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類最早對時間的認識始于對地球轉動的天文觀測,稱為天文時和天文秒。到20世紀初,科學發展表明物理現象的時間穩定性大大好于天文現象。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用原子秒和原子時取代天文秒和天文時。現行時間單位秒的定義是銫原子里邊電子在一對指定能級之間躍遷時間的9192631770倍。從此,時間測量不再是觀星星看太陽,而用原子鐘計時了。 一、“十二五”質檢(計量)水平明顯提升 現代國家的時間頻率體系由4部分組成,分別是秒長基準-時標基準-授時系統-時頻應用。 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在民用和軍方相關單位已經具備了世界水平的時間頻率資源。 在秒長基準部分,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國家時間頻率中心、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和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分別成功或正在研制噴泉基準鐘,由于復現秒定義,其中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制的NIM5激光冷卻-銫噴泉基準鐘于2010年通過技術鑒定,2014年被質檢總局發文批準為國家秒長基準裝置,2015年通過了國際基準頻率工作組(WG PSSF)評審,獲準與其他8國的噴泉鐘一起駕馭國際原子時。為了應對未來國際修改秒定義,中國有9家單位在研制15臺光鐘。其中中科院武漢物數所的鈣離子光鐘和中國計量院的鍶原子光鐘分別于2012年和2015年通過技術鑒定,并通過國際標準頻率工作組(WG SF)認定,其絕對頻率參加國際標準推薦頻率的計算。 在時標基準部分,中國現有4家守時實驗室,即位于北京的中國計量院、北京衛星導航中心、中國航天203所和位于西安的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4家守時實驗室分表利用商品原子鐘組守時,獨立守時不確定度在5e-13量級。除衛星導航中心,其余3家都通過衛星系統傳輸數據,參加國際原子時合作,經國際合作返回的協調世界時駕馭后,時標不確定度可以改進大約100倍,達到5e-15。在和國際失去聯系的非常時期,中國計量院將利用自研的銫噴泉鐘直接駕馭原子時,保持時標以5e-15的不確定度獨立運行。4家中國時標的共同問題是守時鐘依賴進口。 中國授時系統的主渠道是北斗系統(BDS),還利用軍隊和國家授時中心的無線電導航授時系統,以及守時實驗室建設的其他手段(如電話,網絡等)授時。近5年,多家科研單位和高校發展了伺服光纖鏈路高保真傳輸時間頻率。其中中國計量院2014年建設的連接計量院-北京衛星導航中心的光纖鏈路已經連續工作了一年半,向后者提供時間頻率基準信號。國內相關單位也正在規劃基于蜂窩光纖互聯網授時,作為北斗授時的備份補充。 最后,時間頻率應用的大部分應屬于市場行為。但國外仍然將國防安全、通訊、電力、交通、金融等關系國計民生行業的關鍵部門以立法方式納入國家法制計量范圍,由相關歸口部門強制管理。 二、“十三五”強化計量基礎,確立國家戰略資源地位 1.法規引領、資源整合、軍民融合 國家時間頻率體系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國家計量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建設與運行受到國家和軍隊計量法律法規的約束。 如上所述,我國已經具備了基本滿足國家和國防重大需求的時間頻率資源。現在面對的問題是這些資源分屬不同的部門,在現行體系下,這些投入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的已有資源不能合理利用,反而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甚至相互掣肘。 世界發達國家,特別是運行衛星定位系統的美、俄兩國,都通過立法和行政管理建立軍民協調的時間頻率體系。美國國家計量院(NIST)負責國家時間頻率基準和美國時標,美軍海軍天文臺(USNO)保持GPS地面時標,二者分工合作,保證了美國軍民時間頻率準確統一。俄羅斯憲法規定:俄羅斯司法權包括測量標準、米制及計時……俄羅斯國家時間頻率服務及地球定位參數確定條例規定:國家時間頻率服務組織負責建立與保持俄羅斯國家時標及標準頻率。 軍民融合共建中國時間頻率體系的關鍵是建立權威有效的軍民統一管理機制,在“一個體系、內外有別,統籌規劃、揚優補短、合作共贏”原則下,整合現有資源,構建獨立準確、開放統一的國家時間頻率體系,平時滿足中國科學研究、經濟發展、國防安全和人民福祉的需要;在非常時期保持獨立準確運行,完成國家交給的使命。 2.突破一批基礎前沿,為全面提升國家質量總體水平服務 ——整合守時資源,建設中國原子時標UTC(CN),在國內用一個時間為軍民服務,在國際用一個聲音彰顯中國的地位。 ——研制不確定度進入5e-16國際領先水平的銫噴泉國家秒長基準,保持常規穩定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研制不確定度進入國際先進水平的光鐘,實現光鐘絕對頻率向國際原子時合作報數,為未來國際修改秒定義做出中國貢獻。 ——建設噴泉鐘緊鎖原子時的國際第一流的國家時標基準,支持中國北斗升級,為國家重大需求服務。 建設北斗授時系統和時間頻率應用的計量溯源支持,建設國家PNT系統的時間溯源,為國家時間頻率法制檢定提供計量支持,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質量體系服務。《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