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器具質量評定的思考
2000年到來之前,全世界的大大小小國家,很多都在狂歡雀躍迎接21世紀第一縷曙光。待日出過后,人們發現新世紀的曙光,還要等一年后才能見到。這不是因為計時的“地球鐘”,運行發生了偏差,也不是因為時間測量系統發生了偏差,而是因為社會活動家們采用“0”起的計時標尺來判定“世紀”。天文學家和時間計量學家確定的時間標尺是“1”起計年、計月、計日,“元”年就是1年,“元”月就是1月,“元”日就是1日,沒有“0年”、“0月”、“0日”之說。就是大家認同的“0時、0分、0秒”,實際是24時,60分,60秒。這是符合累積計數的“規矩”的。這個和“計量”有關的生活實例,說明“規矩”或“標準”的重要性,離開“規矩”和“標準”,或者確定的“規矩”和“標準”不合理、不科學、不符合實際,都會帶來麻煩,帶來困惑,甚至帶來混亂,造成損失。計量器具的質量評定也是一樣,大家的共識一定要建立在合理、科學、符合實際的“規矩”或“標準”之上。
一、計量器具的質量
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給出的“質量”術語的定義是“反映產品或服務滿足明確或隱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總和”。以此為據,可知計量器具的質量是個廣義的概念,包括技術性能、可靠性、經濟性、維修性、實用性、認同性,乃至包裝等多方面。一個廠家、一個商家,只有多方面的把握顧客的需求,把握“市場”,才能生產并銷售出自己的產品,創造經濟效益。
計量器具的廠家和商家把自己計量器具的產品,依據需求,依據市場,轉化為有規定準則的特征和特性。計量器具的質量評定就是對產品是否滿足或符合確定的特性和特征的評定。這種評定在不同時間,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標準”和“規矩”。在廠家,除生產階段外,主要是出廠前檢測或檢定,依據的是產品標準和技術規范,“合格”的才能進入“市場”銷售。在商家,除進場檢驗和顧客選樣外,主要是售后的計量檢定,依據的是產品技術說明書和檢定規程,“合格”的才能被顧客接受并投入服務。
本文所要談的質量評定,僅涉及計量器具的技術性能評定(以下簡稱“性能評定”),這是從計量器具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最關心的一個問題。
二、性能評定的規矩
按照現行的計量法規的規定:購進的計量器具必須在檢定合格的有效期內使用,檢定工作要由法定的計量技術機構承擔;檢定程序要按照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進行;檢定操作要執行計量檢定規程;檢定結果要給出合格與否的結論:檢定證實“合格的”出具“檢定證書”,“不合格”的出具“檢定結果通知書”。
這些規定就是有關形成商品的計量器具產品的性能評定的主要“規矩”,并且是法定的規矩。應該說這些規矩和相應的法定技術文件,在過去的歷史時期內,對于保證計量器具的量值準確一致,保證測量質量,進而保證產品質量,維護消費者利益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抹。然而歷史將進入21世紀,中國將立于WT0的環境中,市場經濟體制將主導產、商、客的關系,知識經濟時代將推動計量器具采用高新技術向著實用、可靠、方便、美觀、經濟和多樣化方向發展,在功能上的多參數、寬量程、多功能;在設計上的數字化、集成化、組合化;在使用上的自動化、智能化、虛擬化;在應用上的在線、現場、實時、快速和惡劣環境的適應性等,都將是“完美的"計量器具追求的目標。
為了適應新世紀計量器具這些新特點、新環境、新需求:不僅廠家和商家要研究和思考對策和策略,而且顧客和“規矩”的制定者也要研究和思考,傳統的計量器具性能評定的“規矩"已不能適應新世紀的變化,如果不變革,這些“規矩”將阻礙計量器具的發展和應用,說得嚴重一點,將阻礙先進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計量器具重要作用的邏輯必然。
三、計量檢定的內含擴容
要使計量器具性能評定的規矩適應新世紀的要求,首先要“轉變觀念”,要將己定式的“計量檢定”的內含擴展,增加新的內容。“計量檢定”應該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術語,但在我國計量界和計量法規中,其內含主要是指“檢定”,即指由法定計量技術機構確定與證實計量器具的計量特性是否完全滿足規定要求的全部工作,這是個很嚴格界定的術語。
“計量檢定”擴容,重要的是將“校準”(calibration)納入計量工作中,把“校準”和“檢定”都作為計量技術機構服務工作的內容,并且減弱“檢定”量,擴大“校準”量,由“檢定”向“校準”過渡,保留必要的強制檢定,除此之外都實施“校準”。
