(對角線平面)的高度,其它所有點的最后高度值又是以c3為測量基準得到的,因此也可以說此時的各點高度是以對角線平面為測量基準的,可以說只有此時的測量基準是幾何要素“平面”。至于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相重疊則是一種巧合。
  還是本著一個原則,38樓的罵語本人拒絕回復,但不管怎么好歹還是有技術內容,哪怕是錯誤的觀點,對立的觀點,本人都樂于共同討論。39樓除了謾罵沒有絲毫技術觀點的帖子也就只能出自某計量院所的著名平直度檢測“專家”之口了,原來這就代表了該計量院所的最高水平,只會謾罵,以謾罵為榮,以謾罵當技術,這還是那個曾經的國家檢定規程的主刀手嗎?恕本人對39樓的無聊帖子拒絕回復了。
40#
zhcxy 發表于 2015-1-6 09:51:35 | 只看該作者
         做個T手勢,對某版主口若懸河的瞎講一氣先喊停一下。
     大家看一下某版主的下述胡扯瞎繞都是些什么東西:
     “以過對角線a1e5,平行于對角線e5a1建立的評定基準,確立了中間點c3的高度為-1.8,那么對角線e5a1截面的中心點c3的高度也必須是-1.8,現在是+1.8”
     現對上面引用的原話提出如下質疑:
     ① “以過對角線a1e5”與“平行于對角線e5a1建立的評定基準”,這里胡扯的“a1e5”與“e5a1”是同一條對角線還是完全不同的兩條對角線?
     ② 如果“a1e5”與“e5a1”是同一條對角線,那么它們與評定基準的位置關系為什么既是“”,又是“平行于”?這同一條對角線是不是有些太神奇了?
     ③ 如果“a1e5”與“e5a1”是同一條對角線,那么為什么它們的字母、序號完全相同,但字母順序卻前后顛倒呢?難道是某版主改變了測量方向?將由a1~e5測量方向(由上至下)改變為由e5~a1的測量方向(由下至上)?是不是其它截面也可以如此隨意改變測量方向?如此改變測量方向是否考慮了測量儀器的讀數方向?
     ④ 如果“a1e5”與“e5a1”是同一條對角線,那么為什么剛剛對角線的“中間點c3的高度為-1.8”,瞬間就被變為“現在是+1.8”了呢?如此變化之快,這中間點還有譜嗎?
     ⑤. 如果“a1e5”與“e5a1”不是同一條對角線,而是完全不同的兩條對角線,那么為什么它們的字母、序號完全相同,僅字母順序卻前后顛倒呢?其它截面的字母、序號及字母順序是否也可以這樣既相同又顛倒呢?
     ⑥. 談論問題的文字描述,先不講技術水平高低對錯,是否應該首先讓別人看的懂?不讓別人反復猜測為最重要呢?也就是談論問題是否要靠譜才好呢?
     大家靜候某版主對上述質疑的解釋。
41#
huaihailu 發表于 2015-1-6 10:08:11 | 只看該作者
學習了,非常感謝
42#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6 23:00:52 | 只看該作者
  非常對不起,39樓的對角線e5a1應該改為e1a5,在此對40樓的指正表示感謝。改正后40樓的6個問題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就恕我不再對40樓的6個問題一一回答了。
43#
zhcxy 發表于 2015-1-7 09:33:34 | 只看該作者
          不必“表示感謝”,希望不管是口若懸河也好,還是信口開河也罷,總之,談論問題要靠譜,免得“非常對不起”過多過濫!
44#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7 23:55:00 | 只看該作者
  e1a5寫成了a5e1是一種錯誤,但就我所說的檢定規程八個表的計算原理是正確的,我所說的表C.2的計算原理也是正確的,除了角標筆誤寫錯了外,在數據處理的原理上并沒有什么“不靠譜”。
45#
zhcxy 發表于 2015-1-8 09:33:40 | 只看該作者
              何謂“計算原理是正確的”?概念糊涂、混淆不是“角標筆誤”托詞能夠輕描淡寫掩蓋過去的!僅就某版主的自賣自夸來講,就不是一般的不靠譜吧?!
