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概念] 《史法測量計量學》序言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史錦順 發表于 2020-11-18 08:01:04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20-11-18 08:32 編輯

                                  《史法測量計量學》史錦順                    
     
                                    2020年10月版

序言
    測量是人類的一項基本實踐活動。生產領域,時時運作;交易場合,無處不在。測量是科學研究的眼睛,是工程控制的前提。
    測量要求儀器準確;計量以標準的準確保證儀器的準確。準確是測量計量的命脈。計量為測量提供測量單位和量值標準。計量通過量值傳遞來實現全社會量值的準確一致。
    測量計量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文明史同步。中國古代,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是促進測量準確、量值一致的有力舉措。近代世界,科學技術大發展,測量計量技術隨之發展起來。經典測量計量學是近代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科學史表明,精確的測量是許多重大理論建立的先導。如今,各門學科都有與其發展水平大體相應的測量技術。誤差理論是測量計量技術的基礎。
    近三十年來,經典誤差理論遭到非難。由NIST(美國國家計量院)提出、由BIPM(國際計量局)、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等八個國際學術組織推行的“不確定度體系”,否定作為測量計量學基礎的真值(實際值)、誤差、準確度等基本概念,從根本上否定經典測量計量學。這是一場世界性的冤案。不確定度體系的炮制者(美國NBS局長E.Ambler1978年發起,之后他指定兩個普通計量人員寫了NIST 1297,只稱《注記》,而未發表文章)輕率地否定人類長期積累的關于測量計量的基本知識,偏離了科學發展的正常軌道。以《GUM》(不確定度體系的基本文件,國際計量委員會1993年首次投票曾被否定,共18票,16票反對,以后卻成為國際計量界的指導書)為代表的不確定度體系,基于不可知論,胡編亂造,形成一整套謬論。定義跳槽,分類穿幫;說誤差不能求,卻用誤差當計算的出發點。錯把被檢對象的性能當成檢定的資格,嚴重降低計量標準的功能。編造出“假設分布規律”、“假設不相關”、“自由度”等并不需要的虛假前提,致使不空想就無法按現行規范進行計量工作。混淆對象與手段、把時域統計誤當成臺域統計以及認錯統計變量的分散性等方法論上的錯誤,導致其五項基本公式全錯(見附件)。舍測量計量必需的“計算”,而搞“評估”;不推導公式,卻亂編“模型”。失掉了學術的嚴肅性。
    我國的主要計量規范,照搬國際上的不確定度體系。在方法論上,假設(不求證)成風,誘導空想。國際的歪風正在危害我國測量計量事業。

    《史法測量計量學》改進經典測量計量理論,否定不確定體系,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測量計量學說。其精髓是測量計量學科的如下的基本法則。
    (1)實際值可知法則
    物理公式中的量值,都是實際值。不確定度體系否定真值的可知性,就是否定實際值的可知性,是物理學的悖論。
    推論:誤差可求
    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值,在有計量標準的條件下,由生產廠確定,在計量中被公證。人們用已知誤差范圍的測量儀器進行測量,在得到測得值的同時,是知道測得值的誤差范圍的。

    (2)等量代換法則
    測量計量中廣泛應用等量代換。有廣義量對特定量的代換,標準量的實際值對被測量的實際值的代換。誤差定義為測得值與被測量實際值之差,既通俗又確切。這是誤差的物理意義。生產測量儀器必須有計量標準。測量儀器的基本性能是誤差范圍。這個誤差范圍就是測量時“與標準的實際值等量的被測量實際值的誤差范圍”。這是實現標準量的實際值(一般量)對被測量的實際值(特殊量)的代換。

    (3)微小誤差可略法則
    測量計量中的誤差量是準確程度的表征量。誤差范圍自身準確到1/10,就夠了;而隨機誤差范圍是“方和根”合成,準確到1/3即可。諸項誤差相比,微小誤差可略。測量儀器誤差小于3%,討論測量誤差時,誤差的二階量可略。

    (4)兩類誤差區分法則
    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是客觀存在。區分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是測量計量理論的基本點。不確定度體系否定兩類誤差的客觀存在,試圖對系統誤差取方差,行不通。

    (5)“誤差量的絕對性與上限性”法則
    誤差量有兩個性質:第一,按絕對值論大小;第二,誤差性能的表達,只論誤差絕對值的最大可能值,即誤差范圍。誤差元是誤差范圍的元素,是分析與推導公式的基礎。對計量標準、測量儀器,其性能標志是誤差范圍,即準確度。

