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斤秤文化與斤秤分析 河北省灤平縣地方稅務局
高振聲 人們為了明確物體的重量,用“秤”作檢測工具,用“斤”表示被檢測物輕重的單位,確定出商品交換的實際重數目以計價。公平交易過程,斤秤起到重要作用。斤秤的使用,是社會文明的一大進步。 我國使用斤秤測重技術,早在戰國就已相當成熟并形成規制廣泛應用。楚國的秤一斤是十六兩,折合250克,秦國的秤一斤也是十六兩,折合249克。這種十六兩成斤的制秤,經歷了幾個朝代,盡管各朝代“斤”的重量有變化,但十六兩成“斤”卻一直沒變。清朝滅亡,民國延用清制,仍以十六兩為“斤”,折合596.8克,斤秤文化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后來的不少詞目都與斤秤有關。 一、“準斤十六兩”的由來 在中國十六進制的斤秤文化獨一無二,內涵豐富,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秤的雛形,后經不斷改進由粗到精,成為現代滿身星光閃耀的木桿秤。而“斤”的設置,內容更為豐富多彩,據《前漢律歷志》說:“斤著明也。三百八十四銖。易二篇之爻,陰陽變動之象。十六兩為斤者,四時乘四方之象也。”一桿小秤包容如此之大,簡直成了至尊至貴的圣物,意義極為重大。秤桿上的十六顆星位,作為十六個“兩”的重量顯示,與“斤”互為依托,相輔相成完美無缺。 木桿上的銅釘叫“星”。相傳,秤星是天上的星。由秤頭到稱尾,頭一星叫定盤星,不代表重量。在不稱重時,秤砣放在定盤星位置,提秤懸空秤桿是平衡的,俗稱“秤平斗滿”。依次的十六顆星是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福、祿、壽三星共十六星,代表十六“兩”。大概的意思是:定盤星表示天理良心的定位,買賣要公平,是交易的起點,其他各星定不可移,表示永恒。手中秤與心中秤一致,童叟無欺。公平交易,不能“缺斤少兩”行為自有天照。秤星——天上的眼睛,監視人間善惡。傳說雖不足為證,也屬斤秤文化的口頭文學。 二、“半斤八兩”是中國人的發明專利 “半斤八兩”源于斤秤計量。較早的用于描寫等同是在《水滸傳》107回,宋江大隊人馬與王慶部下會戰荊南。說宋營女將瓊英出戰滕戣,甩石頭將滕戣打于馬下,揮戟將其刺死。滕戡見哥哥被人殺死,要為兄報仇,舞動鋼鞭來戰瓊英。這時宋營中呼延灼急催馬舞鞭接住廝殺,與滕戡大戰五十余合不分勝敗。“觀戰的眾將看他倆的本事,都是半斤八兩,打扮也差不多”若由此算起,“半斤八兩”這個老詞已經傳承使用最少六百多年了。飄洋過海《水滸傳》傳到世界各地廣為人知,“半斤八兩”中國制造名聲遠揚了。 斤秤計量制度一改再改,一聲政令當時就能奏效。而長期形成的斤秤文化根深蒂固,不是一陣風就能吹散。現在的半斤雖是五兩了,還沒見有人用半斤五兩取代半斤八兩用于描寫等同。近年使用公斤秤“千克”的成語故事還沒出現,文化的形成發展需要時間的磨練。 三、“一推六二五”由斤秤文化演化而來 十六兩秤使用期間,是十六兩進位成斤。秤是十六進位。與當時主要計算工具——珠算十進位不和諧,計算斤兩不便,經過換算,把十六進位換算成十進位,編成斤秤流法,《截兩為斤歌》十五句口訣: 1兩:一退六二五(0.625) 2兩:一二五(1.25)
3兩:一八七五(1.785) 4兩:二五(2.5)
5兩:三一二五(3.125) 6兩:三七五(3.75)
7兩:四三七五(4.375) 8兩:五(5)
9兩:五六二五(5.625) 10兩:六二五(6.25)
11兩:六八七五(6.875) 12兩:七五(7.5)
13兩:八一二五(8.125) 14兩:八七五(8.75)
15兩:九三七五(9.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