46#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8 12:34:03 | 只看該作者
  我已經對你的16個問題進行了答復,你認為哪個問題答復是錯誤的,盡可以講出的你的進一步質疑和理由,除此之外的責難和攻擊性語言是沒有價值的。至于e1a5誤寫為e5a1的錯誤,本人并不否認,并對你的指出表達了謝意,改正后,39樓對你的第12條答復可改寫為:
  12.以過對角線a1e5,平行于對角線e1a5建立的評定基準,確立了中間點c3的高度為-1.8,那么對角線e1a5截面的中心點c3的高度也必須是-1.8,而現在卻是+1.8,因此以中心點為測量基準必須平移-3.6,使其高度也為-1.8?!?,所有的受檢點高度都必須統一到表C.1確定的中心點c3為測量基準。因此,“ 測量者只能使另一條對角線的中間點c3也平移到用評定基準平面評定的高度上(即與表C.1評定的c3點高度相等”?!袄硐肫矫妫奖粶y實際面”是非常可笑的,但在兩種基準的幾何要素相同,例如都是點或線、面,且相互重疊的前提條件下,“評定基準=測量基準”則是可能的。
  我認為,只要把e5a1的角標改為e1a5,其它文字也可以均不變,原理上沒有絲毫錯誤。你認為“概念糊涂、混淆”,請明確指出糊涂、混淆在哪里,也講出你的“清楚、分明”在哪里?誰在“自賣自夸”、誰的話“不靠譜”,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就會不言自明,勿需指責他人。
47#
zhcxy 發表于 2015-1-8 16:11:08 | 只看該作者
           接38樓:
           (17).  "節距法測量基準的不統一"
              "節距法測量基準的不統一”說辭,是讓人無法看懂的胡言亂語,測量過程中儀器讀數的參考線是儀器固有的,也是始終如一的。那就是自然水平面或儀器的主光軸,如果儀器讀數的參考線是“大量的不斷變化的點”,是“起始點”。是“對角線交點”,那測量儀器還有法讀數嗎?這“不斷變化的點”、“起始點”、“對角線交點”還有法做為儀器讀數的參考線嗎?(起碼是點、線的混淆吧)
         (18).“無意之中也同時實現了按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評定
              按照某版主的胡言亂語,在測量過程結束后,雖然不再使用測量儀器獲得測量讀數了,但仍然要使用測量儀器的參考線,其煞有其事的瞎講是“統一測量基準”和“二次統一測量基準”,“八個表這樣的測量基準統一”竟然成了表格計算的全部內容,至于評定所得的各點平面度則是“無意之中也同時實現了按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評定”,事情竟是如此的奇怪,莫須有的多次“統一測量基準”,“無意之中”也就是瞎貓碰到了死老鼠獲得了“按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某版主的信口開河確實太“天方夜譚”了!大家都清楚:測量過程結束后期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絲毫不牽扯測量基準的什么事,完全就是根據直線度唯一的計算公式(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來計算各個被測截面上各個被測點的直線度偏差,然后是根據對角線評定方法將各個被測截面上各個被測點的直線度偏差轉換為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去。在使用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計算直線度時,曾做過相對值計算,那是為了使原始數據變小,方便后面的計算或作圖,也做過角值對線值的換算,那是因為各個截面的跨距不同,至于累積,則完全是根據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進行的直線度計算了,所謂的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就是被測截面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Δi),Δi=(第一點到第i點儀器讀數的累積和)-i/n(第一點到第n點儀器讀數的累積和),這個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在其它主題版塊,某量友曾給出了數形結合的完整推導,公式中的∑(累積和)與莫須有的“統一測量基準”半毛錢關系都沒有!某版主胡扯瞎繞的什么統一測量基準”以及什么“無意之中也同時實現了按對角線平面為評定基準的平面度誤差評定”,純粹是在“評定基準”與“測量基準”兩個概念之間做混淆。再次重申,測量過程結束后的數據處理評定過程,只與評定基準的概念相關,而與測量過程中的儀器讀數參考線(測量基準)毫不相干。