    (6)兩類測量區分法則
    依據被測量的性質,測量有基礎測量(常量測量)與統計測量(對統計變量的測量)之分。兩類測量,決定兩種截然不同的分散性表征量σ與σ,決定σ與σ的不同用法。

    (7)兩種區間法則
    基礎測量中,有兩種區間:計量區間和測量結果區間(實際值區間)。計量區間的中心是計量標準的值(相對實際值);測量結果區間的中心是測得值。兩種區間的半寬是同一個誤差范圍。儀器誤差范圍的指標值是儀器準確度。準確度貫通于研制、計量和測量。

    (8)對象與手段分割法則

    誤差量是手段與對象的共同作用結果。要利用物理學的“孤立法”,以區分對象與手段,盡量減弱手段的影響。二誤差量相疊加(絕對和或均方和),需使手段的量成為可略的微小量,以達到對象與手段的分割,以突出主要矛盾。

    (9)統計方式的貫通性法則
    測量計量的統計,試驗與實踐都是“時域統計”。統計方式必須一致、貫通。系統誤差不存在“各態歷經性”。不確定度體系的B類評定,是臺域統計,對計量與應用測量不成立。

   (10)誤差范圍合成法則
    誤差合成,必須兼顧隨機誤差的隨機性與系統誤差的恒值性。史法的誤差合成,要點是“范圍合成”、“交叉系數決定合成方式”。于是,在合成方式上,實現了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貫通。不確定度體系的“分布規律”、“不相關”、“自由度”等難題就不存在了。

    本書立基于如上十項法則,重實踐、重規律,實現基本原理法則化;本書邏輯清晰,推導嚴格,實現應用技術公式化。法則化則根深而易懂;公式化則應用方便又規范。
    《史法》的要點是“區分量值,建立測量方程”。基于測量方程,對測得值函數微分(或差分),得誤差元;基于“誤差量的絕對性與上限性”法則,著眼范圍,取方根、取最大值,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合成誤差。于是,推導出測得值區間公式、測量結果公式、誤差合成公式、計量的誤差范圍公式、合格性判別公式、修正值的誤差范圍公式等。這種求解方法與所得結果貫通研制、計量、測量三大場合。
    明確十項法則,用一套推導方法而得出各種公式,測量計量學面貌一新。本書第9章,是《史法》在時頻測量計量領域的應用。方法得當,理論推導與創新就容易。其他各計量領域的朋友們,請體驗一下《史法》的功效。
    理工科大學生入學就要上實驗課。實驗要分析誤差,要處理數據,測量計量理論是必須了解的。一些專業如測量、計量、測控、測繪、儀器、雷達、導航及定位等專業,測量學是基礎專業課,是必修的。各種行業的工作人員,也都或多或少涉及測量計量的事,讀讀本書是有用的。
    本書表明:哲學、邏輯、方法論對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

2#
thearchyhigh 發表于 2020-11-19 14:43:36 | 只看該作者
又來一個”老專家“,感覺回到了30年前。”誤差“和”誤差范圍“概念混淆不清,一個是單值,一個范圍。
建議您把您的文章中應該表述為”誤差范圍“的地方都換成”不確定度“,您會發現完全也能說得通,您的所謂理論就是入門級的不確定度理論。(當然,要修正明顯錯誤的地方,必竟個人的能力有限,錯誤在所難免,成熟的理論都是無數專家共同推出的)
3#
 樓主| 史錦順 發表于 2020-11-28 17:23: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20-11-28 17:51 編輯
thearchyhigh 發表于 2020-11-19 14:43
又來一個”老專家“,感覺回到了30年前。”誤差“和”誤差范圍“概念混淆不清,一個是單值,一個范圍。
建 ...


       你的口氣很大:視“老專家”如草芥。
       你的學術觀念卻又十分卑微,把不確定度看得那么神。究其原因,一是對誤差理論與不確定度體系,還沒進行深入的研究;二是迷信洋人,把外國人的“垃圾”當成寶貝;而對中國研究者的真知灼見,不肯仔細閱讀、認真思考。

       《史法測量計量學》概括的這十項法則,對與錯,你可作出自己的判斷;贊成還是反對,聽便。然而說“這不過是入門級的不確定度”,那是胡謅。
       不符合事實!

