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計量及計量學
計量培訓;通用計量術語知識講座
編者按 為了宣傳JJF1001—1998《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國家計量技術規范,統一理解,普及計量知識,促進計量技術交流,加速計量事業發展,《中國計量》雜志擬于2000年第八期至2001年第八期舉辦《通用計量術語知識講座》。講座由該規范起草人羅振之、施昌彥、金華彰、戴潤生、馬彥冰等同志分別主寫,對有關術語進行解釋、討論,與讀者進行交流。我們初步計劃于2001年下半年在《中國計量》雜志上開展一次有關“通用計量術語和測量不確定度知識競賽”,以活躍基層計量工作,提高業務知識。歡迎廣大計量工作者積極配合,將在實施JJF1001—1998規范中的有關問題或建議及學習心得反饋給我們,讓我們共同把這一講座辦好。
一、測量 measurement
以確定量值為目的的一組操作。 注:(1)操作可以是自動地進行的。 (2)測量有時也稱計量。
這個定義包括三層內涵:(1)測量是操作,至于是什么樣的操作,沒有做具體規定。它可能是一項復雜的物理實驗,如激光頻率的絕對測量、地球至月球的距離測量、納米測量等;也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如稱體重、量體溫、用尺量布等。這種操作可以是自動進行的,也可以是手動或半自動的。(2)這里強調的是一組操作或一套操作,意指操作的全過程,直到給出測量結果或報告。也就是從明確或定義被測量開始,包括選定測量原理和方法、選用測量標準和儀器設備、控制影響量的取值范圍、進行實驗和計算,一直到獲得具有適當不確定度的測量結果。(3)該組操作的“目的”在于確定量值,這里沒有限定測量范圍和測量不確定度。因此,這個定義適用于諸多方面和各種領域。
這個定義與過去曾廣泛流行的定義——“測量是將被測量與一個被選作單位的特定同類量比較,得出該量是單位的多少倍的實驗過程”相比,顯然更為概括。它們的主要差別在于:舊定義只適用于狹義的物理量,即那些在理論上已得到充分闡明的、包含在有關物理方程式中的量,不適用于其定義與特定參考標尺相聯系的量(如材料的硬度、化學中的pH值、燃油的辛烷值等);而新定義則可適用于所有可測量的量。但是,新舊兩個定義的中心思想或目標是相同的,即測量的目的是要把所研究的量與一個數值聯系起來。對于物理量,是以一個數值乘以該量的一個單位的形式來建立聯系;對于其他可測量的量,則是通過一個數值與一個表示特定參考標尺的符號來建立聯系。這樣,通過測量就可將無法直接計數和排序的量,轉變為可以計數或排序,從而使人們對物體、物質和自然現象屬性的認識和掌握,達到從定性到定量的轉化。(注:在《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中,把〔可測量的〕量定義為:現象、物體或物質可定性區別和定量確定的屬性。)
測量起源于遙遠的古代,當時被測的量主要限于長度、容積、質量(重量)和土地面積等幾個量。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在作動詞解釋時,度是指長度測量,量是指容積測量,衡是指質量(重量)測量。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國際交往和貿易快速增長,特別是物理學等“精確科學”的發展,不僅使需要測量的量達到數以百計,而且其量值范圍不斷擴大、不確定度要求不斷提高,還出現了對動態測量、實時測量、綜合測量及嚴酷環境下特殊測量的新需求。
在計量學中,測量既是核心概念,又是研究對象。所以,人們有時也稱測量為計量,例如稱測量單位為計量單位、稱測量標準為計量標準等。
二、計量 metrology
實現單位統一、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包括科學技術上的、法律法規上的和行政管理上的活動。計量在歷史上稱為度量衡,所用的主要器具是尺、斗、秤。在英語中尺子和統治者是同一詞——ruler,我國古代把砝碼稱為“權”,至今仍用天平代表法制和法律的公平,這些都表明計量是象征著權力和公正的活動。
確定被測量的量值是測量的目的,最終是為了社會應用。因此,在不同時間、地點由不同的操作者用不同儀器所確定的同一個被測量的量值,應當具有可比性。只有當選擇測量單位遵循統一的準則,并使所獲得的量值具有必要的準確度和可靠性時,才能保證這種可比性。顯然,對測量的這種要求不會自發地得到滿足,必須由社會上的有關機構、團體包括政府進行有組織的活動才能達到。這些活動,大體上包括進行科學研究、發展測量技術、建立基準(標準)與保證測量結果具有溯源性的物質技術基礎,以及制定計量法律、法規、條例,開展計量行政管理,才能保證經濟而有效地為社會提供計量服務。
