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翔安是廈門傳統的農業大區。在廈門圖謀向島外更多腹地擴張的經濟發展新版圖上,這里已經成為寸土寸金的戰略要地。 一年前,廈門檢驗檢疫局同安辦事處在這里甩開膀子邁新路,走出了一條胡蘿卜出口質量管理示范區建設的新路子。“在此間發展農業,必須以出口型、高附加值為導向。在此間叫響出口品牌,夯實過硬的質量基礎不能不為、大有可為。”該辦主任何俊杰說,“這既是一個給成千上萬農戶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的造福工程,更是一個農產品關系企業回饋相關利益方的信心工程。”
廈門翔安區是我國冬季胡蘿卜最具優勢的種植區,是我國冬春季胡蘿卜最大的出口基地,對外出口占全國90%以上。自2008年起,廈門檢驗檢疫局授權同安辦事處,以翔安出口胡蘿卜為試點,探索實施區域化質量管理,走出了一條新型的“合作社”道路。
2009年10月11~12日,國家質檢總局在山東省濰坊市召開“全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經驗交流會”。福建省副省長葉雙瑜以《齊抓共管創新機制扎實推進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為題在會上做了典型發言,其中著重介紹翔安胡蘿卜等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的獨特做法。
一時間,“翔安經驗”為全國同行所矚目。
目前,每年廈門翔安區的胡蘿卜種植面積3.5萬畝,年產量20多萬噸,產值近3億多元,以胡蘿卜種植為生的農民有1萬余人,靠胡蘿卜收入維持生計的近20萬人,胡蘿卜出口成了事關農民生活的大事。
但在過去,由于未全面推行土地流轉制度,這里的胡蘿卜農戶種植面積小、農業加工企業生產基地分散,農藥殘留控制不到位,質量責任追究難,出口曾一度被叫停。
在重重困難之下,同安檢驗檢疫人不叫一聲苦,勇于創新找出路。在廈門局的具體指導下,該局一方面積極組織研討,科學謀劃規模化、集約化種植良策,另一方面學習借鑒山東、漳州乃至臺灣農業質量管理經驗,大膽啟動了以“原料布局合理化+種植耕作規模化+農藥殘留防控專業化+生產加工標準化”為核心內容的質量管理示范區建設。
現在,在這個同安檢驗檢疫人傾力打造示范區里,一個“產區政府負責、企業嚴把質量、檢驗檢疫監管、行業協會協調、協作種植戶參與”的質量管理體系已經形成,從根本上解決了農藥殘留問題。據介紹,這一新型管理模式已覆蓋的胡蘿卜種植基地,涉及翔安20個行政村3909戶農民,總量達2.33萬畝,去年以來共惠及26家出口加工企業、126個原料供應商。
在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下,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質量依靠誰?“顯然,僅僅信賴檢驗檢疫部門的作用是遠遠不夠的!”一年多來,廈門局與地方農業部門、蔬菜協會等協同聯手,巧彈鋼琴、共譜合唱曲,在同安檢區著力下好了檢政企多方共贏的聯動“一盤棋”,形成新的合力。
形成一個責任清晰的質量協作網絡。首先由翔安區政府牽頭,成立了“翔安區出口胡蘿卜區域化管理種植基地”工作領導小組,形成“地方政府負總責,檢政配合工作,農業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基層組織負責日常事務”的工作關系,區域化聯動在組織機構上有了根本性的保證。
構建了一個責任可追溯的聯動體系。初級農產品最大的質量問題來自于農藥殘留。治理農藥殘留主要是依靠專家,并引導種植戶按標準用藥。用藥前有評估,找到了可防治銹病、白粉病的替代品。施藥時講科學,會同同安農林等部門,實施對植保員的全員培訓。藥品供應鏈可控制,通過指定供應、專項整治等“擰”住農藥供應“閥門”。
打造了一個全方位的質量監督和預警平臺。企業間互相監督,責成蔬菜協會在會員企業和種植戶中開展監督與反監督,增強質量第一責任人意識。全生產季實施監督檢查,原料采收前有抽樣檢測、做到及時了解區域農藥殘留情況,一旦發現陽性項目,可對所在區域快速實施溯源檢查,追究責任、及時整治。出口前有農殘監測、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據統計,2008~2009年產季累計實施的農藥殘留監控達30余次,有效規避了質量風險。
在檢驗檢疫部門的持續努力下,翔安胡蘿卜已遠銷美國、加拿大、歐盟、泰國、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胡蘿卜市場日趨多元化,新型“合作社”的區域化管理之路越走越寬廣,已經成為廈門一張靚麗的新名片。由于產品質量提升,企業成本隨之降低。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翔安胡蘿卜受檢樣品的農藥殘留陽性率下降了52.9%、陽性項次下降110.3%,合格率達到98%、上升了12個百分點,有效地保障了出口胡蘿卜的質量安全。
在國際金融危機下,出口不降反增,翔安農民笑了。2008~2009年產季報經同安辦檢驗檢疫的出口胡蘿卜共達1844批、6.63萬噸。保鮮胡蘿卜對日出口市場增勢明顯。今年上半年出口達143批、4341.6噸,同比分別增長了450%和328.6%,平均每畝銷售價12000元以上,農戶人均年增收70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