         (19). “是否復制粘貼的粗心大意錯誤,只要把2005版的表A與2013版的表C逐一對照也就一清二楚了
               某版主無理可講時的推脫話語就是“勿需我說,我就不多說什么了”,大家看的很清楚:將-1.8寫作+1.8,造成(+1.8)+(-3.6)=-5.4;將δn=-3.6寫作δn=0;以及將δi=Δi+δ0+Ci寫作δn=Δi+δ0+Ci等諸多錯誤都是從哪里“簡簡單單地復制粘貼”過來的?JJG117-58-78-91-05等幾個版本有這樣的錯誤嗎?某版主有膽量對“2005版的表A與2013版的表C逐一對照”嗎?至于“八個表的順序”,應該不是什么概念、原理性的東西,但經過某版主那張嘴的一橫一豎,就成了05版本的“極其錯誤”,應該是拿著雞毛當令箭的虛張聲勢吧?!“表的順序”本來就不是什么嚴格的概念、原理性的東西,當成批檢測時,根據跨橋的使用方便,各個截面的順序完全可以根據檢測的方便來定。大家都清楚,78版本一個順序(方向也不同);91版本和05版本一個順序;現在13版本又搞了一個順序(后三個版本是一個方向),這不是唯恐不亂嗎?大家都清楚,現在的數據處理評定大部分是使用計算機程序,91版本和05版本對78版本的順序和方向改變使計算機程序不得不也跟著改,現在13版本又搞了一個順序,難道讓計算機程序繼續沒必要的再跟著改?這專業的計算機程序是商品化的產品,可不是某版主自己胡編亂造的所謂數據處理程序啊。什么叫“沒有計算出c1和c5相對于中心點的高度”?那是c1c5截面起始、末點對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這偏差去兩條豎直邊線對應找就可以,這怎么能是“來源毫無根據”呢?人們不得不質疑:某版主的思路還“明智”嗎?
          (20). “關于“創收”的指責,我仍然認為這是“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責任”的事
               對于合理合法的“創收”,沒人去指責什么。只有一貫無事生非的某版主才將其上升至“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責任”的高度,聯想到某版主前期要在論壇中“抓老虎、打蒼蠅”,以及現在煞有其事的抓“違紀違法,不正之風”等等,不難看出,某版主就是個無事生非的東西!大家對這樣的人物應該保持高度的警覺,以免其無事生非的陰謀得逞。另外質疑某版主,有人“講別人欠.....錢”的事了嗎?一句“欠著不該欠的”的話,就讓某版主無事生非的聯想到“欠了你的錢”,這到底是某版主過于神經質的無事生非還是掉入錢眼了?這“欠”就不能是“欠情”、“欠道歉”、“欠賬”了嗎?所以,這個“欠”字,還包括了某版主的“欠罵”及“欠抽”,如此這樣,某版主應該是隨意了吧?!不去多講什么了,看到某版主什么也不知道,也不懂,無聊的在那里著急的瞎猜疑,大家都在看笑話的。
         (21). “也許我說實際表面的兩條對角線一定是異面直線有些絕對,你說的情況情況并不排除存在可能性,但存在幾率如何可想而知
             某版主終于能夠不得不承認其自己“一定是異面直線”的結論“有些絕對”,這應該是某版主準備拋棄自稱“擰種”的初始做法,畢竟自稱的“擰種”與“邪種”無異,實在太不“雅聽”了,對此,大家應該歡迎!但其所講的“存在幾率”的胡攪蠻纏又讓大家非常反感,即使“幾率”為“99.9%甚至是99.999$”,也依舊不是100%,“一定是”的結論依然不能成立!即使某版主“幾十年的工作中沒有遇到過一塊平板如此”,也只能是其見少識寡,何況某版主所處的“下里巴”底層,其不會是什么“標桿”的!告誡某版主一下,無需狡辯,正是你談到的“微乎其微”,推翻了你瞎講的“一定是”結論,這就是自掌自嘴,疼不疼,某版主嘴的感覺最有話語權!
         (22).“對角線與對角線平面相交于一點的情況發生
              盡管兩條對角線與理想平面的位置關系是分別“通過”及“平行”,且 “評定基準面是對角線平面,就一定平行于這兩條對角線”的話語也是某版主所扯的,那其又問的“對角線與對角線平面相交于一點的情況發生”,就應該由某版主來自問自答了,他人豈能看懂某版主瞎扯的“對角線與對角線平面相交于一點的情況”?當然大家也就不了解,自己畫圈自己鉆是何感受了?大家不必破費,看個喜?。ɑ蛐υ挘┮膊诲e嗎。呵呵!