實際上,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而自然界的一切現象、物體或物質,是通過一定的“量”來描述和體現的。也就是說,“量是現象、物體或物質可定性區別與定量確定的一種屬性”。因此,要認識大千世界和造福人類社會,就必須對各種“量”進行分析和確認,既要區分量的性質,又要確定其量值。計量正是達到這種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這個意義上可以廣義地認為,計量是對“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確認的過程。實際上,人類在科學研究、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中,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計量,通過計量所獲得的測量結果是人類活動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如果這種信息是錯誤的,或者沒有可重復、可再現及可比較的特性,就無法正確地認識事物、認識自然,也就無法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有關的文字記載和器物遺存證明,早在數千年前,出于生產、貿易和征收賦稅等方面的需要,古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等地均已開始進行長度、面積(尤其是土地面積)、容積(主要是為確定糧食的數量)和質量(重量)的測量。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計量的對象主要是物理量,后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而擴展到工程量、化學量、生理量,甚至心理量。當前普遍開展和比較成熟或傳統的有幾何量、溫度、力學、電磁、無線電、時間頻率、光學、電離輻射、聲學和化學等,即所謂十大計量。同時,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如生物、醫學、環保、信息、航天和軟件等方面的專業計量測試,也正在逐漸形成和不斷加強。例如,在醫學和保健方面,不僅需要實驗室用的高準確度計量測試儀器,也需要臨床實時(甚至在體實時)的計量分析儀器及非采樣(非侵入、無損傷)的醫用測試分析儀器。在生物和生命工程方面,人們希望從蛋白質的控制中了解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分子遺傳學,并且正在對構成蛋白質生產的核糖核酸的15萬個標記進行測試和編排。同時,以DNA計算機為首的生物計算機,將為解決當前硅芯片集成器件的數量(集成度)接近極限,因而計算機處理能力也接近極限的難題,提供理想的方案。這里,計量的對象已進入微觀領域。
隨著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計量的內容也在不斷地擴展和充實,通常可概括為6個方面:計量單位與單位制;計量器具(或測量儀器),包括實現或復現計量單位的計量基準、標準與工作計量器具;量值傳遞與量值溯源,包括檢定、校準、測試、檢驗與檢測;物理常量、材料與物質特性的測定;不確定度、數據處理與測量理論及其方法;計量管理,包括計量保證與計量監督等。其中,計量器具是對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確認進行管理的最為常用的直接手段。實際上,計量器具起著擴展和延伸人類感官和神經系統的作用,增強了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成為認識自然的有力工具;機器則替代和延伸了人類的體力勞動,成為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而改造自然是以認識自然為前提的,機器配上計量器具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正在諸如柔性機床、加工中心等機電一體化的機器中得到體現,并已成為發展趨勢。
計量的特點取決于計量所從事的工作,即為實現單位統一、量值準確可靠而進行的科技、法制和管理活動,概括地說,可歸納為準確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4個方面。
準確性是指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真值的一致程度。由于實際上不存在完全準確無誤的測量,因此在給出量值的同時,必須給出適應于應用目的或實際需要的不確定度或誤差范圍。否則,所進行的測量的質量(品質)就無從判斷,量值也就不具備充分的實用價值。所謂量值的準確,即是在一定的不確定度、誤差極限或允許誤差范圍內的準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