       誤差范圍與不確定度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包含真值”。不包含被測量真值的區間,不能當作測量結果中的測量水平的表征量。如下圖,很清楚,“擴展不確定度”的兩倍值構成的“包含區間”,不包含真值。





-
4#
 樓主| 史錦順 發表于 2020-11-30 16:09:46 | 只看該作者

                               關于學術討論情況的說明
                                                                                 史錦順


     本書于2018年3月上報。經國家計量司轉國家計量院作學術鑒別。計量院為此開過小型的討論會,并指定“聯系人”與史錦順溝通。令人遺憾的是,國家計量院拿不出結論性意見。這似乎有些令人費解,其實也在意料之中。1) 說老史錯,挑不出老史哪里錯(老史自信,只要不是胡說,沒人能說出老史錯處);2 說不確定體系錯了,沒那個勇氣,即使看到一些問題,也不敢否定國際標準:3)國家計量司(全名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是國家計量院(即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頂頭上司、直接領導,下級不敢或不便冒犯上級(23年來,推行不確定度體系,是國家計量司的一貫方針)。

       我認為:學術歸學術,權力歸權力。基于真理,權力是正能量;如果推行的是錯誤的理論、錯誤的作法,權力就成了負能量,其作用是有害于事業,有害于社會。這筆賬,遲早是會被清算的。奉勸計量司的領導和有關工作人員,認真讀讀老史的書。應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我們是計量工作者,有義務弄清計量界的學術是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盲目排外是錯誤的;全盤照搬也是錯誤的”。國家計量司在全國推行不確定度體系,是不分對錯,全盤照搬。有錯就要認識,就要改正!

       許多有識之士,堅決反對不確定度體系。中國籍的國際計量委員會委員王大珩院士,是國家計量總局的顧問,1993年在國際計量委員會就《GUM》表決時,投的是反對票。國家計量院的錢鐘泰教授(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勞動模范),反對不確定度體系,斗爭近二十年。因與計量司幾位司長(曾有一位司長支持,并給錢先生設立課題)爭論無果,而于2006年停止此項活動;當其得知史錦順向中央上書,并被批轉的情況后,看到此問題可能解決的一線希望,以其八十四歲(錢先生生于1935年)的高齡,雖然起身困難需人幫助,卻用四個月的時間寫出《回顧》一文,提出廢止不確定度的主張。馬鳳鳴先生是國家計量院的名家,在他主起草的計量規范《JJF1180-2007》中,抵制了不確定度的干擾,我等時頻測量計量工作者,才得以不落入不確定度的陷阱。在今天討論計量界的學術是非時,我深表對以上三位專家的敬意。你們的學術思想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你們的班,有人接!

    我來到本論壇已經十三年了。發表抨擊不確定度體系、宣傳《史法測量計量學》的長短文章已達五百余篇。欣賞老史文章的網友雖然人數不多,但每個回帖,都是對老史的一種鼓勵。反對老史觀點的網友是多數,但我把每次答辯都看作是表達學術觀點的一次機會。況且在答辯中,我也在不斷的提高自己。我在2005年(當年我78歲)才完成的“誤差合成”理論,就是在崔偉群先生(國家計量院的一位研究室主任)的啟發下,才得以完成的。崔先生說,有兩種測量:第一種是用一臺儀器對一個被測量測量100次;第二種是用100臺儀器同時測量一個被測量。我認定這是客觀事實。認定在測量計量中進行的是第一種測量;而僅在儀器的研制中才可能有第二種測量。于是導致兩類統計觀點的提出。第一種測量是“時域統計”;第二種是“臺域統計”。測量計量的通常業務,都是時域統計。不確定度體系當成是“臺域統計”,因此,除隨機誤差外,關于系統誤差各類分布的分析,都是錯誤的。
    崔先生對我的第二個啟發是“系統誤差的相關系數的絕對值是1”,這使我順利地完成對誤差合成規則的研究。其中的“范圍合成”,是得到錢鐘泰文章的啟發。
    我有我的貢獻,但是不能忽視別人的啟發。學習,才能破舊;學習才能創新。

    在本網,我還結識了njlyx、都成等先生,名字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自認為,《史法測量計量學》已完成。其中包括:揭發論證不確定度體系的錯誤;彌補經典測量計量學的不足;提出有中國特色的測量計量新學說。我以后的努力,將集中于推廣這一學說。

    我在本網重新發表書稿,一是宣傳推廣,讓更多的網友知道這件事;二是再次征求意見,有錯誤或不妥的地方,希望網友賜教,以便在正式出版時更正。經本網網友聯系出版事宜,質檢出版社的編輯有爭論,結論是“等待國家計量院的鑒別結果”,而計量院又拿不出意見,于是就這樣拖著。我孫子張羅自費出版,我雖老,但后繼有人。我確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歡迎贊成與反對老史學說的網友,踴躍發表意見。如果是正確的學問,如果能得到本行專家和網友的廣泛支持,我確信國家是會采納的。
-



