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管理模式的形態擴展
為了保證使用的計量器具的質量,我國計量器具的一個主要管理模式是實行分類管理和彩色標志管理。前者通常分為A、B、C三類,即分為重點(強制),周檢和一般的計量器具,后者通常分為合格、準用(限用)、停用(禁用)三(或四)種標志。這些規定都是基于“檢定”的思維,“分類”是計量器具檢定頻次和強制執行的程度的區分:“標志”是計量器具檢定后技術性能狀態的區分。這種規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不言而喻的,的確也發揮了應有的歷史作用。然而從計量器具全過程全壽期質量保證的角度看,從計量器具應滿足預定使用要求的質量觀看,從計量器具所有者和使用者的關注焦點看,這些規定顯得過于簡單、純粹,含蓋面不足;過于形式、強制,自主性不夠;過于表面、粗線,信息量不全。
為了推進“校準”和“檢定”并存,實施計量確認,充分利用計量器具資源,加大企業依法自主管理,對新世紀的計量器具質量管理模式應進行研討,在保留分類管理和彩色標志管理等的合理內核前提下,應該擴展形態。“分類”還應考慮使用地點因素,如實驗室、生產線、試驗場或地面、空間、水下等;考慮使用部位因素,如一般部位、重要部位、關鍵部位或通用部位、專用部位等;考慮使用目的因素,如測量、檢測、試驗或標準、指示、測試等。“標志,,除區分檢定狀態外,還應區分校準狀態,確認狀態,使用狀態等,并且對相應的“合格”、“準用”、“停用”等內含區別界定,同時應給出必要的信息量。
所有這一切都應由使用者根據實際使用要求自主確定,納入自己的管理文件或管理程序之中。千百種計量器具,千萬個使用單位,不宜搞成同一個管理面孔。管理模式的形態擴展正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計量器具質量評定的多樣化的需要,這和法制管理不是對立的,可以形成宏觀調控下的協調一致局面。
六、測量結果的質量評定
“檢定”或者“校準”的操作,都要得到測量結果,使用計量器具測量,也要得到測量結果。通常利用“證書”或“報告”給出測量結果,這對計量技術機構或檢測機構而言,就是交付的“產品”,客戶理所當然的要關心其質量。由于我國現行計量體制所形成的傳統觀念是,用戶只關心證書上的“合格”與否的信息,對“證書”本身的質量或證書給出的測量結果的質量不考慮也不懷疑,更少提出質疑或申訴。
進入新世紀,隨著人們質量意識的增強,隨著國際交流、交往的增多,特別是質量體系認證,實驗室認可的國際標準深入貫徹,對“證書”及其質量的要求會愈來愈重視。為了滿足這種需求,需要作若干改進工作,其中重要的,一是加大“證書”的信息量,二是對給出的測量結果進行質量評定。
對于第一件工作,相對好操作,難度也不大,信息量的基本要求在相應的國際標準中,例如校準和測試實驗室通用要求的標準中有規定,按其要求重新設計或重新規定“證書”格式。對于第二件工作,相對難度大些,國內還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這就是關于引入“測量不確定度”的概念,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出版的《測量不確定度表示指南》。
為了實現與國際慣例接軌,統一國內測量領域的不確度表述與評寫方法,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防計量主管部門,作了大量工作,制定出版了JJF1059-1999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和GB2725-1999國家軍用標準,并組織編制了相應的宣貫教材和培訓講義,廣泛地開展了宣傳和培訓工作,為此項工作的開展培訓了技術骨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測量不確定度表示指南》英文縮寫為GUM,國家規范規定可簡稱為GUM。GUM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計量局、國防法制計量組織等7個國際組織聯合制定的通用指導性標準,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代表著國際共識和認同。在我國推行GUM是件好事,也是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標志著我國在對測量者和利益相關各方最關心的測量質量或可相信程度的評定,走上了與國際接軌的道路,順應了國際發展趨勢,并對科研、生產、商貿、環保、探測、醫務、計量和國際技術交流等相關測量領域產生重大影響。把測量不確定度作為評定測量水平的指標,制定測量結果質量的依據,同樣對計量器具的廠家、商家和客戶,乃至計量界、教育界、司法執法界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學習認識和執行,還要有相應的措施、制度和政策。
結束語:本文就計量器具的質量評定相關的幾個問題,從形態變化、發展趨勢、工作重點等方面,發表了個人見解,愿以此與同行和關心者研討,并期盼我國的計量提具的質量評定工作,在新世紀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