這是因為“校準”是國際廣泛使用的術語,是指在規定的條件下,確定計量器具示值所代表的量值與計量標準所復現的量值之間關系的一組操作。檢定要判合格與否,并且要判定是否“完全”合格,不合格的不得使用;校準是給出校準結果,不判合格與否,能否使用的決定權留給使用者,顯然“校準”是個寬松界定的術語,是個有利顧客,有利計量器具資源充分合理使用的術語。
為了確保經校準后的計量器具合理、科學的使用,達到量值準確可靠并受控的目的,在轉變觀念方面,還要建立“計量確認”的觀念,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計量器具質量評定的觀念。“計量確認”(metrologicalconfirmation)也是國際廣泛認同的一個術語,是指保證計量器具滿足預定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組操作。計量器具性能合格與否,由校準或檢定給出的量值結果與預定使用要求比較來判定。原來經檢定不合格的計量器具有可能使用“合格”,經檢定合格的計量器具也有可能使用“不合格”。“計量確認”這個術語把檢定的“規定要求”轉變為“預定使用要求”,是個重大的變化,使得計量器具性能評定的基本思路向著更靈活、更符合實際、更尊重顧客方面轉移,體現出市場經濟體制的特色。
近年來,我國計量界開始引入“校準”和“計量確認”,并己制定了相應的“標準”或管理規定,但在操作思路上有值得商榷之處,如把校準和檢定分離,把計量確認變成獨立于質量體系之外的計量體系,推行新一輪的認證或認可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實踐,經研討,會為我國計量器具性能評定新體制的建立,修改完善計量法規創造條件。
四、法定技術文件的要求展寬
我國計量法規明文規定的計量器具計量檢定的法定技術文件是兩類,一類是計量檢定系統表,是對國家計量標準到各級計量標準直到工作計量器具的檢定程序作的技術規定。該表由文字和框圖兩部分組成,由國家計量行政部門組織制定。另一類是計量檢定規程,是對計量器具的技術要求,檢定的項目、條件、方法、周期及檢定結果處理等作的技術規定。該規程可由國家、部門和地方分別制定。
從計量器具的現狀和發展來看,上述兩類法定技術文件難以滿足需求,難以適應變化。一是數量少,僅就國家確定的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目錄看,共分十二大項482類,每類實際又有不同型號。目前已有的“表”和“規程”,只能滿足五分之一左右,二是約束窄,“表”規定的實際是量值傳遞中計量器具準確度等級,“規程”規定的實際是一類或某個計量器具的檢定要求。這種規定對于千變萬化的計量器具,特別是多參數、寬量程、采用高新技術的計量器具,針對性、可采用性都存在問題。三是規定死,無論是“表”還是“規程”,都是按計量器具的類型或參數作了具體細致的規定,特別是技術要求,檢定方法及其操作都作了明確規定,很難適應計量器具的快速發展,和計量技術的發展,而技術文件的制修訂都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些不足集中反映了法定技術文件落后于計量器具的發展,甚至制約著計量器具性能評定工作的開展。
為了適應新世紀的要求,適應計量檢定內含的擴容,有必要對法定技術文件的制定思路上進行調整和改變,其一是制定“溯源性”技術要求文件,即規定計量器具的性能評定的測量結果,溯源到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的技術要求。這樣既可以使量值準確可靠的目標追求,變成顧客和企業的自覺行為,又可適應多變快變的計量器具廠家和商家的要求,又可解決“表"的不足缺陷。其二是改革“規程"的模式,減少格式化,增加靈活性:減少死板化,增加應變性,使之成為既有約束力,又便于適用的文件。其三是推行“校準規范",使之成為產品標準的組成部分,或成為計量檢定工作的標準文本,可以是企業標準,也可以是部門標準,而國家只制定編制要求。這樣既可以解決國家“規程”的不足,又有利于促進檢定和校準的結合。
五、管理模式的形態擴展
為了保證使用的計量器具的質量,我國計量器具的一個主要管理模式是實行分類管理和彩色標志管理。前者通常分為A、B、C三類,即分為重點(強制),周檢和一般的計量器具,后者通常分為合格、準用(限用)、停用(禁用)三(或四)種標志。這些規定都是基于“檢定”的思維,“分類”是計量器具檢定頻次和強制執行的程度的區分:“標志”是計量器具檢定后技術性能狀態的區分。這種規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不言而喻的,的確也發揮了應有的歷史作用。然而從計量器具全過程全壽期質量保證的角度看,從計量器具應滿足預定使用要求的質量觀看,從計量器具所有者和使用者的關注焦點看,這些規定顯得過于簡單、純粹,含蓋面不足;過于形式、強制,自主性不夠;過于表面、粗線,信息量不全。