補充內容 (2020-12-2 07:00):
文中“2005年”因為2015年。如果是前者,筆者現在應是“93歲”,真吹牛;老史生于1937年,現在是83.5歲。老而童心在,不怕惹人,不怕死...  
5#
thearchyhigh 發表于 2020-11-30 18:05:32 | 只看該作者
史錦順 發表于 2020-11-28 17:23
你的口氣很大:視“老專家”如草芥。
       你的學術觀念卻又十分卑微,把不確定度看得那么神。 ...

1、學術不分先后,不存在尊老愛幼的問題。我說的“老”是指知識太老舊了。
2、我只認可合理的東西,沒有把不確定度看得那么神。它叫“不確定度”也好,或者“誤差范圍"、“不確定度范圍”、“可能取值范圍”、“不可知度”等等都行,表述的意思都一樣,都是用來代表被測量的全部可能量值的特征的“特征參數”。
3、由于被測量的全部量值是無窮多的,概率分布也是多種多樣的,只能通過一些有限實驗和數學方法去評估計算,作為“研究者”   我認為更應該關注:
     a、盡量考慮完全影響量,使“特征參數”能更準確地代表全部量值;
     b、針對某一影響量,去研究用數學推理的方法還是用盡可能多盡可能準確的實驗來獲取該影響量的具體大小;
     c、怎么減少影響,也就是減少“特征參數”大小,使測量更準確。而且c方面的進步直接代表科技的進步。
     而不是在這咬文嚼字。
4、誰說兩倍標準不確定度即擴展不確定度就一定能包含真值?95%左右的概率而已。而且你這個圖,我更相信是作者為了更直觀,故意分開了。


最后,才知道您已經這么高齡了,失敬!,以后我盡量少回復或注意回復語氣。。。
6#
justas 發表于 2020-11-30 18:15:24 | 只看該作者
我是一名基層計量工作者,以前看過史先生在本論壇的文章。我無法對兩種理論的正確與否得出結論,個人感覺史先生的理論更容易理解,更切合我的工作實際需要。
7#
thearchyhigh 發表于 2020-11-30 21:55:15 | 只看該作者
justas 發表于 2020-11-30 18:15
我是一名基層計量工作者,以前看過史先生在本論壇的文章。我無法對兩種理論的正確與否得出結論,個人感覺史 ...

所以我才說是入門級不確定度(糾正錯誤后),當然好理解。。。
        《史法》(引用原文):“區分量值,建立測量方程”。基于測量方程,對測得值函數微分(或差分),得誤差元;      基于“誤差量的絕對性與上限性”法則,   著眼范圍,          取方根、      取最大值,                     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合成誤差(此處誤差應為誤差范圍)


          入門級不確定度:        區分量值,建立測量模型。基于測量模型,對測量模型函數微分 ,          得靈敏度系數;     基于不確定度傳播律,                      著眼相關性,完全獨立取方根、完全相關取和(最大值),    就可以順理成章得到合成不確定度。




是不是一個模子的。。。
8#
thearchyhigh 發表于 2020-11-30 22:01:19 | 只看該作者
justas 發表于 2020-11-30 18:15
我是一名基層計量工作者,以前看過史先生在本論壇的文章。我無法對兩種理論的正確與否得出結論,個人感覺史 ...

但是很多情況不好用。不同概率分布之間的合成,合成后的概率分布是什么等等。搞不清楚就閉著眼睛取最大值,當然保險,但不科學。。
9#
 樓主| 史錦順 發表于 2020-12-1 18:21:2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20-12-1 18:28 編輯
thearchyhigh 發表于 2020-11-30 21:55
所以我才說是入門級不確定度(糾正錯誤后),當然好理解。。。
        《史法》(引用原文):“區分量 ...

