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yeses 發表于 2018-7-30 10:36 還真是。不確定度合成本來就是把測量不準而導致的誤差的不確定度和真值定義不完整(包括變化)合成在一起 ...
舉報
njlyx 發表于 2018-7-30 11:28 對于“量值對象”的一般使用者而言,有這么個“攪合”在一起的“總”不確定度就很方便了,可能是不“ ...
njlyx 發表于 2018-7-29 02:29 我那"補充"可能說的有點"繞"了?想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業內人士"對未知量值的實施"測量"時,所用的 ...
既然其計量特性已被“掌握”,說明這些信息都是經預評估得到。“業內人士”對未知量值即使不實施“測量”,他也能知道單次測量結果到底有多準(即誤差有多大),及不確定度有多大(用通俗話說就是“有多大的把握保證誤差或測得值吃不準的區間范圍”)。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目的,無非就是要降低隨機誤差的影響,即增加自由度,提高測量結果的可靠性(或可信度)。
路云 發表于 2018-7-30 12:09 既然其計量特性已被“掌握”,說明這些信息都是經預評估得到。“業內人士”對未知量值即使不實施“測量” ...
njlyx 發表于 2018-7-29 20:19 不贊同【他也能知道單次測量結果到底有多準(即誤差有多大),】,他只知道“(測量)誤差的概率 ...
請注意我表述的意思分前、后半句,中間以“及”字連接。你不能斷章取義只看到前半句而不看后半句。前、后半句合起來,表達的不就是你所說的意思嗎。所說的“誤差有多大”當然是指“估計的系統誤差有多大”咯,否則還要跟后面的“不確定度”干什么。
“提高測量結果的可靠性(或可信度)”與“有效減小‘測量不確定度’”兩句話無非就是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前者通俗,后者專業。就目的而言,有何本質的區別嗎?
路云 發表于 2018-7-31 14:40 請注意我表述的意思分前、后半句,中間以“及”字連接。你不能斷章取義只看到前半句而不看后半句。前、后 ...
njlyx 發表于 2018-7-30 19:02 哦,那就是表述"習慣"有點差異了(我"習慣"按"修正"過的狀態"理解"測量結果,不大習慣習慣會有人"說": 這 ...
這是計量領域(不是檢測)的兩種思維模式,即法制計量的“檢定”和非法制計量的“校準”。前者是以誤差限來控制每一級量傳的,通常都是做不修正測量,都是以誤差限來作為合格判據進行符合性判定,因此通常不要求必須給出“不確定度”。而“校準”從理論上來說,通常都要求做修正測量,每一級量傳都是以不確定度作為量傳比,因此每一級測量都必須給出“不確定度”。所以延續到最后一級的“檢測”,也就有“修正測量”與“不修正測量”之分。所以為什么說“檢定合格的計量器具,不一定是測量準確的計量器具,要想測量準確,就必須校準”,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皺z定”由于是不修正測量,最末一級對被測量量值的測量結果,并不與國家基準所復現的量值一致,但總誤差在可控范圍之內,“測量誤差”自上而下逐級放大。而“校準”則是每一級都是修正測量,因此最末一級對被測量量值的測量結果,與國家基準所復現的量值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每一級測量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自下而上逐級縮小。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后跳轉到最后一頁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19 1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