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是關于測量的科學,作為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認定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三大要素之一,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撐,是未來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2018年國際單位制量子化變革,正式開啟了以量子化、數字化為主要特征的“先進測量”時代?!顿|量強國建設綱要》將“突破量子化計量及扁平化量值傳遞關鍵技術”列為構建高水平質量基礎設施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 門捷列夫講:“沒有測量就沒有科學。”聶榮臻元帥也提出:“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庇嬃孔鳛榭萍紕撔碌摹胺N子”和“引擎”,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計量被稱作工業生產的“眼睛”,也被稱為工業生產的“神經”,作為基礎科學研究,是科學技術體系的前沿,也是實現航空工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礎,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撐。
640.jpg (222.41 KB, 下載次數: 257)
下載附件
2024-5-21 08:21 上傳
計量為航空高質量發展提供準確可靠的統一量值和數據支撐,成為產品及其實現過程性能評價、質量評定的重要手段,在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新一代航空裝備對各項技術指標的精準性提出更高要求,關鍵重要特性的準確測量、復雜系統性能的綜合評價、實際使用條件下的長期穩定性計量分析、極值/動態等特殊量值溯源,離不開計量科技原始創新能力的輸出供給。
國家工程背后最強助力
在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航空計量技術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充分展現了央企擔當,以多次填補國內空白的“高精尖”技術,鑄國之重器,挺民族脊梁。 破解港珠澳跨海大橋沉管隧道對接測量、精度控制難題 港珠澳大橋跨海逾35千米,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是集橋、島、隧為一體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想要實現這么多“世界之最”必然要面對諸多的“世紀之難”。港珠澳大橋將要挑戰的是近6千米的沉管、在43米的深水處對接,在全世界范圍內尚屬首次。當第10節沉管安裝時,沉管在水深40米處遭遇紊流,建設方被迫停工。
640 (1).jpg (287.73 KB, 下載次數: 211)
下載附件
2024-5-21 08:22 上傳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運用自主研發“海底天眼”一沉管隧道管節運動姿態實時監測系統,全程對管節的運動位移和角度等姿態進行實時測量,實現了外海水下深水深槽超大沉管對接過程中沉管運動姿態監測,最終“海底天眼”監測的對接誤差只有0.8毫米,成功破解對接測量、精度控制難題,保證了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工程的圓滿收官,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解決高速列車安全碰撞試驗沖擊力動態測量世界難題 高鐵是當代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由于乘客眾多,一旦發生碰撞事故,將嚴重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列車安全吸能系統,將最大限度減少列車碰撞對車輛結構的破壞和人員的傷害,而安全碰撞試驗則是考驗列車吸能系統性能的最后一道閘門。列車安全碰撞試驗的沖擊力具有大噸位、高動態、多分量的特點,傳統壓電傳感器已無法滿足測試系統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世界難題。
640.png (343.66 KB, 下載次數: 222)
下載附件
2024-5-21 08:23 上傳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自主研發列車碰撞測力系統,首次將自主研制的應變式動態力傳感器用于現場碰撞沖擊試驗,可準確測量碰撞瞬間產生的沖擊力的量值、方向和分布,為車身安全設計提供實測數據及試驗依據,解決了高速列車安全碰撞試驗撞擊力動態測量的世界難題,為“復興號”高速列車碰撞測試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助力中國高鐵走向世界。
解決航空發動機試車等在復雜環境下的溫度測試工況難題 航空發動機試車臺溫度測試,面臨著振動強度大、周圍環境溫/濕度變化大、電磁干擾強和可靠性要求高等諸多難題,一般的測溫儀難以達到指標要求,往往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計量不合格等問題。
640 (3).jpg (194.31 KB, 下載次數: 268)
下載附件
2024-5-21 08:24 上傳
針對國內航空發動機試車等關鍵領域在復雜環境下的溫度測試工況難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自主研制生產的溫度掃描閥,突破了高精度測溫電路設計、抗電磁干擾設計、環境適應性設計和可靠性設計等多項關鍵技術,具備高精度、抗干擾能力強和可靠性高的特點。