                                誤差范圍與不確定度的比較

      先生把《史法》的誤差分析法,套回到不確定度體系的分析,是不妥當的。二者有本質的區別。《史法》是一環套一環的遞推,每一步都承上啟下,符合邏輯,因此推導結果正確。史法的“誤差范圍”,有明確的、唯一的定義,有嚴格的公式表達。
       1)定義
       誤差范圍是誤差元(測量值減真值)絕對值的一定概率(99%以上)意義上的最大可能值。
       2)公式表達
             R =│r│max = │f(xi,xjn) - f(Xi,Xj )│max           (1)
       其中,f(xi,xjn)是由計值公式決定的測量值,f(Xi,Xj )是由物理公式決定的實際值(真值)。即
             R = │M – S│max                                                  (2)
       3)導出兩個區間
       由絕對值方程(2),求得計量中的測得值區間的表達式:
              M = S ± R                                                                          (3)
       同樣,由絕對值方程(2),求得測量中的實際值(真值)區間的表達式,即測量結果的表達式:
             S = M ± R                                                                           (4)
       4)表明測量儀器的準確程度
       測量儀器的性能指標值R
儀指標就是儀器的準確度,又稱MPEV。檢定要判別儀器的合格性,就是判別以下公式是否成立。
             R實測 ≤ R儀指標                                                                  (5)
       (5)式成立,合格;(5)式不成立,不合格
--------------------------------------------------------------------------------------------
       再看不確定度。
       1)定義跳槽
       定義1 表明分散性。A類評定,就是σ,這僅是隨機誤差的分散性。通常測量儀器都有系統誤差,且是主要誤差。不包含系統誤差的表征量,不能表達儀器的水平。上邊3#的圖,很明顯,所謂“擴展不確定度U”僅僅是隨機誤差的表征。
       定義2 包含真值的區間的半寬。
       定義2與定義1不是同樣的意思,二者差別很大。就是說,不確定度的定義缺乏邏輯學要求的“同一性”。
       由上邊3#的圖明顯可知,由2U構成的區間,不包含真值。這是不確定度體系的致命傷。
       2)不確定度沒有公式表達。沒有按邏輯關系推導出的公式,如
               uB = MPEV /√3                                                                     (6)
要依賴誤差理論的MPEV。不確定度體系出世的理由是“真值不可知,誤差不能求”,說誤差理論不行,卻用誤差理論的結果,這是自打嘴巴。既有MPEV,還要擴展不確定干什么,不是畫蛇添足嗎?
       3)推導不出測量結果的表達式
               Y = y ± U                                                                             (7)
       不確定度體系推導不出表達式(7)。此公式是模仿誤差理論的公式,只是換了幾個符號。由于通常理解U僅表征隨機誤差,那樣,真值就在區間外了。
       不包含真值的區間,是錯誤的、無用的區間。
       4)不能表明測量儀器的準確程度
       誠如錢鐘泰先生指出的“不確定度是統計思想惡性泛濫的產物”。否定系統誤差存在且多數儀器的誤差以系統誤差為主的客觀事實,盲目、錯誤地全盤統計,于是也就錯誤百出、誰用誰錯了。
       于是竟出現如下的奇怪說法:“測量儀器的測量不確定度不是測量儀器的測量不確定度”。有些網友說,學不確定度,難,弄不懂。老史說:對沒有道理的東西,學不懂是正常的。不確定度體系本身沒有道理,只能廢棄。
-

10#
csln 發表于 2020-12-2 08:37:24 | 只看該作者
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與儀器的不確定度是不同的概念

校準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與對特定量的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是不同的概念

要先厘清各種不確定度的物理意義
11#
 樓主| 史錦順 發表于 2020-12-2 09:19:21 | 只看該作者
                                  蒙人的“小概率”

【本欄目的一次討論】

3論葉德培的示意圖2
3.1 葉德培原圖
    本欄目有網友為論證問題,引葉德培先生的一張圖為根據,說明此圖有一定影響力,故本文予以評論之。此圖載于《中國計量》2013.8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系列講座 《第二講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中的一些基本術語及概念(一)》。
        
    說明:
    Yo:被測量的真值
     y:  測得值
     U: 擴展不確定度
     y-U: 區間下界
    y+U: 區間上界
    Δ: 系統誤差(測得值減真值)

3.2 圖2的來源
    此圖不是葉先生的獨創,其根源來自GUM(D6圖解說明)。畫得易懂些。本文的否定性評論,針對的是GUM,不是只限于葉先生。
-
3.3 論圖2
    1 分散性的圖解
    不確定度的主定義說:不確定度是分散性。這張圖體現了這一點。不確定度區間是
             [y-U,y+U]                                                                  (3)
    這個區間的范圍,僅限于隨機誤差。不包括被測量的真值。
    2 違背VIM3的定義
    圖2的區間漏掉了真值,區間就毫無意義。這個圖解,違背了VIM3的不確定度為半寬的區間包含真值的正確說法,因而圖2 是個有嚴重的、根本性錯誤的錯圖。
    3 正確的區間與畫法
    圖中的U僅是擴展不確定度的一部分,要記為U(隨機),而Δ是系統誤差。因系統誤差僅有一個,與隨機誤差合成U95,用“方和根法”(參見主帖)。有
            U95 =√(U^2+Δ^2)                                       (4)
    這樣構成的區間[y-U95,y+U95],必然包含被測量的真值,就是有意義的區間了。

