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樓chuxp量友所言極是,19樓這位的確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無事都要攪三分的,毫無學術道德底線的學術無賴。不僅不會舉證,而且在鐵證事實面前也從不會認錯,三天兩頭搬出這些被量友批得啞口無言的陳年爛谷子出來攪局。不僅如此,而且還換著馬甲游蕩于多家論壇忽悠新人。 你是不是長期以來都把“示值”和“示值誤差”混淆不清,不用我說,你只要看看你過去發表的有關這個主題的帖子,就行了,恕我對你的這個問題保持籖默,拒絕回答。 大家看看這位“學術流氓”有多么的厚顏無恥,無中生有編造謊言連臉都不會紅。我啥主題啥回帖將這兩個概念混淆啊?截圖曬出來都不會嗎,臭不要臉的東西。 “測量函數”不一樣,“測量模型”反而一樣,只有18樓這樣的計量領域中的資深人士才有這般思維。建議此人從頭學起,學習一下測量模型和測量函數的定義,這兩個定義在JJF1001中緊鄰。 都一樣要整兩條定義干什么?為什么說“測量模型中的輸入量”,而不說“測量函數中的輸入量”啊?啥叫“影響量”?看不懂嗎? 人機料法環是測量過程的構成要素,所有的測量過程都離不開,你是不是應該回答壓力的不確定度和速度的不確定度,“人、機、料、法、環五大因素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哪一點不一樣?” 所以說此人是笨得不能再笨了。你是不是將16樓結尾給出的兩組檢測數據,理解成一組是壓力的“示值校準”,另一組是速度的“誤差校準”啊?奇葩! 溫度是長度測量的影響量,你可以到茶杯生產廠去調研一下,茶杯直徑測量的不確定度評定,其測量模型要不要把影響量溫度寫入測量模型的輸入量中。測量模型中沒有的輸入量,只有18樓這種“專家”才會不顧不確定度分量的評估不能重復也不能遺漏的原則,自作自畫隨意增添一個輸入量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 我們來看看CNAS-TRL-002:2012《紡織品檢測 測量不確定度的評估及實例》是怎么說的吧:
a.png (386.34 KB, 下載次數: 269)
下載附件
2019-6-7 08:42 上傳
b.png (438.85 KB, 下載次數: 315)
下載附件
2019-6-7 08:42 上傳
看清楚了沒有“學術無賴”?分析不確定度來源時,啥時候說了只考慮輸入量,不考慮影響量啦?自己去翻一翻CNAS-GL026:2018《無線電領域測量不確定度評估指南及實例》,看看人家評估“校準值的不確定度”時,是否考慮了被校對象的不確定度分量。 檢定/校準中的輸入量是儀器讀數,重復性也罷,分辨力也罷,示值誤差也罷,均為儀器讀數這個輸入量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本著不重復也不遺漏的原則,只能取其一。對所用測量設備的讀數而言,一般示值誤差引入的分量最大,一個B類評定足矣。對被檢對象的讀數而言,示值誤差是輸出量,輸出量給輸出量引入不確定度的說法不通,因此只有重復性和分辨力引入的分量,兩者取大舍小。例如千分尺重復性引入的分量大于分辨力引入的分量,應該做重復性試驗進行A類評定,卡尺分辨力引入的分量大于重復性引入的分量,用分度值的一半做個B類評定即可,沒必要做A類評定。 誰規定的“一般示值誤差引入的分量最大”呀?千分尺示值誤差引入的分量有多大?重復性引入的分量又有多大?你做都沒做重復性試驗,你憑什么下此斷言啊?憑什么說“千分尺重復性引入的分量大于分辨力引入的分量”和“卡尺分辨力引入的分量大于重復性引入的分量”啊?JJG21《千分尺檢定規程》的不確定度評定示例,為什么都不去用千分尺的最大允差套算,而要去做重復性試驗啊? 數學上的等式變換沒問題,你去研究數學好了。這里研究應用科學中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研究測量模型。Δ=y-X這個測量模型要求必須評定示值誤差的不確定度。如果要評定被檢儀器的示值的不確定度,測量模型寫為Y=X足夠了,只有傻子才會寫成“y=標準值X+被校儀器的示值誤差Δ”,Y和Δ兩個參數都有可能是被測參數(輸出量),當Δ是輸出量時,測量模型是Δ=y-X,當y是輸出量時,只要得到示值y即可,不需要知道示值誤差Δ,測量模型只能是y=X。 你已經是傻得都不能再傻了。哪里規定了“y=X”這一測量模型不確定度評定時,不需要考慮被校對象重復性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分量啊?看看JJF1059.1是怎么說的吧:
c.png (64.29 KB, 下載次數: 303)
下載附件
2019-6-7 09:59 上傳
有沒有這種表達方式呀?是你傻還是規范起草人傻呀?不確定度評定時要不要考慮被校量塊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啊?你啥時候講過理呀?你就是一十足的,招罵、找罵、欠罵的“學術流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