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定CMC是為了明確實驗室真實的校準測量能力,是為了評出一個小的數值嗎?要是為了評出一個小的數值,不用拿1%電壓表測量了,直接用八位半萬用表豈不是更小 不管您用八位半的表也好,1%的電壓表也好,評定過程與道理是一樣的。您的最高計量標準器是1%的電壓表,就用1%電壓表評,是八位半的萬用表,就用八位半的萬用表評。難道這不是實驗室在常規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最小不確定度嗎? 您就直接評一下這種測量場景不修正時測量結果不確定度是多少?您告訴大家這種情況下長期穩定性是多少?又是誰告訴您長期穩定性是多少的? 您提供的案例中,沒有給出“長期穩定性”的信息,或者說您都不知道長期穩定性是多少,您讓我去猜?那您又是根據什么斷定第一種情況,它的“偏移”N個月后一定不會超出±1%的呢? 您用電壓表測量一個電壓,只有測量值,沒有真值,不知道您何來的誤差? 您用已知偏移-0.3 %的電壓表,對某被測量進行不修正測量,假設“測得值”是100.0 V,難道該“測量結果的誤差”不是-0.3 %(注:僅就測量儀器導致的測量誤差討論)嗎?這難道不是誤差的傳遞性嗎?被測量的“真值”,不管你測與不測,它都是客觀存在的。正因為對未知量的測量測不準,所以才需要通過對測量設備的檢定/校準,來把控測量設備的準確性(偏移性)與可靠性(離散性)兩項主要計量技術參量。 儀器被校準時示值的不確定度確 與用該儀器測量時示值不確定度是一回事嗎? 我沒有說它是一回事,前者是“儀器復現量值的不確定度”,后者是用該儀器測量時所得“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前者只是后者的一個分量,后者除了前者外,還包括其他影響分量合成得到。 您“修正過的機”與”不修正的機“還是同一個”機“嗎? 不是同一個“機”,難道這兩個“測量結果”是用不同的“機”測量出來的?您無非就是將修正前后的同一次測量過程所獲得的測量結果,分別拆分成了兩個不同的測量過程所獲得的測量結果來解讀了。 您用”修正過的機“測量的測得值中已經不包含偏移了,用”不修正的機“測量的測得值中包含有”機“引起的測量偏移,還是相同的測得值嗎? 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不是相同的“測得值”。這不已經很清楚了嗎,前者不包含儀器偏移,后者包含儀器偏移,兩者相比,不就是誤差不同嗎。 用”不修正的機“測量測得值中包含的偏移表現出來的是測得值的不確定度,盡管您知道偏移是多少,只要不修正,就是測量不確定度分量 這不就是將“誤差”作為“不確定度”來處理嗎,將“測量結果的誤差”視為零了嗎。 用”不修正的機“測量測得值中包含的偏移表現出來的是測得值的不確定度,盡管您知道偏移是多少,只要不修正,就是測量不確定度分量 個人認為,“偏移”表現出來的是測得值的“誤差”,“偏移的不確定離散區間”,才對測得值的不確定度有所貢獻。但儀器“偏移的不確定離散區間”與儀器“示值不確定離散區間”是重合的(見6樓截圖左側曲線的不確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