        B 史錦順改圖
        

【葉德培先生對原圖2的解釋】
       筆者就葉先生圖2批評之后,都成先生打電話給葉德培先生。葉先生說:圖2沒錯,講的是小概率的情況。

【本欄目討論的類似情況】
        筆者批評3#圖,不包含真值的不確定度是沒有意義的。       thearchyhigh先生辯護說,不確定度的包含概率是85%,不一定包含真值。意思是這是小概率的情況。


【史錦順的看法】
       講理論,必須講“包含”的情況,即儀器合格的情況。用小概率來解釋真值在外的圖示,那是蒙人,恰似趙本山小品中的“算錯的情況”。


【趙本山小品】
大忽悠(趙本山):男波萬!說一加一在什么情況下等于三?
大迷糊(范 偉):一加一在什么情況下都不等于三。
大忽悠:錯!媳婦兒你答。
媳婦兒(高秀敏):在算錯的情況下等于三。
大忽悠:錯!錯沒錯,在算錯情況下等于三。
范 偉:你算錯,你算錯那還等于六囁!
大忽悠:是啊,那還有等于好幾億,你沒答上。

【史論】
       講算術,必須講數的運算規律,必須是算對情況,算錯的情況,沒有規律。大忽悠講“算錯的情況”,是忽悠人,蒙人。
-
       不確定度區間,必須包含真值才有意義。不包含真值,就毫無意義。
       把錯誤說成是“小概率”,那是蒙人,是詭辯。其實,不確定度提出時就說“與真值無關”。因此,3#圖的錯,葉德培圖2的錯,是不確定度體系根本思路錯誤的體現,畫出如此之圖,是必然的,不能用“小概率”來解釋。
       葉培德的圖,3#的圖,都表明不確定度U僅僅是隨機誤差的表征量,U中不含系統誤差,真值在區間外,就不是小概率了。
       無視系統誤差的存在,不包含系統誤差,不確定度就不能表明儀器的水平,就成為不能用的概念。
-



12#
thearchyhigh 發表于 2020-12-2 09:21:21 | 只看該作者
史錦順 發表于 2020-12-1 18:21
誤差范圍與不確定度的比較

       先生把《史法》的誤差分析法,套回到 ...

整個回復全是漏洞,太基礎的東西了,留給有時間的朋友去回復吧。
說個直白的,不確定度和早期的誤差理論的關系就類似日心說和地心說的關系。相對地球月球,地心說是對的,相對太陽系來說,日心說是對的,都是在觀測受限的情況下得出的,現在探測器直接送上天,望遠鏡觀察上百億光年,再來看地心說和日心說就是笑話了,但不可否定的是日心說在當時是進步的。。。
13#
csln 發表于 2020-12-2 10:17:5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20-12-2 10:22 編輯

葉先生的這張圖反應的是計量的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是用來說明幾個量的關系的

檢定或校準即計量的目的是為了確定Δ或y與Y0的關系,此時的不確定度U是計量的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Δ大到一定程度,不確定度包含區間是100%不包含真值的,但是計量后Δ或y與Y0的關系是已知的,是可以修正的,修正后的包含區間呢?包含真值否?

用這個計量后的儀器測量一特定量,儀器的不確定度是測量結果不確定度的一個分量,修正Δ與否儀器的不確定度是不同的,無論修正Δ與否,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在聲明的包含概率下,包含區間內是一定包含真值的
14#
 樓主| 史錦順 發表于 2020-12-2 12:28:59 | 只看該作者
csln 發表于 2020-12-2 10:17
葉先生的這張圖反應的是計量的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是用來說明幾個量的關系的

檢定或校準即計量的目的是為 ...