自主研制振動信號采集儀應用于航空航天多個領域 我國裝備研制生產中振動性能測試實驗,存在工況環境復雜、振動強度大等情況,但仍要達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測試需求,保障裝備狀態正常。
640 (1).png (1.18 MB, 下載次數: 221)
下載附件
2024-5-21 08:25 上傳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自主研制的高端振動信號采集儀,突破了高動態范圍采集、高精度時間同步等關鍵技術,具有卓越性能與同步振動分析功能,解決裝備研制生產中復雜環境振動試驗數據實時監測、精準測量、快速診斷的問題,提供了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振動測試手段,成功應用于風洞試驗、航空發動機試車臺試驗等,為保障裝備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支撐。
為嫦娥系列探月衛星月背著陸提供計量保障 嫦娥四號衛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成功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軟著陸。在嫦娥四號完成這一壯舉的背后,也有來自航空計量產品和校準服務的助力。嫦娥四號月背登陸的難度超出想象,月球背面大多分布著高山、撞擊坑、環形山,崎嶇的地勢不僅不利于尋找合適的著陸地點,地勢忽高忽低也會影響探測器對距月面高度和相對速度的判斷,這對著陸的精度要求極高,稍有差池就會失敗。技術挑戰的難度,不言而喻。
640 (4).jpg (112.28 KB, 下載次數: 224)
下載附件
2024-5-21 08:25 上傳
640 (5).jpg (86.8 KB, 下載次數: 235)
下載附件
2024-5-21 08:25 上傳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自主研制了專用的精測基準轉換標準器,支撐了嫦娥系列探月衛星月面著陸器運行姿態位置的定向控制,即使著陸器遠在萬里之外,也能保證定向天線的指向精度滿足信號傳送要求。在后續的嫦娥系列探月衛星月背著陸,都離不開精準可靠的航空計量校準服務保障。
攻克“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對接計量難題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對接,重中之重在于在太空環境下對接的平穩、準確。
640 (6).jpg (240.94 KB, 下載次數: 230)
下載附件
2024-5-21 08:26 上傳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積極運用航空計量技術,針對航天器空間對接過程中的測量需求,研制了國內第一臺“六維力傳感器校準裝置”,并提供了全方位計量測試服務,為空間對接機構地面模擬實驗系統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支撐我國航天技術的自主創新發展,為我國獨立掌握航天對接技術做出了重要貢獻,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航空工業計量所始建于1961年,是國家航空器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全國航空專用計量測試技術委員會。作為工業計量領域的領航者和一流儀器設備供應商,建立8項國家計量基準,形成了動態測量、非接觸測量、新型傳感技術等專業特色的計量校準和測試能力,推出系列計量測試產品,并圍繞高端裝置制造等新興產業發展需要,提供以數智計量測試整體解決方案,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準確可靠數據保證。
640 (7).jpg (331.31 KB, 下載次數: 208)
下載附件
2024-5-21 08:26 上傳
計量所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比對,攜自主研發的首套量子絕對重力儀參加國際重力比對,在14個國家32臺測量儀器中,作為僅有的6臺量子重力儀之一,展示我國高端儀器自主研制和重力計量能力已步入國際第一梯隊,并應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領域。與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實施資源融合計劃,開展重力量值溯源與傳遞計量服務,推行航空工業量子重力儀在地震系統先行先試,促進重力計量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以航空計量科技成果服務社會,促進國家防震減災工作科技創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展現央企擔當。
量值定義世界,精準改變未來。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將持續深入落實國家質量強國和計量發展戰略,瞄準影響未來科技發展和航空裝備的計量前沿顛覆性技術,全面提升航空裝備全壽命周期計量保障能力,持續開展航空產品計量保證新模式、計量測試數字化體系設計及應用技術等研究,促進計量與裝備研制生產深度融合,助力航空裝備數字化轉型升級,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航空工業體系、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集團提供重要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