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刊登社論——《集體責任》(Collective responsibilities),批評了中國專業學術團體的現狀。該社論認為,中國科學家必須有效地組織起來,中國科學才能健康發展。 該社論說,近來在中國吵得沸沸揚揚的干細胞療法已經引起衛生部門的擔憂。至今并無明確證據表明這些療法管用,但也沒有證據說明它們對人體有害。目前仍有成千上萬的人準備花費數以千計甚至萬計的金錢來嘗試這種療法。問題是,醫生們是否利用了病人們想要得到治療的急切心態?人們又該如何認清這一切?
社論說,顯而易見的是,人們應該到國家干細胞學會去尋求指導。但可惜的是,中國并沒有這樣的學會。中國的一群科學家,包括很多具有國際聲譽的著名研究人員正在設法創建這樣一個學會。不過因為種種原因,中國只成立了附屬性質的相關“二級”機構。這些二級學會協會沒有經濟自主權,決策也必須通過其母機構。
社論說,種種事例表明,讓科學家團結起來對中國有利而無害。這不僅會幫助促進科學的發展,同時也有助于中國從容面對種種挑戰。
社論表示,中國科學家需要新型的社會團體。中國南方的科學家經常不了解北方科學界的狀況,反之亦然,而當前的大部分學術團體運行得并不是很好。年會經常成為了炫耀的機會,精英科學家昂首闊步,夸夸其談,他們根據血統而不是科學觀點形成派系。大家都不重視向學界引見研究生。建設性批評意見更易被當作是翻臉的手段,而不是真知灼見。結果,許多科學家根本懶得參加這類會議。有時候一些大工程確實將研究人員聚集在了一起,但是工程的策劃會更像是在瓜分“戰利品”,而不是構建最富建設性的研究計劃。
社論稱,這些缺點導致中國科學失去競爭力。更強大的學術團體將為更好的交流和更高產的合作鋪平道路,也將為科學批評反饋提供平臺。而這反過來又將鼓勵大批誠實的批評家的出現,然后資助機構才可以咨詢他們。現在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資助機構并沒有聽取多種聲音來獲得來自學界的代表性觀點,而只是聽從了某幾個人脈廣泛的科學家。強大的國內科學團體另外一個好處是,它可作為與其它地方科學家和團體進行建設性接觸的參考點。而且,它們也可成為政府的咨詢部門。
社論最后說,中國只擁有小型研究團體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科學現在對于中國的聲譽和利益已經變得非常重要。中國如果要更充分地從其中受益,研究人員的“網絡化”也應該允許繁榮發展。(科學網 梅進/編譯 何姣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