   
       請看看葉德培先生在文中的闡述。就在圖2的下方,葉先生列表說明如下:
            
測得值
       請注意,葉先生說:
       1)測量不確定度表明測得值的分散性。
       2)測量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


       【史評】
       這里說得很清楚,“表明測得值分散性”,就是表明隨機誤差的大小。
       “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就是說不確定度的區間不一定包含真值。是的,不計系統誤差的大小,只有隨機誤差部分,如是的區間當然不能說明是否包含真值。于是,真值就可以隨意畫了。
-
       不確定度體系的定義、說法,沒準譜。時而說不確定度是隨機誤差(分散性)時而又說是包含真值的區間的半寬(準確性),違反邏輯學要求的“同一性”原則。,
-

15#
csln 發表于 2020-12-2 12:57:12 | 只看該作者
沒錯啊,測量不確定度表明測得值的分散性,測量不確定度是與真值無關
16#
csln 發表于 2020-12-2 13:00:05 | 只看該作者
測量不確定度是一個恒正的量值,當然與真值無關,包含區間才與真值相關聯
17#
csln 發表于 2020-12-2 13:13:58 | 只看該作者
GUM中有一條,不確定度識別和修正了所有系統性偏離,具體條款記不太清了,大致是這個意思。在這個前提下,不確定度表征的就是分散性,不確定度包含區間在聲明的包含概率下一定包含真值
18#
yeses 發表于 2020-12-2 14:16:21 | 只看該作者
誠如錢鐘泰先生指出的“不確定度是統計思想惡性泛濫的產物”。

史老師,這句話才是您的重點。與其跟一批不懂統計學的“不確定度”專家千言萬語,何不把其濫用統計概念的證據拿出來呢?

很多專家的知識起點是現有的不確定度概念而不是統計學,您在現有概念層面跟他們爭論只會是沒完沒了,您只有從統計概念重新開始。

或許,不僅目前的不確定度概念(測得值的發散性)、甚至連精密度概念也都是在扯淡的呢?

補充內容 (2020-12-2 15:23):
參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0565-1260624.html
19#
csln 發表于 2020-12-2 14:36: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20-12-2 14:42 編輯

還是有人懂概率論和統計學的





20#
 樓主| 史錦順 發表于 2020-12-3 08:43: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20-12-3 08:48 編輯
yeses 發表于 2020-12-2 14:16
誠如錢鐘泰先生指出的“不確定度是統計思想惡性泛濫的產物”。

史老師,這句話才是您的重點。與其跟一批不 ...


       我認為,統計方法是測量計量理論研究的一種方法,主要用于對隨機誤差的分析。但不能把測量計量的總的理論基礎,放在統計理論的框架下。統計理論本身是從高斯的隨機誤差理論(隨機誤差的正態分布)發展起來的,統計理論的發展,特別是“大數定律”的提出,給測量計量工作者提供了一條簡化的辦法,那就是,精密測量中,只要重復測量次數足夠多(例如,不少于20次,頻率測量取100次)隨機誤差的分布就是正態分布。因此,研究測量計量學,明白隨機誤差是正態分布就夠了。講系統誤差的分布,就是統計思想泛濫之一種。
       你曾說,關鍵是系統誤差是否存在。這說到點子上了。
       誤差理論認為系統誤差存在,系統誤差為主。
       不確定度體系著眼點是隨機誤差,并力圖把系統誤差變成是隨機的。隨機誤差是客觀存在,但系統誤差是更重要的客觀存在,忽視甚至抹煞系統誤差,必然導致錯誤。

       我認為您的研究與認識,是“過度的統計思想”。測量計量理論,要根據測量計量的實際情況、實際需要,測量計量學有自身的特點,它不是統計理論的分支,不應該也不可能統統納入統計理論的框架。用統計理論來限定測量計量理論,那就是“削足適履”了。
       許多網友,并不贊成我的學術觀點(當然,我也有些支持者)。但他們是測量計量行業的工作者,向他們做宣傳,使他們能提高些認識,是我的責任;他們是我的希望與寄托。他們經過思考會認識到:史法測量計量學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

21#
yeses 發表于 2020-12-3 09:17: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yeses 于 2020-12-3 09:51 編輯
史錦順 發表于 2020-12-3 08:43
我認為,統計方法是測量計量理論研究的一種方法,主要用于對隨機誤差的分析。但不能把測量計量的 ...


一個測得值給出以后,其與真值(測量實施時刻的)之間就是個偏差,根本就沒有什么隨機誤差。根據純正的統計學概念把這個偏差的所有可能取值的發散性---其概率范圍評估出來,作為一種新的不確定度概念(不再扯測得值的發散性概念)有何不可?

您自己也不愿意重新梳理統計學概念,又崇拜現有理論的基本哲學,可現有的不確定度和精密度又都是以這種基本哲學為起點的,都是測得值的發散性概念,表達形式也幾乎一樣,您怎么走得出來?

