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3-2-26 10:54 編輯
回復 7# 劉彥剛
教材的說法不符合不確定度理論,怪教材;教材的話符合不確定度理論本身,那就不能怪教材,而是不確定度理論的問題。 且看GUM的表述: “D5.1 即使評定的不確定度很小,仍然不能保證測量結果的誤差很小。由于認識不足,而有可能忽略系統影響。因此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不一定可表明測量結果接近被測量值(指真值)的程度?!保ㄈ~德培《測量不確定度》p69) “E5.1 本導則的著眼點是測量結果及其評定的不確定度,而不是不可知量’真’值和誤差。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是能合理地賦予的被測量的值的分散性的量度。本導則實際上要將不確定度和不可知量’真’值和誤差即通常要混淆的術語區分開?!?/font> - 先生有懷疑教材的智慧,卻沒有懷疑不確定度理論本身的勇氣。你指出的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那一點,恰恰是不確定度理論本身的要害。我們對一種理論的態度,贊成還是反對,唯一的依據是它的正確性,而不應該是看勢頭。前者是學者,后者就是隨大流。 你說兩種理論都贊成,卻不自覺地站在不確定度論的立場上,攻擊了誤差理論。 你說:誤差理論以真值為中心,不確定度理論以測量結果為中心。誤差理論中的最大允許誤差是以真值為中心,測量結果可能出現區間的半寬;而不確定度是以測量結果為中心,真值可能存在區間的半寬。 這倒是一種新說法,是你個人的理解。我認為這是對誤差理論的一種誤解和攻擊。因為你的話違背了誤差理論三百年來應用的歷史事實。要知道;以測得值為中心,以誤差范圍為半寬的區間,就表示被測量的真值可能存在的區間,這是誤差理論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常見的應用場合。你把誤差理論的這個功能,不經意間劃給了不確定度論(意思是誤差理論無此功能),這是違反事實,也是違反歷史的。 且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測量,邁克爾遜的光速測量。 - 光速的測量,這是有關整個物理學界的大事。世界早期權威的光速測量值是由大實驗物理學家邁克爾遜給出的。邁氏因測量與計量的貢獻,獲1907年度諾貝爾物理獎。 1922年,邁克爾遜最后一次進行光速測量,給出的測量結果是: 299798千米/秒 ± 4千米/秒 (1) 其中, 4千米/秒,按歷史慣例(如1973年等歷年國際物理常數、我國珠峰測量等)是RMS.即1σ. 如按測量儀器的3σ給法,是: 299798千米/秒 ± 12千米/秒 (2) 以99%的概率說事,當時的測量結果表示:光速的測得值是299798千米/秒。光速的真值可能大,但大不過299810千米/秒;光速的真值可能小,但不會小于299786千米/秒。(網上另一種說法測得值為299796千米/秒??梢伞#?/font> 光速的測量以及各種物理常數的測量,所標示的測量的指標,都是表明被測量的真值的可能范圍,這是誤差理論的基本功能,由其基本定義所決定。不確定度論宣稱它與真值無關,怎能成為包含真值的范圍?2008年VIM說不確定度是包含真值區間的半寬,這是不符合不確定度1993年提出時的原定義的。其實是竊取誤差理論的概念與成果。
按誤差理論,即按誤差元與誤差范圍的定義,可以:(1)嚴格地推導出計量時的以真值為中心的測量結果表達式;(2)嚴格地推導出測量時的以測得值為中心的測量結果表達式。也就是說,兩種區間都是誤差理論的區間。
- (轉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