為了推進“校準”和“檢定”并存,實施計量確認,充分利用計量器具資源,加大企業依法自主管理,對新世紀的計量器具質量管理模式應進行研討,在保留分類管理和彩色標志管理等的合理內核前提下,應該擴展形態。“分類”還應考慮使用地點因素,如實驗室、生產線、試驗場或地面、空間、水下等;考慮使用部位因素,如一般部位、重要部位、關鍵部位或通用部位、專用部位等;考慮使用目的因素,如測量、檢測、試驗或標準、指示、測試等。“標志,,除區分檢定狀態外,還應區分校準狀態,確認狀態,使用狀態等,并且對相應的“合格”、“準用”、“停用”等內含區別界定,同時應給出必要的信息量。
所有這一切都應由使用者根據實際使用要求自主確定,納入自己的管理文件或管理程序之中。千百種計量器具,千萬個使用單位,不宜搞成同一個管理面孔。管理模式的形態擴展正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計量器具質量評定的多樣化的需要,這和法制管理不是對立的,可以形成宏觀調控下的協調一致局面。
六、測量結果的質量評定 “檢定”或者“校準”的操作,都要得到測量結果,使用計量器具測量,也要得到測量結果。通常利用“證書”或“報告”給出測量結果,這對計量技術機構或檢測機構而言,就是交付的“產品”,客戶理所當然的要關心其質量。由于我國現行計量體制所形成的傳統觀念是,用戶只關心證書上的“合格”與否的信息,對“證書”本身的質量或證書給出的測量結果的質量不考慮也不懷疑,更少提出質疑或申訴。
進入新世紀,隨著人們質量意識的增強,隨著國際交流、交往的增多,特別是質量體系認證,實驗室認可的國際標準深入貫徹,對“證書”及其質量的要求會愈來愈重視。為了滿足這種需求,需要作若干改進工作,其中重要的,一是加大“證書”的信息量,二是對給出的測量結果進行質量評定。
對于第一件工作,相對好操作,難度也不大,信息量的基本要求在相應的國際標準中,例如校準和測試實驗室通用要求的標準中有規定,按其要求重新設計或重新規定“證書”格式。對于第二件工作,相對難度大些,國內還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這就是關于引入“測量不確定度”的概念,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出版的《測量不確定度表示指南》。
為了實現與國際慣例接軌,統一國內測量領域的不確度表述與評寫方法,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防計量主管部門,作了大量工作,制定出版了JJF1059-1999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和GB2725-1999國家軍用標準,并組織編制了相應的宣貫教材和培訓講義,廣泛地開展了宣傳和培訓工作,為此項工作的開展培訓了技術骨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測量不確定度表示指南》英文縮寫為GUM,國家規范規定可簡稱為GUM。GUM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計量局、國防法制計量組織等7個國際組織聯合制定的通用指導性標準,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代表著國際共識和認同。在我國推行GUM是件好事,也是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標志著我國在對測量者和利益相關各方最關心的測量質量或可相信程度的評定,走上了與國際接軌的道路,順應了國際發展趨勢,并對科研、生產、商貿、環保、探測、醫務、計量和國際技術交流等相關測量領域產生重大影響。把測量不確定度作為評定測量水平的指標,制定測量結果質量的依據,同樣對計量器具的廠家、商家和客戶,乃至計量界、教育界、司法執法界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學習認識和執行,還要有相應的措施、制度和政策。
結束語:本文就計量器具的質量評定相關的幾個問題,從形態變化、發展趨勢、工作重點等方面,發表了個人見解,愿以此與同行和關心者研討,并期盼我國的計量提具的質量評定工作,在新世紀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 本帖最后由 lzl_1972 于 2007-5-4 08:09 編輯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