數學表達式x=5.0V和u(x)=0.1V中,u(x)=0.1的實際含義是u(5.0)=0.1,這顯然違背了統計學概念。很多測量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把它曲解成所有可能測得值的發散性,這說明很多測量人的統計學知識都是有問題的---根本就沒資格奢談統計。~您反對現有的不確定度概念卻不抓住這一點就只能自己被動喲。
22#
njlyx 發表于 2020-12-3 16:59:00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csln 發表于 2020-12-2 13:13
GUM中有一條,不確定度識別和修正了所有系統性偏離,具體條款記不太清了,大致是這個意思。在這個前提下, ...

【 不確定度包含區間在聲明的包含概率下一定包含真值】<<<<
     "理論"上不一定包含。只是這"包含區間"的責任者(測量結果的報告者之類)合理的"認為"會"以聲明的包含概率包含",他要對此負責。--- 正常情況下,有資質的責任者給出"包含區間"實際大概都會包含真值。…… 史先生貼出的那張圖,應該是表現一種"理論"上可能存在的、很"糟糕"的"測量結果",……由此雖然能大概說明"測量誤差"與"測量不確定度"的關系,但似乎容易讓人"誤解"成"不確定度包含區間不包含真值"?……"報告者"應該是希望"包含"、并為之竭力,且對可能意外出現的"不包含"適當"買單"。否則,……………
23#
csln 發表于 2020-12-3 19:41:1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20-12-3 19:49 編輯
njlyx 發表于 2020-12-3 16:59
【 不確定度包含區間在聲明的包含概率下一定包含真值】


應該不算是表現一種"理論"上可能存在的、很"糟糕"的"測量結果",,說是小概率事件也沒問題,畢竟U95包含區間外還有5%可能存在真值

但那個圖在計量場合卻是司空見慣的,出現的概率遠比包含真值的概率高

通常標準設備的mpev或不確定度應至少小于被計量設備MPEV或不確定度三分之一。為簡化問題,假定測量重復性足夠小、分辨力足夠高,計量的測量結果不確定U95會略小于標準設備mpev,Δ絕對值會以極大概率大于mpev,即真值以極大概率落在U95區間外

這同不確定度定義并不矛盾,計量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真值,計量時真值是已知的,計量的目的是為了獲得Δ或y與Y0關系,計量后這些都是已知的,想讓包含區間包含真值就能包含真值,修正偏移量而已
24#
njlyx 發表于 2020-12-3 22:20:29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csln 發表于 2020-12-3 19:41
應該不算是表現一種"理論"上可能存在的、很"糟糕"的"測量結果",,說是小概率事件也沒問題,畢竟U95包含 ...

"檢定/校準"時,如果被"檢定/校準"儀器的測量結果表現出"包含區間不能包含真值"的情況,那么: 若是"檢定",應該算"不合格"了;若是"校準",那這被"校"儀器應該按比此"校準"結果修正了"偏差"后才好用。……總之,"包含區間不能包含真值"≈測量儀器異常了。

"檢定/校準"時的,大概可以用"標準器示值(帶不確定度)"/"標準儀器的測量值(帶不確定度)"近似代表"真值"。
25#
njlyx 發表于 2020-12-4 08:15:16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csln 發表于 2020-12-3 19:41
應該不算是表現一種"理論"上可能存在的、很"糟糕"的"測量結果",,說是小概率事件也沒問題,畢竟U95包含 ...

此外(接昨晚發出的"待審核"文字),所謂"計量的測量結果不確定度"與平常用那被"計量"測量儀器進行測量的"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可能是有區別的。…… 似如您文中所言,所謂"計量的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對應的"被測量"大概是被"計量"儀器的"測量誤差/示值誤差",而不是那個作為"計量"系統"組件"之一的"信號源"的"量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2 09: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三级理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波多野吉衣在线电影|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国产剧情|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aaaa毛片| 永久在线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网| 欧美XXXX做受欧美1314| 又硬又粗又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2021精品国产品免费观看| 成年女人午夜毛片免费看|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雪花飘影院手机版在线看| 在线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7| 欧美精品免费观看二区| 国产jizzjizz视频免费看| 中国sで紧缚调教论坛|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1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棉袜足j吐奶视频|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无卡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 极品美女丝袜被的网站| 免费看又黄又无码的网站| 国产福利拍拍拍|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黄色软件下载链接| 在线免费观看色片|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果冻传媒mv在线观看入口免费|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 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