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51# 史錦順
史老回帖切莫切割原帖意思,我原貼沒有說“真值”是唯一的。誤差理論發展到今天且經過多年的宣貫,估計也不會有人會無知到這個地步。
我理解的是特定條件下量的真值是唯一的。基于誤差理論中的“真值“的不可知性”,個人認為,“特定條件”下的“約定真值”是唯一的。在特定量的復現條件下未規定的條件下,晚輩認可史老所說的“真值”是變化的說法。 舉個例子,甲廠配套生產一個鋼球給乙廠。在入廠檢驗時,乙方發現該鋼球直徑不合格。雙方都確信自己的測量過程是可靠的,分析各自的測量過程后發現:雖然雙方測量設備與測量方法是相同的,但甲方是在22℃溫度條件下恒溫1小時后檢測的,而乙方是在20℃溫度條件下恒溫2小時后檢測的。最后雙方確認統一按乙方條件進行重新檢測,判定此產品確實是不合格。 按史老的說法,在上例中,甲乙雙方在各自控制條件下測量得到的鋼球直徑數據,可以視為雙方在對應條件下的可知的“真值”(我理解的是實測值,而不是實際值或真值)。但顯然,甲方所謂的“真值”,在乙方初始測量條件下是準確可靠的,但按乙方標準而言,鋼球直徑有偏差,達不到“互換性”要求,會導致產品成品不合格或功能破壞,只不過是一個沒有用的“真值”罷了。 計量工作的重要任務是為國家經濟運行作保障,脫離這個大的前提且忽視“特定條件”這一基本要求,來研究所謂的“可知”的“真值”,是毫無意義和必要的,無論是在計量領域的量傳體系還是在社會經濟過程中各類增值形為,都是如此?!罢嬷怠睉撌且粋€具備特定條件限制的且理想化的值,是一個目標值,是一個誤差理論界定的不可知的值,是各類產品加工過程及測量過程需要努力看齊和追求的“對象值”。不同地域不同條件的測量行為或是生產形為,都是為了確保特定量的實測值向特定條件下的“真值”(約定真值)盡量靠近,才不會出現制造過程導致的資源浪費(產品報廢)。如何確保各類測量過程所得 實測值 是可用的準確的,為產品制程反饋有效的糾正信息,是誤差理論誕生的根本原因與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