           ( 時間關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駁見后續:)

48#
gianoho 發表于 2015-1-8 16:36:35 | 只看該作者
學習一下,看來規程還是要好好看看啊
49#
gianoho 發表于 2015-1-8 16:37:24 | 只看該作者
好好啊好啊哈哈哦
50#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9 02:12:35 | 只看該作者
  17.  "節距法測量基準的不統一”是最淺顯的道理,每個受檢點的高度讀數值都是相對于與其相鄰的前面一個受檢點的高度讀取的。以對角線截面a1e5為例,水平儀分度值T=0.001mm/m(2005規程是0.005mm/m),橋板跨距L=180mm,組合測量系統的分度值為t=0.001×180=0.18μm(2005規程就是0.9μm)。b2相對于a1的高度讀得42格,c3相對于b2的高度讀得44格,如果統一到a1為測量基準,就必須將讀數累積,各點分別得到①:0、42、86、132、176,將首末兩點等高,單位變換量(或旋轉量)就是176/4=44,各點變換量為②:0、44、88、132、176 ,①-②=③:0、-2、-2、0、0,按2005規程乘以組合測量系統分度值0.9μm,即可得到④:0、-1.8、-1.8、0、0,這就是表C.1的最后一列的各點高度值結果。
  18.平面度檢測的三大步本來就各自獨立,八個表的前四列(其中第4列可刪除)就是第一步的布點和數據采集,其余各列均為第二步統一測量基準。統一測量基準分成了兩步5至8列為被測截面內的測量基準統一,方法是將逐點讀數累積,后面3列則是各截面用平板中點為同一個測量基準統一。只不過因為是用了對角線交點為統一測量基準,意外實現了用對角線平面作為評定基準評定了平板的平面度誤差。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步平面度誤差評定其實并未進行,進入和完成C.2.2條才是平面度誤差評定,C.2.2講的是以按“最小條件原則”(即以最小包容區域平面為評定基準)評定,以規定的三遠點平面或最小二乘平面為評定基準也是要完成這一步。
  19.“表的順序”本來就是原理性的東西,把已知的數據放在后面,未知的數據放在前面,就如同解一道數學題用未知的結果去求已知條件一樣可笑。2005版的c1和c5在表6和表8才計算得到,卻在表4中就知道δ0(c1)和δn(c5)的具體高度,堂而皇之地填寫到表4的δ0和δn格中,難道說在僅僅是個順序而不是原理錯誤嗎?
  20.我還是那句話,關于行政和法律層次的指責,請不要在技術論壇進行,你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和法律渠道,包括黨和政府的紀檢委網站反映。是不是指責他人欠錢不給,你去問問你的那個“支持者”就是了,本人再次聲明對此不感興趣,因此拒絕回答。
  21.繞開我所說的中心意思,純屬惡意的攻擊,本人同樣拒絕回復和糾纏。
  22.請注意作為評定基準的對角線平面與實際表面上的對角線是兩個概念,評定基準對角線平面是平行于實際兩條對角線的一個理想平面,為了建立方便,人們才用通過一條對角線作平行于另一條對角線的平面,實際的評定基準平面只是平行于兩條對角線的平面,這種平面是無窮多個的,我們只能選擇一個,用兩個和這個評定基準面平行的平面從兩個方向向被測實際表面平移,包容被測表面,則這兩個平面的距離即為平面度誤差。不同時平行于兩條對角線的平面不是所說的對角線平面評定基準面。
  47樓涉及的技術內容答復如上,今后有關的技術內容本人一如既往耐心回復,但47樓罵罵咧咧的話語本人不加評論,對于離開了謾罵無法生存的人,那些罵語還是由罵者悉數收回自己的家中慢慢消化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3 03: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5252色欧美在线男人的天堂| 午夜男女爽爽影院网站| 护士们的放荡交换全文| 草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嘿嘿嘿视频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无码A级毛片日韩精品| 美国大片免费收看| xvdeviosbbc黑人| 亚洲熟妇丰满多毛XXXX|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电影免费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日韩大片观看网址| 美女被暴羞羞免费视频| 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日韩三级小视频| 精品三级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聊斋| eeuss影院在线观看| 二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 在线观看国产情趣免费视频| 欧美A级毛欧美1级a大片免费播放| 香港特级三A毛片免费观看| reikokobayakawatube|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色大18成网站www在线观看| xxxxx性欧美|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在|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视频|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粗大挺进朋友孕妇| 韩国免费观看高清完整| 97国产在线播放| 不卡无码人妻一区三区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